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培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論當代大學語文教師的素質與提高
陳麗萍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培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筆者作為大學語文教師,從思想、業(yè)務、文化三方面,指出當代大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并且從更新觀念、勤做學問、善于博采、開拓視野四方面闡述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質。
大學;語文教師;素質;提高
(一)思想素質方面
當前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學生,信息來源十分廣泛,接受多渠道的影響,迅速發(fā)展的復雜社會環(huán)境使他們知識增多,眼界開闊,思考力和自信力明顯超過過去同齡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求異性強,樂于新鮮多變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大學生,覺得自己畢業(yè)后馬上要參加工作,因此思想很快接近成熟,社會參與意識也逐步增強。教師要在人生道路上做學生的引路人,使其思想受到啟迪,覺悟得以提高。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時,絕非簡單講授理論原則、道德觀念就能奏效。語文教師必須善于抓住學生周圍環(huán)境的有利條件,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有機地結合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敏于觀察,長于思考,善于因材施教,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在與學生接觸中,應該成為能夠理解學生心情,待人平等,樂于交談,幽默慈祥,能溝通思想的“交流型”教師;同時,也要成為熱愛教學,熱心參與學生課外活動的“事業(yè)型”教師。這可以說是當代社會對一個語文教師思想素質的基本要求。
(二)業(yè)務素質方面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和知識總量急劇增加的當代社會,培養(yǎng)人才不再以知識儲備為目標,而是以提高智能水平,培養(yǎng)不斷接受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因此,教學上不應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著眼于形成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發(fā)掘知識的智能價值,通過傳授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能力。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把交際能力作為基本能力,要使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還需要有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交際能力。在這些方面,語文教師的能力不僅要高于該專業(yè)的大學生,而且要高于其他專業(yè)的大學生。所以說,當代語文教師不能只是知識型的,而且應該是智能型的。一個智能型的語文教師,應具備下面幾種能力。
1.學習能力。外國有個教育家預言,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知識在不斷、迅速地更新。知識是能力的根基,只有教師的知識成為長流之水,學生才會不斷得到灌溉,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學習的能力——善于積累知識和運用知識。積累就是吸收和儲存。吸收能力表現(xiàn)為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如掌握查閱圖書目錄和檢索情報資料的能力;掌握讀書要領,會閱讀、鑒定、分析、評價文章;掌握處理資料,學會寫讀書筆記,記讀書卡片等。儲存能力也就是具有記憶力,要學會記憶術,積累大量知識信息,建立知識庫,把學過的知識最大限度地保留在頭腦中,為重新學習提供基礎。運用知識能力就要求在記憶的基礎上學會知識轉化,為我所用,解決問題,這才是學習能力的最終體現(xiàn)。
2.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1]這是語文教師閱讀作品和文章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如在閱讀一篇文學作品時,要進行人物分析、情節(jié)分析;對人物要進行性格比較,階級比較,美丑比較;對作品的主題要通過綜合分析,進行概括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對作品才能有正確、深刻的理解。語文教師還應該能夠將這些思維能力的因素經(jīng)優(yōu)化組合,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突出表現(xiàn)為豐富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它具有獨特、求異、敏銳的特征。它可以對同一個概念作出相異的判斷,如對“雪”,一方面可以贊揚它真純高潔,另一方面可以貶抑它為虛偽和冷酷。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師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所必須具備的。
3.研究能力。語文教師的研究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對所教學科的探討上。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必然帶來教育的發(fā)展變化,語文教學也隨之而動。語文教師要對教育科學不斷研究探討,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社會要求。語文教師的研究能力具體表現(xiàn)在:一是有吸引信息的能力,能夠廣泛地吸收各方面的信息資料,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成功的和失敗的,以及最新的研究課題和成果;一是有善于釋放信息的能力,即是把吸收來的信息資料,結合自身的教學業(yè)務實際,使自己的研究取得成果,成為新的信息。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有動手實踐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取得成果,取得經(jīng)驗。
4.表述能力。表述能力對語文教師來說是最主要的能力。它包括了“表意”和“表情”的能力。表意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教學中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上。要求在語言運用上達到正確達意,得體。一個語文教師高尚的情操、淵博的知識、良好的記憶、豐富的想象力、廣闊的聯(lián)想力、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出色的應變能力都是通過表意綜合體現(xiàn)的。凡是要求學生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東西,語文教師先要會而且要表達得更好。表述能力的另一面是表情能力,這是一種非語言能力,它是由教師教態(tài)、表情、舉動、姿勢、眼神、手勢、衣著等因素構成,這些因素都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影響教學的效果,也是語文教師所不能忽視的。
(三)文化素質方面
在大學里,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它有很強的綜合性,課本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師能否駕馭課本,能否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他的文化知識素質的高低。文化素質表現(xiàn)為知識淵博,愛好廣泛?,F(xiàn)代青年學生的生活范圍是寬廣的,現(xiàn)代科學在加速分化,越來越多,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學生的知識面也不斷擴大,教師知識淵博,愛好廣泛,就可以和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語文教師對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也應有所了解,在語文教學中,才能結合實際,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學是一種綜合藝術,語文教師的藝術愛好,也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愛好戲曲的教師,將從戲曲的聲調和做功中受到的啟發(fā),遷移到語文教學中來,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感染力;愛好書法的教師,寫出一手好字,使學生敬佩,產(chǎn)生模仿的念頭,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大學語文教師,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重視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那么,怎樣才能提高素質呢?
(一)更新觀念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只見文不見人,注重記憶,忽視理解,教師只當自己為“授業(yè)”者,對“傳道”,尤其“解惑”不十分重視。[2]課堂是教師用武之地,也是學生用武之地,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從現(xiàn)代教育的觀點來看,課堂應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用武之地,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若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做學習的主人,就什么也談不上。語文教學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師只看到課堂上的學生,沒有看到未來的學生,是不夠的,語文教師要按照現(xiàn)代社會和未來世界發(fā)展的走向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來研究和進行教學,要充分認識到,教會學生學習比單純傳授知識重要得多。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語文教學的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币囵B(yǎng)學生的“自能”,在教學方法上,要從過去只考慮教師的“教法”,向研究學生的“學法”轉移。這樣,就能向“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標邁進。語文教師要破除封閉性,樹立現(xiàn)代語文教育觀,就應從現(xiàn)代教育的高度,接受人才學、未來學、個性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
(二)勤做學問
事物在不斷發(fā)展,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的一生和活動范圍是有限的。因此,做學問必須有方向,有中心,有目的,有計劃,要結合自己的實踐范圍去進行,一方面對語文教育進行宏觀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fā)對語文教學進行微觀的研究。語文教育理論的研究,對指導語文教學改革,使之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具有戰(zhàn)略意義。宏觀的理論研究,可以使教學目標明確,站得高,看得遠,不致迷失方向,少走彎路。
(三)善于博采
語文教師要廣泛汲取古今中外的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從中采集各家之長,走出創(chuàng)新之路,形成自己的風格。近年來國內外語文教學研究也有不少新鮮的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要盡快掌握信息,結合自己的實踐,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出新的成果。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個性特征在長期教學活動中穩(wěn)定性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教師趨于成熟的標志。語文教師應該在實踐和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四)開拓視野
當代教育與科技的發(fā)展同時存在著縱向分支化和橫向綜合化的趨勢,知識的相互交叉、滲透將產(chǎn)生一系列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3]既然教育要面向未來,就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接受新知識,不能僅靠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過日子,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完善自己的智能結構。
首先,要注意語文與社會科學中其他科學知識的滲透。如課文與歷史知識、地理知識、政治理論、現(xiàn)代美學方面的滲透。美育是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僅僅局限在音樂、美術教學方面,它跟語文的關系十分密切,大量形象的、直接的美學內容的傳授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語文課進行的。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要注意語文與自然學科的滲透。雖然語文課不可能把課文中的科學術語、概念、原理都向學生作詳細解釋,但應該認真教學,將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與文本教學(寫作主旨、思路結構、語言特點等)溝通起來。對于教材中的一些科技常識,教師還是要弄懂的,絕不能當“科盲”,期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這樣必然鬧出笑話。[4]
大學語文教師,還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的專業(yè)和將來的工作對語文水平的要求。因此,熟悉任教專業(yè)的教學計劃,明確培養(yǎng)的目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能夠懂得一些專業(yè)知識,并能結合到語文教學上來,這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將起到促進作用。
[1]楊曉梅.語文教師的反思能力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3.
[2]袁彬.試論語文教師教育的當代轉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4.
[3]李航宇.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5.
[4]池莉.第二聲啼哭[J].語文教育通訊,2000,(6).
G451.6
A
1671-2862(2017)01-0106-03
2016-10-28
陳麗萍,女,河北磁縣人,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