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媛媛
纖夫牧者伙伴—在觀察中促進教師角色的三重轉變
文 王媛媛
隨著我園課程游戲化的深入開展,對每一位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觀察幼兒的能力直接影響著課程開展的質(zhì)量。作為課程實施的關鍵者,更應該潛心觀察,走進兒童,了解孩子的需要,以便高質(zhì)量地實施游戲化課程。
觀察;教師發(fā)展;角色轉變
2015年5月,我園與泰州市藝術幼兒園結對并成功申報“快樂昭陽”課程游戲化項目,成為第二批“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園”。在項目推進的道路上,真可謂“一波三折”,有手足無措的困惑,也有止步不前的惆悵,更有初見成效的喜悅。其間,教師觀察角色的三重轉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恰如王國維先生詩詞所描述的三重境界。
王國維先生所述之第一境界描述的是對人生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在推進課程游戲化的初始階段,我園教師存在著諸多困惑,雖有“六大支架”引路,但無論做什么,總有不得要領的感覺。
如何才能迅速改變這樣的狀況?虞永平教授的一句話啟發(fā)了我:在幼兒教師的六大基本專業(yè)能力中,觀察能力是首要能力。于是,我們借鑒鎮(zhèn)江丹徒區(qū)石馬中心園的做法,參照“觀察便簽墻”設立了“觀察便簽欄”,要求堅持每天觀察幼兒三次,每次三分鐘,并用白描方式記錄戶外活動,引導教師初步養(yǎng)成觀察幼兒的意識與習慣。
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起來,沒幾天我就發(fā)現(xiàn)每個教室外面的觀察便簽欄都貼滿了。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真正細讀每一張便簽條,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觀察都是無效的,而且在很多集體教學活動、區(qū)域及戶外活動、生活自理方面都透出了教師的“主導性”。也就是說教師在平時的活動中還是會主動或是被動或是不自覺地回到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中來,忽略孩子的主動性,把自己的臆斷強加給孩子們,讓他們亦步亦趨,按照教師設定的路線走。我把這種師幼關系定義為“纖夫與小船的關系”,孩子們就是一艘艘“小船”,本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航行,但卻被“纖夫”——我們的教師所束縛著。這種關系下的孩子是不自由,不快樂的,而老師也是又苦又累。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我們選取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典型事件作了集體探討,總結出三類原因,分別為不會、不敢和不舍。
不會。這常常體現(xiàn)在年輕教師的身上,由于他們?nèi)狈?jīng)驗,不懂方法,所以空有理論知識,卻無法有效組織幼兒開展活動。比如說,在進行觀察時,很多年輕教師總是在等待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出現(xiàn)。所以當幼兒在開展戶外活動的時候,他們不停地尋找,反而影響了孩子。
不敢。這常常體現(xiàn)在有一定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青年骨干教師身上,他們明白新的育兒理念是什么,但是因為見過一些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所以還不太敢放手,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我們也知道要讓孩子自主選擇,要體現(xiàn)他們的主動性,但是安全怎么辦?”“老師不引導、不示范,萬一孩子不會怎么辦?”“教學活動時間有限,這樣讓孩子自主探討、自主學習,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和達到孩子鍛煉的應有水平嗎?”所以無論在集體教學活動還是生活自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類教師常常有過早或過多地干涉孩子的行為,期望孩子盡快按照教師的意愿,也是教師心中所謂的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去活動。
不舍。這常常體現(xiàn)在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身上,他們因為有多年教育教學經(jīng)驗,已形成自己的的思想和風格,也就是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的方法和方式,所以在新思想、新理念前,他們常常不自覺地又回到了傳統(tǒng)的“纖夫”角色上。在推行一餐兩點由幼兒自主服務的時候,很多老教師是非常不贊同的。他們認為在幼兒園安全第一,而自主用餐會帶來很多危險,不僅浪費時間還增加了安全隱患。
正如卡羅爾·格斯特維奇所說:“對幼兒園教師來說,轉變是艱難的?!钡菫榱吮苊庥變撼惺芙逃蛡€人失敗的風險,教師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拒絕改變就是教師讓幼兒接受風險,就是教師甘于低質(zhì)量教育。
王國維先生所述之第二境界描述的是人生有了目標,求之不得,面容消瘦,卻繼續(xù)追逐且無怨無悔。在追尋“快樂昭陽”課程游戲化的路上,目標是堅定的,教師角色轉變是必需的,且一定是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的。
針對前期的不足,我們堅持從觀察入手,改革載體和方法,將“觀察便簽欄”變?yōu)椤俺砷L故事集”。不再要求老師按格式寫觀察筆記,仍然是每天觀察一個孩子三次,每次三分鐘,但記錄下的是“成長小故事”,透過現(xiàn)象分析孩子“能夠做什么”“會做到什么程度”。這種轉變減輕了教師的思想負擔,讓教師能靜下心來觀察孩子的行為,發(fā)現(xiàn)孩子們成長的一個個瞬間。
就這樣的純觀察孩子行為,我們做了一個月。透過記錄的“成長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老師們漸漸找到了觀察孩子的樂趣,發(fā)現(xiàn)了孩子們自主活動的能力,慢慢放心并放手。
例如:在“玩沙”游戲中,邵逸男小朋友除了拿了小鏟子,還拿來了塑料花和橡皮泥罐子,說要進行種花創(chuàng)意造型。他把橡皮泥蓋子當成了花盆,沙子當成了泥土,用鏟子將橡皮泥罐子裝滿沙子,然后再將花插進橡皮泥罐子里。在我觀察的三分鐘里,邵逸男沒有和旁邊的同伴有交流和合作,但是種完花后他主動地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自己的同伴,在得到同伴的贊賞后變得更加開心了(原來,他還是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渴望被他人認可的意愿的)。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觀察記錄的字里行間流露出老師對孩子能力的認可,又進一步提出對孩子需求的把握。如上面所說的“玩沙”游戲,如果給孩子提供一些輔助材料,他們會有更多的想象和玩法。后來,有的老師提供了各種汽車、飛機等模型,孩子們堆出了飛機場、鐵路,甚至還挖起了隧道,說是“地鐵站”。
伴隨著放手,老師們也漸漸成長起來,開始從起初的焦慮、不放心到現(xiàn)在的否定包辦、按需提供材料,并能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我們把第二階段的師幼關系理解為“牧者和羊群的關系”,教師不再像“纖夫”那樣束縛幼兒游戲活動,而是像“牧者”一樣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的地方,讓孩子在“放養(yǎng)”中自主快樂地成長,于是一系列新氣象撲面而來。
例如,在戶外活動“輪胎樂趣多”中,我們的教師不再像以前那樣指揮孩子玩耍,而是和孩子們一起游戲,并積極觀察他們游戲中的各種狀態(tài)表現(xiàn),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需要積極主動調(diào)整游戲材料和游戲要求。有一次,孩子們在玩輪胎。哲哲提議說:“我們來玩叢林狙擊戰(zhàn)吧。老師,你就扮演一下壞人,我們追你?!蔽乙豢诖饝?。于是孩子們開始準備各種障礙以及制定戰(zhàn)略,我則開始偽裝自己。在你追我趕的過程中,我最后還是被活捉了。整個過程中,我是真正投入進去的,一會緊張,一會害怕,最后接受被捉的現(xiàn)實。
在這樣的游戲狀態(tài)中,教師的主導地位發(fā)生了改變,孩子的游戲是愉悅的、主動的、積極的、自主的,我們的教師同樣也是愉悅的、收獲的。
王國維先生所述之第三境界描述的是人生有了足夠的積累,自然量變會引發(fā)質(zhì)變,在不經(jīng)意間已實現(xiàn)當初的追求。隨著“快樂昭陽”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個現(xiàn)實的問題接踵而來,這迫使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改進,反復追問教師到底以哪種角色觀察最佳!
比如面對觀察中的新問題:孩子們游戲時是放松的,當老師介入時孩子就會拘謹,放不開。教師應當如何適當介入?自主用餐時,孩子們遇到自己喜歡的菜就會多吃一些,不喜歡的菜就少吃甚至不吃,導致挑食、偏食現(xiàn)象嚴重了……從纖夫到牧者,為什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其他更好更適用的觀察角色嗎?為突破發(fā)展瓶頸,我們多次組織教師走進先進幼兒園,如:去南京鼓樓幼兒園跟崗學習,去上海名園參觀,參加各類教育單位主辦的培訓。倡導教師對標找差,著重觀察相似活動場景中先進園教師和自身行為的異同之處。
在幼兒的游戲及活動中,教師應該適時介入,不是以控制者“纖夫”,也不是以引領者“牧者”,而是以共玩者“伙伴”的角色加入活動,了解他們的想法,交流各自的建議,一起快樂游戲。我們把第三階段的師幼關系理解為“伙伴和伙伴的關系”,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平等、尊重的視角和幼兒交往,不主導,不指揮,只參與和感受,只啟發(fā)和合作。
當找到這個最和諧、最民主的相處關系時,我們眼前“豁然開朗”,有了更多大膽的想法和更多成功的實踐。我們都知道課程內(nèi)容是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載體,不同的幼兒園由于自然環(huán)境、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課程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而收集課程資源的目的是做有準備的課程。所以我們把幼兒周圍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現(xiàn)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為幼兒的學習載體,讓幼兒在與這些環(huán)境資源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fā)展。成長從觀察開始,觀察能力強則專業(yè)素養(yǎng)強。從纖夫到牧者,再到伙伴,老師們從實實在在的觀察中獲得了成長,有了自己的心得,寫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觀察筆記和論文案例。
打造一支保教理念先進、專業(yè)能力一流的教師隊伍,是順利推進課程游戲化的首要因素。從觀察入手,推動教師角色轉變,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只是我們一點不成熟的做法。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幼兒園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支持教師專業(yè)成長,更需要教師內(nèi)驅式地不斷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江蘇省興化市昭陽湖幼兒園)
[1]朱莉·布拉德.0~8歲兒童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