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香
捕捉生活素材,實現(xiàn)魅力品德與社會課堂
嚴建香
品德與社會教學發(fā)揮著啟迪學生道德意識,提升學生精神內(nèi)涵的重要作用。然而,現(xiàn)今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卻呈現(xiàn)出了文本化、理論化的教學傾向,這對小學生來說,顯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事實上,品德與社會學科就像一個萬花筒,其豐富、真實的特點,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教師要以生活為基礎,從不同角度去挖掘符合學生認知的素材,豐富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探索。
思維直觀、感知敏銳是小學生獨有的特點,但是,他們對事物的思考還不夠深刻,社會體驗還不夠豐富,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生活素材的捕捉角度、導入方式都需要有更具體的呈現(xiàn)。教師要抓準生活素材,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內(nèi)化吸收的過程,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無疑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在學習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逛商場”一課的時候,教師將生活意味濃厚的學習內(nèi)容以情境演繹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一番布置后,教室變成了一個有商品、售貨員、管理者、顧客的模擬商場。商場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有正常的也有突發(fā)的,如,“大減價活動”,“顧客”買錯了商品,“顧客”被“售貨員”要求檢查背包,“顧客”講價不成大鬧商場等。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每個學生都完全地融入課堂情境中,他們都在認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親身體驗之后,學生充分理解了不可盲目消費、要有維權(quán)意識、要文明購物等知識。
生活融入教學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幾個實例那么簡單,而要從各個角度去捕捉元素和導入元素。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在情境中尋找自己熟悉的點,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進而受到啟發(fā)。
生活的概念極為寬廣,從自身周邊,到輾轉(zhuǎn)耳聞,從電視演繹到新聞網(wǎng)絡,不管是生活渠道還是生活內(nèi)容都值得關注探索。社會焦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課堂教學所欠缺的一部分。教師應當有意識、有方向地挖掘社會焦點,拓寬學生的視野。
學習小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心中的110”時,圍繞有關安全的話題展開教學,重在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對此,教師還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幾則社會新聞作為教學材料。一則是某地小學生被誘拐,原本有多次逃走呼救的機會,但是卻因為膽小怕事而錯失了求救的好機會。另一則是兒童強搶案,新聞的小主人公在被強行塞進汽車前找準人多的時機大聲呼救,成功引起了群眾的關注,很快被解救。兩則新聞分別從正反兩面反映了生活現(xiàn)實。教師讓學生圍繞新聞展開討論:遇到危險時,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拉響警報?成功地完成了從課本理論到真實生活的遷移。
小學生尚未真正走進社會,他們的視野也相對狹窄,品德與社會作為思想學科,對學生最現(xiàn)實的引導就是讓學生從真實、具體的事實感受中深化認識,加強安全意識。
品德與社會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十分重要。但單純以課本為引導的精神激發(fā)顯然不夠,學生需要的是具體形象的引導、充分的精神推動,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中尋找典范,幫助學生將模糊的道德標準轉(zhuǎn)換為實際行動,更好地塑造自我。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綠色小衛(wèi)士”的教學中,學生普遍對環(huán)保知識很感興趣,但說到實際行動,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明確的方向。于是,教師就開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典型事件,學生發(fā)現(xiàn),某學生長期以來都自覺承擔著班級的垃圾分類工作,不僅每天不誤,而且分類十分準確,這樣的衛(wèi)士形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某老師是個變廢為寶的能手,飲料瓶、廢紙箱在他手里都能變成漂亮的工藝品?,F(xiàn)實的形象使學生的心中開始有目標,并積極地將理論轉(zhuǎn)化成行動。
真實的形象典范在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思想升華中發(fā)揮著巨大的感染作用。一是明確的榜樣讓學生的思想和行動更具體、明晰;二是現(xiàn)實的典范是親眼可見的,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
在捕捉生活素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取材新穎,著眼深度,用對方式,并且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在自覺沉淀中積極奠定人格修養(yǎng)的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兆豐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