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兵+于居龍+束兆林+趙來成+繆康+楊紅福
摘要:田間試驗結果表明,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防治小麥蚜蟲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藥后1 d,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3種劑量 150、300、450 g/hm2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為86.20%~98.62%,中高劑量的防治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藥劑吡蚜酮和吡蟲啉處理;藥后3 d,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為97.56%~100%,顯著優(yōu)于異丙威處理;藥后7 d,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為90.47%~100%,顯著優(yōu)于異丙威和吡蟲啉處理;藥后14 d,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為93.41%~96.80%,顯著優(yōu)于異丙威處理。因此,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推薦劑量為150~300 g/hm2,防治適期在小麥齊穗后麥蚜始發(fā)期。
關鍵詞:吡蚜·異丙威;小麥蚜蟲;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22+.2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8-0195-02
小麥蚜蟲是危害小麥生產(chǎn)的主要害蟲之一。麥蚜分布范圍廣,在我國各麥區(qū)均有發(fā)生,主要包括麥長管蚜(Sitobion avenae)、麥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1]。麥蚜對小麥的危害主要分為直接為害和間接為害兩個方面,直接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葉片、莖稈、嫩頭和嫩穗的汁液,影響小麥生長、抽穗及灌漿等[2]。麥長管蚜多在植物上部葉片正面為害,抽穗灌漿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為害[3],麥二叉蚜多在作物苗期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他蚜蟲無此癥狀[4]。間接為害是指麥蚜能在直接為害的同時,傳播小麥病毒病,其中以傳播小麥黃矮病危害最大[5-6]。目前在缺乏優(yōu)良小麥抗蟲品種的情況下[7],生產(chǎn)上對小麥蚜蟲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如吡蟲啉、噻蟲嗪、吡蚜酮、啶蟲脒、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及其混配劑等[8-9],如25%阿維·毒死蜱750 mL/hm2藥后14 d對小麥蚜蟲防治效果能達到90%以上[10];利用30%噻蟲·高氯氟懸浮劑防治小麥蚜蟲,45~60 mL/hm2的葉面噴霧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長[11]。長期使用單一化學農(nóng)藥品種勢必導致麥蚜產(chǎn)生抗藥性,因此輪換用藥及使用無交互抗性混配藥劑進行防治將有利于延緩蚜蟲抗藥性的產(chǎn)生[12-13]。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對水稻稻飛虱具有優(yōu)異的防治效果[14],為此,2015年開展了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防治小麥蚜蟲田間試驗,以期為小麥蚜蟲可持續(xù)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
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江蘇省綠盾植保農(nóng)藥實驗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克勝集團公司);50%異丙威乳油(江蘇常隆農(nóng)化有限公司);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江蘇省綠盾植保農(nóng)藥實驗有限公司)。
1.2試驗概況
試驗地設在江蘇丘陵地區(qū)鎮(zhèn)江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田內(nèi),沙質土壤,肥力中等。供試小麥品種為鎮(zhèn)麥168,小麥播種于2014年11月上旬,播種量為225 kg/hm2。
1.3試驗設置
試驗處理設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 150、300、450 g/hm2 和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 225 g/hm2、50%異丙威乳油 750 mL/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對照共7個處理,隨機排列,每處理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50 m2。于2015年4月25日小麥齊穗后麥蚜發(fā)生盛期用藥,采用長江-10型噴霧器均勻噴霧,按試驗設計處理由低濃度向高濃度依次施藥,用水量750 kg/hm2。
1.4調查方法
分別于噴藥前和噴藥后1、3、7、14 d調查小麥蚜蟲的蟲口密度,每小區(qū)隨機選定5點,每點查100株小麥,記錄蚜蟲活蟲數(shù)量,以對照區(qū)蚜蟲自然蟲口增減率計算防治效果。同時目測試驗藥劑對小麥是否有藥害,并記錄藥害的類型和危害程度。
1.5計算方法
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數(shù)-藥后蟲口數(shù))/藥前蟲口數(shù)×100%;
防治效果=(防治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顯著性測定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測驗法進行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藥劑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1)表明,藥后1 d,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用量為150、300、450 g/hm2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6.20%、97.90%、98.62%,均表現(xiàn)出較強的觸殺性,其中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 300、450 g/hm2的處理與對照藥劑50%異丙威乳油 750 mL/hm2的防治效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極顯著優(yōu)于對照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 225 g/hm2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300 g/hm2處理(P<0.01);藥后3 d,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各處理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均略有上升,但總趨勢與藥后1 d基本一致;藥后7 d,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3個濃度處理之間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 225 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300 g/hm2的防治效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藥劑50%異丙威乳油 750 mL/hm2 的防治效果(P<0.05);藥后14 d,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3個濃度處理之間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 225 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300 g/hm2的防治效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均極顯著優(yōu)于對照藥劑50%異丙威乳油
3小結與討論
害蟲抗藥性已經(jīng)成為日益緊迫的世界性問題,因此選擇最佳的藥劑配套使用方案,大力推廣新型混配劑的合理使用,將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chǎn)生[15-16]。吡蚜酮是一種高效、安全、低毒新煙堿類殺蟲劑,其殺蟲機制是口針阻塞效應[17]。異丙威屬于氨基甲酸酯類農(nóng)藥,速效性好,但持效期短[18]。吡蚜酮與異丙威兩者作用機制不同,因此對小麥蚜蟲不存在交互抗性。田間試驗結果表明,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防治小麥穗期蚜蟲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長的優(yōu)點。藥后1 d~3 d,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不同劑量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為86.20%~100%;藥后7 d~14 d,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為90.47%~100%。從成本和防效考慮,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防治小麥穗期蚜蟲,推薦劑量為150~300 g/hm2,防治適期掌握在小麥齊穗后麥蚜始發(fā)期,用水量不低于750 kg/hm2,噴藥時力求均勻周到。
吡蟲啉防治小麥蚜蟲具有價格低廉的優(yōu)勢,在小麥蚜蟲一般發(fā)生年份可以考慮將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與吡蟲啉配合使用,以降低防治成本。至于3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對小麥田天敵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高書晶,龐保平,周曉榕,等. 麥田昆蟲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季節(jié)動態(tài)[J]. 應用昆蟲學報,2006,43(3):295-299.
[2]楊蘭英,常晶. 小麥主要蟲害及防治技術[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2014(10):26-27.
[3]胡國強,李曉鳳,王長娜. 麥長管蚜的研究[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18):9748-9750.
[4]馮崇川,相建業(yè). 溫度對麥二叉蚜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 昆蟲知識,1987,24(3):140-143.
[5]張文斌,安德榮,任向輝. 中國小麥黃矮病的發(fā)生及綜合防控研究進展[J]. 麥類作物學報,2009,29(2):361-364.
[6]胡亮,謝芳芹,相建業(yè),等. 中國西北地區(qū)麥二叉蚜與禾谷縊管蚜對小麥黃矮病傳毒能力的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09,29(4):721-724.
[7]王美芳,楊會民,劉進前,等. 黃淮冬麥區(qū)小麥品種抗蚜性鑒定及蚜蟲對小麥產(chǎn)量和品質的影響[J].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16-20.
[8]張箭,劉養(yǎng)利,田旭濤,等. 七種殺蟲劑對小麥吸漿蟲和麥蚜防治效果研究[J]. 應用昆蟲學報,2014,51(2):548-553.
[9]朱坤余,張福遠,安媛媛,等. 幾種殺蟲劑防治小麥蚜蟲田間試驗研究[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2):179-180.[ZK)]
[10]繆康,束兆林,吉沐祥,等. 25%甲維·毒死蜱水乳劑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0(6):199-200.
[11]鄭之海. 30%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嗪懸浮劑防治小麥蚜蟲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 農(nóng)業(yè)與技術,2015(2):111.
[12]馬學芹. 鄒平縣小麥蚜蟲的抗藥性研究[J]. 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5(3):84-86.
[13]張乃芹,于凌春,王明友,等. 小麥蚜蟲抗藥性現(xiàn)狀及綜合治理策略[J]. 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7,19(8):50-52.
[14]束兆林,吉沐祥,繆康,等. 吡蚜酮與異丙威復配對褐飛虱的增效作用和田間防治[J]. 農(nóng)藥,2009,48(5):381-383.
[15]向志國,鄭榜高,吳學淵. 昆蟲抗藥性的產(chǎn)生及其治理對策[J]. 植物醫(yī)生,2009,22(5):6-8.
[16]顧中言,張先進. 合理使用農(nóng)藥延緩害蟲抗藥性[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1988(2):26-27.
[17]張梅鳳. 新型雜環(huán)類高效選擇性殺蟲劑——吡蚜酮[J]. 農(nóng)業(yè)知識:致富與農(nóng)資,2013(7):40.
[18]吳世文,彭兆普,劉雪源,等. 不同劑型異丙威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J]. 湖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1(9):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