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發(fā)現(xiàn)新的好書,是件讓人有成就感的事,但是沉醉在“舊”書里,尤其隨著歲月的沉淀,隨著心情的變化重溫經典,如同品味陳年美酒,能讀出更多滋味。
讀書是件好事,也是件美事。書海茫茫,我卻更喜歡重讀舊書,讀的新書并不多。許多買來的新書,只是粗略地翻看一遍,就再也沒有想看的欲望了。甚至,一些書連粗略地翻看也看不下去,只能擱置在書架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永遠地沉睡。
每天我們都能看到“亞馬遜銷量第一”“紐約時報暢銷書”……然而這些暢銷全球各地的作品就真的那么好嗎?未必。如今有太多的書經過了過度的包裝,我們看到的都是被圖書編輯抑或媒體過度美化的結果。
發(fā)現(xiàn)新的好書,是件讓人有成就感的事,但是沉醉在“舊”書里,尤其隨著歲月的沉淀,隨著心情的變化重溫經典,如同品味陳年美酒,能讀出更多滋味。
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才是好書
一些被稱之為世界經典的書,大概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書,第一次閱讀就會被深深吸引,而另一種書,第一次讀并無法感受到書中的奧妙,甚至有讀不下去的感覺?!栋倌旯陋殹肪褪莻€例子。
五年前我去理發(fā),因為和理發(fā)師已認識很久,并且相互有一定的了解。他知道我喜歡讀書,就說,“姐,我家里有一本《百年孤獨》,我實在看不下去,但都說是本好書,我送給你吧?!笨僧敃r我已讀過這本書,并且家中也有一本,就沒有接受理發(fā)師的美意。
之后我倆就聊起來,理發(fā)師問百年孤獨到底有什么好看的。我就說了一下我的感受。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完全被相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搞暈了,也沒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魅力到底在哪兒,把注意力都放在搞清人物和故事邏輯上了。沒辦法,必須讀第二遍,雖然當時再讀這本書的動力不大,但我好奇啊,為什么那么多人說《百年孤獨》好,我倒要看看它好在哪里。
讀第二遍的時候,第一遍的懶辦法行不通了,必須動筆,把人物關系都梳理好,與此同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馬爾克斯的創(chuàng)作背景上,我被來自作者以及來自《百年孤獨》中飽受折磨的孤獨的輪回的宿命所觸動。
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晚期這一百多年來,拉美在軍事獨處政權的統(tǒng)治下進入了一個怪圈,社會在原地踏步,政客虛偽,民眾愚昧。這些社會的種種,都被馬爾克斯用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活生生地表現(xiàn)出來。讀罷不得不深感震撼。
在《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從封閉到開放,從開放到繁榮,再由繁榮、開放到自閉,直至毀滅。這發(fā)生在百年中的荒誕的、離奇的、內容龐雜的故事,似乎也是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的社會現(xiàn)實。
用這樣的故事揭露一個如此愚昧、落后的社會,像是一把血淋淋的刀刺破了拉美的心臟。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遙遠的中國,從晚清政府到新中國的成立,也經歷了這樣一段落后、愚昧、屈辱的歷史。
如此看來,《百年孤獨》無愧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書要在適當的時候才能引起共鳴
第一遍讀書的時候,大多是與這本書的偶遇,心中并沒有太多雜念。但讀第二遍的時候,心境或多或少會有差異。
或許,第一遍讀的時候,是在某個安靜的午后,或者是在冬日假期里的早晨暖暖的被窩里……重讀的時候,或許因為自己遇到了某種挫折,剛好與書中的故事不謀而合,抑或自己或者身邊的親人朋友等的遭遇與書中出現(xiàn)了某種驚人的相似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次閱讀,體驗就肯定不一樣了,閱讀時所感受的共鳴也有可能與第一次不大相同。
正因如此,在反復的閱讀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許多隱藏在書中的細節(jié)。
比如讀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
可以說,在我過去讀過的小說中,《穆斯林的葬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便有人評論“同樣是茅盾文學獎,和《平凡的世界》差得有點遠吧?”“本來是懷著朝圣的心態(tài)去讀的,結果,越讀越覺得不過是一本文筆還不錯但是卻有點過時的言情小說?!?/p>
第一次讀《穆斯林的葬禮》,除了故事情節(jié)之外,我被書中關于玉器的介紹深深吸引。霍達在小說中展現(xiàn)給讀者的似乎是一個活生生的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故事以回族手藝人梁亦清的玉器行“奇珍齋”的升沉起伏為主線,展示了一個梁家三代人的故事。
如果不是回民,或許不會感受到小說中的某些共鳴。雖然我也不是回民,但我身邊有回民朋友,我第二次讀《穆斯林的葬禮》,就是因為目睹了朋友的情感經歷,突然想到了這本書,便再次翻開書讀。
或許大家都知道,穆斯林在婚姻上是有一定束縛的,即便在當今這個開放的社會,他們也很難沖破宗教的束縛,自由地與其他民族人通婚。我的朋友就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盡管與戀人相處若干年,最終依然無法抗拒宗教的束縛,嫁給了同宗教的人。
在朋友親身經歷的襯托之下,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變得如此之美,仿佛是人世間最奢侈的美好。或許正因為太過美好,才只能以生離死別而告終。讀來如此讓人心碎。
經典好書經得起歲月的洗滌
在不同年齡閱讀同一本書,總會感受到不同的深意。雖然我還沒“上歲數”,但依然有這種感受。
最典型的是錢鐘書的《圍城》。
初次讀《圍城》是在讀大學的時候,而重讀這本書,是在相隔十年的現(xiàn)在。
錢鐘書先生通過對主人公方鴻漸的經歷,傳達出了對生活的哲學思考。
《圍城》第三章中有一句話家喻戶曉:褚慎明說應該有句古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碧K文紈說:“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p>
在第五章,方鴻漸又說:“我還記得那一次褚慎明還是蘇小姐講的什么‘圍城。我近來對人生萬事,有這個感想。譬如我當初很希望到三閭大學去,所以接了聘書,近來愈來愈乏味,這時候自恨沒有勇氣原船退回上海。我經過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會結婚,不過我想你真娶了蘇小姐,滋味也不過爾爾。狗為著追求水里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愿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p>
第一次讀《圍城》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候只理解到婚姻是“圍城”,十年過后再重讀,才恍然大悟——人生也是“圍城”。
在錢鐘書筆下,方鴻漸就在不斷沖出“圍城”然后又陷入“圍城”間周而復始地活著。生活于他而言,是多么的荒謬。然究其根源,卻是方鴻漸的精神“圍城”造成的。
讀到這層意義,我也豁然開朗,剎那之間感受到了小說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