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潔娜 江蘇省江陰市花園中心幼兒園
觀察 追隨 深入
——以“石頭區(qū)”為例談低結構材料區(qū)中教師觀察指導的三步曲
文/吳潔娜 江蘇省江陰市花園中心幼兒園
低結構材料是指若干原始的、現(xiàn)成的材料,如紙箱、紙杯、夾子、瓶子等,它的投放更具開放性,能引發(fā)幼兒不斷思考,挑戰(zhàn)幼兒主動地探究與學習的能動性,也成為當下幼兒教育關于區(qū)域材料投放的熱門話題。
石頭千姿百態(tài),材質多樣,有粗糙的建筑碎石、光滑的鵝卵石、美麗的雨花石……它們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經濟的一種玩具,當石頭作為區(qū)域活動中的操作材料時,如何看待孩子們的游戲行為,支持他們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如何觀察幼兒在低結構材料中的活動,并從中發(fā)現(xiàn)潛在的教育契機加以指導?我們在困惑中前行,從轉變觀念到轉化行動,經歷了“觀察—追隨—深入”三個階段。
在區(qū)域活動中的“觀察”不僅僅是簡單地“看一看”,它既有看的意味,更有研究的成分。在石頭區(qū)中,我對活動的觀察沒有僅僅停留于“看”幼兒是否能按部就班地游戲,而是深入地去洞察他們的操作方式和興趣點。
1.“觀”其所式。
“石頭”作為一種新材料的投入,在前期我最為關注的就是幼兒的操作方式,也就是孩子與石頭的互動方式。我把所有大小、形狀、種類的石頭混合裝在了一個大籮筐里,剛進入石頭區(qū)的孩子們都傾向于先摸索研究石頭:他們先拿起石頭看一看石頭的形狀、花紋、長短、大小、透明度的不同;再摸一摸石頭,分辨光滑度的不同;還喜歡敲一敲,探索石頭發(fā)出的不同聲響,掂一掂每塊石頭的不同重量,這個就是孩子最初的感知操作方式。
孩子們在初步感知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對這個雜亂的石頭筐,他們開始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尋找相同種類的石頭來進行分類游戲,可以根據(jù)石頭的大小、形狀、顏色等來分,產生不同的分類操作方式。
孩子們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經驗,開始探索石頭的玩法,有的孩子會堆石頭,用大石頭圍成一圈,里面填滿了小石頭,說是自己挖了一個洞,里面裝滿了寶石;有的孩子會用石頭拼成不同的圖案:拼人、拼房子、拼小鳥等;還有的孩子會有規(guī)律地將石頭排列起來……不同的孩子對石頭有著不同的想法和玩法,這種探索性的操作方式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他們能自主地選擇內容操作,任意選擇石頭種類自由結合,隨意性比較大。
2.“觀”其所樂。
在“石頭區(qū)”,我從幼兒出發(fā),觀察他們能否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意愿決定玩什么、和誰玩、怎么玩,從而積極地與同伴、材料互動。興趣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我們只有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找出興趣點,才能確定指導方式與時機。我在石頭區(qū)定點觀察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孩子們玩石頭的方法有很多:有玩石頭疊疊高的,有左右手猜石頭的,有石頭比大小的……但是這些游戲玩得都不深入,玩了一兩遍后就不斷地開始換別的花樣,唯獨平鋪、擺弄石頭的玩法孩子們比較專注,從頭到尾操作的持續(xù)性時間比較長。如天天在區(qū)域活動時,一直用石頭在拼擺不同姿勢的運動小人:有站立的,有跳躍的,有倒立的,就這樣他用石頭一直在平鋪、擺弄,直到區(qū)域結束他都不愿離開?!岸c觀察”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的興趣點,找到了孩子的樂趣所在。
1.“追”其所見。
“追”其所見,我個人認為是在區(qū)域活動中要竭力探求所出現(xiàn)的問題。在石頭區(qū)的初級階段,我發(fā)現(xiàn)了孩子們在石頭區(qū)探索活動單一、每個玩法無法深入進行等不同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開始“追”!
(1)“追”——材料的互動頻率。
在第一階段“觀察”的基礎上,我根據(jù)幼兒不同興趣“點”的需要投放輔助材料,目的在于暗示幼兒自發(fā)地嘗試運用某種輔助材料進行活動,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經驗,保持探索欲望,引發(fā)新的活動。我在石頭區(qū)的旁邊創(chuàng)設了“材料超市”,提供了豐富的輔助材料:有瓶子、罐子、紙杯、紙盒等廢舊材料;有夾子、吸管等小實物;有樹枝等自然物;有創(chuàng)意泥、天平秤、積木、即時貼等其他輔助材料。孩子們在石頭區(q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拿取輔材,進行創(chuàng)意操作。
在“材料超市”,我給每個輔材都編上了材料代碼,方便歸還原位。旁邊都配有一張材料取放清單,每個孩子取材料時都會將自己的學號記錄在紙上,過一段時間后,我對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頻率進行統(tǒng)計,了解了超市里最暢銷的材料種類是:臺秤、電子秤、天平秤、創(chuàng)意泥等,同時撤換掉孩子們不常用的輔材,如紙牌、瓶子等。我根據(jù)觀察到的結果及時調整材料的位置, 使其更適合幼兒的水平、興趣和需要。當然,我對輔材的擺放也做了一些嘗試,將柜子底層的樹枝、圓筒調整到柜子的最上面,調整后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上面最顯眼的輔材進行了關注,開始有了新的互動、新的發(fā)現(xiàn)和探索,所以輔材擺放的位置與孩子對材料的關注也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2)“追”——材料的互動方式。
在石頭區(qū)我不僅要了解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頻率,還了解了幼兒與材料的互動發(fā)展軌跡。當孩子們拿到輔材——瓶子和水,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把石頭放進瓶中,通過不斷地加水,搖晃瓶子,得出石頭是會沉的結論。孩子的好奇心很強,接著他們又把很多石頭放進裝有水的瓶子里,用填石頭的方法,讓水從瓶底溢上來,發(fā)現(xiàn)水位上升的秘密。
當孩子們拿到輔材——創(chuàng)意泥,他們會把一塊大石頭變成一張臉,用創(chuàng)意泥做五官、頭發(fā),把大石頭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孩子們還會用石頭當成山坡,在上面捏一些玩的器械等,說明孩子喜歡創(chuàng)造表現(xiàn)。
當孩子們拿到輔材——夾子,孩子們會嘗試用被夾和食品夾來夾石頭,最后他們發(fā)現(xiàn)夾石頭的最佳工具是食品夾,接著孩子們就來了一場夾石頭比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比一比看誰夾的石頭最多,說明他們在運用經驗解決問題。
當孩子們拿到輔材——不同的秤,孩子們的本能反應就是用秤來稱石頭,嘗試了臺秤、電子秤、天平秤,在使用體重秤時,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問題,放一塊石頭在上面根本就沒有反應,于是開始了累加,借用了托盤,放了許許多多的石頭,秤才開始有了顯示,這個嘗試讓他們知道體重秤是專門稱體重的,有最低重量的限制,說明他們在發(fā)展數(shù)方面的經驗。
當孩子們拿到輔材——小方墊,他們就利用小方墊和石頭進行了棋類游戲,可以是三子棋、四子棋、五子棋,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游戲規(guī)則進行游戲。我們還提供了骰子,孩子們可以拋骰子進行游戲,并在旁邊做好相應的記錄,滿足他們對棋類活動的競賽需要,說明他們有規(guī)則類游戲的經驗和需求。
活動中孩子們還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我提供了百度提問箱、便簽紙和筆,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的問題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展示在提問箱上,活動評價時通過幼兒提問,同伴回答的方式解決活動區(qū)中的疑難雜癥。
2.“隨”其所愿。
在“石頭區(qū)”有了輔材的介入,能滿足孩子游戲的愿望。例:在孩子們玩“比石頭”的游戲中,最初只能看石頭感知一個大概,也會有疑惑,現(xiàn)在有了秤,他們比得就更有依據(jù)了。孩子們先在密封的瓶里摸石頭,再猜一猜、做一做、說一說,他們在“比石頭”的活動中,有始有終地積極投入,不但比出了結果,也學會了觀看臺秤、電子秤的刻度,這就是“隨”其所愿,解決了難題,又學到了不同的知識,凸顯了輔材的隱性作用。
1.“深”其所能。
在區(qū)域活動中“深”其所能,我認為就是要充分挖掘孩子在活動中的潛能。在一次“石頭區(qū)”的操作中,軒軒開始有了拼字的想法,剛開始拼了一橫一豎,在旁的瑤瑤就建議他在豎的右邊加一橫就是“上”了,在兩人的思維碰撞中就開始了石頭拼字游戲。從活動的表現(xiàn)來看,他們對漢字有了一定的興趣,于是我就順水推舟,推動“小船”向前進,順應孩子的發(fā)展。捕捉到孩子們共同聚焦的熱點——拼擺,以此作為下一階段活動深入的出發(fā)點,不斷地予以擴大、輻射、深化。這個拼擺活動我從三個層面開始“深”挖:
(1)“深”——前書寫經驗。
孩子們通過拼字感知漢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于是,我開始預設目標,預設活動內容——“石頭秀名字”,將幼兒的姓羅列在環(huán)境中,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能力來選擇拼擺,由易到難地選擇。我還將幼兒的名字制作成臺歷,照片和名字結合,讓不認字的孩子通過照片知道名字。在拼擺的過程中,幼兒往往都是一邊仔細觀察,一邊選擇大小或種類相同的石頭,開始琢磨、拼擺字的結構,用對稱、間隔、雙線條的方式進行拼擺,積累了前書寫經驗。
名字是與幼兒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每天孩子們都會接觸到同伴的名字,在石頭區(qū)讓神秘的名字變?yōu)槌R?,讓奧妙的名字變?yōu)闇\顯,大大地激發(fā)了幼兒對文字的探究欲望。
(2)深——創(chuàng)意表達。
前一階段是我預設的目標,借助名字的拼擺積累幼兒的前書寫經驗,這一階段是挖掘孩子們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孩子們用組合的方式通過自己的想象,變出了一個個新的物體,用石頭拼擺出鳥、小朋友、房子等,還有的孩子會運用“材料超市”的樹枝結合石頭拼擺成樹桿、樹葉,用彩色的小石頭在大石頭周圍有規(guī)律或是無規(guī)律地排列,變成彩色的小花,注意了結構的建構。
這樣的創(chuàng)意拼擺一方面發(fā)展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他們對色彩的藝術表現(xiàn)力。
(3)深——科學探究。
石頭壘高是孩子們最喜歡玩的,起初他們在“大石頭”上面疊“中石頭”,再疊“小石頭”,但是這樣的壘高最終的結果就是高度不高,容易倒塌。那如何解決?
孩子們在反復的探索中擺脫了傳統(tǒng)的壘高方式,開始研究石頭錯層的壘高,配合著輔助材料——標有刻度的紙筒,在壘高的過程中他們會發(fā)現(xiàn)底部選取較平的石頭構建會更穩(wěn)。在嘗試階段,孩子們發(fā)現(xiàn)錯層壘高的高度會高于傳統(tǒng)壘高的高度,但是到達一定的高度后又比較容易倒塌。面對“石頭放不穩(wěn)”的問題,我引導孩子們看了西藏“瑪尼堆”的圖片。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瑪尼堆的底盤比較大,大石頭中間的空隙都用小石頭填滿了,在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后,他們開始兩兩合作,一人錯層放大石頭,一人用小石頭填空隙,把小小的“瑪尼堆”堆得嚴嚴實實的。
他們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經歷了“失敗—成功—再失敗—成功了”這一過程,對于幼兒來說這是他們積極主動的探索、思維的過程,是他們不斷獲取經驗、 認識事物的過程。活動中的困難、問題——“易倒塌、石頭不夠用、壘不高”都成了他們的探索、嘗試的元素,任何點滴的發(fā)現(xiàn)都激勵他們更執(zhí)著地研究?;顒又幸粋€個問題組成的鏈接推動著孩子們的學習探索行為向縱深發(fā)展,幫助他們獲取了更多的經驗,同時逐步建立了物體的空間形象。
2.“入”其所道。
在石頭區(qū)中我關注幼兒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幼兒的學習動機,有針對性地調整相關內容,促進幼兒在活動中的持續(xù)投入。
(1)“入”——學習狀態(tài)。
“拼拼擺擺”是孩子們在石頭區(qū)最熱衷的一個操作方式,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始終都是高度專注,做到安靜思考、耐心操作、反復嘗試。在拼擺探究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表現(xiàn)為對材料的不斷嘗試,有的表現(xiàn)為動腦筋思考,有的則關注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并模仿……幼兒對此活動表現(xiàn)出的是一定的自發(fā)性并能自控的良好狀態(tài)。不僅專注于一次活動,而且會長時間關注與之相關的內容。
(2)“入”——學習動機。
石頭是大自然的原始材料,對孩子們來說有著一種“野趣”,為了能讓孩子們在自然的情境中盡情地玩,充分地玩。我在石頭區(qū)周圍鋪設了一圈石頭,里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頂上有叢林,墻上有原始人的圖騰,讓孩子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里,玩得更加快樂,更有野趣。周圍的石頭小路一方面方便他們取放石頭,另一方面還可以進行大小石頭的鑲嵌,擺弄石頭就是孩子們最強烈的學習動機,在真實的生活中通過探究、學習,充分體驗了野趣、童趣,滿足了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
“觀察、追隨、深入”這就是我在本階段石頭區(qū)的研究路線,在低結構材料研究的道路上,需要我們擁有“破釜沉舟”般的決心,在引導、協(xié)助、支持中持續(xù)推進孩子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