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七臘八,腌魚腌鴨”,每年只要進入臘月,鄉(xiāng)村的年味就濃了,家家戶戶像趕趟兒似的,開始著手臘貨的準備了。這時,農(nóng)家小院從早到晚彌漫著松枝柴火熏臘肉的煙火味兒,行走在這樣的味道里,總讓人心中漾起一股暖融融的情愫。
鄉(xiāng)村臘肉
在我的記憶里,鄉(xiāng)村的年是香郁的。熏制臘肉香腸、做豬血丸子、蒸甜酒、打糯米粑粑,是故鄉(xiāng)備年貨的重點,跨入臘月后,農(nóng)家院落里便接連不斷地聽到豬的嚎叫聲,開始殺年豬了。殺過年豬,除留下眼前要吃的外,全部腌制成臘肉。
臘肉的制作十分考究,絕不是如今城里人亂用柴草的急熏。記得母親要腌制臘肉時,總要把屋角的大水缸洗干凈,用毛巾擦干缸內(nèi)的水分,在缸底鋪上一層鹽,然后把粗鹽、花椒等配好的材料均勻地抹在鮮活的豬肉上,將肉裝進大缸中,蓋上蓋子,腌漬一番,幾天后取出,于寒風中晾干掛在火炕的橫梁上。
雨雪天,一家人和三五鄰居圍坐火炕,一邊暢談著今年的收成,一邊用橘子皮加上松柏等具有濃香的生樹枝熏臘肉,慢工細活卻又充滿韻味,等豬肉流出了油、熏上了色,便具有了臘肉的真正品質(zhì)??吹近S燦燦、亮晶晶的臘肉,鄉(xiāng)親們便有了收獲般的滿足,孩子們便知道離過年不遠了。
故鄉(xiāng)的臘肉質(zhì)地鮮美,放得越久,色味越正。從頭年臘月,經(jīng)春暖花開,盛夏酷暑,秋高氣爽,寒冬凜冽,可以一直保存到第二年臘月。每當有客人來時,母親總會切下一大塊,洗凈,切片,或燉或炒,待煮熟端上桌,膘白肉紅,食用油而不膩,軟而不綿;膘油浸入菜里,連菜也淡香幽幽,開胃下飯,那種香,那種鮮,沁人心脾,全身的毛孔,淋漓痛快。何況自制的臘肉絕沒有瘦肉精之類的害人之憂,春節(jié)待客時,客人們無不大快朵頤。
炒年糕
年糕,是一種用黏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jié),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吃年糕的風俗,然而炒年糕則別有一番風味。
先將鍋熱一會,再倒入適量食用植物油,然后把一塊塊大排放入,炸至微黃泛香,起鍋擱在一邊。把炸過大排的油舀起一些另用,剩下的用來繼續(xù)加鹽煸炒蔥白、姜末、蒜末,倒入點醬油會炒出濃香來。煸炒的湯料盛進碗里備用,再放入剛剛舀出多余的油,加熱差不多了,把切成條或片的年糕倒入?;鹨P(guān)小些。此時,年糕加熱后容易黏糊成團。不急,來點紅酒、香醋,微火輕輕翻炒,很快年糕又會一一分開,分離保持原狀后,可把火稍微調(diào)大些,抓一把芹菜扔進鍋里,冷菜恰好可以吸熱降溫,使鍋里的年糕不致太黏,變焦。微火,蓋上鍋蓋燜一會,再打開鍋蓋,繼續(xù)加芹菜。如此幾次,年糕和菜已熟。注意,菜色就是“指示”,不要炒得太老。這時再放入炸好的大排,把原先油里爆過蔥白、姜末、蒜末的湯料蓋澆在年糕上。OK,起鍋裝盤,金黃色的大排下壓著綠黃相間的年糕,香味四溢。
這道菜的特點是,融合了糯米香、菜香、肉香,既是菜又是飯。而且香而不膩,爽口宜人。況且做起來簡便易行,只要會做飯菜就會做年糕。
大鍋亂燉真滋味
大鍋亂燉,又稱“大鍋菜”或“大鍋燴菜”,是豫西南農(nóng)村流傳上千年的家常菜。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經(jīng)濟尚不富裕,過年過節(jié),家中來客人了,便習慣將豬肉、粉條、豆腐、青菜、蘿卜、干菜之類的一鍋燉,既簡單省事,又量大氣派,顯得家庭富足。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生活富裕了,待客講究起來了,于是便講究“七盤八碗”了,飯菜變得精細起來??墒?,也許是返璞歸真,近兩年來,人們似乎吃膩了“七盤八碗”的精細菜肴,又留戀起“大鍋菜”來,于是年節(jié)期間“大鍋菜”在豫西南一帶城鄉(xiāng)又流行起來了。
大鍋亂燉的最大特點就是簡單、實惠。年節(jié)待客做菜,尤其是做精細菜肴時,還是很講究。但是,做大鍋亂燉就可以不拘一格。尤其“亂”字有時體現(xiàn)一種魅力和風情,如“亂花漸欲迷人眼”、“亂點鴛鴦譜”,怎一個“亂”字了得?可這“亂”的異彩紛呈和隨意暢快誰能說得清楚?亂燉就是做菜時肆意妄為,完全跟著感覺走,蔬菜可作為亂燉中的主角支撐門面,肉類可退而求其次做配角點綴。主要調(diào)味品便是農(nóng)家自制的黃豆醬,那樣樸實地道。肉類,可以選擇五花肉和排骨,但前者不能過肥,后者需要除掉血水,當然為了省事也可以用雞肉鴨肉來替代;粉條、豆腐似乎不可或缺;蔬菜可以五花八門,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蔬菜皆可粉墨登場,盡顯菜色妖嬈。同時亂燉的快意還體現(xiàn)在操作時的漫不經(jīng)心,如蔬菜洗凈后,除了土豆、蓮菜、胡蘿卜、洋蔥、干豆角、西紅柿、海帶等需要刀切,其他如卷心菜、大白菜、鮮菇等皆可手撕,這樣不破壞營養(yǎng),更容易入味,同時在菜肉添水混燉時可加上花椒、大料、桂皮、蔥姜、鹽和雞精等提味,如果喜歡咸菜也可以放一些,這樣的大鍋亂燉菜料豐富、味不單一,可謂色香味俱全,搭配白面饅頭和白米飯都很“和諧”,即使下酒也比較適宜,因為菜品繁雜,人們各取所需。特別是春節(jié)過年期間精細菜肴吃多的時候,上一盆大鍋亂燉,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皆大歡喜。
美味排骨燉出來
春節(jié)過年,天寒地凍,如果上一盆砂鍋排骨,一家人慢慢品嘗,自然其樂融融。因此,豫西南一帶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豬排或羊排,用來做砂鍋排骨。
砂鍋排骨做起來非常簡單。先將排骨洗凈,瀝干水。然后,將油鍋燒熱,下排骨爆炒,直到水分炒干后,再加入蔥、姜、料酒、醋、醬油等各種佐料,炒透后,就將排骨盛進砂鍋,同時在砂鍋里倒?jié)M開水;用大火將排骨燒開后,就可用小火慢燉了。這時候,還可以在砂鍋中加入配菜,我家常用的是玉米與豆芽。當排骨在砂鍋里翻滾時,就可以把切成小段的玉米放進鍋里,同排骨一起慢慢燉著;待到排骨燉到七分熟時,再在鍋里加入豆芽。當排骨熟透時,砂鍋就可以端上桌了。
寒冬里,這樣一大鍋熱氣騰騰鮮美可口的砂鍋排骨,實在令人垂涎欲滴,玉米的清甜、豆芽的鮮嫩與排骨的醇厚交融在一起,怎能不令人口舌生津呢?幾乎每個人都是一邊吃,一邊感嘆:“美味!美味!真美味!”尤其是小兒子,一邊啃著排骨,一邊含糊不清地給媽媽“戴高帽”:“媽媽真棒!”很快,玉米啃完了,排骨吃光了,豆芽進肚了,就連湯也被搶著喝光了。一家人,心滿意足地離開餐桌時,還要加一句:“明天再來份砂鍋排骨!”果然,不是明天就是后天,砂鍋排骨又出現(xiàn)在餐桌上,依然大受歡迎。
也許你會說,你不喜歡玉米與豆芽,但沒關(guān)系,對于排骨這樣的“大眾情人”來說,幾乎所有的素菜都可以與之和諧相處:蘿卜、蓮藕、豆腐、海帶、羊血、干絲、粉條、掛面……不管什么,與排骨一鍋燉后,滋味都會變得更加鮮美;而在它們吸收了排骨的油膩后,排骨也變得更加可口了。即使再挑食的人,也能在砂鍋排骨里找到自己的所愛。
每年除夕夜,我們?nèi)胰硕枷矚g靜靜地坐在客廳里,一邊收看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邊聽排骨在砂鍋里發(fā)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心里感到特別的幸福。
砂鍋的溫暖
吃砂鍋最好的季節(jié),應當是冬季;而最適宜吃砂鍋的時候,是在年節(jié)。每當年關(guān)到來的時候,闔家團圓,人的心里和胃里總想尋找一片溫暖的慰藉,嘗著熱氣騰騰的熱砂鍋,暖著手,暖著胃,似乎連心里也舒坦起來了。難怪黃河以北有些地方管砂鍋叫“暖鍋”,可見砂鍋是能給人帶來溫暖的好物件。
砂鍋菜集炊具與餐具為一體,以燉、煮為主,熱燙、鮮嫩、味美。原料使用非常廣泛,雞鴨魚肉、干鮮蔬菜、豆制品及山珍海味均可入鍋。其湯菜交融,烹飪時間長,傳熱均勻,即便是普通的砂鍋豆腐、砂鍋白菜,也能做得有滋有味。
我對砂鍋有種特殊的情愫。小時候,因體質(zhì)比較差,為了給我增加營養(yǎng),母親經(jīng)常煲砂鍋給我吃。放學回到家,還沒進門,就聞到一股肉香,我知道母親又在煲湯了。走進廚房,爐子上小砂鍋正冒著熱氣,香氣撲鼻。母親說:“今天,煲了蘿卜排骨砂鍋”。說完給我盛了一碗,讓我趁熱喝了。
每年過年時,年夜飯都會有一道煲母雞湯,用砂鍋裝著。雞是鄉(xiāng)下的土雞,黃黃的雞油上飄些香蔥末,散著熱氣。母親給每人盛上一小碗,吃飯前喝上一碗,這叫做“開口湯”。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盡管砂鍋的味道不一樣,可是,在我的心里,它是如此溫暖。特別是年節(jié)里一家人圍著餐桌,吃砂鍋的時候,那種團圓的味道都彌漫在砂鍋溢出的香味中了。(責編 孫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