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腹有詩書氣自華”。習總書記提倡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書籍”。唯其如是,才能吸納豐厚的理論營養(yǎng),博采各類知識精華,養(yǎng)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绷暯娇倳浽f——“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還說,“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薄案褂性姇鴼庾匀A”,讀書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1、宋朝皇帝趙恒留下一句名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曾被主旋律批判多年,其實仔細想想,趙皇帝不外乎是鼓勵“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問窗前書”。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可理解為“讀書考取功名是人生一條奮斗的出路”之一。更何況原文還有一句“書中自有千鐘粟”,說的是好好讀書能長出糧食。洋人諺語道“書房里擺滿書籍遠比錢包里塞滿鈔票要好”。
2、讀書,光靠勤奮,未必一定奏效,還有個“讀書方法”的問題。走心閱讀,舉一反三,事半功倍;膚淺翻閱,時過境遷,一片茫然。網(wǎng)絡時代,信息爆炸,在茫茫大海里撈針談何容易,因之更需要講究讀書方法??茖W家愛因斯坦酷愛讀書,但書籍浩如煙海,內(nèi)容五花八門,千頭萬緒,怎樣學以致用呢?他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在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它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拋掉”。愛因斯坦認為自己“并非天才”,他留給青年朋友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公式:W=x+y+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則代表少說空話或廢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竟然連一天學堂都沒進過,因在書店干的是裝訂書籍,自然與書為伴。他裝訂《百科全書》時看到一篇關于電學的文章,對電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走完了崎嶇小路,攀上了光輝的頂峰,誕生了“法拉第定律”。不能不說“書是一把啟迪智慧的金鑰匙”。
3、俄羅斯的偉大作家果戈里更是一位“讀書采蜜高手”,年輕時的果戈里有一本470多頁的筆記本,題名曰“萬寶全書暨日用百科全書”,其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著名作家的思想言論,有史地知識,也有他自己的讀書心得和作文。像蜜蜂采蜜一樣的果戈里,釀出的是《狄康卡近鄉(xiāng)夜話》、《死魂靈》、《狂人日記》等傳世的作品。
4、舉世聞名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杰出代表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小學,讀書改變命運,勤奮讀書是他成功的最重要一環(huán)。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是一位最善于通過讀書汲取別人精華滋養(yǎng)自己的高手。讀書如饑似渴,慢慢咀嚼,作學習卡片,有自己的“參考閱覽室”,盡管生命只有40歲,卻留下50部著作,成為世界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
5、魯迅先生愛書出名,嗜書如命,一生清貧,最大的愛好是買書。翻閱魯迅日記中的書帳,僅1921至1936年的記錄,就有9000多冊。魯迅先生留下一句關于買書的名言,“有關本業(yè)的東西,是無論怎樣節(jié)衣縮食也應該購買的,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惫糇鰧W問的博大精深是眾所公認的,他知識淵博,筆鋒獨到,才華橫溢,皆源于他少年時博覽古籍,打下深厚的文字基礎;涉獵群書,埋下興趣的種子,于是在文學、藝術、哲學、考古、甲骨文等方面,多有建樹。即使到了晚年創(chuàng)作《蔡文姬》仍然下筆如有神。
6、至于說到古人勤奮和發(fā)奮讀書的故事,更是俯拾皆是,且讓人感動佩服。諸如,蘇東坡的“日課”,即攻讀《漢書》手抄三遍,達到按題背誦一字不差的程度。自稱文章如“萬斛泉涌,不擇而出”,正是知識積累的結果。陸游酷愛讀書,在自題“書巢”的房間里,汗牛充棟,達到“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的境界。歐陽修“一生勤苦書千卷”,家窮買不起筆墨,母親“畫荻教子”,用蘆荻當筆,在泥沙上習字。在鄰居家的廢紙堆里覓得一本韓愈的書,借來后廢寢忘食,細讀好幾遍。范仲淹流傳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確是他生活的感悟。年少時是個苦孩子,窮得每日連兩頓稀飯都維持不下去,只能把每日一頓的粥和咸菜分兩頓,留下“斷齏畫粥”的勵志故事。司馬光“平生精力,盡于此書”,此書就是流傳千古的《資治通鑒》。為撰寫這部史書,司馬光披星載月讀書寫作,為怕睡過頭,用木頭做了一個枕頭,夢中只要稍稍翻滾,便會醒來,立刻工作,故取名“警枕”。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yī)學巨典”,是李時珍繼往開來的結果,他精讀了前人的《內(nèi)經(jīng)》、《傷寒論》、《本草經(jīng)》等800多種書籍,記下幾百萬字的筆記,辨?zhèn)沃囌`,驗證良莠?!皞ピ辗蜃樱瑢㈦S民族生命永生”!徐霞客正是在少時“博覽古今書籍及輿地志山海圖經(jīng)”中產(chǎn)生疑竇,立志“問奇于名山大川”,是《徐霞客游記》寫作的動力之源。至于“匡衡鑿壁”、“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讀書立志的傳說,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家喻戶曉的讀書故事。李清照以“漱玉詞”立足詞林,享譽天下,其實她的《金石錄》“窮盡天下古文奇字”,確是“皓首窮經(jīng)”讀書的結晶。明末思想家方以智,靠勤奮讀書并詳細筆記,成為那個時代的哲學、文學、醫(yī)學等著名的學者。顧炎武遍讀天下書,精讀《資治通鑒》,手抄一遍,一部書變成兩部書。
7、書海無涯,生命有限?!伴喿x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白钣幸娴牟皇遣┯[群書,而是選擇有用的書去讀”?!昂棋臅#巳祟愖顐ゴ蟮膭?chuàng)造品”?!盁釔蹠?,這是知識的泉源”?!皶俏业呐`,應該服從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8、人們多記得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辨??傊R能朔造人的性格”。其實,培根還有一句更重要的話——“對于書本上的東西,我們既不可存心挑刺找茬,也不可以一味地盲目聽信,更不能拿他們當聊天的談資和說教的材料,而應該辨別良莠,潛心體會。有些書只能淺嘗,有些書只能吞咽,只有少數(shù)一部分書才值得細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只能挑選其中某些章節(jié)隨便看看,有些只可粗略地瀏覽一遍,只有少數(shù)一部分書才值得通篇精讀,刻意理解”。
9、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日前關于讀書有一番講話,跟當下的青年更加貼近。人生觀和信仰的點應該是經(jīng)典著作。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你會找到一兩個你自己更接近、更欣賞的經(jīng)典人物,應該把他的著作讀得更多,甚至要有一點研究,這會成為你終身某種精神的源泉。譬如魯迅對我一生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去找魯迅,但你的精神要靠一兩位大家來維持。通過讀經(jīng)典著作掌握這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我主張先讀原本,找到第一感覺,多少有點自己的看法之后,再去讀讀別的解釋。不要一開始不讀原著就去讀別人的解釋,別人的思考代替了你的思考,這樣你就很難自己思考了。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我多年前讀過一本商務印書館編輯的《古今名人讀書法》的小冊子,也作過札記,今天翻閱,仍感到很有啟迪。爰為之轉錄幾則,供今天愛讀書的年輕朋友參考。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教誨,已經(jīng)是莘莘學子發(fā)蒙時背得滾瓜爛熟的名句。更深層次地理解孔大師的讀書要義,則是,“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于是后人理解的孔子讀書教學方法是——“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誕生的諸多大學問家,幾乎都遵循孔子的教導,循序漸進,讀書揚名??鬃拥膶O輩孔伋留下一句讀書名言,同樣令人信服?!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艘荒苤菏耸苤喊僦?。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孟子留下的讀書箴言也對后人影響很大,一句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朱子解釋為,“能如是,則志氣清明,義理昭著,而可以上達……”還有一句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顯然孟子對讀書是有選擇的。漢景帝之子河間王劉德,留下一句至今還被政治家引用的名言,“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是讀書窮理之要”。愚以為,這幾句話,定能千古輝煌下去。治國理政之重臣諸葛孔明《誡子書》曰——“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陶淵明則留下一句更豪放的見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輒欣然忘食”。讀書止觀大意,不求甚解也是一種方法。
2、北齊顏之推曰,“學者,猶如種樹;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隋人王通則曰,“不求廣,故得;不雜學,故明”。唐太宗也留下一句讀書的經(jīng)驗之談,“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
3、大學者韓愈,不僅《師說》留有名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更有《進學解》——“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還有一句關于讀書方法的經(jīng)驗之論——“手披目視,口頌其言,心惟其義”。蘇軾的“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是對“溫故知新”的解讀。其弟蘇轍更直言“讀書百遍,經(jīng)義自見”。詩人黃庭堅曰,“大率學者喜博而?;疾痪?。泛濫百書,不若精于一也”。
4、古人中最會讀書的大學問家,非朱熹莫屬。關于讀書之類的箴言也留存最多。我記住的最深刻的教誨有兩句。其一,“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其二,“目前為學,只是讀史傳,說世變。其治經(jīng)亦不過是記誦編節(jié),向外意多,而未嘗反躬內(nèi)省,以究義理之歸。故其身心放縱,意念粗淺,於自己分上無毫髪得力處”。聯(lián)想起李白的詩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墮煙霧”,這句話對今天某些執(zhí)政者來講,依然有新意。
5、在近代大學問家中梁啟超是特立獨行者自不待言,先生卻說,“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天資聰慧的智者鼓吹“笨法”,當給我們想讀書的現(xiàn)代人很大的啟示。先生讀書研究學問,首先“用懷疑精神去發(fā)生問題。天下無論大小學問,都發(fā)端于‘有問題?!羧f事以‘不成問題四字了之……一切學問都拉倒了”。這其實是繼承了古人說的,“學貴善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梁啟超先生認為,“善疑是排除‘故見的第一法門。無論讀什么書,聽什么話,看見什么事,你疑他一下總不會蝕本”。梁啟超講起做學問,也不乏幽默,他說,“滿屋散錢請你拿,但沒有一根繩子串上他,你便拿不去。會切燒鴨子的人,塊塊都是肉;不然,便塊塊都是骨頭。這兩句雖然是鄙俚,卻是做學問的極好比喻”。梁啟超關于讀文獻,也有真知灼見,“一求真,二求博,三求通”,這是攻讀國學的必經(jīng)之路。
6、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自謙讀書雖多,但無成就,歸結于“讀書不得法”。第一是不能專心。即“以一物不知為恥,種種都讀。算學書也讀,醫(yī)學書也讀,都沒有讀通”。到德國進大學聽講以后,更是貪婪,哲學史、文學史、文明史、美術史、心理學、美學、民族學統(tǒng)統(tǒng)去聽……結果多是淺嘗輒止。后來雖勉自收縮,以美學和美術史為主,輔以民族學,然而他類的書仍不能割愛……第二是不能動筆。即讀書量很大,重點亦能抓住,為速讀往往無暇把關鍵的要點沒能摘抄下來?!昂糜浶?,不如爛筆頭”。蔡元培先生見胡適先生出門常帶一兩本線裝書,在舟車上忙里偷閑翻閱,或折角,或用鉛筆做記號,斷定他回家后尚有摘抄的手續(xù)。蔡先生鑒于自己的“短處”,語重心長地告訴青年朋友,讀書“第一能專心,第二能動筆,就一定有許多成效”。當然也有學者,很是贊成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之說。那當是指在基礎知識扎實之后的博覽讀書法。
7、胡適先生直言,“讀書的方法,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有兩個條件,一精,二博”。讀書要在前人提倡的“讀書三到”即“口到心到手到”的基礎上,另加“眼到”,目的則一,就是為了“精”??诘揭盐恼聽€熟地背出來,心到要融會貫通,手到要抄錄備忘,眼到要不放過疑點。胡適先生解釋的“博”,很是贊同“開卷有益”的大眾說法。“博是為參考”,“博是為做人”?!拔覀儜摱嘧x書,無論什么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拔覀兝硐胫械淖x書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樣,又大,又高,又尖”?!盀閷W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胡適先生留有一句世人皆知的名言——科學的方法,說來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在應用上,科學的方法只不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8、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留下一則被后人經(jīng)常引用的箴言——“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們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鴻篇巨著可以發(fā)現(xiàn),習總書記是最善于讀書學習的佼佼者。既有“望盡天涯路”的高瞻遠矚,又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勤奮韌性,因之能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學以致用。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