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聞濤++楊永志
[收稿日期] 2016-12-10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
科基金重點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13AKS008)、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tài)工作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16LZUJBWZD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汪聞濤(1990-),
女,甘肅天水人,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楊永志(1957-),男,吉林九臺人,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其中反復十余次出現(xiàn)的“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又一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理論熱點,這種朗朗上口又蘊含深意的表述方式成為一種理論表述的“新常態(tài)”。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和黨中央的話語形式的改變都在強烈地釋放著一種信號,即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的說話方式傳播思想,溝通交流。比之于以不同的內容和渠道去擴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范圍,運用好語言本身,成為了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并且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為我們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指明了新方向。
[關鍵詞] 習近平;語言風格;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不忘初心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1-0030-12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對我們黨提出了更高的發(fā)展要求。這篇帶有強烈責任意識的講話,以“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貫穿始終,串聯(lián)起通篇講話,體現(xiàn)我們黨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工作態(tài)度?!安煌跣?、繼續(xù)前進”反復出現(xiàn)十余次,為學界廣泛關注,甚至成為民間廣泛熱議和傳播的時髦語言,而這一說法在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又一次被強調。領導人講話中的某些詞語被廣泛熱議,引起輿論探討熱潮,成為民眾紛紛效仿的說話方式并不是第一次。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和黨中央的話語形式的改變,都在強烈地釋放著一種信號,即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的說話方式去傳播思想,溝通交流,這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切實踐行。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xiàn)的一系列中國元素,正是近年來我國“四個自信”表述方式的自覺投射。怎么樣用本土特色化的語言表現(xiàn)和闡述馬克思主義、穩(wěn)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理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fā)展過程中的價值旨歸。
一、轉變語言風格的表述方式——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引力機制
相較用不同的內容和渠道去擴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范圍,運用好語言本身,已成為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并且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為我們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指明了新方向。
(一)語言承載思想
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央文件的表達方式、語言風格較之以往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這表現(xiàn)為長句的減少,口語化通俗化的表述形式增加等。語言承載的交流方式的創(chuàng)新變化,是我們黨和領導人基于對當前的基本國情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了新的認識前提之下,做出的時代性的回應。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它的“使用說明書”卻要因時因地不斷修正,才能保持理論的科學性和生命力。擴大理論自信,不僅意味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講好中國故事,更要對內深化人民信仰,使人民群眾真聽真信。因此,轉化語言的表述方式尤為重要。
語言是人們溝通的工具,而工具便捷與否以及使用方式的不同對于其傳達和表達效果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曾提到,“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1] 525,語言雖然只是一種傳聲載體,但其組構的不同會直接影響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逼真度。斯大林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中更加具體地闡述了這個觀點,“不論人的頭腦中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什么時候產(chǎn)生,它們只有在語言的材料基礎上,在語言的術語和詞句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和存在。完全沒有語言的材料和完全沒有語言的‘自然物質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2] 38。他同時指出,“語言是直接與思維聯(lián)系的,他把人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結果,用詞以及由詞組成的句子記載下來,鞏固下來,這樣就使人類社會中思想交流成為可能”[2] 20。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本身甚至已經(jīng)構成了思想的一部分,它表達結構的不同對于所描述的思想或現(xiàn)實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偏差影響。因此,怎么樣選擇合理合適的語言去表達我們黨的思想,去傳遞我們黨的聲音,去與人民群眾溝通感情,去與國際社會探討研究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二)歷史關照現(xiàn)實
回顧我們黨95年的歷史征程,有一條寶貴的奮斗經(jīng)驗就是時刻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黨工作開展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因此,黨和“人民”在價值意義上是一對分不開的范疇。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于民族存亡之際。從我們黨建黨伊始,就天然擔負著挽救國家和人民的歷史責任。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在黨的歷史上,我們曾有非常多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經(jīng)典話語, 如毛澤東把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形容成“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鄧小平在面對社會各界對于市場經(jīng)濟性質的質疑時為大家解釋的“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等等。這些實例告訴我們,往往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恰恰是傳播效果最好、最能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最能引發(fā)大家情感共鳴的。因此,在中國大地上,不論現(xiàn)在還是過去,需要一種能與群眾對話,能把道理講在人民群眾心坎里,真誠質樸不拗口的語言,這種語言方式本身就在展示我們黨的執(zhí)政立場、執(zhí)政態(tài)度。
為什么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能夠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被人民群眾交口稱贊呢?這與我們國家的國情密不可分??箲?zhàn)時期,我們黨活動的主要區(qū)域是敵后廣大的農村地區(qū),面對當時高文盲率的農民群體,把道理講得活潑生動、簡單易懂,激發(fā)這一廣大群體的參與熱情,是做好農村工作的前提。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曾經(jīng)有著非常豐富和寶貴的工作經(jīng)驗。這也可以在建國前我們黨的工作作風上直接反映出來。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黨在農村地區(qū)開展的包括現(xiàn)實層面的土地改革——做符合農民利益訴求的工作,和交流方式上的“接地氣”——說農民聽得懂的話,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經(jīng)驗。
(三)發(fā)展呼喚創(chuàng)新
建國以后,我們國家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開展消滅文盲半文盲工作,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力爭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我們國家的國民素質已經(jīng)顯著提高。截止2014年,我國適齡兒童凈入學率已經(jīng)達到99.8%,高中升學率達到90.2%。而在1995年,我國高中升學率只有49.9%[3]。可以充分肯定的是,我國的國民素質在近20年,取得了較大的提升。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所做的《2015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下稱2015年統(tǒng)計公報)顯示:我國研究生教育招生64.5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737.8萬人,普通高中招生796.6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7.0%[4],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的效果顯著。但有三個教育發(fā)展問題需要引起注意:第一,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發(fā)布的統(tǒng)計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大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約為1億2000萬左右,僅占全國人口的10%左右。
從2014年各級學校在校學生比率可以看出,我國高中以上學歷人口占比仍然較低,高水平人才較少(見圖1)。同時,我國仍然存在著較龐大的半文盲文盲群體,文盲數(shù)量約為5400百萬[5](見表1)。而這一群體是需要在傳達精神、傳播思想時特殊關照的群體。
再者,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現(xiàn)狀沒有改變,根據(jù)2015年統(tǒng)計公報顯示。約6億人生活在農村,農村人口占比43.9%[4]。與之相對應的是城市普通高中入學人數(shù)達到365萬,而農村地區(qū)僅為27萬[6]。
城鄉(xiāng)發(fā)展水平的嚴重不均衡和農村人口的絕對大數(shù)量,是當前我們黨和政府必須重視的基本國情。溫家寶曾指出,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么大的經(jīng)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教育發(fā)展水平的不均衡意味著我國國民素質發(fā)展水平的參差不齊,意味著人民群眾的受教育水平?jīng)Q定其更愿意接受日常生活語言的溝通和交流。“沒有上過中學的人只能對著難以理解的‘高深學問嘆息”[7] 208。列寧在《論〈宣言書〉》中就根據(jù)當時俄國的國情提出,“在傳達這種思想時,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且能夠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們所知道的事實”[8] 277。以往的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如果不尊重國民素質差異的客觀事實,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一味追求“陽春白雪”,實質上就是將一大部分人民群眾排除在這一話語體系之外,就是用語言和溝通方式為人民豎立起了一道看不見的屏障。要想使我們黨的聲音傳播進人民的心里,使理論得到現(xiàn)實的回應就必須對我們黨的話語表達方式進行調整,說人民聽得懂的話。列寧就專門針對黨內成員忽視工人讀者而將學術著作和論述寫得過于高深的問題,在《土地問題和“馬克思的批評家”》一文中提出,“應當力求寫得簡單明了,避免不必要的舞文弄墨,避免在外表上擺出‘淵博的樣子”[9] 130。所以,列寧時時刻刻號召大家“別醉心于辭藻吧!別迷戀于漂亮的句子吧!”[10] 143參照革命時期我們黨的工作經(jīng)驗,工作的開展只能依據(jù)“木桶效應”的提示,就低不就高,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表達,是傳播我們黨理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真懂、真信,其表達方式必然是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所以,現(xiàn)實呼喚我們黨用質樸、鮮活的語言結合現(xiàn)時代的特點將政治生活和人民意識串聯(lián)起來,做好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工作,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落到實處。
二、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的承載方式——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方法
(一)拓寬溝通渠道——使民眾獲得參與感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際上體現(xiàn)了某種政治民主的意蘊。民主意味著民眾可以以更低的政治成本獲得參與感,使原來精英化的小眾理論平民化,這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旨相切合。更大眾化口語化的表達,實際上是給予民眾更公平的理論接受和參與機會,這本身就是政治民主、文化民主的擴大和落實。我國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成為構建國家層面價值觀的重要維度。因此,用創(chuàng)新的、時代化的及簡明的語言搭建溝通平臺,降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難度,并不意味著降低理論深度,這恰恰是保障人民政治民主權利最基礎的工作。正如列寧所說:“社會民主黨人應當善于用簡單、明了、群眾易懂的語言講話,堅決拋棄難懂的術語、外來語,背得爛熟的、現(xiàn)成的但是群眾還不懂、還不熟悉的口號,決定和結論等一系列重炮。在解釋社會主義問題和當前俄國革命問題時,要善于運用掌握的事實和數(shù)字,不要講空話,不要講大話?!盵11] 89語言一旦脫離了人民易于接受的現(xiàn)實基礎,就會像難以消化的堅硬武器,形成反噬的副作用?!皩嵏膳d邦、空談誤國”。我們共產(chǎn)黨人在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上要言行一致,不僅在行動上踏實肯干,同時在語言上也要“務實”不“務虛”,要使“用生動的通俗方法來說明問題,敘述的語調和風格使人感到清新,有鮮明的戰(zhàn)斗性”[12] 86。越是接地氣的語言,越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性,越能激發(fā)人民的認同感,使人民在理解的基礎上,自覺迸發(fā)出參與感,讓高大上的政治理論變成口口相傳的具體生活。這種過程正是民主精神的實踐過程,體現(xiàn)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所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轉化路徑之一就是要把語言說“活”,鮮活地把意識形態(tài)和人民生活融為一體,傳達好精神,描述好現(xiàn)狀,繪制好宏圖。
(二)明晰科學內涵——加強理論解釋力
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明確指出:“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馬克思主義?!盵13]那么,怎樣通過不強制的手段讓人們信服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需要去做的事情呢?當一個理論具有現(xiàn)實解釋力和理論前瞻性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信服作用,就能擴大理論本身被信仰的程度。要讓一個已經(jīng)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最大范圍地告知民眾國家發(fā)展未來時,某種程度上這種理論地位會帶來官民間交流屏障,而當交流屏障長期演化為溝通壁壘時,就會失去其所擁有的信眾。因為,第一,這個理論本身處在自我封閉的環(huán)境里,喪失了更新的外部環(huán)境,沒有理論參照物就意味著理論本身不能持續(xù)優(yōu)化。第二,不與外界進行理論交流,就不能回應現(xiàn)實,這個理論必然會喪失生存的土壤,馬克思在《民主主義者代表大會告德國人民書》中就精辟地指出,“這個告人民書缺乏革命的毅力,而充滿了抱怨派說教的熱情,這種熱情后面所隱藏的顯然是頻發(fā)的思想和感情”[14] 528。沒有真抓實干的毅力,沒有切實以人民為中心的信念,理論的熱情只能停留在語言表面而難有任何切實的活力。
同時,理論的科學性還體現(xiàn)為內容的真實性,列寧在《絕不要撒謊!我們的力量在于說真話!》中就懇切指出,“我們應當說真話,因為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而群眾、人民、大眾將在事實上即在斗爭后作出究竟有沒有力量的解答”[15] 333。理論能否真正產(chǎn)生改變世界的力量,是一個群眾化接受與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群眾只以自己真切感受到的執(zhí)政者的立場、理論的科學性、對現(xiàn)實生活的有效性來作為自己是否信服的依據(jù)。所以,共產(chǎn)黨人要保持對人民群眾的敬畏之心,不講空話、假話、大話,不在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小事上混淆視聽,要以真誠、坦誠的態(tài)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堅持理論工作以真實為前提的科學性原則。
無論是十月革命的成功,還是蘇東劇變的失敗,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上從來都不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失敗或成功的原因,而是把怎樣運用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解問題的關鍵。歷史已經(jīng)多次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方法、一種視域、一種解釋世界的科學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就是書本上生搬硬套的知識框架。理解好馬克思主義是什么是重大問題,解釋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適用中國也是重大問題,運用好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更是重大的問題。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探索這幾個問題的路上走了很遠。把一個科學理論以本土化的語言表述出來,最大限度地還原其科學性,同時還能以本土化以后的理論解釋現(xiàn)實、指導實踐、指引未來,這本身就是巨大的時代性挑戰(zhàn)。因此,“說”好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說給群眾聽”,是考驗我們黨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維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具有共性——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擴大當前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性,擴大理論的解釋力,加深人民的信仰程度。追求更科學的理論和更恰當?shù)谋磉_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力來源的不竭動力。
(三)豐富話語形式——擴大認同范圍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想在宣傳中力求“創(chuàng)新”,落實“新意”,就需要我們兼容并蓄地吸收和利用一切有效的傳播載體和形式,老話“新說”,新話更要接地氣地說。理論的活力來自于其與現(xiàn)實的不斷對話和所具備的解釋力,只有不斷豐富理論內涵,不斷擴大理論本身與現(xiàn)實的交流和對話,才能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八股”作風,在我們革命和改革的過程中,都不能徹底根除,這與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有著直接關系。但是,一旦對該問題及其危害有了深刻的認識,就必須進行徹底的糾正。列寧在《同饑民作斗爭》中甚至提到:“十分之九是常見的空洞的官樣文章……轉來轉去兜圈子,大書特書中國式官場往來的繁文縟節(jié)?!盵9] 251由此可見,不轉變語言風格,就是一種態(tài)度上的散漫。立場和態(tài)度決定表達方式,而敘述和表達方式不能僅僅作為理論的表現(xiàn)形式而只停留在工具化的使用上,更重要的是形式本身的轉化創(chuàng)新直接影響理論的傳播效果。
豐富話語形式,首先,要積極擴充理論載體,可以借鑒傳統(tǒng)文化和近現(xiàn)代革命斗爭經(jīng)驗中的故事、寓言、俗語等,開創(chuàng)全新的理論表達方式。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故事性表述方式,輕松愉快地把深刻的革命道理轉化為文化成果。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主流文化宣傳已經(jīng)創(chuàng)新了載體,諸如年畫、動畫片、廣告小短片等,通過深入淺出的“講道理”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所以創(chuàng)新語言形式,講好中國故事,要運用好各種文化資源。但同時也要避免“庸俗,粗制濫造,矯揉造作,冒充‘民間風格”[16] 422的文化產(chǎn)品大量產(chǎn)生,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風控。其次,要積極改變文風,以輕松明快、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連接群眾,說群眾化的語言。“非凡的說服力,簡單明了的論據(jù),簡短通俗的詞句,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專門為加深聽眾印象的令人頭暈的手勢和力求效果的詞”[17] 177才是群眾日?;恼Z言表述,越是使群眾沒有溝通代溝的表述方法,越容易被群眾接受、信服。所以,在宣傳思想時,要“從最簡單的、眾所周知的材料出發(fā),用簡單的推論或恰當?shù)睦觼碚f明從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結論”[9] 322,不要刻意用語言來制造溝通壁壘。再次,要審時度勢,時刻關注現(xiàn)時代的理論特點,保持自身與時代語言特點的一致性。網(wǎng)絡化背景下的今天,很多網(wǎng)絡新詞、網(wǎng)絡語言層出不窮,新興詞匯和表述方法甚至讓人從字面上無法理解詞義語義。主流文化和亞文化、次文化之間的交流障礙也因此產(chǎn)生,要想擴大主流文化的覆蓋范圍,就要主動學習各種新的表述方式。從總體情況看,新語言特色大多都是年輕群體對某些語言的創(chuàng)新性描述和縮寫,比如“我伙呆”就表達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驚呆了”這樣一個長句的意義。這在很多年輕群體以及善于接受新詞匯的社會群體中能夠迅速傳播。精短的文字確實具有非常顯著的傳播能力,“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jīng)了解,就能牢牢記??;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7] 208。所以,我們尊重這一客觀變化,了解“現(xiàn)代風格包括了文風的全部優(yōu)點: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同長長的、平鋪直敘的描寫相互交織;簡潔的語言同閃閃發(fā)光的形象和迸發(fā)出耀眼火花的妙語相互交織”[18] 524,通過相同的話語體系,引導各群體自覺接受主流文化,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時代特點。
因此,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是理論自信暗含的價值意蘊之一。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必須堅持開放包容,以跨越不同話語體系的寬廣視野,以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煥發(fā)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的生命活力。
三、“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旨歸
(一)“初心”使命時代化的新表述
“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是受思想理論體系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思想理論體系,就有什么樣的話語體系”[19]。實際上,語言風格的轉變本身反映的是執(zhí)政者和領導人思維方式的變化,當然這種變化是基于中國目前世情國情等做出的調整,時代化的表述方式恰恰印證了我們黨在95年的歷史征程中,始終與社會、人民緊緊在一起,未曾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束之高閣,拒絕改變,豎起與人民溝通的藩籬。因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進程,其中有一個維度必然包含著我們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因此,話語體系、話語方式的變化就是黨的建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應有之意,或者說,這就是我們黨的“初心”。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路徑是多年來學界和政界一直在積極探索的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僅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提純馬克思主義理論,充實公民信仰的價值歸宿。十八大以來,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以及黨中央在不同場合傳達的聲音素材中,不難看出,我們黨和國家的語言風格和話語方式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越來越多的口語化、直觀化表述頻繁出現(xiàn),形象生動的例子、類比層出不窮。更多時候,我們黨在用講故事的方法傳達精神、傳播聲音。而這種人民群眾聽得懂、對得上、傳得開的語言表達方式的運用,非常鮮明地透視出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發(fā)展的新特點,這不僅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個人語言風格的特點,從中更反映出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我們黨愿意借助一種更直接快捷的工具來展示我們的“自信”,愿意消除因為晦澀語言和“八股”形式豎起的溝通壁壘,愿意打開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渠道,在與人民群眾的對話、討論中“不斷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20]。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其中反復十余次出現(xiàn)的“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又一次成為了學界及社會關注的理論熱點。
(二)“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理論意蘊
什么是初心,什么是我們黨的初心,怎樣帶著初心繼續(xù)前行,成為了我們需要關注的課題?!俺跣摹币辉~,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最初的心意”“初發(fā)心愿”,與初衷類似?,F(xiàn)無法考證初心一詞最初在哪里使用。但普遍認為“初心”一詞源于梵語,可從《大方廣佛嚴華經(jīng)》中找到類似初心的表述。在《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第十七中有“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fā)心”,在《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第十九中有“如菩薩初心,不與后心俱,智無智亦然,二心不同時”。此后的文學作品中“初心”也有出現(xiàn),例如《搜神記》卷十五中記載“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訣”,宋代王禹偁《求致仕第一表》中“岑文本之初心,止于縣令”,以及郭沫若的短文小說《萬引》中:“我的初心是想在創(chuàng)作上得些觀摩?!?/p>
習近平總書記用了八個“不忘初心”,那么什么是今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初心?首先,馬克思說“哲學家們總是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1] 6。想要把批判的武器變成武器的批判,勢必要賦予哲學這一社會科學以鮮活的現(xiàn)實力量,理論如果像哲學家們閉門不出或束之高閣,永遠只能停留在他們的腦海之中。馬克思在生前就不止一次地批評過一些自稱是只追求辭藻上的“德國化”,仿佛是為了最大限度還原馬克思的理論,純粹化某些基本原則?,F(xiàn)在,在德國人的著作中帶有夸張的“共產(chǎn)主義人士”的理論者,均被吹噓為真正的、純粹的、德國的、理論上的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21] 655,而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如果只停留在德語環(huán)境里,只局限于用純粹的德國表述來表達,才是對馬克思主義最大的窒息。馬克思本人從未排斥馬克思主義的國際發(fā)展,他力求客觀地解釋和改造世界,這當然不限于德國。因此,將理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的應有之意,第一個“初心”就是時刻保持理論實踐性、時效性,擴大理論解釋力,提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第二個“初心”,是指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主義理論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革命先行者們從資本主義的黑暗中尋找到共產(chǎn)主義這一偉大理論借以指導中國民族革命,并歷經(jīng)艱難險阻取得成功,在這個曲折的過程中,我們收獲的至關重要的革命經(jīng)驗就是堅持在革命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本土化、實踐化,忠于理論,忠于革命,忠于初心。我們黨建黨之時就肩負著救亡圖存的歷史責任,而95年的發(fā)展已雄辯地向世界證明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不僅能解決好中國的民族問題,更能解決好中國的發(fā)展問題。無論中國共產(chǎn)黨所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如何,我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回應現(xiàn)實,以實踐檢驗真理,指導不斷前進的社會實踐。促進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前進,是我們的第二個“初心”。
第三,我們幾乎所有成功的工作經(jīng)驗都來自于同人民群眾時刻保持血肉聯(lián)系。也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立場和思路,黨和干部才能明確自己的工作路徑,明白自己為了誰,依靠誰。我們要充分發(fā)揮群眾的力量,革命時期群眾像汪洋大海,是我們取之不竭的革命源泉。發(fā)展時期,引導好群眾,把理論力量通過語言賦予群眾,改革和建設事業(yè)也會擁有不竭的發(fā)展動力,因為“理論的力量來自于人民群眾的接受,理論一旦被大家所接受,就會轉化成為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22]。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們的黨是從“小米加步槍”的千百萬農民之中走出來的革命力量,不忘我們的黨在革命力量最薄弱的時期依靠著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度過了艱難險阻。如今我們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發(fā)展成果,這些成果應該為人民所享,為人民謀利。帶著人民的殷切希望不斷前行,為堅定支持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福利是我們的第三個“初心”。
“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出發(fā)點和動力必須是廣大人民對于黨和國家以及自身未來生活的良好愿景與殷殷希望。群策群力解決好當今中國發(fā)展面臨的種種問題,攜手共筑中國發(fā)展之夢,終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旨歸。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敝档抿湴恋氖?,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歷史偉業(yè)中取得了不凡的考試成績,但我們不滿足于此,更不居功自傲,仍然繼續(xù)走在前進的道路上。歷史的經(jīng)驗猶如諄諄教誨提示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要在與時代共同進步中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創(chuàng)新溝通方式、溝通載體,通過話語方式的不斷更新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對我們黨的信任,樹立起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改革事業(yè)的熱情;現(xiàn)實的呼喚也如鑼鼓聲鳴在畔,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復雜國際國內發(fā)展形勢,怎么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怎么落實好對內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充實人民群眾的科學信仰,堅定人民群眾的信心,都是當前亟需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話語形式的轉變入手,積極發(fā)展和落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何嘗不是一顆“初心”。95年來,這顆初心未黯,使得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能在關鍵的歷史時刻,破除和超越利益固化的藩籬,把整個政黨的精神一遍遍拓寬,取得事業(yè)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今后,我們仍將“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取得更加豐碩的發(fā)展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M].延安:解放社,1952.
[3]國家統(tǒng)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
query.htm?cn=C01&zb=A0M0Y01&sj=2
014.
[4]國家統(tǒng)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
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5]國家統(tǒng)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p
csj/rkpc/6rp/indexce.htm.
[6]國家統(tǒng)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
query.htm?cn=C01&zb=A0M0N02&sj=2
013.
[7]列 寧.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 寧.列寧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列 寧.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列寧.列寧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列 寧.列寧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2]列 寧.列寧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N].人民日報,1957-06-19.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5]列 寧.列寧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6]列 寧.列寧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9]楊鮮蘭.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難點與對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2).
[20]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講
話[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
hqzg/2008-12/18/content_7318929_4.ht
m.2008-12-18.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2]賀耀敏.創(chuàng)新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N].光明日報,2015-02-05.
[責任編輯: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