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亞平 文三毛
抗震專家歐進萍的四次重要選擇
◎桑亞平 文三毛
歐進萍
在 2004年1月5日揭榜的中國工程院新增選院士名單中,44歲的我國結構監(jiān)測、控制與防災減災工程專家歐進萍榜上有名,他是該院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他的家鄉(xiāng)寧遠籍詩人鄭國棟獲知此一喜訊,特賦《院士》一詩。詩前小序云:
寧遠一中畢業(yè)學生歐進萍,現為哈爾濱工大副校長,最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賦此志慶。
詩是這樣寫的:
桂苑人歡慶,北京喜訊傳。
榮名歸舜德,偉業(yè)乃妃賢。
鳳翥龍翔地,桃芬李馥天。
時花開萬朵,院士一枝鮮。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簡表中,歐進萍關于“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貢獻”一欄內容如下:
“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方面,建立了結構模糊隨機振動基本理論,發(fā)展了結構抗風和抗震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震損傷分析和設計方法。
在結構振動控制方面,研制出4種結構耗能減振裝置和3種智能控制系統(tǒng)。
在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jiān)測方面,研制出5種長期監(jiān)測智能傳感器,建立了結構健康監(jiān)測的試驗與示范系統(tǒng)。
在海洋平臺結構安全保障技術方面,建立了海洋平臺結構安全評定與維修決策理論和大型應用軟件系統(tǒng),發(fā)展了平臺結構冰振控制技術。”
這些專業(yè)表述于外行人而言不免艱澀難懂,但其學術價值卻離普通百姓生活很近,甚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居住、行走過程中的切身安全。對于自己最突出的學術成就——“結構抗震”,歐進萍的表述很“生活化”:就是對運行中的建筑工程的生命健康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測,以抵抗大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再形象點說,比如新松花江公路大橋建設工程,就應用了這項技術。而提高大橋的生命健康水平,實質是提高百姓生活的安全系數。在2005年第二屆結構控制與健康診斷國際會議上,歐進萍的成果被公認“代表了亞洲水平”。
歐進萍,1959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寧遠縣舜陵鎮(zhèn)黃泥壩村。
在歐進萍的奮進歷程中,有4次至關重要的選擇,決定了他迥異他人的人生。
歐進萍聰穎早慧,5歲時就開始上小學,因學習成績好,連跳兩級,這在同齡人中實屬罕見。中學時,他在數學、物理和外語競賽中常獨占鰲頭。
歐進萍喜歡讀書,那時的書少,不論誰到城里辦事,他都托他們給自己帶書。晚上,母親在忽明忽暗的油燈旁一針一線地縫補衣服,他則在油燈下一頁一頁地翻看書籍。就是在這盞油燈下,他了解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原來,電燈已經問世了一個世紀,而家鄉(xiāng)還是油燈世界。從那時起,他就被自然科學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革所吸引。也就在這時,他產生了當科學家的念頭,立志在自然科學上干出一番事業(yè)。
他14歲修完高中學業(yè),畢業(yè)于寧遠縣第一中學。當時,國家還沒有恢復高考制度。他一邊在家自修數理化課程,一邊犁地掙工分,以分擔九口之家的生活負擔。因年齡小,他犁地時常被絆倒,但倔強的他從不氣餒,爬起來繼續(xù)干。
因為他秉承了父母寬厚和勤勞的天性,后來有幸被一個電站招為電工。在電站工作的一年中,他勤奮刻苦。作為工人,不僅能把輸電配電圖畫出來,而且能夠對整個系統(tǒng)進行檢修、維修,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在一次事故檢修中,他解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得到了“文革”前大學畢業(yè)的技術人員的稱贊。
16歲時,他被推薦到湖南省重點高校湘潭大學學習。走出那個童年的油燈世界,到城里上大學,這是歐進萍人生的第一個選擇,也是他踏上求學之路和教學科研之路的起點。
歐進萍應邀出訪日本,與日本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并合影
1979年,歐進萍考入武漢大學結構工程專業(yè)讀碩士。一入學,他就規(guī)定自己:一定要用最少的時間,學到最多的東西。因研究生宿舍不限制熄燈時間,所以他每天都學到很晚。第二天,又很早起來去教室看書。他總結了一套調節(jié)自己的方法:早晨精力最好,用來讀書,背外語,看書疲倦了就抄筆記。南方的熱天漫長難耐,每當困倦和疲乏襲來時,他就用冷水浴和抹風油精的辦法刺激自己,強制自己保持興奮。由于早晚輪番與書搏斗,導致他患了神經衰弱,在學完基礎課時,不得不休學回家養(yǎng)病。
歐進萍在家休息時,讀了《概率論》和《泛涵論》等數學領域比較深的教科書,并做了大量的習題。在此期間,他對“結構動力可靠性分析”這個結構工程理論前沿課題很感興趣。這個課題是結構動力學的重要研究課題,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剛剛起步研究,“文革”時期又中斷了。封閉10年之后,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國內仍無人問津。當時,他有一個愿望,想一步跨到前沿課題上。他摸清了這個課題的狀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做好了研究這個課題的一切準備。返校后,他向導師匯報了選擇這個課題的想法。導師認為他簡直是異想天開:“這個課題難度很大,涉及的領域廣。有多少學者都不敢涉足。如果你選擇這個課題不但身體會垮,而且成功的希望等于零。”當時導師給他選了“鋼筋混凝土帶肋板的實驗與理論分析”這個課題。他實在不想放棄那個讓自己迷戀并已著手研究的課題,但又不好違背導師的意愿。想來想去,他決定“腳踩兩只船”。他堅定了兩個課題都要做成功的信念,開始了大量艱苦而細致的研究工作,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畢業(yè)時,果然兩個課題都成功了。他把導師給他的課題研究得很深,有多篇論文發(fā)表在國際權威雜志上;他自己選擇的課題也寫出了8篇論文,使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有了重要的進展,為結構的動力可靠性分析和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1982年,歐進萍帶著這些研究成果,參加了國內最高水平的學術會議結構抗震理論新發(fā)展會議。會上,他報告了這個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專家們對他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很高評價。當時他只有23歲,是我國最年輕的、也是最早從事結構動力可靠性分析研究的帶頭人之一。從此,他在這個領域開始了更高、更廣、更深的研究。
1985年,歐進萍考入哈爾濱建筑大學讀博士,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結構力學專家王光遠教授。他仍以讀碩士時的拼勁和韌勁,奮力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就在這時,人生中的又一次選擇擺在他的面前。
1986年,中歐地震工程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26歲的歐進萍,是年齡最小的特邀代表。在這次會議上,他宣讀了論文《地震地面運動的模糊隨機模型》。這篇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在隨機地震模型的基礎上合理考慮地震強度和場地類別的模糊性的觀點。對這個新觀點,國外專家們很感興趣。會議間隙,日本豐橋大學土木系主任林栗榮一教授來到他身邊,熱情地拉著他的手說:“好!歐先生這樣年輕,很有前途。我對您的論文非常感興趣!”接著,林栗榮一向他提出了一些有關論文的學術問題,他一一準確地作了回答。林栗榮一大喜過望,懇切地邀請他到日本去讀書,到林栗榮一的實驗室去工作。
不久,歐進萍接到了林栗榮一從日本寄來的信。林栗榮一熱情而迫切地為他赴日設計了3個具體方案:第一,到日本讀博士;第二,到日本讀第二博士;第三,到日本做博士后。這3個方案,歐進萍可任選其一。歐進萍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安心在國內讀博士。因為當時他正忙于一個國際前沿課題的研究。他已經下了決心要完成這個課題,填補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如果他走了,研究課題就會中斷,國家就會受到損失。他認為:國內本來有能力培養(yǎng)國際水平的博士,為什么要放棄國內的研究非到國外去不可呢?
讀博士期間,歐進萍選擇了“模糊隨機振動”這一嶄新課題,經過3年的努力,出色地探索了這個具有重大理論和應用價值的研究領域,創(chuàng)立了模糊隨機振動的基本理論和抗震結構的模糊隨機振動理論,提出了動態(tài)模糊集的函數生成集的定義及模糊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并把靜態(tài)模糊集合理論發(fā)展為動態(tài)模糊過程理論,解決了結構工程、結構動力學和模糊數學方面的一些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
后來,歐進萍仍立足于在國內做博士后,又推出了“動態(tài)模糊”和“模糊隨機響應分析”基本理論。這些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理論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并在力學和數學兩個方面創(chuàng)立了新的分支學科。更為可喜的是,這些理論都已得到應用。
1989年,歐進萍在美國舊金山的第五屆國際結構安全度與可靠性會議上,宣讀了論文《抗震結構的模糊隨機動力可靠性分析》,受到來自40多個國家的300多位專家的矚目,獲得“開辟了結構力學的新領域,對完善結構和抗震設計有很大推動作用”的贊語。之后,他被邀請在美國密蘇里羅拉大學講學和短期合作。在美3個月,他高效率地寫出了5篇論文,在美國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時,國際原子能結構力學協(xié)會主席、東京大學柴田碧教授高興地邀請歐進萍去日本工作。在美國,柴田碧不斷地打聽和跟蹤他的去向;美國地震中心主任、紐約巴發(fā)拉大學T.Soong教授找他談話,極力挽留他;還有人要幫他到加拿大定居。世界著名結構力學專家、密蘇里羅拉大學美籍華人教授鄭毅在此期間與他長談了10多次。鄭毅從美國給他的導師王光遠打電話,并急切地懇求說:“歐進萍能否在美國工作兩年,我們非常希望與他合作?!蓖豕膺h表態(tài)說:“這完全取決于他自己?!?/p>
當時,歐進萍如果留在美國,他可以擁有依山傍水的別墅,擁有豐厚的薪金,還可以擁有先進的實驗環(huán)境,自己的事業(yè)也可以得到很快的發(fā)展。但他當時正從事霍英東教育基金的資助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研究。如果他選擇美國,中斷這些研究,必然會影響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速度。于是,他給國內的導師打電話,告訴他:“我不能拿國家獎勵我的錢買出國飛機票,我國內的事還沒有做完,我的事業(yè)在祖國?!痹捦怖飩鱽韺熂拥糜行┌l(fā)顫的聲音:“進萍,我支持你的選擇……”
歐進萍選擇了祖國的事業(yè),祖國也給了他許多榮譽。他曾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獎;“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和“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等。
歐進萍曾先后擔任哈爾濱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哈爾濱建筑大學副校長、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副校長,2006年4月至2012年8月,還擔任了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副部級),現為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力學、海洋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深海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主要著作有:《結構隨機振動》(與王光遠合著)、《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能控制》、《海洋平臺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與應用》(與段忠東、肖儀清合著)、《結構可靠度:荷載與抗力系數設計方法》(與段忠東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