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王 博陳立羽孫長玉
①中國.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廣東珠海)519087 E-mail:sechenxiao@bnuz.edu.cn ②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親自然教育研究中心(廣東珠海) 519087 ③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科學社會學院
·論 著·(發(fā)展心理)
珠海市青少年群體親近自然情況調(diào)查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
陳 曉①②王 博①②陳立羽①孫長玉③
①中國.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廣東珠海)519087 E-mail:sechenxiao@bnuz.edu.cn ②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親自然教育研究中心(廣東珠海) 519087 ③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科學社會學院
目的:考察珠海市青少年群體親近自然的情況及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方法:對744名青少年施測自編的親自然情況調(diào)查問卷和長處與困難問卷。結(jié)果:①青少年親近自然活動的次數(shù)和時間較少,主要集中于戶外徒步、到自然風景區(qū)游玩、爬上/登山等活動,而較少進行接近野外的親自然活動;②青少年與自然互動的活動主要以在居住地附近的花園/公園/綠道進行身體鍛煉為主,其次是照顧寵物和種花種菜;③35%和34.3%的青少年表示參加親自然活動和與自然互動活動時非常開心,并且有37.6%和37.8%的青少年表示非常愿意繼續(xù)參加此類活動;④青少年認為促使他們親近自然的主要因素有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壓力,與同伴一起玩耍,鍛煉身體等,而阻礙他們親近自然的主要因素則是學業(yè)壓力太大,沒有朋友組織以及家里舒服喜歡呆在家里;⑤客觀的親近自然活動和自然互動情況與青少年的注意力多動水平呈顯著負相關(guān)(r親近自然活動次數(shù)=-0.13,r親近自然活動時間=-0.11,r與自然互動活動次數(shù)=-0.11,P均<0.01),但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r親近自然活動次數(shù)=0.11,r與自然互動活動次數(shù)=0.12,P均<0.01);⑥青少年對親自然活動和自然互動活動的主觀喜歡程度與情緒癥狀(r親近自然活動=-0.11,r與自然互動活動=-0.16,P均<0.01)、品行問題(r親近自然活動=-0.19,r與自然互動活動=-0.13,P均<0.01)、多動注意力問題(r親近自然活動=-0.18,r與自然互動活動=-0.17,P均<0.01)和同伴交往問題(r親近自然活動=-0.12,;r與自然互動活動=-0.14,P均<0.01)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而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r親近自然活動=0.24,r與自然互動活動=0.21,P均<0.01)。結(jié)論:珠海市青少年較少進行親自然活動,其親自然活動情況與其消極心理問題存在負相關(guān),而與積極心理健康存在正相關(guān)。
青少年;親自然活動;心理健康;緩解壓力
近年來,有關(guān)自然對人的積極作用日益引起心理學界的注意[1],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親近自然對身心健康具有諸多益處,比如緩解壓力,降低焦慮,促進積極情緒體驗,預(yù)防青少年肥胖和近視。親近自然還能夠提高注意力品質(zhì)和緩解注意缺陷多動癥的癥狀。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親近自然可以提高親社會行為和促進鄰里關(guān)系[1]。James等人考察了2000-2008年間參加美國護士健康研究的108630名女性,比較她們居住地周圍的植物與預(yù)期死亡率的關(guān)系。結(jié)果顯示,在控制了其他風險因素后,居住地周圍有豐富的植物地區(qū)的女性相比植物匱乏的女性,在由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而導致死亡的風險上降低34%,而由于癌癥而死亡的風險降低13%[2]。而最近兩項有關(guān)自然積極作用的元分析研究顯示,接觸自然能夠增加積極情緒和降低消極情緒,并且對生理健康的預(yù)測作用最為顯著[3-4]。
盡管已有的研究顯示,親近自然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當代城市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很少接觸自然。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報告顯示,成年人每天花在戶外的時間少于20分鐘,大部分休閑時間都花在視聽多媒體上(大約均2小時20分鐘),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加劇[5]。Hofferth和Sandberg對12歲以下美國青少年的調(diào)查顯示,他們平均1周花在戶外的時間是34分鐘,而花在看電視的時間是12小時[6]。另一項調(diào)查顯示,從1997-2003年9~12歲美國兒童花在戶外玩耍的時間下降50%[7]。這種現(xiàn)象日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甚至有學者Louv認為這種與自然缺失連結(jié)是一種危機,并稱之為“自然缺失癥”(nature-deficit disorder)[8-9]。在國內(nèi),2012年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合肥等5座城市的5441位小學生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27.5%的中國兒童周一至周五課后戶外活動時間不足1小時,并且71.7%兒童只是在小區(qū)附近的空地進行戶外活動,戶外活動主要是散步(25%),與伙伴一起嬉戲(16.9%),還有跳繩(13.6%)。近年來隨著電子產(chǎn)品在低齡人群的普及,可以預(yù)期未來我國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只會更少[10]。
青少年是個體身體和心理發(fā)育比較迅速的階段,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界一個重要主題[11-14]。盡管國外已經(jīng)有不少研究考察青少年親近自然與其身心健康的關(guān)系,但目前國內(nèi)還沒有研究考察中國青少年群體的親近自然情況及其與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關(guān)系。本研究嘗試對珠海市青少年親近自然的客觀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diào)查,同時調(diào)查青少年群體對親近自然活動的主觀評價,最后考察青少年群體親近自然情況和主觀評價與其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
1.1 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珠海市的3所公立中學(兩所高中和1所初中)的學生發(fā)放問卷,每個學校隨機抽取2~3個班級,共發(fā)放問卷800份,有效問卷744份。初中104人,高中640人,男464人,女278人,性別缺失2人,年齡9~19(15.79±1.16)歲,獨生子女389人(52.3%),非獨生子女340 (45.7%),缺失值:15人(2%)。母親教育水平:小學及以下5.2%;初中18.3%,高中或中專27.6%,大?;虮究?9.8%,研究生及以上3.9%,缺失值5.2%。父親教育水平:小學及以下3%;初中14.0%;高中或中專27.0%;大?;虮究?1.9%;研究生及以上7.9%;缺失值:6.2%。
1.2 方法
1.2.1 青少年親自然活動情況調(diào)查問卷 該問卷共37個項目,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調(diào)查青少年參與親近自然相關(guān)活動的情況,這些活動主要體現(xiàn)在投入到自然環(huán)境中,以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為主,包括戶外徒步、爬山、林地踏青、漂流、戶外觀星、戶外觀鳥、到森林中探險等。青少年分別報告在本學期內(nèi)和上一個暑假他們參與這些活動的次數(shù)和總時間(小時)。問卷第二部分調(diào)查青少年在居住地或?qū)W校及其附近所進行的接觸自然的活動,包括在家里種花/菜,參加植樹、照顧寵物、在小區(qū)花園/公園/綠道進行身體鍛煉、到農(nóng)家樂采摘蔬果等。青少年報告在最近1個月內(nèi)參與以上活動的次數(shù)和時間(小時)。
1.2.2 青少年親近自然的影響因素調(diào)查問卷 該問卷包含2個項目,均為多項選擇題,第一個題目要求青少年從提供的16個促進因素中選出5個促進他們親近自然的最重要因素;第二個題目則要求青少年從提供的16個阻礙因素中選出5個阻礙他們親近自然的最重要因素。
1.2.3 青少年對親近自然活動的主觀評價 該問卷包含8個項目,青少年分別報告他們對參與問卷一種的兩類親近自然活動的主觀感受,采用5點計分方式,評估他們參與此類活動的開心程度、未來繼續(xù)參加類似活動的意愿、參加活動時的投入程度以及參與活動的收獲情況(4點計分方式)。親自然主觀評價分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1;與自然互動主觀評價分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9。
1.2.4 長處與困難問卷(SDQ,學生版)[15]該量表包含25個項目,采用3點計分方式(不符合,有點符合和完全符合),測查兒童青少年的情緒癥狀、平行問題、多動和注意力問題、同伴交往問題和親社會行為,前人研究顯示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的信度介于0.66~0.77之間[15]。
1.2.5 青少年身體情況和日常生活活動調(diào)查問卷該問卷由3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青少年報告其身高、體重、視力情況及家庭背景信息;第二部分則報告居住地及附近的親自然環(huán)境條件,包括居住地周圍是否有步行可到達的公園或植物園,家里是否養(yǎng)植物及數(shù)量等。第三部分青少年報告最近1周正常上課時間(周一至周五)和周末的其他課外活動情況,包括看電視、上網(wǎng)、打游戲、玩手機、做作業(yè)、參加課外班、鍛煉身體時間等。
2.1 青少年身體、課外活動及居住地附近親自然條件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參與本次調(diào)查的青少年體重情況比較標準,近視的青少年占多數(shù)(66.8%),課余時間里青少年看電視、使用電子產(chǎn)品、上網(wǎng)的時間都比較少(均不到1小時),而做作業(yè)的時間比較長(3.44小時/天),并且睡眠時間也不足(6.92小時/天)。周末青少年用于看電視、上網(wǎng)和使用電子產(chǎn)品的時間明顯比平時要長很多,玩手機和上網(wǎng)時間每天長達3~4小時,而做作業(yè)時間比平時有所下降,周末的睡眠時間延長。最后,平時青少年每天用于身體鍛煉還不足1小時。
2.2 親近自然活動情況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不管是在本學期中還是上個暑假,青少年群體進行親自然活動的次數(shù)和時間都較少。親自然活動主要集中于戶外徒步、到自然風景區(qū)游玩、爬山/登山、林地或郊外踏青和戶外游泳這幾種比較普通的親自然活動,而觀鳥、森林中探險、溯溪或觀星這一類更接近野外自然環(huán)境的活動則較少。
2.3 與自然互動活動情況
在最近一個月內(nèi),青少年參加的與自然互動的活動主要是在居住地附近的花園/公園/綠道進行身體鍛煉(散步、踩單車、打球等),其次是照顧寵物和在家里種花種菜。其他類型的活動較少。
2.4 對親自然活動的主觀評價
超過半數(shù)的青少年表示參與以上兩類親自然活動時的開心程度較高,三分之一以上的青少年表示參與此類活動非常開心(35%和34.3%),而感到非常不開心的只有4.6%和3.1%。在問及未來是否還愿意繼續(xù)參加此類活動時,超過半數(shù)的青少年均表示愿意參加,三分之一以上的青少年表示非常愿意參加(37.6%和37.8%),而表示非常不愿意參加的只有2.7%和3%。
表1 青少年身體、居住地的親自然條件及其他課外活動描述性統(tǒng)計
圖1 本學期親近自然情況
圖2 上一個暑假親近自然情況
圖3 最近1個月進行與自然互動的活動情況
圖4 參與親自然活動和與自然互動活動的開心程度(%)
2.5 親近自然的促進和阻礙因素
“精神得到舒緩、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壓力”“與同伴一起玩?!薄板憻捝眢w,維持身體健康”“呼吸新鮮空氣”“忘記煩惱”是青少年認為促使他們親近自然的5個最主要因素,而“獲得成就感”和“在自然中尋找創(chuàng)造靈感,激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則被最少提名。從整體上看,青少年對大部分親近自然有利因素的提名都比較平均,主要集中于親近自然所帶來的比較直觀的作用。
圖5 繼續(xù)參與親自然活動和與自然互動活動的意愿(%)
圖6 親近自然的原因(%)
圖7 阻礙親近自然的因素(%)
“學業(yè)壓力太大,作業(yè)太多”,“身邊沒有朋友提議或組織自然活動”,“喜歡宅在家里,因為家里舒服(有空調(diào)、wifi等)”,“把太多時間花在電子產(chǎn)品(手機、電視、電腦)上,沒有時間親近自然”,“居住環(huán)境周圍沒有自然公園,距離遙遠”則是青少年認為阻礙他們親近自然的5個最主要因素。而最少被提及的因素是“個人身體不允許(如對花粉過敏、對毛過敏、感冒和哮喘等)”“覺得自然環(huán)境很臟”“對自然環(huán)境毫無興趣”。從調(diào)查結(jié)果可以看到阻礙青少年群體親近自然的主要因素多幾種在一些外部因素,如學業(yè)壓力、沒有人組織、家里比較舒服和花太多時間在電子產(chǎn)品上,而不是自身身體條件不允許或?qū)τH自然活動不感興趣等內(nèi)部因素。
2.6 親近自然與青少年身心健康關(guān)系
相關(guān)分析顯示,客觀的親近自然活動和自然互動情況與青少年的注意力多動水平呈顯著負相關(guān),但與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青少年親近自然的活動次數(shù)和時間均與他們對這些活動的喜歡程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
表2 各變量的相關(guān)(r)
青少年對親自然活動和自然互動活動的主觀喜歡程度與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力問題和同伴交往問題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而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
網(wǎng)絡(luò)游戲手機等使用時間與客觀親近自然情況無關(guān),但與親近自然、與自然互動的主觀喜歡程度呈顯著負相關(guān),這說明使用電子產(chǎn)品越多的青少年對親近自然活動越不喜歡。另外,使用電子產(chǎn)品時間與品行問題、多動注意力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而與親社會行為存在負相關(guān)。
家里種植植物的數(shù)量與青少年的親自然活動和自然互動活動均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而家里是否養(yǎng)寵物與親近自然活動無關(guān),只與自然互動時間有顯著正相關(guān)。
居住環(huán)境附近是否有公園與親近自然的次數(shù)有關(guān),而是否有植物園則與自然互動活動有顯著正相關(guān),家庭附近是否有這些自然環(huán)境條件與青少年親近自然和自然互動活動的喜歡程度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這說明居住地的自然環(huán)境與青少年對親自然活動的喜歡程度有關(guān)。最后,家庭附近有公園或植物園與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
年齡與青少年的親自然情況成顯著負相關(guān),這說明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親近自然的情況在下降。
雖然珠海市屬于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但從調(diào)查結(jié)果可以看到珠海市的青少年群體參與親近自然的活動還是比較少,并且主要以一般性的游玩為主,而較少進行深層次的野外自然體驗活動。而在居住地及附近與自然互動活動中也僅限于在居住地附近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身體鍛煉。該結(jié)果與之前有關(guān)中國兒童的戶外活動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比較一致,前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71.7%兒童只是在小區(qū)附近的空地進行戶外活動,并且以散步、與伙伴一起的嬉戲和跳繩為主[10]。
有學者指出,青少年群體缺乏親近自然的原因可能是(父母)覺得自然環(huán)境比較臟或者不安全[8]。但從本次調(diào)查來看,青少年自身身體不允許、家人不支持以及自然環(huán)境臟或不安全均是較少被提及。而造成青少年群體較少進行親自然活動的原因有主客觀兩個方面:客觀原因是青少年群體的學業(yè)比較重和沒有人組織親自然活動。而主觀方面則是青少年群體缺乏親近自然的動力,他們覺得家里比較舒服,寧愿將大部分時間花在電子產(chǎn)品上。這與本研究對青少年的課余活動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是一致的,因為青少年正常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學習,而只有在周末才可能有時間走出戶外親近自然的探索。從青少年的周末時間使用調(diào)查上可以看到,青少年在周末花費在電子產(chǎn)品的時間比平時要多好幾倍,同時青少年群體在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時間與他們對親自然互動的喜歡程度上呈負相關(guān),也就是說他們花越多時間在電子產(chǎn)品上,他們對親近自然活動的態(tài)度越消極。
Kaplan等人的注意恢復理論認為,親近自然的一個最主要的作用是對注意力的恢復作用[16]。人們可以通過觀看自然景觀(比如觀看森林或綠色景觀的圖像)或身處自然之中(比如在樹林里徒步)使得他們的有意注意有機會得到恢復,進而會感到自己重新充滿能量[17]。后續(xù)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親近自然對ADHD兒童的注意力品質(zhì)具有改善作用[18-19]。Taylor和Kuo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ADHD兒童在公園散步后其注意力品質(zhì)改善效果與處方藥哌醋甲酯的效果相當[20]。而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兩類親近自然的活動與他們的多動注意力問題呈顯著負相關(guān),這為該觀點提供了支持。不僅如此,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青少年群體的親自然活動情況還與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這也與前人的發(fā)現(xiàn)是一致的,已有研究顯示接觸自然還能促進人們的親社會和關(guān)注他人的價值取向,從而使他們變得更有愛心[21],降低攻擊和暴力行為[22],促進合作行為和環(huán)保行為[23]。最后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青少年群體對親自然活動的主觀喜歡程度與消極心理行為問題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而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綜合以上結(jié)果可以看出,說明不管是客觀的親自然活動還是對親自然活動的主觀評價均與他們的身心健康存在明顯關(guān)系。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電子產(chǎn)品使用時間與品行問題、注意力多動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而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負相關(guān)。這說明電子相關(guān)產(chǎn)品的使用時間越長,其心理問題健康水平越低。這與前人有關(guān)網(wǎng)絡(luò)/手機/游戲成癮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guān)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是一致的[24-25]。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首先本研究選擇的對象均為珠海市市區(qū)的中學,且以高中生為主,由于高中生面臨比較嚴重的升學學習壓力,他們參與親近自然的活動機會相對較少,這可能導致本次調(diào)查中青少年親近自然情況比較少,未來的研究可以包含更廣的被試群體,甚至可以考察小學生和成年人及老年人的親近自然的情況。其次,本研究采用調(diào)查問卷的方式,雖然該調(diào)查問卷能夠比較直接反映青少年接觸自然客觀情況,但是目前國內(nèi)仍然缺乏有效測量青少年親近自然的工具,未來的研究可以嘗試開發(fā)親自然測量工具并檢驗其信效度。最后,本研究發(fā)現(xiàn)親自然情況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關(guān)系,但是本研究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測量只是采用長處與困難量表,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xù)考察青少年的親自然情況與其他心理變量的關(guān)系,這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親近自然的積極作用。
(感謝珠海市第一中學附屬實驗學??琢罹晾蠋煂Ρ狙芯繑?shù)據(jù)收集工作的幫助)
[1]陳曉,王博,張豹.遠離“城囂”:自然對人的積極作用、理論及其應(yīng)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6,24(2):270-281
[2]James P,Hart J E,Banay R F,et al.Exposure to greenness and mortality in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women.[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16,124(9):1344-1352
[3]Mcmahan E A,Estes D.The effect of contact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s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5,10(6):507-519
[4]Haluza D,Schonbauer R,Cervinka R.Green perspectives for public health: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xperiencing outdoor n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Public Health,2014,11(5):5445-5461
[5]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Sports and physical recreation:A statistical overview,Australia,2012,2012,Canberra: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6]Hofferth S L,Sandberg J F.How American children spend their time[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1,63(2):295-308
[7]St George D.Lost in the great indoors.The Washington Post, 2007
[8]Louv,R.(2008).Last child in the woods: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Algonquin Books,2008
[9]Louv R.Children and nature-deficit disorder[J].Countryside Recreation,2009,19(4):3-5
[10]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城市兒童戶外活動藍皮書[OL].2012-06-01,http://learning.sohu.com/20120601/n344615510.shtml
[11]陳永進,盧康健,巫田森,等.重慶市農(nóng)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5):615-618
[12]張曉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6):959-961
[13]姜哲,楊麗英,劉玉路,等.家庭生活模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2):230-232
[14]龔文進,方欣,陸綺君,等.出生次序?qū)η嗌倌晷睦斫】档挠绊慬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89-1391
[15]寇建華,杜亞松,夏黎明.長處和困難問卷(學生版)上海常模的制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3-5
[16]Kaplan R,Kaplan S.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CUP Archive,1989
[17]Kaplan S,Talbot J F.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 wilderness experience.In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M].Springer US,1983:163-203
[18]Taylor A F,Kuo F E,Sullivan W C.Coping with ADD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 to green play setting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1,33(1):54-77
[19]Kuo F E,Taylor A F.A potential natural treatment for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tudy [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4,94(9):1580-1586
[20]Taylor A F,Kuo F E.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s concentrate better after walk in the park[J].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2009,12(5):402-409
[21]Weinstein N,Przybylski A K,Ryan R M.Can nature make us more caring?Effects of immersion in nature on intrinsic aspirations and generos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9,35(10):1315-1329
[22]Kuo F E,Sullivan W C.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the inner city effects of environment via mental fatigu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1,33(4):543-571
[23]Zelenski J M,Dopko R L,Capaldi C A.Cooperation is in our nature:Nature exposure may promote coopera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behavio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5,42:24-31
[24]吳春華,張亮,謝守付,等.初中生網(wǎng)絡(luò)使用與心理健康狀況關(guān)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2):221-222
[25]黃喬蓉,范慶瑜,曾延風,等.大學生手機上網(wǎng)依賴與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關(guān)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634-636
Go into Nature:Survey of Zhuhai Adolescents’Exposure to Na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
CHEN Xiao,WANG Bo,CHEN Liyu,et al
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Zhuhai519087,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Zhuhai adolescents’exposure to na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Methods:Seven hundred and forty-four adolescent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exposure to nature questionnaire and 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Results:①Adolescents were less likely to engage in pro -natural activities.Outdoor hiking,natural scenic spot visiting,mountain climbing were the pro-natural activities they engaged most.They were least likely to engage in wilderness exploration;②Adolescents were most likely to engage in natur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 such as doing physical exercise in garden/park/greenway near home,or taking care of pet or planting flowers and growing vegetables at home;③35%and 34.3%adolescents reported very happy during pro-natural activities and natur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37.6%and 34.3%reported most likely to participate such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④Adolescents rated emotion calming,stress relieving,playing with mates and physical exercising as the main stimulus to go into nature.They rated academic stress,no activity organization,and feeling comfortable at home as the most obstructing factors;⑤Adolescents’level of pro-natural activities and natur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correlated with their hyperactivity-inattention negatively(r-0.13,-0.11,-0.11;P<0.01)while correlated with their prosocial behaviour positively(r=0.11,P<0.01,0.12;P<0.01);⑥Adolescents enjoyment of the pro-natural activities and natur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emotional symp-toms(r=-0.11,-0.16;P<0.01),conduct problems(r=-0.19,-0.13;P<0.01),hyperactivity-inattention(r=-0.18,-0.17;P<0.01),peer problems(r=-0.12,-0.14;P<0.01)while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prosocial behavior(r=0.24,0.21;P<0.01).Conclusion:Adolescents in Zhuhai rarely engage in pro-natural activities.The level of pronatural activities engagement correlates negatively with their negative mental outcomes while positively with their positive mental outcomes.
Adolescents;Pro-natural activities;Mental health;Stress relieving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7)02-0307-08
10.13342/j.cnki.cjhp.2017.02.039
2016-11-17)
http://www.cjhp.com.cn/
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2015-2017重點課題(編號:CMA2015-A-A03);珠海市哲學社科“十二五”規(guī)劃2015-2016社科規(guī)劃課題(編號:2015 YB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