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祁興普+夏秀華
摘 ? ?要: 作者結合班主任工作的心得體會,分析“90后”學生特點及高職院校班級良好學風建設的影響因素,對班主任在建設班級良好學風中應有的作用及舉措進行探討。
關鍵詞: “90后”大學生 ? ?學風建設 ? ?高職班主任
學風即學習風氣,是指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學生群體的精神狀態(tài)與行為表現(xiàn),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及風格的總體反映,也是學生的人生觀、學習動機和追求目標在學習熱情、努力程度、意志品質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1]。學風有較強的群體傾向性和感染力,是促使和保證學生圓滿完成學業(yè)的重要因素。優(yōu)良學風的熏陶可以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明確奮斗的目標,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操守。隨著高職院校的迅速發(fā)展,學風建設不僅是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標志,而且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一個學校的整體學風由在校班級學風的升華和集中體現(xiàn),班級學風的好壞直接決定學校學風的養(yǎng)成。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核心是加強班級良好學風建設。班級的學風,顧名思義是指一個班級的學習風氣,在這里則主要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09年起,高職院校陸續(xù)迎來了“90后”學生。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著名教育學家譚頂良教授通過現(xiàn)象綜述了“90后”學生的幾個特性[2]:認知上,聰明、反應敏捷、學習能力強,具有強烈的反叛意識,無所畏懼、敢于反抗、敢于質疑;情感上,以自我為中心,物質富足、快樂匱乏;意志上,忍耐力差、吃不了苦,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行為上,我行我素,缺乏團隊合作意識,極力表現(xiàn)與眾不同,崇拜明星,依賴網絡,行為易過激……這一批個性鮮明、特點明顯的“90后”學生步入大學校門,表現(xiàn)出一些不良現(xiàn)象。高職院校因本身招生層次較低,學風問題較多。面對這樣的形勢,如何做好班主任崗位的角色定位,以何種思維來理解、審視、評判和引導“90后”,形成良好的班級學風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此筆者就近兩年來擔任班主任的心得體會就如何引導“90后”班級形成良好學風作一探討。
1.學風“診斷”——正確分析高職院校良好學風形成的影響因素
高職院校的學風問題不是孤立的,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筆者主要從社會、學校環(huán)境和學生實際情況等三個方面分析[3,4]。
1.1外界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
外界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網絡化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方面。首先,網絡化和信息化是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網絡的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并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文化、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發(fā)生了大的變化。網絡社會包容了各種文化,價值觀相互滲透,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甚至混淆視聽。“90后”大學生大部分從小接觸網絡,面對各種文化,良莠難分,欠缺判斷力,易受網絡誘惑并模仿相應行為,一些人在情感方面投入過多等,不能合理安排時間影響學習。其次,“90后”大學生主要是獨生子女,從小“皇帝”或“公主”般寵慣及家庭父母寄予高期望的壓力交織在一起,導致一些“90后”學生浮躁、叛逆,難以靜下心來學習,甚至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現(xiàn)象。因此班主任不僅要從生活上正確引導,還應和學生家長多溝通,深入了解學生信息,雙管齊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1.2學校環(huán)境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
一方面,學生對于不同的學校常有不同的認同感,在名校就讀的學生往往有一種優(yōu)越感、歸屬感,而在一般院校就讀的學生,對于學校的認同度往往較低。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在與名校學生的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會產生懷疑,對自己的學校缺乏底氣與信心,個別學生會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育規(guī)章制度有待完善,部分教育制度形同虛設,如對學生違規(guī)違紀處分、不及格處分、考風等規(guī)章制度的落實不夠,導致一些學生心理上缺乏約束感和危機感,對學習不上心。因此,班主任在學風建設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客觀認識外在環(huán)境尤其是學校差異對自身的影響,讓學生充分理解“成事在人”的真諦,喚起學生的能動性;其次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讓學生真切地感覺到學校就是自己的家;最后要加強校規(guī)校紀、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力度,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危機感,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風建設。
1.3大學生自身因素對其學習的影響。
首先,基礎較差,學習難度大。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高考分數較低,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再加上多數學生為文科生,在學習化學等相關課程時,似懂非懂,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其次,學習目標迷茫,動力不足,自制力差,學習紀律松懈。從緊張的高中到相對輕松的大學,一些學生失去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奮斗目標,學習開始浮躁,不肯下工夫鉆研專業(yè)知識,急功近利。有的學生認為讀書只為一張文憑,只要通過考試就行,上不上課無關緊要,遲到、早退、曠課等現(xiàn)象屢禁不止。
最后,學習不用功,投入時間少,學習目的功利化。一方面,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認為大學生活輕松自由,考試簡單容易通過,于是平時追求玩樂,沉迷網絡。另一方面,不少學生偏重社會活動,學習目的功利化。片面認為,新形勢下“鍛煉能力”最重要,于是熱衷于各種社會活動、做生意,增強所謂的社會適應力,尤其是部分學生會干部常以學生管理工作為借口逃避上課,專業(yè)課學習不投入,很多專業(yè)課程“紅燈高懸”,導致專業(yè)基礎不扎實、專業(yè)實踐技能缺乏。
因此,班主任應根據“90后”學生群體特征及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確立學習目標和目的,探索自身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風。
2.對癥下藥——多種舉措,促進班級良好學風形成
2.1以身示范,樹立教師威信。
班主任是連接學校和學生的橋梁,也是學生在校的直接監(jiān)護人,因此,班主任的以身作則和權威作用是影響班級學風形成的關鍵因素[5]。班主任(或輔導員)要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責任,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保持良好的學風,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應充分樹立班主任的威信,對學生以身示教,使班級學生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覺養(yǎng)成良好學風,少走彎路,更快地成長成才。
2.2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情感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隨著教學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相對減少,學生更多的只是執(zhí)行學校的相關規(guī)定。因此,班主任,尤其是年輕班主任,應發(fā)揮年輕,與學生年齡落差小,易溝通和融合的特點,多與學生溝通,以適宜的方式與學生打成一片,共同探討學習、生活、人生觀、價值觀、社會熱點等問題,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一份真誠和關愛及全心全意為他們著想的心意,從而產生共鳴,喚起他們學習的動力。同時,教師從與學生的溝通中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予以正確的指導,相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活方式,促進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
2.3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形成適合的學習方法。
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大學更強調自主學習,而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差。高職院校課程按教學內容分主要有基礎理論課、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從教學形式分主要有理論課和實踐實習課。理論課學習要求“必需,夠用”,這是高職學生區(qū)別中職學生的關鍵,是高職學生畢業(yè)后再學習的基礎。針對高職學生學習基礎的差別,對學生進行分析歸類,采取區(qū)別教法、區(qū)別難度、區(qū)別要求和目標的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信心、學有所得。一般學習方法是: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作業(yè)、復習記憶等;課后多閱讀相關資料,擴展知識范圍;養(yǎng)成記錄和做記號的習慣。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是多理解、多記憶、多思考。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主題班會討論交流學習經驗,積極開動腦筋,把所學的知識變成感知,加深理解,從而獲得學習遷移和反饋的積極作用。在教學中還應重視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和人際關系。
2.4學生管理與任課教師管教管導相配合。
學風建設關系到班級、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事關每一位教職員工。而有不少人認為,學風建設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管理方面,學風建設的關鍵在學生管理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學風建設應該全校動員,人人有責,僅僅依靠幾個部門、幾個人的努力是無法實現(xiàn)的[6]。高職院校要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落到實處,動員每一位教職員工參與學風建設,為良好學風的形成做出努力。因此,班主任在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的同時,要積極和任課教師相互溝通,發(fā)揮任課教師的管教管導作用,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上課效率,促進班級良好學風形成。
2.5形成幫扶小組。
根據班級同學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幫扶小組”形式開展幫學活動。幫扶小組采取兩種組織形式:一種是班級良好紀律維系小組,由一個班干/學生會干部和兩位普通同學組成,目的是維持良好紀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一種是學習幫扶小組,選擇學習成績好且具有管理能力與愛心的同學做組長,負責全組尤其是基礎較差組員的學習,一般專業(yè)課即以分組展開,盡量“不讓一個學生掉隊”[7]。
以上幾種措施的推行,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我班總體學習氛圍濃厚,學風良好,大部分同學能夠自學并勤于思考,充分發(fā)揮了能動性。同時應看到,以上舉措對少數同學成效并不明顯,厭學現(xiàn)象仍存在,下一階段仍需繼續(xù)探索適合方法,正確引導該部分同學,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廖列營,林丹薇.高校班主任學風建設工作機制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6,18(1):130-133.
[2]楊亞萍.“90后”高校班主任角色轉變與素質必備[J].甘肅科技,2009,25(17):176-177.
[3]崔占前,王宗霞,秦宗陽,郭靜,陳健,楊曉龍.新時期影響高校學風主要因素的分析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9):123.
[4]孫玉偉,董俊斌,付建軍,李金華.大學生學風建設調查與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0(2):77.
[5]張君維.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班主任的引導作用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29):249-251.
[6]許榮偉.高校學風建設中輔導員與專職教師協(xié)作機制研究[J].文化教育,2016(5):303,305.
[7]侯雪燕,薛丹.項目化教學背景下高職學生學風建設的調查與研究[J].文教資料,2010,10: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