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立 吳勇軍(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江蘇無錫 214000;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江蘇無錫 214045)
思想品德課“課型”優(yōu)化嘗試
高 立 吳勇軍(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江蘇無錫 214000;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江蘇無錫 214045)
“課型”建構和優(yōu)化的意義在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課堂教學傳統(tǒng),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初中思想品德課以“課型”優(yōu)化為引領,嘗試變革、轉變傳統(tǒng)“課型”模式,實現思想品德課課堂質量的有效提升,是思想品德課教師義不容辭的擔當和使命。
課型;優(yōu)化;嘗試;過程;自主
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少教多學”已成為很多教師的教學主張。要實現“少教多學”,必須對傳統(tǒng)思品課“課型”進行變革和優(yōu)化,這涉及到課堂教學的設計、組織和評價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少教多學”是思想品德課“課型”設計與優(yōu)化的歸宿,有利于課堂由傳統(tǒng)的說教轉變?yōu)閷W生的自主,在和諧、輕松的課堂真實環(huán)境中,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當然“課型”的優(yōu)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因地制宜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
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一些學校存在教師主宰和壟斷課堂的現象,完全剝離了教育教學的本色。事實上,教學中主宰和壟斷是因為我們沒有厘清師生角色關系,是對思想品德課“課型”的藝術設計和把握處理不夠造成的。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系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面的。要將教學由“結果”轉向“過程”,應更多關注學生成長過程、情感和體驗等方面的發(fā)展過程,在“教”與“學”上重新建構和設計“課型”,即“先學后教”“少教多學”。
比如在講授“法律護我成長”(蘇教版)一課時,教師舉案例:在我國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鎮(zhèn),曾發(fā)生過一件震驚全國的事:瑪沁縣第一小學四年級學生夏斐,被親媽媽打死了。那年期末考試,夏斐數學得了82分,全班第二,語文79分,名列第五。當媽媽問他考試成績時,夏斐怕挨打,就說都在90分以上。后來,媽媽知道了真情,就扒光他的衣服,用鐵制的三角挫一頓猛打,直到夏斐咽了氣。夏斐的媽媽因此被依法逮捕。
師:夏斐媽媽“望子成龍”,但是為什么她的行為觸犯了法律?
生:因為她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師:這一案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生:(沉默)
師: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父母應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撫養(yǎng)、監(jiān)護和教育的義務。請同學們看書上的“信息點擊”,了解父母對子女應當履行的義務,這些內容都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在這一教學內容中,教師使用的就是“案例分析→得出結論→落實知識點”的“課型”模式。學生對案例的分析是單薄無力的,只能簡單地判斷違法與不違法,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相關的法律知識,而教師在學生回答不出后,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上的有關法律條文,雖然最終落到了知識點上,但缺少了學生自我思考的過程,停留在了聽講式的課堂。
如果在“課型”設計和選擇時,我們采取“案例→討論→資料收集→選擇→行動→評價”這一“課型”,就會把課堂的大多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多元的學習體驗和探究“過程”中選擇、比較、評價,這顯然比學生簡單地說出“夏斐媽媽”違法這一結論有意義得多。
知識的生成、學生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將過程性貫穿教學始終,成為教學新常態(tài)。當然,教師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中要善于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學情、班情謹慎選用“課型”,保證“課型”的選擇能實現學生生長的這一宗旨。
“課型”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形式。但不管哪種分類都要遵循科學性原則、操作性原則,都需要教師拋棄權威主義者的角色主導,應該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集中地反映“課型”設計上的“少教多學”思想,教師應把精力放在“課型”的選擇、設計和優(yōu)化上,這是思想品德課“課型”優(yōu)化的關鍵。
比如在教學“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蘇教版)一課時,筆者對法律常識課的“課型”結構進行了改進嘗試,歸納為“知識構建→情境→探索→運用”這一“課型”結構,劃分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加以實施。
(一)知識儲備和積累,即“自讀準備——我能行”環(huán)節(jié)。安排學生自讀教材,找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的含義”“未成年人怎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同時關注教材中所舉的相關法律條文。此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一個自學模式,學生通過閱讀書本,了解知識點。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筆者在調整“課型”結構模式中增加的,很多時候,我們會忽略這短短的幾分鐘,看似簡單,卻真正把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少教多學”的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的特征。
(二)案例與情境探究,即“模擬空間——我的星期天”環(huán)節(jié)。根據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將案例融入并創(chuàng)設了三個問題情境。案例中的情境是書本知識點的細化,通過模擬訓練幫助學生解讀知識點。(模擬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用“我的星期天”做情境的線索,拉近學生的距離,以假如是我來思考分析,更能聽見學生的心聲和真實的想法做法。每個模擬的場景,都先由學生談已有的經驗和方法,再讓學生對自己可能采取的方法進行分析、判斷、豐富、完善,得出遇到類似情況,我們應該具備哪些自我保護的意識,學會哪些自我保護的方法等。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遵循了深度學習觀“生活課堂”教學模式的理念,而且有了第一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有了較大提升。
(三)知識運用和遷移,即“挑戰(zhàn)時間——我來找”環(huán)節(jié)。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為本,有效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困惑,筆者提出一個發(fā)散性的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需要我們注意自我保護的事?請舉例交流。學生對此表現活躍,積極參與,不乏一些有特色的想法,并有學生提出一些具有爭論性的問題,例如:如遇到類似于昆明火車站的暴力事件,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最愿意參與的,筆者將“落實知識點”模式調整為“自主探索,運用知識點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模式,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離開了束縛和捆綁的學生思維開闊,他們用已有和新有的知識點亮自己的生活,解答自己和他人的困惑,這時的思考不再是淺薄和形式,而是實實在在的智慧和成長。
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思想品德課所要解決的不僅是學生知與不知的問題,更要解決信與不信、行與不行的問題。這要求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起合作意識、探究意識,促進學生由被動走向主動,喚醒其內心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以“偉大的基本路線”(蘇教版)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內容離學生的認知還是有距離,筆者在備課時,及時調整“課型”模式:對于學生一看就懂、一說就知的內容,沒有過多地講解和分析,也沒有過度地強調知識點,而是重視實踐和感知。
如課前布置學生觀察現實生活,收集本地經濟發(fā)展的有關材料,課上采取“才華展示”“變化體驗”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閱讀教材、交流體驗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自己解決問題,以親身感受和喜聞樂見的事例得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對于一些較抽象的內容,很難講清,選擇其他學科的滲透模式,采用“活動→體驗→再現→滲透→點評”的“課型”結構,由抽象到形象。
又如講解克服改革中遇到的阻礙,確保我國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時,運用柴靜的《穹頂之下》中的片段,借助社會現實和科學依據來說明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需要我們保護環(huán)境、需要依靠管理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更需要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課堂中還采取“金點子展示”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敢想、敢說、敢創(chuàng)”的精神。
很顯然,“課型”的選擇和設計堅持學為中心,強化了學生主體意識,課堂中教師沒有現成答案,也不是凌駕課堂之上,所有的結論都是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得出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課堂上學生才華展示、金點子展示、變化體驗等環(huán)節(jié)都激發(fā)學生參與、投入課堂的積極性;還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從課堂設計之初開始,已經將自己融入了學生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也就成了思想品德課“課型”優(yōu)化的重心。
總之,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不論采用哪種“課型”結構,只要是有用、有效的,都可以嘗試。當然,更關鍵的是要適合所教所學的內容,靈活調整,讓“課型”模式為我們的課堂服務,而不是成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