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新
抓住牽動全身之“一發(fā)”
——例說語文課堂之主線貫穿
■陳南新
抓住關鍵詞、句、段,找準課堂的突破口和切入口,以此作為貫穿全課的主線,“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是語文閱讀教學一種有效的方法。幾年來,筆者堅持采用這樣的教法,突出了教學重點,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語文閱讀教學關鍵詞重點句主旨段聚焦點
清代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詩云:“一發(fā)不可牽,牽之動全身。”“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是抓住牽動全身之“一發(fā)”。由“一發(fā)”入手,找到開啟通向全身之旅的鑰匙,語文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具體的閱讀課教學為例,談談其具體的操作方法:
一篇文章,常常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這些關鍵詞語,或揭示中心,或抒發(fā)情感,或概括內容,或暗示思路,或揭示性質。若上課時能緊緊抓住一篇課文的關鍵詞,就可以由點及面,逐步鋪開,達到教活整篇課文的目的。
教學《幽徑悲劇》一課,我抓住文題中“悲劇”一詞,從魯迅先生給“悲劇”所下的定義入手——“悲劇”,就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教學時,我設計了幾個關鍵的問題組,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古藤蘿的“美”在文中具體體現在哪里?作者對它蘊含了怎樣的感情?
這樣的“美”是如何毀滅的?毀滅以后的慘狀怎樣?作者又對它寄予了怎樣的感情?
這出悲劇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它寄托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思想?
閱讀教學切忌面面俱到,因為面面俱到的結果,常常是面面不到。我在教學本文時就抓住這些問題,其他內容不在課堂上探究。這樣組織教學,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寫作的手法,真可謂一舉多得。以一詞輻射全篇,全篇皆活。
由此可見,抓住關鍵詞作為突破口進行教學,突出了重點,明晰了思路,整體感強,對學生理解文章能起到事半功倍、融會貫通的效果,學生讀后印象更深刻。
課文是由諸多句子連綴而成的,這些句子在課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重點句。抓住這些重點句,這是“淺入”;提綱挈領,以一句串聯(lián)全文,進而達到理解全文的目的,這是“深出”。
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我抓住了“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突出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關提及“圖畫”的句子,從這些句子入手,通過讀讀議議,讓學生對課文有通盤的理解和掌握。
然后再請同學們區(qū)分,這些句子中,哪些是寫整體,哪些是寫局部,哪些是寫細部,所寫的對象依次是什么,體會作者反反復復用圖畫打比方,意在強調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的總特征。
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每一段、每一層次都有關鍵句。關鍵句往往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常以議論或抒情的表達方式呈現,語言凝練;在形式上表現為總領句、總結句、評價句、過渡句、哲理句等等。教學時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性的句子,并且讓學生充分闡明理由,那么,整個段落、整個層次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每一篇課文,是由若干個自然段組成的。段落也有重點段和非重點段之分,而重點段從位置看大都在全文的結尾或開頭,從表達方式看,大都是抒情或議論,從內容看大都揭示課文的主旨。抓住重點段引領學生閱讀全文,就可以感知全篇的內容。
教學《明天不封陽臺》一課,我先從調查學生家庭是否封陽臺入手,得知多數學生家庭是封陽臺并由他們闡述封陽臺的好處之后,老師把話鋒一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明天不封陽臺》,并讓學生朗讀全文,找出文中能直接表述“明天不封陽臺”的理由的句子。學生讀后都找到了,“為了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為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識的‘朋友’,也為了它帶給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通過重點講解三個“為了”,使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凸顯主旨的段落,概括性強,寓意深刻,一般屬于總寫,是全文的總綱。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由總而分,從具體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中深入剖析,進而達到全面理解課文的目的。
解讀課文,如果我們能巧妙地利用好評價語,以文本作為范例,從中尋找相關的佐證材料,對文本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而透徹。
教學《父母的心》一文,我尋找了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授獎詞的一句話作為引子——“以敏銳的感受及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在學習課文之前展示這一段評價語,啟發(fā)學生閱讀時抓住“敏銳的感受”和“高超的敘事技巧”的句子。然后引導學生從寫作技巧的角度把握文章表達上的妙處,對學生的寫作有著較好的指導作用。
文章僅僅是一個范例,他人的評價對我們解讀文章內容有著極強的輔助作用。所以,我們在閱讀中要善于關注一些評價語,諸如頒獎詞、評論家的文學評論、作家自述創(chuàng)作意圖,甚至是一些網友的簡明精彩的點評,都將有助于順藤摸瓜,走上研讀文本之旅。
一詞、一句、一段都是全文的聚焦點,由此延伸開去,舉一反三,要在“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上下功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方法上做文章。
對于寫法相似的段落,教師只需精講一段,其余則只需稍加點撥,學生在此基礎上撥通全文。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的分析處理語言文字方面的才能,因此,教這些課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進行講解。
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就可以以教師的示范重點講解寫景的一段文字,給學生一根拐棍,啟發(fā)學生從寫景的順序、景物的特點等角度理解其美好的景致,從形態(tài)、色彩、動靜、感官等角度感知美景的寫作手段,從用詞、修辭手法、句式去欣賞其語言文字的美,從表達、傾注的感情理解隱藏在文字表層下的濃濃的真情。以一段為示范,分析其余的段落就變得游刃有余了。
總之,教師頭腦中應有“攻破一點,舉一反三”的設計理念。但選擇這“一點”是需要動些腦筋的,既要考慮教材的特點,考慮編者的訓練意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綜合敲定。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依賴于教學方法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運用。抓住關鍵詞、句、段和評價語等,找準課堂的突破口、切入口,抓住“牽動全身”之“一發(fā)”,相信你的語文課堂必然會闖出一番嶄新的天地。
(作者為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