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一(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6)
《藝術學隨筆》緣起
張道一(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6)
[編者按]著名學者張道一先生,以八十五歲高齡始撰《藝術學隨筆》(五冊),書中圍繞中國文化與藝術諸方面的問題展開探討,其針砭時弊的方式,博雅激越;具體的問難論辯,真切通明,每次閱讀,都將是藝術思想的一場盛宴,張先生的文字蘊含著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本期首篇刊發(fā)作者自序,會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感受和思考。
在我八十歲的時候,朋友們包括我的各地的學生,要給我過生日。先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接著又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大家滿聚一堂,談過去和現(xiàn)在,討論藝術的實踐和理論,并希望我這樣和那樣?;貞浲?,我很喜歡過生日,不但能夠吃一碗大肉面,母親還會做一套新衣服,自己也高興長大了一歲?,F(xiàn)在過生日,數(shù)百人相聚,蛋糕老大,吃不下去,總感到思緒有些分散,考慮人生,也考慮藝術。不少朋友知道我有在夜里寫作的習慣,希望我集中精力做出一本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來。談何容易呢?我已力不從心了,特別是視力減弱,左眼看不見了。問題是對藝術的理解,要寫出我的認識、主張,勢必會產(chǎn)生辯論和爭論。因為我并不贊成西方學者的某些觀點和做法,更不主張跟著他們走。
藝術是人造的,不是自然生長的。沒有本體的藝術,哪里來的藝術的本體論?人若沒有需求,怎么會創(chuàng)造藝術呢?而藝術多以民族特色見長,民族之間的需求會完全相同嗎?在歷史上,中華民族的藝術積累博大精深,泱泱數(shù)千年,哪一年是根據(jù)西方的理論實現(xiàn)的?誰也造不出無所不能穿透的矛,同樣也做不出無所不能阻擋的盾。讓西方學者的矛刺西方學者的盾,試試看!
任何事物的理論都是由個別上升到一般,再進一步地分析,歸納,綜合,概括。藝術學的研究,當然也不能例外。譬如說,一個外國人根本沒有來過中國,不知道中國是什么樣,也沒有接觸過中國的藝術,能夠?qū)χ袊乃囆g進行指導嗎?所謂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的“共性”怎能放置四海呢?一個十多億人的中華民族,具有七千多年的文化積淀,真所謂“博大精深”,難道沒有自己的藝術個性并包含著藝術的共性嗎?例證很多,我不想一個個地舉下去,只是要推開一切古怪思想的束縛,建立起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做中國的夢。
我們不是民族主義者,而是提倡愛國主義。也不是保守論者,而是反對一切的虛無觀念。我們應該謙虛謹慎,不卑不亢,不圖虛榮,獨立思考,把西方學者的某些理論作為參考,而不是藝術的“圣經(jīng)”。
在我國的學科目錄中,已將藝術列為一個門類,并有五個分支學科。雖然還有待全面,一是相當可觀。不僅對于藝術界是件大事,也是自古以來的系統(tǒng)綜合,對于藝術的發(fā)展是大有積極作用的?,F(xiàn)在還缺少藝術學的科學論述。不但要把中國的藝術說清楚,也要把世界的藝術說全、說明白。要做到這一步,還須要相當時日。我所想的是,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民族,應該清理一下我們藝術的“家底”。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方面,不能亂了陣腳。于是,我想先以隨筆的形式、一項一項的寫出來,作為藝術學的素材和基礎,或說是營造中國藝術學大廈的磚瓦。
我所采用的方法是“抓兩頭,帶中間”,而不是簡單地流水賬。所謂“兩頭”,主要是藝術研究的缺項,一頭通向遠古,了解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藝術,怎樣創(chuàng)造藝術,創(chuàng)造了一些什么樣的藝術及其以后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相印證,理出藝術在歷史上的邏輯發(fā)展;另一頭深入現(xiàn)代民間,考察大眾的喜聞樂見,有些什么東西最受歡迎,以及民間藝人和工匠經(jīng)驗。把握了這兩頭,再看各方面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包括那些“海歸派”的精英,其優(yōu)異提高之處也就清楚了。對于我們的戲曲和曲藝,國畫和書法,古樂和民歌,以及各種手工藝等,須要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既不必揚之登天,也不能抑之入地。我國的古典藝術理論,雖然分散,但方面很多,有的非常精辟。我是反對藝術搞“接軌論”的,怎么能把我國的藝術放到西方的模子里重塑呢!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危機論”、“夕陽論”、“過時論”等,不能說沒有任何根據(jù),但沒有抓住實質(zhì),有些不該失去的東西,消失得太可惜了。
全面地思考這個“藝術學隨筆”,所涉及的方面很多,非常龐大。只能選其要者,一項一項的做。我所要做的,是先選幾項在兩頭者,它們是:
1.《遠古的初始藝術——文明的曙光》:不純是談藝術史,也不是人文地理,主要是探尋遠古藝術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軌跡和規(guī)律;
2.《山野中的刻畫——初識原始巖畫》:過去很少有人注意于此,近些年已逐漸被重視。從中探討原始人對藝術的意趣;
3.《獅子藝術——造型原理的一個動物典型》:藝術創(chuàng)造的審美、寓意、教化,三者的關系與主次。想象、虛構和寫實;
4.《磁州窯和吉州窯——民間瓷繪的廣闊天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兩座窯系,普及性與廣泛性;
5.《剪刻鏤花藝術——剪紙十姊妹》:民間工藝的互連與衍生。藝術多樣化的一種方法和模式。
以上擬目,只是我在思考著的幾種,每種都是一本書。作為總體理論的基礎,基礎越厚,得出的結(jié)論越是實在。其實,寫“隨筆”絕不止限于這五種,可以很多方面、很多種。過去我已寫過不少,較早的有《麒麟送子》和《老鼠嫁女》,以后有《漢畫故事》,近幾年寫了《藍花花》、《剪子巷花樣》、《桃塢繡稿》、《孝道圖》、《鄉(xiāng)土玩具》,最近又寫了一本《紙馬——心靈的慰藉》。我為這些書起了個名字,總稱“攥米團子”,即是將散落在地上的米粒,一粒粒地撿起來,攥成團子,又好吃,又充饑,不會再丟失。我國的民間藝術非常豐富,其中有不少優(yōu)秀的成果,但長期以來散落在民間,土生土長,自生自滅。在歷史上,有不少聰明才智的文人、詩人,從民間吸收養(yǎng)料,成就了自己,但更多的人卻是鄙視民間,以為不足道,不登“大雅之堂”。誠然,大雅之堂中的文人們,也有他們“雅”的成就,使藝術升華,藝術理論的研究絕對不能削弱他們。“雅”與“俗”是相對的,也是相互依靠的。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實際情況,也是藝術學研究的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磚瓦)。我想,西方的德蘇瓦爾①德蘇瓦爾(1867-1947),又譯馬克斯·德索。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1906年出版《美學和一般藝術學》,并創(chuàng)辦第一個有國際影響的刊物《美學和一般藝術學》雜志。最早打破美學是美的哲學,藝術只作為美的表現(xiàn)加以研究的傳統(tǒng),主張將美學與一般藝術學區(qū)分開來,使藝術學成為更有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獨立學科。們是不會了解這些情況的。
德蘇瓦爾在《美學和一般藝術學》中,認為美學與一般藝術學的區(qū)別在于:美學研究審美趣味、審美經(jīng)驗、審美直覺,是“純粹的科學,規(guī)范的理論”;一般藝術學研究藝術作品的起源、本質(zhì)、形式、創(chuàng)作及分類,是“應用的科學,普通的技術”。但他又認為:“藝術科學不必拘泥于一種總的體系,可以分為詩學、音樂理論、美術理論等各個特殊的形態(tài)的藝術學?!边@就是他所指的“一般”與“特殊”。一個多世紀以來,德蘇瓦爾的這種理論起過一定影響,但沒有使西方的美學和藝術研究產(chǎn)生根本變化。
如果認真仔細地推敲一下西方的一些理論,反而會逼著我們走自己的路。
談的太多可能會太遠。任何事物都要講求規(guī)律,我已進入了八五之年,按照自然規(guī)律,難卜來日還有幾多,眼睛的殘燭也不知何時熄滅。2014年春天,請一位醫(yī)生看我的眼睛,他不明言癥候,只是說“太晚了”;在醫(yī)院動手術和手術之后,他也不講話;三天之后,來病房檢查,用幾種儀器作了測驗,他忽然開朗起來,高興地對我說:“張先生,你又可以寫書了!”——于是,出院后不久,便寫了這篇《緣起》。
對于藝術和藝術學的理論,我只想用“隨筆”的形式爭取多做一點,使人生充實些,免得無聊,也總比空談好。
2014年春夏之交于龍江寓中
(責任編輯:李立新)
2017-01-08
張道一(1932-),男,山東鄒平人,著名藝術學家,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設計學、民藝學、美術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