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悅
摘 要:歌唱是一種結合聲樂技巧和歌者情感的藝術表達,同時,歌唱亦是歌者心理和生理相交融的行為產物。本文從心理情緒的角度,去探析不同心理情緒下,對歌者聲樂技巧、個人情感以及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的影響,從而得出心理情緒在歌唱表演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結論。
關鍵詞:心理情緒;歌唱;作用
歌曲的藝術美感在于歌者音樂語言和音樂情感的傳遞,而現實中,更多的歌者更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摸索如何通過技巧來達到提高音樂語言和音樂情感的感染力,卻忽視了自身歌唱過程中的情緒醞釀,從而也難以達到音樂語言和音樂情感的飽滿性。
一、從科學角度探析心理情緒與歌唱的聯系
“心理情緒”的概念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是指人在從事某項活動過程中的興奮程度和思想狀態(tài),它往往是由某一特定條件或特意需求而產生,具有鮮明的情境性、激動性和短暫性。同時,心理情緒可以通過人為去控制,不同的心理情緒下,人體所產生的生理行為往往具備不同的效果,而最為常見的心理情緒可概括為兩種,即積極心理情緒和消極心理情緒,其所導致的直觀感受是人體所表達的生理行為是否具有感染力。而音樂又是最貼近人類心靈的藝術品之一,音樂用美妙多變的聲音講述表達著人類多種不同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見,不同“心理情緒”下,人類所表達出來的音樂有著非常本質的區(qū)別。
在音樂學理論體系的發(fā)展歷程中,“歌唱心理”早在300年前的意大利教學中就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共鳴,而全世界學者對歌唱者的心理上的變化也有諸多研究,比如拉烏里出版的《人聲的奧妙》,書中論述了意識對歌唱者在歌唱時的行為有著驅使、調節(jié)和控制的作用;意大利的作家伯特凱所寫的《心得歌聲》,在書中提到母音發(fā)聲的生理事實是心理因素所驅動的,不然的話演唱就會變得僵化,聽起來沒有感情。這兩位音樂上的大師都注意到了心理變化對歌唱者歌唱時的作用,此后很多音樂家都開始紛紛進入到聲樂心理領域的研究,綜合文獻考究,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較具普適性的結論,即心理情緒可通過影響人體的感知和認知,其中就包括對音樂的感知和認知,從而進一步影響由人體感知和認知所轉化出的情感表達,使之不同歌者,所歌唱出的音樂具有不同層次的感染力。
二、從聲樂理論角度上探析心理情緒對歌唱表達的作用
聲樂理論認為,聲樂藝術是以人體本身作為樂器,所演奏出來的復雜的藝術形式。換言之,聲樂的表達需要經過人體呼吸器官、人體語言器官、人體表情和肢體動作器官等共同參與,而不可否認,控制人體諸多器官的核心部位是人體的大腦,而大腦具有非常微妙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即不同的心理情緒能夠通過大腦,去控制不同器官之間的精確配合,去完成聲樂的演奏。例如,在歌唱著名歌曲《黃河怨》的時候,歌者需要體現一位受壓迫的婦女,在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何處,同時她的孩子又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刀下,自己被凌辱,沒有人幫助她伸張正義,在黃河的邊上,看著波濤洶涌的黃河水,哭訴自己的不幸,想著以死來喚起同胞們的反抗意識。而對于這位婦女內心的表現,歌唱者想要在舞臺上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不僅僅只是表現的激動,并且要有怨恨,更有反抗斗爭的精神,這種怨恨不是怨天怨地,而是對黨政府的怨恨,同時,歌唱的時候要唱的有層次,把每個樂段的情緒合理地發(fā)展表現出來,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而聽眾的共鳴程度,則決定了這首歌曲演唱的藝術感染力。所以,為了讓歌唱者能夠完成一系列歌曲情感的表達,需要歌唱者提前對歌曲所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和歌曲中主人公經歷的把握和認知,進而培養(yǎng)出一系列心理興趣,通過大腦控制人體器官的配合,最后以歌唱的形式展現給聽眾。
三、如何利用心理情緒來完成歌唱表演
結合理論總結,筆者認為在歌唱表演中,對于心理情緒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洞悉歌曲所需要的表象;其二是提高對歌曲情感基調的把握;其三是加強對歌曲主題特征的理解。
在洞悉歌曲所需要的表象方面,主要是要求歌唱者在演唱前頭腦中構成這首歌曲“唱什么,怎么唱”的表象,根據歌詞的描述和旋律的音高變化,轉化為生動音色過程的想象。例如《啊!中國的土地》中“你屬于我,我屬于你,朝朝暮暮在一起,走千里,走萬里,還在你的懷抱里,做一粒種子,泥土里埋,開花結果為了你,做一棵楊柳路邊上長,年年報告那春消息?”歌曲抒發(fā)了人們對祖國的真摯感情,歌唱者在演唱的同時就可以想象出種子開花結果,藍天下楊柳成行等等各種歌詞中出現的景象,用來創(chuàng)造景象,輔助歌唱。再造想象過程中事物的形象,都是重現自己想象過的事物,都是再造出的新形象。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fā),教我如何不想他?”這首歌曲,每個歌唱者再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各不同,都按照自己的經歷理解、創(chuàng)造新形象,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而又獨具韻味的感覺。
在提高對歌曲情感基調的把握上,要求歌唱者對于歌曲的情感類型作出歌唱前的情緒醞釀。不同歌曲的情感基調或高昂、或低沉、或愛慕、或批判。同時,歌唱中的情感是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的,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也是人們與社會相互聯系的體驗,例如學習時會帶給人歡樂,遇到挫折時會帶給人沮喪等。而情感依賴于情緒,情感能夠通過變化的情緒來體現出來,所以歌唱者在演唱歌曲前,對于情感的醞釀很有必要。
在加強對歌曲主題特征的理解方面,需要歌唱者結合自己音色和音域的不同而作出自己的理解,這也反映在大量歌手優(yōu)秀的翻唱、改編作品上,運用自身獨特的心理特征來讓自己的演唱歌曲更有吸引力。
四、結語
總結來看,心理情緒對于歌唱者演唱作品而言,具有提高自身作品藝術感染力的重要作用,同時,歌唱者對于自身心理情緒的掌控能力,也體現了其自身對于音樂掌控能力的高低,這是一種基于聲樂技巧之上的藝術修養(yǎng),也能為歌唱者和聽眾雙方帶來更豐富多彩的藝術體驗。
參考文獻:
[1]黃輝. 淺談情緒在歌唱中的作用[J]. 北方音樂,2015,10:64-65.
[2]白玉婷. 淺談歌唱中情緒的運用[A]. 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 第十一卷[C].:,2016:2.
[3]樊引娣. 演唱情緒在聲樂藝術中的實證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
[4]石娟娟. 聲樂演唱中情緒的應用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