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蘭
摘 要:《孔子圣跡圖》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連環(huán)畫,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最早一部連環(huán)畫。主要介紹了孔子一生中最主要的歷史事跡,是一部展現(xiàn)孔子思想性、藝術性、學術性、樸實性、歷史性為一體的歷史畫卷,其歷史意義非常深刻。本文試圖從明代相同題材的三幅《孔子圣跡圖》入手,探索他們之間的異同,從而讓我們對《孔子圣跡圖》有更加完整的認識。
關鍵詞:仇英;佚名;張楷;《孔子圣跡圖》;孔子
仇英《孔子圣跡圖》主要截取孔子生平的39件主要事跡進行繪制,從孔母禱于尼山求子到孔子降生、幼年、成年、及孔子老去直至去世的各個人生階段的一些代表性事件,內容取材得當,描述更加簡練,突出孔子主要事跡。除了第二幅《麒麟玉書圖》沒有題記,其他38幅均有題記。這些題記大多是圖畫的故事背景與內容描述,從內容取材上可以分為五類:(1)神話及傳說類;(2)參從政治類;(3)學習及教育類;(4)周游列國類;(5)幼年及老年生活;此圖,是傳統(tǒng)工筆重彩中的青絳人物畫,在39幅作品中,每一幅在構圖上都很有講究,充分運用了散點透視方法,人物、景物的安排和諧均衡,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上,高矮一致,大小勻稱,用前后順序、所處位置,來突出主要人物,且通過一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各人等級不同,另外,此畫中出現(xiàn)了很多樂器也代表著當時的藝術氛圍較濃厚。在技法運用上,線條流暢圓潤,人物刻畫細致入微,畫面干凈,工整精致。在設色上,人物用色較淡,服飾色彩各異,在描繪景物時,山石、樹木等多青碧濃重;屋宇,柱子等常設艷麗之色。此畫,可視為仇英人物畫的精品之作。
張楷《孔子圣跡圖》是在明朝正統(tǒng)九年(1444年)創(chuàng)作的。全圖共29幅圖,且每幅圖都撰寫了說明和贊詩。張楷的《孔子圣跡圖》的整體構圖也是按時間順序進行的。這套圖畫從孔母在山頂祈禱求子開始,接下來一幅表現(xiàn)幼年孔子模仿祭祀禮儀,有幾幅是表現(xiàn)孔子向博學的人學習以及從事卑微工作的情景,而最后一幅《漢高祖祭祀孔子》記錄了官方祭孔的形成過程的一個重要事件。描繪的是漢高祖(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拜訪孔子故鄉(xiāng),并在孔墓旁的祠堂里用最高級別的“太牢”之禮舉行盛大的祭祀典禮。這種祭禮為后代皇帝效仿,并一直持續(xù)到帝制時期結束。
據(jù)記載,張楷所做的《孔子圣跡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石刻版本,一種是木刻版本。明代以前,對于孔子生平事跡的記載以文字居多,繪畫形式的較少且基本都是散亂的單幅作品。張楷的《孔子圣跡圖》,嚴格意義上講,是第一卷成卷的描述孔子生平事跡的長幅畫卷,其木刻版本也成為后世眾多版本之祖。仇英版的《孔子圣跡圖》比之張楷版的,一樣有圖有文,也都是長卷畫幅的形式且都是按時間順序進行創(chuàng)作的。不同之處在于:首先,仇英版本的《孔子圣跡圖》比張楷版的內容更為豐富,仇英版本的有39幅圖,而張楷版的只有29幅圖,相比之下,仇英版的《孔子圣跡圖》對孔子生平事跡的敘述更為詳盡;其次,仇英的《孔子圣跡圖》是彩繪本而張楷的《孔子圣跡圖》則是石刻和木刻形式的。
佚名版《孔子圣跡圖》據(jù)推測應該是在明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年)繪畫而成。這卷畫與仇英所繪制的版本極為相似,都是彩絹版的。畫卷共有36幅圖,其大致內容都與仇英版類似。從內容取材來看,仇英版缺少了“誅少卯正”、“歸田謝過”“作歌丘陵”“杏壇禮樂”“治任別歸”“漢高祈魯”等圖,增加了“銘金人圖”“途遇圖”“墮三都圖”“累累說圣圖”“接輿狂歌圖”“楚王使聘圖”“刪述六經(jīng)圖”“問疾圖”“賜藥圖”“子貢廬墓圖”等使故事完整集中和簡練。從畫面布局看,佚名版,人物、背景、器具繁多,略顯繁瑣,人物比例有失嚴禁,通過將人物加高加大來突出其主要地位。景物、屋宇、器具的描繪略顯稚拙,法度不嚴,場景構圖,穿插多變,內容連貫性不強。從技法看,佚名版筆法簡捷有力,多用鐵線勾描,極盡傳統(tǒng)線描之妙。用色較單一。依據(jù)時間推算,佚名版要比仇英版早,所以在技法上還是畫面內容上,仇英版都要比佚名版豐富。
由此可見,在眾多版本的《孔子圣跡圖》中,仇英的作品是相對最成熟和完整的。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兩點:一是內容取材得當;二是仇英的畫藝高超。每一幅畫都表現(xiàn)了仇英對孔子的評價和尊崇。
通過對仇英版《孔子圣跡圖》的分析研究,對孔子的生平有了簡要的了解,同時也對《孔子圣跡圖》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簡要的概括。關于這篇文章其實還有一些遺憾,許多版本的《孔子圣跡圖》圖片不全,可直觀得到的第一信息也就不那么多了。
參考文獻:
[1]孟久麗,何前(譯).道德鏡鑒[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4.
[2]曲春禮.孔子傳[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
[3]李富順.中國美術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4]楊兆席.孔子圣跡圖[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1.
[5]潘運告.明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