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侯同佳
?
農民拆遷意愿及其誘致性變遷路徑——基于華北王村的個案考察
陳鋒,侯同佳
(北京工業(yè)大學 a.人文社會科學學院;b.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100124)
基于華北王村的調查表明:受經濟和代際的影響,農民拆遷意愿存在一定差異;盡管總體而言農民拆遷意愿相對消極,但大多數(shù)農民最終都響應政府要求同意拆遷。農民拆遷意愿之所以會發(fā)生變遷,主要是受到村莊內外權力-關系網絡的影響,政府、礦場等村莊外部力量通過政策鼓動、利益誘惑形成對農民與村莊精英的動員,村莊熟人社會和家庭等內部力量通過彼此間的連帶關系、代際聯(lián)動形成村莊內部的自我動員,最終促使多數(shù)農民同意拆遷。但在權力-關系網絡中,農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拆遷意愿并未獲得滿足,可能會帶來諸多社會不穩(wěn)定的隱患。
農民拆遷;拆遷意愿;誘致性變遷;權力-關系網絡
2002年國家啟動農村稅費改革,各項惠農政策逐步實施,鄉(xiāng)村逐步轉型為“協(xié)商治理”。政府和農民的關系由原來的服從和執(zhí)行關系逐漸變成了一種博弈關系。鄉(xiāng)村這一轉型有效阻止了權力的濫用和對農民權利的損害[1]。在各地“拆村并村”,建立新型社區(qū),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和城鄉(xiāng)統(tǒng)籌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征地、拆遷補償,還是住房安置等政策的制訂與落實,展現(xiàn)的是農民與國家的博弈過程[2-3]。
學界對鄉(xiāng)村“協(xié)商治理”背景下農民與政府的博弈過程與行為進行了一定研究。有學者認為政府具有利益競爭者和競爭規(guī)則制定者的雙重身份,為片面追求政績而無視農民意愿,往往制定對自己有利的政策[4-6],導致農民利益受損而對政策不認可,進而產生失范行為[7]。也有不少學者探討了急功近利地追求農民“進城”、“上樓”的不良外部效應,如生活成本上升、基礎設施跟不上[2]、農民精神生活消解[8]、代際關系變化導致的中老年經濟社會地位邊緣化[9]、福利兩極分化[10]問題。有學者認為其中許多問題的產生與制度和法律不健全有關[11-13],并提出完善法律、政策體系,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種城鎮(zhèn)化模式等策略來化解矛盾,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2,4]。
近年不少人將城鎮(zhèn)化和推動“農民拆遷”、“農民上樓”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過多地歸結于政府失職和制度不完善,給人以“政府的權力過于強大且無止境”和“農民是手無寸鐵的弱勢群體”的印象[14]。實際上除政府外,還有許多社會因素對農民“拆遷”、“上樓”的意愿與行為有影響[15]。農民的拆遷其實是在權力-關系網絡中進行的多行動主體之間的互動過程[16]。鄉(xiāng)村權力-關系網絡是村民在長期互動過程中由村莊內部權力和關系互構形成的被村民普遍認可的“場域”。村莊內部與外部各種力量通過鄉(xiāng)村權力-關系網絡共同促成了農民的“拆遷”、“上樓”。
華北王村因煤礦開采導致地表下陷,當?shù)卣源逑掠忻旱V需要繼續(xù)開采為由啟動村民拆遷。在拆遷實施過程中,全村540戶的多數(shù)農民開始對拆遷普遍持消極態(tài)度,不愿意拆遷和“上樓”,但最后有516戶簽訂了拆遷協(xié)議。農戶拆遷意愿和行為之間何以如此相悖?它的誘致性變遷路徑又有哪些?鑒于目前基于“權力-關系網絡”視角對于拆遷中農民與政府博弈的案例研究闕如,筆者擬以華北王村為典型個案,運用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法,以“權力-關系網絡”為視角,對農民有悖于自己初衷最后簽訂拆遷協(xié)議的行為及其誘致性變遷路徑進行剖析。
王村有村民540戶,2 160人,其中從事煤礦生產的工人350人,農民1 810人(家庭中有成員是教師的也統(tǒng)計在農民內)?;?8位不同年齡和職業(yè)的村民(包括村干部)的調查表明:農民拆遷意愿具有一定差異,即使是一戶內部,不同年齡的成員意愿也有不同?,F(xiàn)主要對基于經濟和代際影響的農民拆遷意愿差異予以簡要分析。
1.基于經濟的拆遷意愿差異
農民拆遷的成功實施需要兩個過程,即搬離與遷入,兩者在政策上對應為賠償標準和購房條件。當兩者中任意一項未達到農民底線要求時,農民就會反對而難以實施拆遷。
王村村民職業(yè)差異帶來的經濟分化,與村民拆遷意愿有緊密聯(lián)系。一般而言,職業(yè)層次與收入層次呈正相關,收入層次與農民意愿有密切聯(lián)系[17]。王村村民多數(shù)是農民、礦場工人和在外打工者,少數(shù)村民是教師或退休教師,極個別村民是“大老板”。按照職業(yè)劃分,王村村民收入從多到少依次為教師和工人、在外打工者、農民。教師和工人的月收入或退休金平均在3 500元左右,在外打工者平均每月1 500元,每戶村民年平均收入50 000元。
據(jù)了解,王村這次拆遷基本賠償按照以下標準實施:磚木結構房屋賠償490元/m2,磚混結構房屋賠償630元/m2,“樓”(農村的兩三層“別墅”)按照700元/m2賠償,臨時棚屋按照160元/m2賠償,裝修費用按照房屋賠償金的15%賠償,宅基地按150元/m2賠償。購房則是按照每人40 m2配給樓房居住面積,每戶可以多申請10 m2(不包括車庫和儲藏室面積)。每戶規(guī)定范圍內的居住面積以1 050元/m2購買,超出居住面積按照1 450元/m2購買,車庫800元/m2,儲藏室500元/m2。因拆遷賠償標準低,購房花費太高,多數(shù)村民表示無法接受,因為拆遷后需要補貼兩年家庭收入才能實現(xiàn)換房;離開寬敞的大房大院,以高價換得幾套小房子讓他們感覺十分“憋屈”。此外,很多家庭考慮到兒子結婚需要更多房屋和更大的面積,其換購壓力更加難以承受。村民普遍認為拆遷就應該越搬越富,可是這次搬遷并沒有使他們得到好處,反而越搬越窮,這使村民十分不滿。
由于經濟狀況不同,付出的代價和承受的壓力不同,導致各戶拆遷意愿強弱有別。一個家庭中教師、工人或打工者的數(shù)量,直接影響該家庭的收入狀況,教師和工人越多,打工者越多,該家庭經濟狀況越好,就更有可能同意拆遷。
案例1王大娘一家四口人,有0.13公頃地,丈夫和兒媳婦是工人,孫子是打工者,每年家庭收入約75 000元,處于中上階層。王大娘家有200 m2的磚木結構房屋,三分四宅基地,可以得到146 700元的賠償;在此次拆遷中,王大娘家最多能用平價購買170m2的房屋,他們選了一套120m2和一套80m2的房子,超額申請30m2的房屋,另外還申請了30m2的車庫和20m2的儲存室,應付款256 000元。除去賠償金,還需補交109 300元,相當于一年半的家庭收入。
案例2唐大嫂一家三口人,有0.07公頃地,丈夫是工人,兒子是打工者,每年一家人有53 800元的收入,處于中等階層。唐大嫂家有150m2的磚木結構房屋,三分宅基地,可以得到114 535元的賠償;在此次拆遷中,唐大嫂家最多能購買130m2的房屋,他們選了兩套80m2的房子,超額申請30m2的房屋,另外還申請了30m2的車庫和20m2的儲存室,應付款214 000元。除去賠償金,還需補交99 465元,相當于兩年左右的家庭收入。
案例3張二姐一家四口,不種地,丈夫是打工者,一個孩子在上小學,一個上幼兒園,每年一家有10 000元的收入,處于下層階層。張二姐家有150m2的磚木結構房屋,三分宅基地,可以得到114 535元賠償;在此次拆遷中,張二姐家最多能申請130m2的房屋,他們選擇了一套120m2的房子,20m2的儲藏室,應付款136 000元。除去賠償金,還需補交21 465元,相當于兩年多的家庭收入。
在老王村居住條件相當?shù)拇迕瘢捎谒诩彝ソ洕鸂顩r不同,拆遷需要承受的經濟壓力也存在差異。對于成員中有更多工人、教師,更多打工者的家庭來講,如案例1中的王大娘家,在村莊中處于中上層,經濟壓力相對較輕,申請超過額定的居住面積,仍能較好地消化負擔,反對拆遷的意愿較輕;反之,對于工人、教師和打工者較少的家庭來講,比如案例3中的張二姐家,在村莊中處于下層,申請在額定居住面積內的房屋,仍會使他們感受到較重的經濟壓力,反對拆遷的意愿較強??傮w而言,在現(xiàn)有拆遷政策下,多數(shù)村民反對拆遷,但各戶又因其經濟狀況不同在反對拆遷的強度上有些差異。這種收入差距導致的經濟狀況差異,直接影響每戶對賠償標準和購房花費的關注程度、購買安置房的經濟能力和為拆遷承受的經濟壓力狀況,從而直接影響該戶的拆遷意愿。
2.基于代際的拆遷意愿差異
夏永久等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農民城鎮(zhèn)化意愿存在明顯的代際差異,年齡因素帶來的代際差異使村民對拆遷有不同意愿[18]。王村拆遷雖然不是為了實現(xiàn)當?shù)爻擎?zhèn)化,但居住方式由平房變?yōu)闃欠恳彩巧罘绞匠擎?zhèn)化的表現(xiàn),代際之間對此也存在差異化的需求。大多數(shù)習慣了平房生活的村民表示不愿意拆遷,但可以嘗試適應樓房生活,但老年人的反對意愿相對其他年齡段顯然更加強烈。
對于青年人來講,盡管王村是他們出生、成長的地方,但他們的適應能力較強,對拆遷并不是非常反感。相當多的青年人根本不住在王村,正如案例4中胡小哥所說,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青年人在外打工,且有一半在縣城有房子,對于一年不回村幾次的他們來說,拆遷與否無所謂,一般都是聽從于中年父母的選擇。
案例4胡小哥,25歲,在縣城打工有房子,他坦言:“你來這調查看見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人?沒見著幾個吧?他們和我一樣都去縣城打工了,像我們這些九零后除了在家?guī)Ш⒆拥模瑳]幾個還住在村里,一半在縣城都有房子,所以對我來說搬不搬無所謂。真正在乎搬不搬的都是中老年人,他們說怎么樣就怎么樣,我沒意見?!?/p>
對于中年人來說,拆遷意味著帶來換購新房、增加各種支出的經濟困難,意味著打破幾十年的平房生活方式,沒有院子不能養(yǎng)花種草種菜,樓房生活不自由。這使他們對樓房生活不太滿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現(xiàn)代化產品的進入和樓房的干凈、舒適和便利,讓他們慢慢感受到樓房生活的好處,也就使他們漸漸適應了樓房生活。
案例5唐大娘,50歲農民,以干農活、做家務為主,她說:“如果土地不塌陷,俺不愿意離開老房子‘上樓’,每天爬樓梯多累……拆遷不合理,賠償太少、買房太貴,以后啥都得用錢買,水電也得買,煤氣也得買……你說在這沒有院子,不能種種菜養(yǎng)養(yǎng)花,連菜都得買……但住在這里很干凈,難聞的氣味少了很多,和之前相比也很方便,去做飯干點什么都在一個屋子里,不用跑來跑去,在這里住的時間長了,慢慢就習慣了,也挺好的……”
老年人習慣于在平房生活,對于適應能力較差的他們來說,換一種生活方式無疑是一次巨大考驗,特別是對于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與鄰居朋友交流不便,不識字不能看書看報消磨時間,每天無事可做,使他們難以接受。怨氣最大的是住在20 m2儲藏室的老人,案例6中的倪奶奶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們多因上下樓困難、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而蜷縮在車庫或儲藏室里,生活十分不便,而且與家人距離較遠,缺乏家人的關心和照顧,使他們更加難以適應樓房生活。
案例6倪奶奶,78歲,兒子家住在五層,兒子以倪奶奶腿腳不便不能‘上樓’為由,讓她住在儲藏室,兒子家每天給老人送飯。有一次,兒子家忘記給她送飯,她就自己爬到五層去要,這件事成為村民們私下相傳的談資。倪奶奶說:“在這里住著很干凈,但電費比老家貴,沒法燒柴火燒鍋,還得交煤氣費……沒有廁所,小便還可以用尿盆接著,大便可怎么辦啊,只能走幾百米到鄉(xiāng)鎮(zhèn)政府旁邊的廁所,……,這就是不讓人過日子啊!你看在這住著倒是干凈,但就那么大點地方,還沒個院子……住在這真是遭罪??!”
總之,不同年齡段的村民對拆遷有著差異化的意愿表達,老年人反對拆遷的意愿往往更加強烈,而青年人對拆遷的反對程度較弱。不過,多數(shù)村民有一個基本共識:“如果地不塌就不搬。”
雖然王村多數(shù)村民開始時反對拆遷,但最終卻簽訂了拆遷協(xié)議。農民對拆遷的態(tài)度之所以產生如此變化,主要是村莊內外力量共同形塑的誘致性變遷路徑所致。現(xiàn)將其具體策略和路徑分述如下。
1.政策鼓動增進村民的相對獲得感
拆遷政策是實施拆遷項目的基礎和依據(jù),因此優(yōu)化相關政策有助于減少村民對拆遷的埋怨,增進相對獲得感,最終使村民同意拆遷。
村民對拆遷不滿意主要來自對拆遷補償?shù)牟粷M意[7]。為此,政府等拆遷主體必須合理制定拆遷補償標準,盡力使村民在拆遷中沒有經濟負擔[19]。當既定政策不能達到村民對拆遷補償?shù)幕绢A期時,便應該在嚴格補償標準的基礎上,實施相應的獎勵政策,以減少村民經濟壓力,促進村民拆遷。為推動王村拆遷有效進行,2015年鄉(xiāng)政府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對規(guī)定時間內拆遷的村民給予每戶20 000元的獎勵;并在村民入住安置房前,給予每戶村民一年半的租房補貼9 000元,補貼500元/戶的搬家費,激發(fā)了村民的拆遷積極性。雖然村民仍認為補償標準較低,購房花費較高,但補貼的29 500元有效緩解了壓力,有些申請居住面積較少的家庭甚至可以不必補交購房費,因此不少村民同意拆遷。對多數(shù)村民而言,他們支持拆遷或者確切地說不反對入住社區(qū)的底線就是‘拆舊搬新’在經濟上大體均衡[20]。這就需要政府根據(jù)村民平均經濟狀況,制定合理的拆遷補償和獎勵政策。
農村拆遷通常主要涉及鄉(xiāng)政府、村委會和村民三個利益主體,三者在利益博弈過程中難免互相猜疑,特別是村民經常對村委會工作的廉潔程度存在疑慮,認為一些村干部和與其有密切聯(lián)系的村民可能從中謀取比自己更多的利益,這些疑慮使村民難以遵循鄉(xiāng)政府和村委會的要求,從而拒絕拆遷。如果政策執(zhí)行能體現(xiàn)出公平性和透明度,就會讓村民產生自身利益不會受損的信念,從而增強對政策的認同,催生相對獲得感,最終同意拆遷。2015年鄉(xiāng)政府在拆遷政策中加入了詳細的選房政策,即村民按照排隊和抽簽順序相加除以2的數(shù)字順序從小到大選房,各戶的選房順序和安置房申請情況一目了然,村民可以到村委會查詢記錄,實現(xiàn)對村委會工作的嚴格監(jiān)督。這樣的選房政策提高了拆遷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使村民能夠信任村委會的工作,產生心理平衡感,從而同意拆遷。
政策鼓動之所以使村民同意拆遷源于兩點:一是農民獲得了更多的利益補償;二是農民對比前后政策后生發(fā)的相對獲得感。因此,政府依靠自身擁有的資源和權力,通過優(yōu)化后的拆遷政策,盡量滿足農民經濟利益,提高政策實施透明度,增加了農民對拆遷的未來預期以及相對獲得感,從而使其能夠有效發(fā)揮作用。
2.利益誘惑促使村莊精英作出示范
村莊精英的經濟來源與鄉(xiāng)政府和礦場有密切關聯(lián)。鄉(xiāng)政府和礦場通過控制和影響村莊精英的利益而對其施加影響,促進其同意拆遷。村莊精英主體的行為選擇具有示范性,對帶動其他村民拆遷有不可忽視的效果。
為實現(xiàn)基層治理目標,鄉(xiāng)村組織廣泛以“利益制衡”的方式進行連帶式治理[21]。王村每三年一次村干部選舉,雖然主要是通過海選完成,但是鄉(xiāng)政府的意志仍可以通過村級黨組織來實現(xiàn)。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干部工資、村委的活動經費多依靠財政撥款,這就使得村干部對于鄉(xiāng)政府更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在拆遷過程中,對于一開始拒絕拆遷的村干部,鄉(xiāng)政府會以“談話”的形式勸其拆遷,這些談話往往具有誡勉的性質,對多數(shù)村干部具有很強的威懾力。除了一戶村干部家庭因認為條件不合理拒絕拆遷以外,其他村干部家庭都簽字同意;鄉(xiāng)政府在多次約談未果后,找了一個“合適”的理由,將這個村干部撤除了職位。這一事件展現(xiàn)了政府拆遷的決心,也對村干部與村民產生了很大的震懾效應。另外,鄉(xiāng)政府還要求教師帶頭拆遷。王村少數(shù)村民家庭中有成員在當?shù)匦W、初中當教師,這些教師的工資和退休金雖然由縣級財政統(tǒng)籌但卻由鄉(xiāng)政府分發(fā),這就使教師一般不敢與鄉(xiāng)政府作對,最終同意拆遷。此外,礦場為了開采老王村的煤礦,也積極參與到村民拆遷中,告誡工人“如果不拆遷就不讓上班”,這樣工人就無法達到規(guī)定工作時長而難以獲得工資。這些措施對工人拆遷行為產生了影響,在一些人被礦場約談后,最后多數(shù)工人“被迫”同意拆遷。
政府和礦場利用鄉(xiāng)村治理場域中的領導關系和管理關系、經濟上的雇傭關系,促使鄉(xiāng)村精英拆遷,達到了通過村莊精英帶動其他村民拆遷的目的。對于多數(shù)村干部、教師和工人來講,鄉(xiāng)政府和礦場提供的經濟收入占其家庭總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與損失一定資金購買安置房相比,失去可靠且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可能對他們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因此,以村干部、教師和工人的工資作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農戶往往較早同意拆遷。
此外,村民認為政府權力和意志不可挑戰(zhàn)的集體記憶,也導致不少村民傾向于遵循政府要求同意拆遷。王村一些村莊精英30多年前因抵制拆遷利益受損的深刻教訓,在村民中形成了政府意志不可輕易違背的集體記憶①。因此,即使鄉(xiāng)政府并未對村民進行實質性威脅,但是當村民看到拒絕拆遷的村莊精英被約談后,仍然心生畏懼。因此,利益誘惑不僅動員了村莊精英,也對普通村民形成了一定示范效應。
3.熟人社會多重關系的帶動效應
村民生活在村莊這個熟人社會,村民間的關系會對其拆遷行為產生影響。村民往往通過考慮與村莊整體的關系,以及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來判斷自己是否同意拆遷。
村民與村莊整體的關系會影響其行為選擇,換言之,村民會受到其他村民選擇的影響。在相互熟知的群體中,人們往往選擇身邊的人作為參照群體,來獲得“相對滿足”或“相對剝奪”,在群體成員彼此相互作用的條件下,會發(fā)生一種彼此接近、趨同的類化過程。當村民認為其他村民傾向于一種行為選擇時,害怕自己被孤立,往往會采取與主流相同的行為取向,以保持和多數(shù)人一致[22]。因此,當村民了解到多數(shù)人同意拆遷時,便可能產生從眾效應,作出類似的選擇。
當然,更重要的是,農民拆遷的行為選擇會受到利益相關者行為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村干部與村民都有或多或少的連帶關系,關系緊密程度由強到弱往往是血緣關系、姻緣關系、“拜把子兄弟”關系、鄰里關系等。在王村,與村民利益最為密切的群體便是村干部。與村干部關系緊密,便意味著村民能在長期互動中形成利益互惠的交換關系。村干部因其職位便利掌握著村內外很多資源與信息,通常會將最新的動態(tài)和信息優(yōu)先分享給與其關系緊密的村民。一方面是為了促使關聯(lián)緊密的村民支持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與這些村民分享有利資源,讓他們更容易選到心儀的房子,從而穩(wěn)固與這些村民的關系,為下一次再度當選村干部奠定群眾基礎。囿于與村干部的緊密關系,也為了能在今后享受更多的資源,這些村民往往會同意拆遷。而且,一旦在拆遷過程中出現(xiàn)不利的情況,他們也可以通過與村干部的緊密關系突破規(guī)則,最大限度保護自身利益。換言之,雖然各地都有嚴格的拆遷標準,但是在具體操作中還會有較大彈性空間[14],這些具有特殊關系的村民可以獲取超出普通村民補償標準的利益。這主要體現(xiàn)在房屋和宅基地的丈量和評估上。一位村民坦言,因其與村干部的密切關系,在房屋賠償過程中多要了幾百元。
熟人社會的連帶關系在農民拆遷中發(fā)揮作用主要基于兩個條件,一是熟人社會的關系結構,二是村干部在村莊中的影響力。熟人社會中交錯復雜的關系會對農民行為選擇產生指向性和約束力,農民通常難以擺脫熟人社會中各種關系所帶來的影響。在村莊權力關系中處于相對核心地位的村干部以面子、人情及其掌握的村內外重要資源作為交換,動員村民一起拆遷;而與村干部關系緊密的村民也期待以此逾越規(guī)則獲得非常規(guī)的利益,最終引發(fā)熟人社會內部的從眾效應,有效促進村民拆遷。不過,鄉(xiāng)村社會也因此不斷進行特殊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最終促發(fā)了“特殊主義”行為邏輯在鄉(xiāng)村社會的復制。
4.代際聯(lián)動促使家庭內部成員妥協(xié)
代際聯(lián)動是指在家庭中掌握支配性地位的成員,通過代際之間的關系,利用其家庭地位影響其他家庭成員行為選擇。在王村的拆遷過程中,主要體現(xiàn)在掌握家庭主要資源處于支配地位的青年人、中年人對老年人的影響。
老年人比較習慣原有居住環(huán)境,對于拆遷普遍有抵觸情緒,但除了鄉(xiāng)政府每個月給的100元左右的“老人錢”,缺乏其他經濟來源,因而大多數(shù)老年人需要得到兒子、女兒的贍養(yǎng)。受制于經濟因素的影響,家庭成員所處的地位并未完全平等,這直接影響其拆遷意愿的表達。老年人雖然對拆遷持較為強烈的反對態(tài)度,但因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拆遷行為選擇往往由青年人、中年人決定,老年人只能違背意愿而選擇遷就;相對而言,有經濟收入來源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如若做出拆遷的決定,并不會因老年人的意愿而動搖,他們會利用自己的經濟支配性地位,進行引導或威脅,通過代際關系直接要求老年人拆遷。
“代際聯(lián)動”是家庭內部的影響機制,在家庭中掌握主要經濟來源的成員在血緣關系和姻緣關系的基礎上,利用其在家庭中的權力中心地位聯(lián)動其他成員同意拆遷?!按H聯(lián)動”對拆遷行為的影響直接來自于代際地位的不平衡。年輕人的養(yǎng)老行為不再受孝道倫理、傳統(tǒng)價值的支配,完全步入理性算計的時代[23]。老年人年齡越大,越難以給子女帶來經濟利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低下,越受控于子女的意愿。
總之,鄉(xiāng)政府和礦場的“政策鼓動”、“利益誘惑”,村莊內部的“連帶關系”、“代際聯(lián)動”都有效促進了村民拆遷意愿的轉變。由此可以看出,村民拆遷的意愿無處不受政府、礦場、村莊和家庭所型塑的權力-關系網絡的影響。在農民拆遷的博弈過程中,相比于村干部和村民,政府、礦場等位于權力的塔尖位置,而“政策鼓動”和“利益誘惑”之所以能夠發(fā)揮作用,則依賴于政府、礦場與各種村民之間所形成的利益關系。與此同時,在村莊熟人社會的“連帶關系”和家庭的“代際聯(lián)動”中,農民拆遷的行為選擇看似是在熟人社會或家庭內部之間的一種關系連帶結果,卻也無處不裹挾于占據(jù)村莊或家庭內部資源的強勢地位者的權力之中。因此,農民拆遷之所以出現(xiàn)意愿的變遷,其根本在于多數(shù)農民難以跳脫“權力-關系”網絡的阻隔。
對于多數(shù)農民來講,離開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告別習慣的生活方式進入新社區(qū)生活,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尤其對于位居經濟狀況下層的家庭和較難以適應的老年人而言,適應新環(huán)境是他們面臨的重大難題。村民對于拆遷的意愿也因此總體呈現(xiàn)出消極態(tài)度。不過,絕大多數(shù)農民最終同意拆遷根源在于難以跳脫“權力-關系”網絡的阻隔。政府、礦場等村莊外部力量通過“政策鼓動”和“利益誘惑”發(fā)揮了對村莊精英的作用,而村莊熟人社會及家庭則通過“連帶關系”和“代際聯(lián)動”進行內部的自我動員,使得拆遷成為最終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在“權力-關系”網絡中,農民拆遷得以成功實現(xiàn),但其真實需求并未獲得真正的滿足,因此可能掩蓋潛藏的社會矛盾。對于一些經濟處于下層且以務農為生的農民而言,拆遷進入新社區(qū)必將帶來生產生活成本的提高,進而大大增加他們的生活壓力。對于較難適應的農村老年人而言,因為生活空間的擠壓可能引發(fā)愈來愈多的代際矛盾和代際緊張,或者因為各種原因,生活質量出現(xiàn)斷崖式下降。這些弱勢群體的生活問題一旦激化,就會形成對政府的二次甚至多次的“找補”式上訪,進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同樣,受到“利益誘惑”的部分村莊精英,只是暫時因政府的威懾而抑制內心的不滿情緒,但基層政府的權威也必然受損。因此,農民拆遷問題,不應該是政府單向度推動的過程,需要雙方達成更多的共識,尤其要注意“被上樓”所掩蓋的社會矛盾,注重對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如此一來,方能在推動政策有效實行的同時,維護社會的長久穩(wěn)定。
① 30年前,王村也因礦場生產導致地表下陷要求村民搬遷。為平復村民情緒,礦場和鄉(xiāng)政府許諾,為所有健康的18~40歲男性村民提供工人崗位,但鄉(xiāng)政府為解決縣城失業(yè)問題沒有兌現(xiàn)承諾,激怒了王村村民導致幾百名村民自發(fā)集資到省政府和北京上訪。在上訪過程中,村民處于弱勢,多數(shù)村民被關押三天,并與上訪處工作人員、有政府力量做支撐的灰黑勢力發(fā)生了多次肢體沖突,受到了皮肉之苦。還有一些村民在回村后遭遇了牢獄之災,堅決不妥協(xié)的村民至今都在老王村居住,并被鄉(xiāng)政府剝奪了參與鄉(xiāng)村事務的權利。
[1] 陳鋒.從整體支配到協(xié)商治理:鄉(xiāng)村治理轉型及其困境——基于北鎮(zhèn)“釘子戶”治理的歷史考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21-27.
[2] 李昌平,馬士娟,曹雅思.對“撤村并居”、“農民上樓”的系統(tǒng)思考[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3):33-36.
[3] 趙茜宇,孟慶香,張占錄.農村土地整治的博弈分析及路徑選擇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4(11):216-221.
[4] 李強.主動城鎮(zhèn)化與被動城鎮(zhèn)化[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8.
[5] 鮑海君,方妍,雷佩.征地利益沖突:地方政府與失地農民的行為選擇機制及其實證證據(jù)[J].中國土地科學,2016(8):21-27;37.
[6] 徐晨,王振亞.農村公共品供給中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角色悖論及其行為選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65-72.
[7] 劉征.拆遷政策與行為失范關系的統(tǒng)計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13(8):113-117.
[8] 袁明寶,朱啟臻.城鎮(zhèn)化背景下農村院落的價值和功能探析[J].民俗研究,2013(6):121-126.
[9] 范成杰,龔繼紅.空間重組與農村代際關系變遷——基于華北李村農民“上樓”的分析[J].青年研究,2015(2):85-93;96.
[10] 鐘曉華.可行能力視域下農民“上樓”前后多維福利的追蹤測度[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2):93-100.
[11] 丁開杰.依法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J].經濟研究參考,2015(54):45-46.
[12] 魏天輝.“農民上樓”與農民土地權利的保障路徑[J].新視野,2012(1):94-97.
[13] 鄭風田.撤村并居中的土地問題:現(xiàn)狀、原因與對策[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13(6):20-24.
[14] 楊華.農村征地拆遷中的利益博弈:空間、主體與策略——基于荊門市城郊農村的調查[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39-49;181.
[15] 陳柏峰.征地拆遷上訪的類型與機理[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5-33.
[16] 吳毅.“權力—利益的結構之網”與農民群體性利益的表達困境——對一起石場糾紛案例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7(5):21-45;243.
[17] 陳成文,趙錦山.農村社會階層的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選擇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10):37-40;83.
[18] 夏永久,儲金龍.基于代際比較視角的農民城鎮(zhèn)化意愿及影響因素——來自皖北的實證[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9):12-17.
[19] 黃仁露.關于我國城市房屋拆遷政策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1):5-7.
[20] 張穎舉,吳一平.已建新型農村社區(qū)農民入住意愿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5(6):59-66;111.
[21] 陳鋒.連帶式制衡:基層組織權力的運作機制[J].社會,2012(1):104-125.
[22] 熊鳳水.壓力與從眾視角下的農民生男偏好——基于皖南H村的實證研究[J].南方人口,2007(2):8-14.
[23] 楊華,歐陽靜.階層分化、代際剝削與農村老年人自殺——對近年中部地區(qū)農村老年人自殺現(xiàn)象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3(5):47-63,75.
責任編輯:曾凡盛
Farmers’ removal will and induced changes path: Based on an individual case in Wang village located in north China
CHEN Feng, HOU Tongjia
(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Beijing Society-Building & Social Governa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of the individual case in Wang village showed that with the impacts of economy and intergeneration, farmers’ will has diversities. Although farmers show their passive attitudes, most of them respond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determine to remove eventually. It’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ower-relationship net that causes farmers’ relocated will change: government and mine company,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external influence, encourages villagers and village elites to remove by policies and benefits, while village acquaintance society and family, which can be grouped into the internal influence, urges the villagers to interact to move up stairs by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intergeneration. These four mechanisms ultimately impel most farmers to remove. However, for farmers in the power-relationship system, especially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 it’s not a satisfied result for them to contend their will, which may cause society instability in the future.
farmers’ removal; will of relocating; induced changes; power-relationship net
10.13331/j.cnki.jhau(ss).2017.03.007
C912.82
A
1009–2013(2017)03–0037–07
2017-05-17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5CKS022)
陳鋒(1985—),男,福建永泰人,副教授,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xiāng)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