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泳曄
感觸靈空山
■撰文//劉泳曄
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位于太行山之西的山西,卻早有“靈空歸來不看松”的說法。坐落于山西沁源的靈空山山巒疊翠、壁立如削、清泉潺潺、山高林密,以油松之王“九桿旗”為首的松樹更是堪比黃山之“迎客松”。
靈空山地處沁源縣西北五龍川鄉(xiāng),山中遍地長著濃密的林木,森林覆蓋率達85%—90%。靈空山原名“九頂山”,因佛事活動的增多而更名“靈空山”。走進奇妙無比、幽靜神秘的風(fēng)景中,你才會對“靈空”兩字有所領(lǐng)會。
下車之后,沿階而下。路邊的小花,紅的、黃的、白的……各個爭奇斗艷。抬頭望去,只見世界著名的油松之王“九桿旗”玉立路旁,迎接遠方客人的光臨。順著田間小路來到樹下,順勢仰望,只見它高達40余米,根部直徑達5米,經(jīng)專家考察樹齡在600年以上,難怪被人譽為“油松之王”“華北第一松”。凌霄纏繞的樹身,從中段一分為9枝,筆直向上,直插蒼穹,齊刷刷各顯其志,好似9面迎風(fēng)招展的擎天旗幟,龐大的樹冠遮天蔽日灑下大片陰涼,又仿佛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時間老人站在那里,頻頻向人們講述著千百年來世態(tài)的變遷和自然風(fēng)景的演變歷程……
沿“九桿旗”腳下的石階款款而下,是東、北、南峰交會形成的一空谷平臺,古剎圣壽寺就在這深山翠谷之中。據(jù)寺內(nèi)所存碑文和縣志記載,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避難到此,削發(fā)為僧,潛心誦經(jīng)。鎮(zhèn)壓黃巢起義后,其弟僖宗欽命修建禪院,使此寺名聲大振。該寺在唐代稱“鐵瓦寺”,北宋端拱二年,趙光義御筆賜額“圣壽寺”,沿用至今。
圣壽寺建在靈空山“半面佛”巨壁之下。當(dāng)太陽初露東峰或皓月高掛之時,由寺廟正南方的南天門處,向著圣壽寺背后的巨崖觀望禮拜,在霞光瑞氣里,可以看見一個側(cè)面須眉佛像展現(xiàn)眼前,可謂一大奇觀。由于圣壽寺背崖臨谷,受地勢所限,院落從左至右橫向排列,錯落有致,既相互連通,又各建山門自成一體。
出寺院向西順山路而下,是一座橫架于東西絕壁之間的雄偉木橋,這就是“巒橋”。巒橋始建于明代,全長14.5米,橋面寬4米,橋高3米,橋上木結(jié)構(gòu)建筑為單檐長廊,飛檐翹角,造型優(yōu)美,其橋基部分由15根長17米的橋梁組成,上下渾然一體,結(jié)構(gòu)堅固,相傳這是魯班暗中相助建造而成的。
緊靠巒橋的南山道邊有兩株相互并生、傲然挺立的油松,這就是“二仙傳道”。神話傳說,二仙傳道原本是兩位神仙下凡講經(jīng)說法后,臨走時插在路邊的兩根松枝拐杖,因染了神仙的靈氣,才長成今天這般瀟灑超群,非凡脫俗的模樣。相隔不遠有一“圣水泉”,是專供僧尼香客飲用的一眼圣井,其旁長有一株高大筆挺的“泉水松”,只要該松枝繁葉茂,圣水泉即永不枯竭。
草溝是沿巒橋往西而去的一條風(fēng)景線。第一景點為“甘露泉”,泉邊長滿山花野草,盡管泉水不大,古時仍將它列為“靈空十景”之一。當(dāng)?shù)乩习傩找曋疄槠碛?、祛病的“神泉”。再往西走幾十米,可見峭壁如鑄似削,青藤悠悠垂掛峭壁,再加河水潺潺,好一派奇美景觀,人們給此景點定名為“絕壁垂藤”。漫步于長長的山水畫卷中,讓人陶然忘返。
“有客至東峰,危樓倚古松。欲通山寺信,先遞數(shù)聲鐘。”這首詩描寫的是東鐘樓,從東面上山只有東峰一條路徑,古時香客至此都要先敲一下大鐘,以通知寺院的僧眾“有客人到”。鐘樓為亭閣建筑,丹柱四立,四角飛挑,細致精巧,正中懸掛一口大鐘,敲一下,余音回繞山谷,久久不絕。站在亭內(nèi)極目四望,靈空美景盡收眼底。
如果說靈空山的山勢、風(fēng)光還不足奇,那么,靈空山中各處生長的古樹名木卻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不計其數(shù)。
坐在草灘小憩,便有陣陣松濤入耳,朵朵白云飄過。如果您登高望遠,想躲也躲不開的是滿眼的松樹。北山村西面的“一爐香”油松古樹,是由一個筆直高插的軀干平均分為三枝,且枝枝圓豐挺直,枝葉部分長勢特像一層層繚繞在香頭不散的煙霧一樣,裊裊騰騰。
距“一爐香”不遠處的“三仙姑”則是由松、楊、梨三樹組成,三樹由于長勢古怪,妖氣十足,故冠之如此雅號。
除了進山迎賓的“九桿旗”“二仙傳道”“一爐香”“三仙姑”之外,山上兩人合抱的巨松數(shù)不勝數(shù),它們有的如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人盤旋蜿蜒,有的如害羞嫵媚的少女俏麗萬般,“一佛二菩薩”“三結(jié)義”“十八羅漢”“招手松”等名目繁多的油松,都各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為靈空山的秀美風(fēng)光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