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雅
題記
只有當所有工作都從自己的長處著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爾不群。
我有個與眾不同的客戶以,用我一個同事的話形容他就是——身邊唯一看起來不苦逼的創(chuàng)業(yè)者。C有40歲左右,真人比實際年齡年輕,陽光帥氣,說起話來總是一副神采飛揚的樣子。雖說從國外一所名牌大學博士畢業(yè),通身卻沒有一點兒工科男的木訥。
C從小癡迷旅游,走遍了七大洲五十多個國家,在一家跨國公司上班,正當事業(yè)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卻辭職了,在北京開創(chuàng)了一家旅游類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在行業(yè)內(nèi)頭角崢嶸。
拜訪他的時候,我那個同事說,很多人的愛好都是旅行,C的公司一定不發(fā)愁招人。C笑了笑說:“喜歡旅游和做旅游是兩碼事。做旅游是提供服務(wù),而旅游是享受服務(wù)?!?/p>
同事此時恍然大悟:“我是錯把個人的興趣當能力了?!?/p>
1
錯把興趣當能力,會讓你走很多彎路。
就像我這個同事一樣,不少人很容易把興趣和能力混為一談。興趣有時會給人一種錯覺,讓人放大了自己與之相關(guān)的能力。當我們在自己的興趣上投入了時間和精力后,更期待并相信自己會有所作為。
在微信朋友圈,我曾看過一組外國人拍攝的民國人物照片,有一位身著旗袍、巧笑盈盈的女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照片的圖說大意是,這位女子是一位有錢人的太太,喜歡演戲,天天都去參加一些戲劇的排練,非常認真、刻苦地背臺詞,明顯沒有什么演戲的天賦,卻天天夢想著要當一名大明星。
看到這里,我有點心疼,為那種徒勞無功的努力。拍攝者對她的未來顯然不樂觀,這個女子除了美麗的倩影,最終連自己的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
做正確的事永遠比正確地做事重要。興趣未必引導你進入正確的通道,有時候甚至會讓你走很多彎路。分清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特長,你才不會陷入越努力越失敗的怪圈。
我有位日語系研究生畢業(yè)的朋友,她一直對法律有著濃厚的興趣,努力了三四年備考北大法律系博士,但每年總因為一兩門科目無法通過而名落孫山。后來,她分析了自己的長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還是在于日語和文學,就轉(zhuǎn)考北大日語系,當年就一舉成功。
如果她還執(zhí)著于自己感興趣的法律系,可能還要在考博的路上耗費更多的心血,也不見得能早日出頭。
2
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深刻認識自己。
誠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最好的老師帶出的學生不一定個個出類拔萃,畢竟“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做好事情,單單有興趣還不夠,還要有努力、天賦、機遇等等綜合因素。
我那個客戶C為什么在自己的興趣上取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懂得寫代碼和科技產(chǎn)品的研發(fā),在國際咨詢公司的工作背景為他拓展了視野和資源。C在旅游方面更是個資深玩家,游歷豐富,對一切充滿好奇心,具備承受創(chuàng)業(yè)風險的心理素質(zhì),喜歡挑戰(zhàn)不確定性。他認為創(chuàng)業(yè)是自己最好的歸宿,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十八般武藝都展示出來。
興趣的好處在于,能夠激發(fā)你的熱情,當你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當你面臨很多世俗的選擇和誘惑的時候,興趣能激發(fā)你產(chǎn)生克服障礙的動力,使你更清楚地聽見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幫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哈佛商業(yè)評論》有一篇廣受歡迎的文章:《你事業(yè)的上限究竟在哪里?》,文中提到,要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成就,首先要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不僅清楚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也知道自己是怎樣學習新知識和與別人共事的,并且還明白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貢獻。
該文進一步指出:“因為只有當所有工作都從自己的長處著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爾不群?!贝送?,你還必須不斷學習自我管理技巧。
請注意,這里關(guān)鍵詞是長處,而不是興趣。
3
大多有所成就的人,并未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
我們愛自己的興趣,就像愛自己的寵物和孩子。愛沒有錯,但你要懂得克制來約束你的寵愛。
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有位美女老板,面容姣美,身材曼妙,40歲的年紀經(jīng)常被人當作20多,年輕時還做過平面模特。在談到興趣和工作的關(guān)系時,她提醒員工不能只是興趣用事。
“我還想當演員呢!可是我干不了啊!”美女老板說。在工作中,她更看重的是工作本身的尊嚴和責任。當員工有懈怠情緒的時候,美女老板就會對他們說:“記住!這是你的工作?!?/p>
不得不承認,并非所有人的工作內(nèi)容都是自己最感興趣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對世界100名各領(lǐng)域中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項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61%的士所從事的工作并非是內(nèi)心最喜歡做的,至少不是心目中最理想的。
就算你很幸運地做著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不要忘了任何工作都少不了瑣碎、枯燥和重復,面對難辦的事情和難對付的人,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會沖淡你對工作的興趣。
而興趣本身也是流動的、變化的。隨著人生境遇的變化,你以前感興趣的事情,也許隨后會對之無感,或者因為某種變故突然中斷,或者被新的興趣所取代。
那么,能夠比興趣更強大的抵御工作的枯燥、壓力的東西是什么?責任。唯有在責任之上才能構(gòu)建契約精神,從而督促、約束人們重諾守信。
4
把自己感興趣的事做好并不難,難的是做好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后者意味著排除感性因素,意味著更多的理性和結(jié)果導向,這是職場中更重要的素質(zhì),因為比起一個挑食的孩子,不挑食的孩子更好養(yǎng)活,更加皮實,也更讓人省心。
在我認識的職場前輩中,有一位知名公司的高層管理人A,仙的職業(yè)道路順風順水,幾乎一路伴隨著鮮花和掌聲。A對我說,自己的幸運得益于純理性的職業(yè)管理,他一直拒絕將個人好惡之類情緒化的東西帶入工作。
對任何工作,A都高效完成,獲得所有人的認可,“每一天都像是打算干一輩子那么干,將老板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讓帶著自己的人總能體會到我創(chuàng)造的價值”,所以他總能很快升職加薪。
即使在騎驢找馬期間,A也始終能夠“最大化驢身上的每一天,不管是錢,還是經(jīng)歷”,因此,他每一次跳槽都會讓自己獲得更高的身價。事業(yè)也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