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銘 孫梅芳
(安徽省蚌埠第十二中學 安徽 蚌埠 233010)
讓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
王偉銘 孫梅芳
(安徽省蚌埠第十二中學 安徽 蚌埠 233010)
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資源的重要構建者和生成者,教學中要激活學生思維,實時記錄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讓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
課程資源 動態(tài)生成
時下有關“資源建設”的課題引發(fā)熱議,于是課件資源、學案資源、微課資源等順時而生.資源變得豐富了,可尷尬的是學生的學習往往還是比較被動.而教學史上有關“動態(tài)生成”的課題探究由來已久,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 可見,她所期望的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應在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由此聯(lián)想,課程資源也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這樣課堂才會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借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資源的重要構成者和生成者,要對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學習情感等因素充分地加以激活和利用.對于“讓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這一教學理念,筆者近年來做了很多嘗試,現(xiàn)結合人教版教材《物理·選修3-2》第五章“交變電流”的章節(jié)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與心得.
圖1 “交變電流”思維導圖
在每一章學習之前,筆者先用“思維導圖軟件”把這一章學生們所要預習和要交流研討的問題做成一個框架導圖(圖1),發(fā)布在專題學習網站上.學生借助全章思維導圖的引導,預習思路清晰,可以全方位思考本章要解決的問題,針對每個要解決的問題查找資料或設計實驗方案,做好充分準備,帶入課堂參與交流研討.這樣有備而來的交流研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維才會擦出更多火花,有更多的思維碰撞,交流研討才會更加深入.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樂于動?教學也要有創(chuàng)意,要想辦法吊學生的胃口.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參與資源的建設,也許這是變被動為主動的較好方法.倡導他們自己做,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課堂上他們展示自己做的“大餐”,這樣才能激活他們的思維,在學的過程中會對學習越來越有自信心,學習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強.在分享和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觀點或許會有沖突,讓思維的火花不斷被點燃,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經久不衰.問題逐步展開,思維漸漸升華,于是資源動態(tài)生成.
下面以“變壓器”一節(jié)為例,簡介探究性學習活動,以及動態(tài)生成課程資源的過程.
2.1 學生展示課前拍攝的變壓器圖片(感性認識為先)
針對課前的思維導圖,學生們已經為進入課堂探究性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學習過程是以感性認識為先的,那么第一步可以讓學生們借助“班班通”設備展示他們課前拍攝的各種變壓器圖片,先讓他們對變壓器有初步了解.與此同時,讓學生篩選出圖像清晰且有代表性的圖片進行分類保存.
2.2 學生借助圖片闡述變壓器的作用(激起學習熱情)
感性認識引出理性思考,變壓器的作用如何?讓學生結合自己課前收集的圖片,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進行分析,認識到變壓器在遠距離輸電過程中起到升壓和降壓的作用,并用圖示把遠距離輸電過程表示出來.讓學生篩選出對遠距離輸電過程認識比較全面,圖像比較清晰的圖片,并保存下來.學生認識了變壓器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自然會激起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2.3 進行分組實驗探究(掀起學習高潮)
利用可拆變壓器分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要求每組將探究過程記錄成視頻或圖片.
探究1:鐵芯的作用.
鐵芯由不閉合到閉合,燈泡由暗變亮,加深了學生對鐵芯作用的認識.
探究2:變壓器可以改變交流電壓還是直流電壓?
變壓器輸入端接直流,輸出端燈泡不亮;變壓器輸入端接交流,輸出端燈泡很亮.學生認識到變壓器只能改變交流電壓.
探究3:輸出電壓和輸入電壓與原、副線圈匝數有何關系?
學生們改變輸入端電壓大小,改變原、副線圈的匝數,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并將實驗數據記錄下來,針對實驗數據初步總結規(guī)律.
2.4 利用已學原理進行理論探究(深化理解)
學生完成上述過程的交流研討與探究活動后可以說對這節(jié)課已經有了較全面的感性認識,僅有此感性認識還不夠,教師隨后要利用事先準備好的課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論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知識才能融會貫通.
理論探究1:變壓器為什么要使用閉合鐵芯?
理論探究2:為什么變壓器只能改變交流電壓?
理論探究3:輸出電壓和輸入電壓與原、副線圈匝數有何關系?
2.5 鞏固和練習(學以致用)
完成上述探究性學習過程以后,教師將精選的習題用課件展示出來供學生練習,并把學生解題過程中好的做法和錯誤之處也記錄保存下來.
借助班班通設備,學生的研討方案和探究過程得以記錄成圖片、視頻或文本資源,成為生成性學習資源.實時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資源在學習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欣賞自己或他人的成果,感到學習樂此不疲.
一節(jié)課結束后,每班將精選出的資料,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的紀實圖片、視頻或文本資源,教師課件的精華部分,典型的例題習題解答等等,加以總結后上傳到學校網站的物理學科資源庫中.然后教師利用網頁制作軟件(如可選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較易學習的軟件)對資源進行優(yōu)化重組,選其精華部分復制到每一節(jié)的網頁內,于是相應的生成性教學資源“網頁”(如圖2“變壓器”一節(jié)網頁)就產生了,類似地進行下一節(jié)學習,一章學習結束后“專題學習資源網”就建成了.
圖2 變壓器一節(jié)網頁截圖
等這一章學習結束,學生可以利用“專題學習資源網”對知識再次反思和梳理,知識就可以系統(tǒng)化、網絡化,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能夠站在一個高度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為高三總復習做了充分準備,等到新課結束總復習時,再次打開專題學習資源網,當初研討和探究過程的一幕幕歷歷在目,很容易喚起學生的回憶,使得復習事半功倍.
筆者經過調研得知,這種動態(tài)生成課程資源的學習方式優(yōu)點很多:其一,學習的目的性強(有思維導圖引導).其二,學生的參與度較高(要求學生展示成果,還要把他們的展示過程記錄下來,有全班同學當觀眾,這正是表現(xiàn)的好機會).其三,學習自主性和能力可以提高(要求學生收集資料,設計實驗,交流分享等).其四,知識可以系統(tǒng)化網絡化,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問題(成品是專題學習資源網,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其五,高三復習時再次打開專題學習資源網,很容易喚醒學生的回憶(這些資源來源于他們當初的學習過程紀實,記憶比較深刻).希望此文能引起更多同仁共鳴,以便共同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物理同步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建設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BCA110020
王偉銘(1959- ),男,中教高級,安徽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物理教學有效性及物理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
孫梅芳(1969- ),女,中教高級,安徽省特級教師,蚌埠市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物理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以及物理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
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