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再論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的缺陷?

      2017-02-26 07:28:58
      外語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理想化范疇原型

      楊 梅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100089;山東科技大學,青島266590)

      1 引言

      范疇化是人類根據(jù)特定目的對思想或事物進行辨識、分類和理解的心理過程,語言的范疇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雷考夫(G.Lakoff)是認知語言學領域?qū)Ψ懂牷餮芯康闹匾砣宋镏唬浞懂牷枷朐谡Z言學領域、認知科學領域和哲學界都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主要包括原型范疇觀和理想化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簡稱 ICM),原型范疇觀是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的基礎?;谠头懂犛^雷考夫研究語言中的原型效應,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其理論核心,即理想化認知模式,它是原型范疇觀在抽象層面的延伸和發(fā)展。

      范疇化理論為人們研究語言與交際提供一個嶄新的角度,使人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語言、思維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Langacker 1988:394)。然而,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和研究的深入,該理論的缺陷與不足日益引起學界的重視。國內(nèi)外對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缺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對范疇本質(zhì)的質(zhì)疑(Vervaeke,Green 1997;Croft,Cruse 2004; Evens, Green 2006; Cienki 2007)和該理論在語言研究(如語音、語義、語法等)中解釋力的充分性(Cruse 1990,姚嵐 2005,Acu?a-Fari?a 2006,李福印 2008,王馥芳 2014,趙彥春2014),對理論本體的宏觀性反思較少,僅有俞建梁和黃和斌(2008)進行過相關論述。本文認為,對雷考夫范疇化理論宏觀層面反思的缺乏主要源于其理論內(nèi)涵與應用的日益泛化,因此對其理論缺陷應該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

      基于此,本文從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的本體出發(fā),探討該理論在宏觀層面的不足之處。本研究將從以下4個方面對雷考夫范疇化理論存在的缺陷進行探討:(1)研究視角;(2)研究語料;(3)理論基礎;(4)理論核心。

      2 研究視角:缺乏共時與歷時的結(jié)合

      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這種變化可以發(fā)生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語音、詞匯、語法、意義等層面,語言的發(fā)展必然引起范疇的變化。筆者認為,雷考夫范疇化理論過于關注共時視角下語言的原型效應,缺乏歷時視角下對范疇動態(tài)性的探討。范疇的動態(tài)性發(fā)展既存在于同一范疇內(nèi),也存在于不同范疇之間。

      范疇的發(fā)展可以存在于同一范疇內(nèi),也就是說,同一范疇內(nèi)中心成員與非中心成員的地位可能會發(fā)生歷時變化。例如,hound(獵犬)在14世紀英語中是狗這一范疇的總稱,即中心成員,而dog(狗)是其下義詞,即非中心成員;dog一詞的另一個下義成員為mastiff(獒),該成員在當時需求量更大,更為常見;dog一詞當時通常用指mastiff,后來才逐步取代hound.16世紀以后,dog逐漸成為狗這一范疇的中心成員。

      漢語中的狗這一范疇也有類似的演變情況。狗字在古代漢語中常指小狗(大狗叫犬),如《爾雅·釋畜》:“(犬)未成豪,狗”。(未成豪指沒有長出粗壯的毛)而且熊、虎的幼子也叫狗,如《爾雅·釋畜》:“熊虎丑,其子狗”。(狗是熊虎幼子,丑意為類。)可見,在古漢語中狗僅是這類動物的幼子,是這種動物的下義范疇,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它已經(jīng)上升成為基本層次詞,從邊緣用法演變成為中心用法。

      范疇的發(fā)展還可以存在于不同范疇之間,指某一范疇的名稱變化為其他范疇的名稱,或某一范疇的成員逐漸跨越到另一范疇當中。例如,英語中的不定冠詞an(一)(在元音字母前用)原來是數(shù)詞one(一個)在非重讀位置上的縮略讀法,而今天人們已經(jīng)將它們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詞,而且劃歸到不同的詞的范疇中。漢語中的某些詞也有跨范疇演變的情況。例如,走狗這一名稱在古漢語中指稱善跑的狗、獵狗,屬于動物范疇。《史記·越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走意為跑)。在現(xiàn)代漢語中該名稱專指受人豢養(yǎng)的幫兇,屬于人的范疇。又如,在古漢語中兵指兵器、武器,為器物范疇。《說文》中解釋“兵,械也”?!盾髯印ぷh兵》也提到“古之兵,戈(平頭戟)、矛、弓、矢而已”。如今,兵演變成執(zhí)兵器的人,即軍人,轉(zhuǎn)為人的范疇。

      因此,范疇化的過程是歷時的、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只有這樣才符合語言和認知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承認范疇發(fā)展的歷時動態(tài)性并不意味著否認范疇在共時條件下的穩(wěn)定性。范疇的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性是相互依存、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片面強調(diào)任何一方都會有失偏頗。雷考夫只關注范疇的穩(wěn)定性,忽視事物的運動性和發(fā)展性這一本質(zhì)特征,只有歷時與共時的結(jié)合才能使范疇化理論更加完善。

      3 研究語料:缺乏跨語言的多樣性

      在范疇研究的語料方面,雖然雷考夫不遺余力地基于原型范疇觀來證明語言中的原型效應,他所用的語料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比起人類的各類范疇,還只是滄海一粟。反訓這一語言現(xiàn)象存在于世界諸多語言文字當中(伍鐵平1999:187-248),是范疇化研究不容忽視的語料。

      反訓指一個詞在共時的語言背景下,同時表示相反或相對的兩項意義(蔣紹愚 1989:140)。反訓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中較為常見,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有延續(xù)。例如,納字古代兼有‘收進’和‘獻出’兩個相反的義項?!秶L·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对娊?jīng)詞典》注:“納,收進”。《史記·齊太公世家》:“諸侯納貢于天子”。納貢,即獻出貢品。在現(xiàn)代漢語中納字仍有正反二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納字下并列‘收入’和‘交付’兩個相對義項,前項例證有收納、采納、閉門不納、納入計劃等;后項例證有納貢、納稅、繳納公糧等。又如,沽字古代兼有“買”、“賣”相反二義?!对⒀运膭t·宋人沽酒》:“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沽為“買”義。白居易《杭州春望》:“紅袖織綾誇柿帶,青旗沽酒趁梨花”。沽為“賣”義?!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沽字下并收“買”、“賣”二義。前一義項例證如沽酒,后一義項例證如待價而沽。納與沽二字在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含有相互對立的核心意義,其相反義項分屬于兩個意義相反的范疇,統(tǒng)一于同一個詞的詞義聚合體中。根據(jù)原型范疇觀,原型擁有最多的與該范疇其他成員共同的屬性,是核心成員;非原型成員由于與該范疇的其他成員只共有少量的屬性而成為邊緣成員。反訓詞義兼正反兩面,在納與沽這兩個概念范疇中,其相互對立的兩個義項哪個是核心成員呢?哪個能最為典型地表征納和沽這兩個范疇的特征呢?雖然泰勒認為,范疇的原型既可以由該范疇的某一個核心成員來表征,也可以由一組核心成員來反映(Taylor 2001:141)。但問題是反訓詞的核心意義相互對立,無法判斷兩個意義中哪個義項更為典型,也無法確定哪個義項是更為原始的意義,因為反訓詞的相反核心意義在造字之初已經(jīng)形成(黃焯1983:229)。反訓詞所包含的兩種概念互相對立、互相排斥,不存在任何相似性或共性特征,更體現(xiàn)不出范疇成員之間的家族相似性關系,這顯然與原型范疇觀的主張相悖。筆者認為,雷考夫范疇化理論不能全面描述反訓詞這類語義范疇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邊緣特征。這一理論并非建立在對一切語言事實進行充分檢驗的基礎上,所以缺乏足夠的跨文化語料的驗證。

      4 理論基礎:忽視范疇原型的相對性

      原型范疇觀是雷考夫范疇化理論重要的理論基石。根據(jù)原型范疇觀,人類主要依據(jù)典型樣本、基于家族相似性原則來組織范疇并以此來認知世界。然而,范疇的典型特征和家族相似性并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陀^世界本身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范疇原型也不例外。范疇原型的確定是有條件的,具體的。

      范疇原型的相對性首先體現(xiàn)在其高度的語境依賴性。例如:

      ① Here he soon got better, and began to hunt,and wherever he went, his dog, now grown very old,went with him.

      來到這里不久,他就覺得好多了,而且還能開始打獵了。無論他走到哪兒,他那只已經(jīng)很老的狗都會如影隨形。

      ②Alaska's famed Iditarod Trail Sled Dog Race officially kicked off last Sunday.

      上周日,著名的艾迪塔羅德狗拉雪橇比賽在阿拉斯加正式開賽。

      ③ I specially cook for my dogs,don't want to feed them with Dog Food all the time.In addition,I take them to the pet shop for a hairdressing regularly.

      我給我家的小狗專門做飯,不愿意讓他們老吃狗糧,還定期帶他們?nèi)櫸锏昝廊荨?/p>

      ④The policemen lined up with the dogs to face the rioters.

      警察們帶著狗排成一列面對暴徒。

      在以上4個例子中,特定語境的引入形成不同的狗的原型。在例①的打獵語境中,最有可能的狗是某種獵狗;在例②的比賽語境中,首先映入人們大腦里的可能是一只擅長奔跑和拖拉的雪橇犬;就例③和例④而言,人們可能會分別想到寵物狗和德國狼狗。不同的語境會使人們自然地聯(lián)想起某些具有不同屬性的范疇成員,這些成員在非語境化的條件下并不是范疇中心成員。在非語境化條件下狗的某些屬性(如會吠、4腿、有毛、哺乳動物等)在特有的語境里被邊緣化,而另外一些屬性卻得到突顯。在狩獵語境中,認知主體往往引入新的重要屬性,如“會搜索和帶回獵物”、“為獵手指示獵物方位”等。在喂養(yǎng)寵物的語境中,“毛鬃華美”、“溫順喜人”、“舉止可愛”等屬性則顯得重要。因此,語境決定范疇原型的選擇。原型并不是某個范疇固定的參照點,而是隨著語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

      范疇原型的相對性還表現(xiàn)在不確定性方面。例如,在沙子、樹葉、跳蚤這些范疇中,哪一粒、哪一片、哪一只是原型呢?即便能說出原型,也必定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又如,服裝是一個范疇,哪一個是原型呢?內(nèi)衣還是外衣,上衣還是下衣,唐裝還是西裝,冬裝還是夏裝?從歷時角度看,我國服裝的原型,上下五千年不知變了多少回,古時的很多服裝現(xiàn)在已了無蹤影。如果人們進行跨文化、跨時空的思考,情況則更加復雜——人們能說亞當、夏娃用于遮體的那片樹葉是衣服的原型嗎?其實,即便有原型存在,人們也很難獲得劃分原型的標準。

      原型范疇觀還認為,同一范疇內(nèi)的成員在認知過程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彼此之間有隸屬程度差異。如此一來,原型的不確定性則更加明顯,因為原型范疇觀并沒有依據(jù)一定的原則和標準來確定范疇成員的典型性和隸屬度,雖然它采用認知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但對范疇原型的判定主要依賴直覺和內(nèi)省,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并不能分清孰輕孰重。以水果這一范疇為例,對于四川盆地的人們來說,蘋果、梨、橘子可能都符合原型標準,而對于柴達木盆地的居民而言,這些水果都不是原型,而哈密瓜和葡萄卻是常見水果。

      承認范疇原型的相對性并不意味著否認其存在的絕對性。范疇原型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范疇的相對性顯示原型的差異性、復雜性與多元性,體現(xiàn)出范疇原型新的內(nèi)涵和規(guī)定性。范疇化理論基于原型范疇觀發(fā)展而來,原型范疇觀沒有考慮到范疇相對性這一特點,所以理論基礎并不完善。

      5 理論核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一致

      理想化認知模式是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的核心,該模式以框架、認知語法、腳本、圖式、場景等理論為來源。筆者認為,理想化認知模式的理論來源過于復雜,這導致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缺乏系統(tǒng)性和一致性,并使基于該模式的分析變得困難和矛盾。轉(zhuǎn)喻是理想化認知模式的重點內(nèi)容,雷考夫?qū)⑥D(zhuǎn)喻用于事件領域和情感領域的分析,其不一致性較為明顯。

      在事件領域方面,雷考夫以乘坐某種交通工具去某地為例論述轉(zhuǎn)喻表示的理想化認知模式。該模式包括:(1)前提:你有一種交通工具;(2)開始:你進入該交通工具并開始啟動;(3)中心:你向你的目的地駛(劃、飛等)去;(4)結(jié)束:你停下交通工具并走出來;(5)終點:你到了目的地。

      根據(jù)這一理想化認知模式,當人們回答How did you get to the party?(你是如何來到聚會地的?)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利用轉(zhuǎn)喻,以整個范疇中的一個成員表示該范疇。例如:

      ⑤a.I drove.

      我開車去。(中心表示整個ICM)

      b.I have a car.

      我有一輛汽車。(前提表示整個ICM)

      c.I hopped on a bus.

      我跳上一輛汽車。(開始表示整個ICM)

      在情感領域方面,雷考夫以憤怒的轉(zhuǎn)喻體系為例進行說明。雷考夫認為,“一種情感的心理反應就代表這種情感”,情感能夠體現(xiàn)普遍的轉(zhuǎn)喻原則(Lakoff 1987:382)。 例如:

      ⑥He got red with anger.他因發(fā)怒而臉漲得通紅。

      雷考夫認為,當人們發(fā)怒時,體溫上升,體內(nèi)壓力增加,產(chǎn)生臉部和頸部漲紅的生理反應,而這種臉頸漲紅可以轉(zhuǎn)喻地表示憤怒(同上)。

      筆者將兩個領域中的例子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由轉(zhuǎn)喻所表示的理想化認知模式的問題。雷考夫在描述轉(zhuǎn)喻的特征時指出,“給出一個具有背景條件的理想化認知模式,其中兩個元素A和B之間有一種代表關系,這種關系就是理想化認知模式中的元素 B可以代表元素 A”(同上:78)。筆者認為,理想化認知模式中的代表關系實際上強調(diào)特定語境中兩個元素之間的規(guī)約性關系,進而加強某一元素對另一元素的預測度。在例⑤中,How did you get to the party?這一背景信息鞏固該模式中一系列元素的規(guī)約化程度,激活并預測該范疇中其他元素的出現(xiàn)。而在例⑥中,anger與red之間的規(guī)約化程度顯然有所降低,憤怒這一情感無法通過He got red得以充分表達,因為red不僅是 anger通常伴隨的生理反應,也是shameful,drunk,sick,mad 等常伴隨的生理反應。因此,與red相關的理想化認知模式的數(shù)量較多,red與anger只是這些理想化認知模式的交集之一。很顯然,與例⑤相比,例⑥中red對于anger的規(guī)約化程度和預測性較弱,由二者構(gòu)成的理想化認知模式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并非完全一致。而且,就語言形式和轉(zhuǎn)義程度而言,上述兩例也并不相同——前者只有借體出現(xiàn),轉(zhuǎn)義性強;后者借體和本體同時出現(xiàn),轉(zhuǎn)義性較弱。

      關于理想化認知模式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一致的根源,筆者認為,這與其復雜的理論來源有關。在解釋有關乘車的理想化認知模式時,雷考夫主要依據(jù)腳本理論。“腳本強調(diào)概念依存,在本質(zhì)上與事件和行為的序列相關,這種序列在文化上是共有的,具有規(guī)約性。”(Al-Sharafi 2004:160) 而在有關憤怒的轉(zhuǎn)喻模式中,雷考夫則參照場景理論進行解釋?!澳_本與場景的區(qū)別在于,腳本依據(jù)行為的規(guī)約序列進行解釋,而場景則依據(jù)具體的因果關系來解釋,這種因果關系與興趣和意向相關,具有任意性,其規(guī)約性和預測性遠不及腳本。”(同上:168)在例⑥中,人們無法通過red本身實現(xiàn)意欲表達的目標,只有依賴具體的語言表達,相關的理想化認知模式才能明確呈現(xiàn)。其實,即便在例⑤中,乘車理想化認知模式的激活也是以前文語境為基礎。理想化認知模式并非預先存在,語言和語境對于其形成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雷考夫?qū)τ诶硐牖J知模式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其理論來源的多樣性導致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出不一致性。

      6 結(jié)束語

      雷考夫范疇化理論是以批判亞里士多德客觀主義為基礎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為前提,它全面吸收從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到羅施(Rosch)有關范疇劃分的研究成果:家族相似性、轉(zhuǎn)喻推理、原型效應、基本層次效應以及語言中認知范疇的應用等。該理論還注重范疇原型在抽象層面的發(fā)展,理想化認知模式的提出進一步證明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錯誤性和原型理論的合理性,說明概念范疇并不僅僅是根據(jù)范疇成員的客觀特性來描述其特征,而是由進行范疇劃分的人的本性來決定,是不反映自然過程的想象的結(jié)果。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的主觀主義傾向和對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絕對否定使其在宏觀層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認為,該理論的不足之處主要包括:(1)研究視角缺乏共時與歷時的結(jié)合。范疇化的過程是歷時的、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范疇的變化既可以發(fā)生在一個范疇內(nèi),也可以發(fā)生在不同范疇之間;(2)研究語料缺乏跨語言的多樣性。原型范疇觀和理想化認知模式不能解釋體現(xiàn)人類對立統(tǒng)一思想的反訓現(xiàn)象;(3)理論基礎忽視范疇原型的相對性。范疇原型具有高度的語境依賴性和自身存在的不確定性;(4)理論核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一致。理想化認知模式的理論來源過于復雜,這導致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缺乏系統(tǒng)性和一致性,并使基于該模式的分析變得困難和矛盾。

      盡管雷考夫范疇化理論存在上述問題,但它為人們更加準確、全面地認識語言及其本質(zhì)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對傳統(tǒng)范疇理論無法解釋的、大量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語言現(xiàn)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本文探討雷考夫范疇化理論的缺陷,旨在更加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這一理論,以推動范疇化的理論構(gòu)建及其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

      黃 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王馥芳.認知語言學反思性批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姚 嵐.ICM對借代認知研究的消極影響[J].外語學刊,2005(5).

      俞建梁 黃和斌.原型范疇理論的缺陷與不足[J].外語學刊,2008(2).

      趙彥春.認知語言學:批判與應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

      Acu?a-Fari?a, J.C.A Constructional Network in Appositive Space[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6(1).

      Al-Sharafi, A.Textual Metonymy:A Semiotic Approach[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

      Cienki, A.F.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and Domains[A].In: Geeraerts, D., Cuyckens, H.(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Croft, W., Cruse, D.A.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Cruse, D.A.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A].In:Tsohatzidis, S.L.(Ed.),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C].London: Routledge,1990.

      Evans, V., 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Lakoff, G.Women,F(xiàn)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ngacker, R.W.Review o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J].Language, 1988(2).

      Taylor, 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Vervaeke, J., Green, C.D.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eories:A Critique of Lakoff's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J].Metaphor and Symbol, 1997(1).

      猜你喜歡
      理想化范疇原型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哈姆雷特》的《圣經(jīng)》敘事原型考證
      陸毅:侯亮平是個太理想化的人
      金色年華(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4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xiàn)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42
      原型理論分析“門”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李一男的小牛電動車太過理想化
      IT時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 05:49:50
      過于理想化的擬態(tài)呈現(xiàn):《非你莫屬》節(jié)目塑造的求職環(huán)境
      新聞傳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
      竹溪县| 贞丰县| 美姑县| 河南省| 勐海县| 大城县| 九寨沟县| 大港区| 桐乡市| 衢州市| 长宁区| 平定县| 晋中市| 佳木斯市| 陈巴尔虎旗| 五指山市| 汝州市| 彭州市| 明溪县| 平泉县| 林芝县| 宜昌市| 辽源市| 临夏县| 满城县| 县级市| 丹东市| 安岳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阿克| 天等县| 盐池县| 定边县| 吉林省| 沙坪坝区| 大同市| 湘阴县| 建湖县| 商南县| 酒泉市|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