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琪
摘 要: 由于幼兒年齡小,沒有什么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低,對事物的理解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思維能力、獨立性還很差,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對發(fā)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分析,更不能應付和處理解決發(fā)生在他們身上或周圍的問題。因此,幼兒就會依賴成人幫他們解決問題。在幼兒園各種活動中一旦遇到問題或遭受挫折,便要告訴老師,以求得老師的裁決和答復,因此幼兒經常向老師告狀。
關鍵詞: 幼兒 告狀行為 分析 矯正
幼兒的告狀指幼兒在自己認為受到同伴侵犯或發(fā)現某種行為與幼兒園集體規(guī)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fā)起的一種互動行為。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發(fā)生次數最多的事情就是告狀,一點小事情動不動就來告狀,教師一天工作非常繁忙,幼兒頻繁告狀花費了教師大量時間和精力。幼兒作為特殊的個體,他們的告狀行為一定有許多不同地方。
一、幼兒告狀的原因
由于幼兒年齡小,沒有什么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低,對事物的理解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思維能力、獨立性還很差,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對發(fā)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分析,更不能應付和處理解決發(fā)生在他們身上或周圍的問題。因此幼兒就會依賴成人幫他們解決問題。在幼兒園各種活動中一旦遇到問題或遭受挫折,便要告訴老師,以求得老師的幫助和回答,所以幼兒經常向老師告狀。
(一)課堂中告狀行為事件。
在上手工制作課時,有兩個小朋友為了爭紅色的橡皮泥鬧起了矛盾,一來二去,一個小朋友忍不住把另一個小朋友推倒在地上,另一個小朋友將這事報告了老師。老師批評了那個小朋友,可那個小朋友告訴老師說:“他剛剛還打我了?!?/p>
(二)進餐中幼兒告狀行為事件。
在午餐前,兩位小朋友因為搶一個板凳而發(fā)生了矛盾,一個小朋友說:“這個板凳是我先拿到的?!绷硪粋€小朋友說:“這個板凳是我的?!庇谑莾蓚€人開始爭奪那個板凳,在兩個小朋友爭論不休的時候一起去老師那里告狀了。
(三)游戲中幼兒告狀行為事件。
在分享活動中,一個小朋友看中了另一個小朋友的洋娃娃玩具,想把自己的玩具和她的交換著玩,可是另一個朋友不愿意,推開了她。“報告老師,我把我的玩具給她玩,她不愿意把洋娃娃和交換玩……”一個小朋友指著另一個小朋友哭著向老師告狀。
(四)午睡中中班幼兒告狀行為事件。
在睡午覺的時候,老師要求每位小朋友都閉上眼睛睡覺,不許講話,但是,睡在臨床的兩位小朋友趁老師不注意偷偷講話,有一位小朋友看見了,就告訴那兩位小朋友不要講話,可那兩位小朋友還在講,這個小朋友一生氣就打了那兩位小朋友,被打的小朋友就向老師告狀:“老師,他剛才打我們?!贝蛉说男∨笥丫驼f他們倆不睡覺在那兒講話。
二、幼兒告狀的動機
幼兒為了得到幫助,為了尋求安慰而向老師告狀。幼兒一起玩的時候可以很忘我、很開心,可是當出現矛盾、想法不合或者另一方沒有順從他的意思做的時候而發(fā)生肢體沖突,就不知道該怎么對待和處理了,尤其當自己感受到了傷害、委屈的時候,就會向老師告狀,尋求幫助,希望得到老師的同情和幫助。
有的幼兒有可能故意向老師告狀,從而得到老師的關注,是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而告狀。
三、矯正方法
(一)重視幼兒的告狀行為。
幼兒經常向家長、老師告狀,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動善于觀察各種幼兒告狀行為,多注意,多觀察。由于幼兒年齡小的問題,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特別天真,可以發(fā)現在幼兒的世界里有許多成人不了解的東西,有許多成人不知道的想法。老師就要對待不同幼兒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經常打小報告的幼兒,老師要有足夠耐心了解,不能因為他們經常告狀就說“去去,你煩不煩,天天這一套”,“管好自己就行了,你還管別人”等一些急躁、不耐煩的話語,如果幼兒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出現反面效果。有的小朋友告狀說他看到有的小朋友被欺負了,有正義感。只要教師重視幼兒的告狀,并加以耐心地勸解、幫助、指引,幼兒會得到很大幫助,不要把幼兒的告狀不當一件事看待,正確的引導有助于他們良好心理發(fā)展,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告狀行為。
(二)了解告狀內容,不盲目對待。
如果有幼兒因為一些瑣事經常向你告狀,即時這件瑣事以前發(fā)生過無數次,教師也要耐心聽取幼兒的告狀原因及內容,不能幼兒剛張嘴,教師就盲目地回絕或者打發(fā)走,這樣會使對幼兒產生害怕,老師煩我、討厭我、不喜歡我的想法。老師要詳細地聽取幼兒的告狀內容,詳細地弄清告狀的原因。不能沒有了解事情原因,只了解告狀小朋友說的單方面原因,從而對另一個小朋友不問原因直接批評教育,有的教師甚至實行打罵教育,這樣會對幼兒心理產生陰影。要了解告狀內容,分析事情經過,不盲目對待,對每一位幼兒耐心說教、公平對待。
(三)通過活動,培養(yǎng)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模仿能力都特別強,如果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教育幼兒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組織幼兒多參加一些文體游戲活動,但是要注意的是,幼兒年齡尚小,沒有分辨事物好壞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仔細地觀察、耐心地指引。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組織幼兒集體觀看類似人與人之間,或者卡通小動物之間人際交往的動畫片,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進而減少幼兒的不良行為。也可通過講故事,將其中小道理告訴幼兒,把事情矛盾摻加在生動的故事里面,讓幼兒更容易理解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困難。
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處理不僅可以影響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而且會對幼兒性格和思想道德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教師要放正心態(tài),正確認識和處理幼兒的告狀行為,這是每個幼兒教師都要頻繁接觸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