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
如果總結(jié)近兩年中國政壇的關(guān)鍵詞,反腐必是重中之重。在如火如荼進行的反腐敗斗爭中,一位新的中紀委副書記悄然上任。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北京市原紀委書記李書磊當選中紀委副書記。
有媒體評價:李書磊是中國政壇幾年來學者型官員的最新代表,出版二十余本專著,讀者心中評分都不低,他正是傳統(tǒng)意義上所謂的“學而優(yōu)則仕”。
學霸的青春
1964年,李書磊出生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劉庵村,哥哥大李書磊十多歲,在離家不遠的破車莊學校做民辦教師。李書磊還未上小學就求哥哥教他識字,未及學齡便進了哥哥任教的學校。10歲,李書磊跳級進入初中,兩年后跳級進入高中,14歲那年,李書磊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
北京大學1978級中文系學生馬相武注意到了李書磊,這個圓臉、個子比其他人矮一大截的“小孩”總來他們班旁聽。后來成為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的馬相武回憶到,那時旁聽的人很少,像“這個小孩”這樣幾乎所有課程都不落下的更是少見。
在上世紀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最高理想往往是當作家、發(fā)表小說。如果哪個同學在書報上發(fā)表了小說,大家就會爭相傳閱,羨慕不已。李書磊也被這種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每日往來于圖書館、教室與宿舍,一點點啃食著龐雜的著作,還加入了學校五四文學社的詩歌組。
大三時,李書磊決定放棄圖書館學,改修文學。1982年,他如愿以償,在數(shù)十名考生中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是謝冕和張鐘。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北大,在一場又一場的思想解放運動中煥發(fā)著生機。在謝冕看來,北大是社會才俊集聚的地方,而這種集聚能喚起學子們對社會和公眾的使命感,以及作為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
這種思想解放運動和精英意識,很快使李書磊擺脫了中學時代“通過報紙、課本認識世界的偏狹”,他感到自己的思想與心智“在不斷的驚愕中進步,歸于健全”。
1986年,李書磊研究生畢業(yè),分配到中央黨校文史教研室文藝理論組。工作一年多后,他再次考回北大,攻讀現(xiàn)代文學博士,師從嚴家炎。雖轉(zhuǎn)變了研究方向,但他對當代文學的興趣并未停止。
在攻讀博士期間,李書磊展現(xiàn)了不同尋常的社會活動、寫作和科研能力。他與當時的多數(shù)北大精英一樣,關(guān)切文學、社會與政治,頻繁發(fā)表評論文章。他為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文學形式叫好,是“現(xiàn)代和現(xiàn)代化的信仰者”,相信市場經(jīng)濟和民主。
逐漸地,批評家李書磊的名號在北大叫響。
逃避庸人命運是生活主題
1989年,李書磊博士畢業(yè)前,主動聯(lián)系中央黨校,想回來工作。
因黨校系統(tǒng)調(diào)整,他原先所在的文藝理論組已并入語文教研室。語文教研室的領導之前便賞識李書磊,立刻聯(lián)系學校組織部門。經(jīng)過審查,李書磊回到黨校,成為講師。
在北大受到的學科訓練和扎實的閱讀基礎使李書磊很快脫穎而出,被當作培養(yǎng)對象。黨校教師均要參加掛職鍛煉,確定李書磊的掛職地時,相關(guān)部門征求李書磊所在室領導的意見,對方表示,地方越偏遠,越能鍛煉他,越好。
1992年1月,李書磊赴河北省秦皇島,在該市最貧困的青龍縣掛職,任縣委副書記。
李書磊帶著古書下鄉(xiāng),白天處理村中的大小雜事,晚上在農(nóng)家炕頭上閱讀經(jīng)史子集。這種生活,恰恰是他向往的。他不贊同讀書人一味面對青燈故紙,汲汲于茶杯里的風波,而認為應作“觀世音”,傾聽眾生苦樂。別人眼里,做官是俗,讀書是雅,他卻覺得,“大俗對大雅有一種成就,大雅對大俗則有一種拯救”。比如唐宋八大家,既是官員,也是文人,是他眼中難得的文化樣本。
1993年5月,李書磊結(jié)束掛職,回到黨校,被提拔為語文教研室主任。這一年,他剛滿29歲。
同年,謝冕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叢書》出版,李書磊博士期間所著的《都市的遷徙——現(xiàn)代小說與城市文化》作為一冊,被收入其中。李書磊的研究課題在當時頗具前瞻性,直至今天都屬于熱門領域。
此時的李書磊已是副教授,他在后記中寫道:“逃避庸人命運成了我生活的主題?!彼M约耗苡肋h擁有旺盛的求知和思想欲望,擁有經(jīng)歷并且表達人生的強烈的內(nèi)心驅(qū)動,“一如少年時代”。
“庸人”之說并非空穴來風。李書磊從青龍縣掛職回城,眼前的城市是高樓、電腦、好萊塢電影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世界,他的生活則是市民化的,逃不開薪水、職級、分房、購物等現(xiàn)實處境。商品大潮襲來,他卻覺得內(nèi)心充滿磨損、疲憊和懊惱。
人生快至一半,可是想要做的事情還沒有做,真正的學術(shù)構(gòu)建還沒有完成,傳世之作尚未出版,他覺得惶惑。他時時記起那個古書和鄉(xiāng)村構(gòu)成的樸素的中國,以及這個樸素的中國所給予他的召喚。
從學者到官員
1994年,經(jīng)單位舉薦,李書磊進入中央黨校開辦的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1995年,31歲的李書磊被評為教授。1997年,李書磊被任命為文史教研部(語文教研室屬于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兩年后,升任主任。
同年,他出版了自己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部分論文選集。他在后記里說:“我讀自己80年代的文章甚至有點為今天慚愧;今天的思想或許周全了些,但卻沒有了80年代的銳利與生氣……就我而言,‘三十的庸人是做定了,四十歲會不會變成老不死,就看能不能招回些二十歲的精神了?!?/p>
2002年,李書磊從文史教研室主任調(diào)任培訓部主任。第二年,李書磊出版了1998-2002年的文集《說什么激進》,自我鞭策仍在。他說:“但愿,30年后我自己還能坦然閱讀這書,不被其中的種種純潔所刺痛,不會心如刀絞。”
2004年2月,根據(jù)中組部安排,李書磊赴陜西,掛職西安市委副書記兩年。回京兩年后,2008年6月,他出任教務部主任。當年12月,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
一次國家圖書館開辦珍貴書籍文物展,李書磊約老主任一起去看。老主任問他還有時間讀書嗎?他說,“有,晚上?!崩现魅蝿衩闼?,你是讀書人,不要把本分丟掉。他說,請你放心,我不會丟掉的。
官位漸高,李書磊多是夜讀。萬籟俱靜,敲門聲、電話聲皆不再有。如同他所欣賞的古代官員,千里宦游,兩袖清風,滿墻書卷,白天升堂處理俗務,晚來在燈下讀書咀嚼真諦。
2014年1月,李書磊調(diào)任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兩年后,上任北京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今年1月,當選中紀委副書記。
李書磊曾說,要守其黑而知其白,懷著坦然的心態(tài)應對商業(yè)化時代,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2003年之后,李書磊沒有再出版著述,只參與了《雁塔鄉(xiāng)村治理》的寫作。
至此,他完成了學者到官員的轉(zhuǎn)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