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三四十年前,也就是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在老上海的小街小巷,住在底樓的居民沒有地方晾曬衣服,于是,他們見縫插針,因地制宜,想方設法,在自家門口的上方,挑出兩根三角鐵,上面擱一根長竹竿,就把洗好的衣服統(tǒng)統(tǒng)用一把丫杈桿一件件地晾上去,這還是個體力活呢!如果是男外套,濕的就很有重量,要舉起濕衣服得有強壯的臂力。走進小街小巷,抬頭望去,五顏六色的衣服,包括外衣外褲和內(nèi)衣內(nèi)褲,都一覽無余地展示著呢,倒也是風景這邊不錯啊!只是男人經(jīng)過時,會注意看看頭頂上有沒有女人的外褲和內(nèi)褲,否則的話,得繞開走。特別是男孩子,據(jù)家里的老人說,在女人的褲衩下穿行,孩子會長不高的。且不知時下那些個子欠高的男子,是不是小時候與此有關(guān)呢?
記得我小時候跟著父親去家附近的浴室洗澡,那時候沒有包廂,只有大堂。衣服脫下后,由服務員手舉丫杈桿,直接把衣服叉上去,在靠近天花板的墻上,有一排衣帽鉤,服務員熟練而準確地把浴客的衣服掛到衣帽鉤上。等到洗完澡,休息好了,服務員又會把浴客的衣服取下來。這個環(huán)節(jié)跟家門口的晾曬衣服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浴室里掛起來的是干衣服,家門口掛起來的是濕衣服,有的還在滴水呢。
隨著新型住宅樓的崛地而起,老房子已經(jīng)差不多消失殆盡,小街小巷也被通衢大道所替代。高層住宅樓里,家家戶戶都有升降式晾衣桿,有的還是電動的、遙控的。當年的“彩旗”飄飄景象不見了。雖說現(xiàn)在的高樓大廈文明整潔,但遙想當年,似乎少了百姓家的那種坦蕩和沒遮沒攔。當年沒有那么多的所謂隱私,也沒有那么多的自成一體,好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一樣。現(xiàn)在是進步了呢,還是退化了?包括家庭主婦的臂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