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O玉石
樂在其中
◎?qū)O玉石
祖士少(祖約)好財,阮遙集(阮孚)好屐,并恒自經(jīng)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dāng)未盡,余兩小簏,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蛴性勅?,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dāng)著幾量屐!”神色閑暢。于是勝負(fù)始分。
——劉義慶(南朝·宋)《世說新語》
祖約與阮孚兩人都有喜歡的東西——祖財阮屐。阮對自己的愛好很坦然,自己平時親手做屐不說,被人看到自己從事這“不入流”的事兒,并沒什么羞慚與不安。祖約就頗有些遮遮掩掩的樣子。魏晉人喜歡曠達(dá),所以認(rèn)為阮勝于祖。
但作者對這兩人喜歡的事情,卻隱約地示意“同是一累”,認(rèn)為那是一種被外物所累,有所牽絆的情況。
有所牽絆沒什么不好。有所牽絆,才能傾情投入,才能興趣盎然,樂在其中。這就是興趣的意義。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rèn)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阮孚做起木屐來全情投入,從中體驗(yàn)到無窮趣味,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大家就叫他“音樂迷楊科”……春天,他從屋子里跑出,到河邊去吹牧笛。夜里,當(dāng)青蛙呱呱地鳴叫,秧雞在草原上歌唱,蒼鷹迎著露水在呀呀高叫,公雞在籬笆后面引頸啼叫的時候,他便睡不著覺,一心一意地聽著,他到底聽到了什么音樂,那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他母親不敢?guī)浇烫萌?,因?yàn)轱L(fēng)琴一響或甜蜜的歌聲一起,這孩子的眼睛就仿佛蒙上了一層濃霧,真不像是這個世界的人了……
——[波蘭]顯克微支《音樂迷楊科》
楊科是個癡迷音樂的孩子。在他眼里,“松樹、山毛櫸、白樺、黃鶯,一切都在唱歌,整個樹林都在唱歌……連櫻桃樹也在搖動中奏出音樂?!鄙踔翐P(yáng)糞時,“風(fēng)吹著木杈,他也認(rèn)為是在奏樂?!?/p>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鬃诱J(rèn)為,“好之”是一個層面,“樂之”,以之為樂,是更高級的一個層面。“樂之”是興趣,是來自內(nèi)心的力量,“好之”,有時候還免不了只是“好”那個事物本身,比方說對錢財?shù)南矏?、對寵物的喜歡等。楊科對音樂的興趣,使他“真不像這個世界的人了”,這就是“樂”的力量。假如楊科能夠有條件學(xué)習(xí)音樂,興趣將使他的學(xué)習(xí)如虎添翼,對他來說,那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啊!他又將取得多么大的成就?。?/p>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它在,人對所愛的事物就像裝上了雷達(dá),無論它在哪個地方,都能探測出來;并且對這類事物的認(rèn)識過程既深入又持久,還能迸發(fā)出無窮的動力。
為了表現(xiàn)人對某事某物的興趣,剛好可以從人認(rèn)識事物時的深入、持久及動力十足這方面來刻畫。
他低語了一句:“就在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黏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還有那里……還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臺架轉(zhuǎn)過來,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fā)亮;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地蹙著。他捏好小塊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開一些。
這樣過了半點(diǎn)鐘,一點(diǎn)鐘……他沒有再向我說過一句話。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創(chuàng)造的更崇高的形體的意象。他專注于他的工作,猶如在創(chuàng)世的太初的上帝。
——[奧地利]茨威格《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這個沉醉于雕塑中,渾然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周圍的人,心中、眼中只余下作品的人,就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
有這樣的熱愛,能創(chuàng)作出種種傳世之作,就可以理解了。
誰不希望自己像羅丹、楊科、阮孚甚至祖約那樣,有一個叫作“興趣”的“老師”,隨時伴隨自己的學(xué)習(xí)?。?/p>
興趣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興趣更多來自人最初接觸事物時產(chǎn)生的成就感。開局順利,成效顯著,人會覺得自己了不起,就會產(chǎn)生繼續(xù)做下去的動力。接下來,反復(fù)探尋、反復(fù)練習(xí)的過程中,技能的提高,創(chuàng)造的快樂,都在為這興趣“火上澆油”,使興趣之火越燒越旺。
因此,興趣的本質(zhì),在于人在與感興趣的事物“互動”中,體驗(yàn)著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效能。從事能夠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力量的事情,自然讓人樂在其中了。
(插畫:青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