飄雪
一位老人走進超市,迎著他,一輛手推車自動走來,慢慢跟著老人的腳步前行。老人一路走,一路觀看超市的物品,每當他挑選好物品時,就會隨手扔在手推車里。走著走著,老人的腳步停下,突然,他對著手推車說:“牙膏?!斌@人的一幕出現(xiàn)了:手推車走到了老人前面,車速依然與老人同步。三轉(zhuǎn)兩繞,手推車停在了超市牙膏區(qū),老人找到了他想買的牙膏,轉(zhuǎn)身對手推車說:“結賬?!庇谑?,手推車慢慢帶領著老人往超市出口結賬區(qū)走去。直到結了賬,手推車一直跟隨著老人的腳步,將老人送到了超市門口。
這個智能的手推車,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機器人的一種。
以上場景在生活中還僅僅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中。
然而,張東泉卻說,它不是想象,它是對不遠的未來的描述。
因為,張東泉做的事情,就是讓以上的想象成為現(xiàn)實的工作——解決機器人自主定位避障導航的難題。
讓機器人像人一樣走好
張東泉,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曾是國家三級射擊運動員。他從小熱愛運動,滑雪、桌球都是他的最愛。2000年,他入職中國科學院。也是這一年,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脖子開始不能靈活扭動,緊接著感覺肩膀僵硬。已經(jīng)被強直性脊柱炎纏上的他,因為病情緩慢的發(fā)展而沒有特別在意。他還可以去滑雪。慢慢地,他的腰背僵直,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腳踝關節(jié)逐漸一一病變。直到2016年年初,他已無法行走,被迫坐上了輪椅?,F(xiàn)在的張東泉腿部包括股骨頭、膝關節(jié)、腳踝關節(jié)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脊柱完全強直,上肢僅能在一定范圍內(nèi)擺動,脖子無法轉(zhuǎn)動,甚至嘴巴也只能張大到一定的幅度,吃東西只能進食小塊軟質(zhì)食物。
這樣一個人,坐在你的面前,用清晰、明快的聲音與你交談片刻,你會被他樂觀的精神、敏捷的思維、精準的表達所折服。你完全無法想象,他正在與疾病作著頑強的抗爭,你只覺得面前的人思維活躍,情緒平靜,充滿生機與陽光。
對于現(xiàn)在所做的事,用張東泉的話說就是“淵源很久了”。在中科院工作的時候,張東泉做的是語音識別、語音交互等產(chǎn)品的研發(fā)和推廣工作,說白了,就是如何讓人和機器之間進行良好互動的工作。10年前,張東泉離開中科院,與其他幾位亦師亦友的朋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憑借技術經(jīng)驗和完美的互補配合,他們做過可語音對話的玩具、藍牙車載導航、圖像識別、自動象棋機器人等。張東泉說:“到了2012年的時候,我們覺得可以將一直以來做的很多東西攢在一起,能夠在未來讓機器人真正像人一樣走好?!苯?jīng)過一年多的籌備,2014年,布科思科技成立,研發(fā)一種“為機器人定位、不再讓機器人迷路”的自主定位導航技術(Navi++)。這項技術是機器人整體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讓機器人在商場、醫(yī)院、候機樓等大型場景中不會迷失。簡單地說,就是讓機器人知道“我在哪兒,我去哪兒,我怎么去”的技術。
對此,張東泉說:“其實很早我們就有這種想法,但是各方面的條件還不具備。比如我們想要一個好的電機、好的視覺傳感器、激光雷達,那時還做不到,整體的技術水平還不夠。但能讓我們感覺到未來一定能做得到。就像電腦,曾經(jīng)顯得非常高大上,其實技術非?;A。發(fā)展到今天,很多人家里都有多部電腦,電腦的技術也越來越先進。我們所從事的技術行業(yè)也是一樣,有這樣的趨勢。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怎么能結合技術現(xiàn)狀,一步一步將現(xiàn)有技術疊加好,讓它的未來更有發(fā)展。有了布科思Navi++,機器人自己可以繞開各種障礙物,自主選擇路線,實現(xiàn)引導、跟隨、巡游等用戶所需工作方式的自主移動?!?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2/11/bjjs201702bjjs20170206-1-l.jpg" style="">
讓機器人做人不喜歡干的工作
去采訪的時候,在樓道里,我迎面遇到了一個會不停走動的小機器人,它的大小和掃地機差不多,中間有一個不高的空間,上面放著文件,在辦公室間穿梭。我好奇地跟著它,想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張東泉告訴我,這是在辦公室之間傳送文件用的機器人??粗D(zhuǎn)來轉(zhuǎn)去,我突然想:是不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中,這些機器人就可以替代人來工作了?那么我們?nèi)巳プ鍪裁茨兀?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2/11/bjjs201702bjjs20170206-3-l.jpg" style="">
張東泉說:“機器人的存在,并不是和人類競爭崗位,而是要把人從一些原本不喜歡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中解放出來,而人就可以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從繁重的家務中解脫出來,從枯燥而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機器人還可以幫助殘障人士、老年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機器人可以輕松地完成這些工作,并且可以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就做好它。
“比如我們大一點的辦公室、機場、火車站、銀行等地方,每天都需要做大面積的清潔。原本都要靠人或者走著、或者開著小車,拿著墩布等各種清潔設備,來回來去地做清潔工作。現(xiàn)在機器人有了我們這個定位導航技術以后,由人來設定,結合原有設備告訴機器人怎么去清潔,去哪兒清潔,如何清潔干凈。這就可以解放大量的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
“又比如像超市這種地方,如果白天做清潔、整理的工作,就需要把燈都打開,還要清場,對電力、人力都是一種浪費。運用機器人的話,工作可以在晚上進行。因為有各種導航技術,不需要開燈就可以做好清潔、整理的工作。對于人來說,這種自主設備,只要你告訴它怎么做,甚至可以讓它做到自主探測到哪里臟了,自己去掃。我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這種能為人服務的機器人。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就是首先要讓機械能動起來,知道自己怎么動,能和原有設備結合在一起,就能為人服務好。這種粗獷型的、費力的活呢,就交給機器。人就可以做更多機器不太擅長干的事情,或者自己想干的事情。生活品質(zhì)會越來越高,人的存在感也會越來越強?!?/p>
幸抑或不幸
對于布科思的未來,張東泉充滿信心。對他自己的未來呢?張東泉又如何面對?
張東泉一直說,他的同事就好像他的兄弟,他時常感動于自己有這么一群志同道合又不離不棄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兄弟們對他說:“就算是你有一天動不了了,我們也會把你抬來的。”但張東泉自己卻始終有著緊迫感。每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失去一種基本的行動能力。趁著自己還能動的時候,他盡量多地做事,他不愿意做一個“廢人”。
張東泉說:“活動對我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也是我急需解決的事情。所以我從兩個方面認識它:第一,這個問題真的是個剛需。和我一樣的人都能感受到同樣的痛苦,對于解決生活中需要通過活動才能做的事情有著強烈的需要;第二,幫助自身有困難的人,改善他們的生活,這件事是需要謹慎對待的。因為我們比正常人的能力更弱。比如有些時候,被東西壓到腳,對正常人來說不是事,如果周圍沒有人的話,對我們這些不能動的人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有時候我會說,既然做的是讓服務人的機械走好的技術,那么可能首先就是這項技術要能為我服務好?!?/p>
為什么張東泉會這么說?
身體健全的人可能永遠也不能真正體會行動不便之人的真實感受。拿輪椅來打比方,在健全人看來,輪椅已經(jīng)設計得非常方便了。比如,電動輪椅可以不用他人協(xié)助,按動按鈕就可以自由走動。只有真正需要它的人才知道,它還存在很多問題。張東泉說:“比如說輪椅的把手放在現(xiàn)在這個位置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遇到我胳膊疼的時候根本夠不到把手。為了夠到它,我就需要往后挪,但是腰又做不到。那么這個把手其實應該做成可以全方位旋轉(zhuǎn)的,可調(diào)節(jié)的,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是固定的。再比如,我的腳面本來就不好,前面的轱轆經(jīng)常會打到我的腳,會把我的腳卷進去。正常人一躲就躲過去了,但是我恰恰就躲不了。我會發(fā)現(xiàn)很多這樣的問題,并非是廠家不用心去做,而是他們不知道,只有有這種需求的人去做,才可能方方面面考慮得更周到。而我始終相信,也許近期這個問題不能解決,但是只要有人去做,總有一天一定做得到?!?/p>
對于自己公司研發(fā)的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系統(tǒng),張東泉因為自身的緣故,會通過自己的試用,不斷提升產(chǎn)品的功能,讓它們在未來的使用中,更加方便地為需要的人使用。他說:“我們希望把技術應用到各個領域里。針對行動不便的人進行設計,將現(xiàn)有技術迭代好,我們對此有很強的信心。在安全的把握上,我們會做更多的東西。一方面這樣的產(chǎn)品可以緩解行動不便的人的痛苦,因為在生活中確實需要;另一方面也給他們活著的信心,讓他們可以不依靠他人而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生活得更有尊嚴?!?/p>
張東泉希望布科思的技術終有一日可以幫助像自己這樣行動不便的人?!安还芪夷懿荒艿鹊竭@個技術的應用實現(xiàn),有我們的團隊在,我知道我們一定能做出來?;蛟S我會用不上了,但是別人一定是可以用上的?!?/p>
當他說到這些的時候,他的眼睛閃著耀眼的神采。我突然覺得,對于張東泉來說,得了這個病,無疑是殘酷的,是不幸的。而對于這個行業(yè)來說,對于未來而言,可能是一種幸運。如果張東泉擁有健全的身體,他不可能有這樣深切的體會,而未來的產(chǎn)品也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還在開發(fā)階段就已經(jīng)為身體不便的人做到方方面面的貼心考慮。正如張東泉所說:“健全的人無法體會到產(chǎn)品的不足,正是我們有這樣感受的人才能做到細節(jié)的考量。在我們研發(fā)的產(chǎn)品上,不論是在訂制還是試用的時候,它一定是圍繞我使用中擔心的地方把它做好。雖然產(chǎn)品定位是服務行動不便的人,但恰恰正常人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服務到位。也許有人認為,通過咨詢所需之人就可以了解需求,但是真實的情況是,向別人了解和自己的原始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很多感受并不能通過語言將其百分之百地傳遞出來?!?/p>
笑對人生
在我們所有人看來,張東泉是堅強、樂觀的人。作為一個曾經(jīng)熱愛運動的人,喪失活動能力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得到過再失去,比從來就沒有得到過,對人無疑是一種可怕的精神摧殘。而他,雖然行動不便,卻能積極地面對人生,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夢想,讓我們對他敬佩有加。
強直性脊柱炎這種疾病目前還沒有任何有效療法能治愈,張東泉通過注射一種人體蛋白來減少自身免疫系統(tǒng)的攻擊,延緩病情的發(fā)展,注射頻率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兩三個月之前的兩周一次,變成了每周一次?,F(xiàn)在,張東泉每隔八小時需要服下一顆止疼藥,否則工作、甚至單純的休息也無法維持。在公司和家里,他分別有一臺輪椅,早出晚歸的時候,父母來接送,到公司時同事負責接送。
張東泉說:“在我的病發(fā)作最快的那一段時間,我不止一次地想過,為什么是我?為什么這種病會輪到我?身體每天都在疼,這種疼不像牙疼,今天疼了,明天到醫(yī)院看好了就不疼了,知道好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我常說,人就沒有受不了的苦。因為當你習慣了這種疼,習慣到我已經(jīng)不記得不疼是什么感覺的時候,你更多地去想的是你還想不想做事情,未來的生活應該做些什么。
“其實我沒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沒覺得自己很堅強,因為人總是得活著。如果只剩下我也好,但是我還有父母。我的父母都是80歲左右的人了,每天還要伺候我,我希望我有什么能回報給他們的。我想,我能有我想做的事,讓他們覺得我沒有覺得自己是個廢物,不是個廢人,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慰藉,對我自己也是一個鼓勵?!?/p>
張東泉常說,他的工作是他人生中最喜歡做的事情,如果遇到挫折,比他的病痛帶給他的痛苦更讓他難過。創(chuàng)業(yè)以來,他們經(jīng)歷過各種風風雨雨,他覺得再苦也不過如此。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宣泄情緒的出口,有句話說,上帝關上了你的門,必定會給你打開一扇窗?!爱斈阍谏钪械囊环矫媸洹㈦y過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還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你就會覺得日子并沒有那么難過。當我的病痛發(fā)作最厲害的時候,我也有過放棄的想法。其實后來見多了,看到很多比我更痛苦的病友,和他們比起來,我的病在短期之內(nèi)還不會要我的命,和那些人比,我的病真的不算什么?!睆垨|泉如是說。
在張東泉發(fā)病最痛苦、最疼痛的日子里,他一直拒絕任何人的靠近,如同獨自養(yǎng)傷的小獸一般,將自己關閉起來?!叭绻谀莻€狀態(tài),我相信是個人都不會好過,都走不出來?!睆垨|泉說,“我很慶幸的是我有我的工作,我有我的這些伙伴,我有我想做的事。雖然很痛苦,我其實倒覺得痛苦過后回頭再去看的時候,它才是你會記得住的事?!?/p>
對于那些困在自身病痛中的人,張東泉說:“每個人的機緣都不一樣。人生中,對人最大的傷害絕不是肉體的,而是精神上的。如果在你的人生中,從開始就有可以疏解的渠道,別讓它淤積的話,它一定可以跳脫出來,比如一份你熱愛的事業(yè)。我并不特殊,我相信如果人人都像我這樣,有自己熱愛的事情可做,誰都能做到我這樣?!?/p>
年輕的時候張東泉也有虛榮心,對權力、金錢也有過一般人都有的向往之心。“當我得了這個病,我經(jīng)常跟我的朋友說,你給我再多的錢對我能有什么用??!我飛機也坐不了,酒店也住不了,出去玩也玩不了。當錢和原來的虛榮不再是你追求的目標的時候,你反而會靜下心來考慮什么是你活著的原因。這時候就必須有一個你能發(fā)力的點——每天活著的動力。”
除了動力以外,張東泉說:“與經(jīng)歷相同的人在一起會帶來積極的影響。我跟病友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互相鼓勵。有的病友才七八歲,從開始能動到不能動,到最后只能躺在床上。面對疾病,人人平等。我們互相鼓勵——哭一天也是一天,樂一天也是一天,就是裝也要讓自己裝著笑一天。裝習慣了,自然也就笑著面對人生。與病友在一起,在疾病上我們是平等的,在尊嚴上是平等的,在遇到問題上也是平等的。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就不覺得自己委屈了。這是錢不能解決的問題,相同遭遇的人在一起,帶來的是信心?!?/p>
是啊,人只要對生活還有信心,又有什么溝溝坎坎是過不去的!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