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哲學系,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約翰·加爾文是繼馬丁·路德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宗教改革家。他的“因信稱義”思想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不能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本文通過對其著作《基督教要義》的梳理與分析,意在表明加爾文這一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信徒的信心與信仰的對象聯(lián)合,遂而得以稱義。
關鍵詞: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因信稱義
中圖分類號:B9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37-01
約翰·加爾文是繼馬丁·路德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宗教改革家。綜觀加爾文的思想,這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他在《基督教要義》中所闡述關于 “因信稱義”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梳理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對“信心”和“稱義”的定義及此二者之間的關系,分析并研究他的“因信稱義”思想。
一
在《基督教要義》第三卷中,加爾文對信心有如下定義:“它是神對我們施慈愛的明白和確定的知識,這知識建立在神在基督里白白賞賜我們之應許的真實性上,且這應許是圣靈向我們啟示并印在我們心中的。”1筆者就依此順序,簡要分析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信心是上帝對信徒施慈愛的明白和確定的知識。當加爾文將信心稱為知識時,所說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即憑借人之感官所獲得的知識。這是因為信心超越感官,即使在人獲得信心之后,也是不能完全明白的。而這一現(xiàn)象就恰好證明信心的知識超過人憑借自己的感官所能知道的。
依照加爾文給出的定義,還需知道的是:這知識是建立在上帝在基督里白白賞賜信徒之應許的真實性上。而這也是定義所涉及的第二方面的內(nèi)容。在此,筆者將從兩個部分,即上帝的應許是信心的支柱及基督應驗了上帝的應許,做進一步的說明。
最后要說的就是:這應許是圣靈向信徒啟示并印在信徒心中的。在此加爾文指出:“只要我們沒有心盲與悖逆的攔阻,神的道在自然中的證明就足以產(chǎn)生信心??墒?,因著我們的心喜愛虛妄且天生愚鈍,故而,使得我們無法深信神的真道,也無法看見神真理的光?!?由此,可說的是,若無圣靈的光照,上帝的道對人來說毫無益處。
二
在上文中,筆者簡要梳理并分析了加爾文關于“信心”的定義。接下來,依照前文所說之順序,進入到對下一個關鍵詞——稱義的闡說。
在給出“稱義”的定義之前,加爾文先解釋了兩句話的含義,即“人在神面前稱義”和“人借信心或借行為稱義?!本颓罢邅碚f,加爾文指出,“神將人視為義并因這義悅納他”3。并進一步解釋到,“既然罪孽在神面前是可憎惡的,因此,只要神將任何人視為罪人,這人在神面前就無法蒙悅納?!?換句話說,若是一個人被指控并被傳訊到法官面前且被法官宣判無罪,這就是經(jīng)常聽到的“稱義”。同樣的,上帝將某人從罪中釋放出來,不算他為有罪時,便是人在上帝面前“稱義”。就后者來說,加爾文則進一步做出了說明,即“若有人因他圣潔的生活能在神寶座前被稱為義,或他自己完全的行為能合乎神所要求人的公義準則,他就能因行律法稱義。”5相反的情況是,“若有人因不義的行為被棄絕,卻借著信心投靠基督自己的義并穿上這義,那在神面前的這個人并不被稱為罪人,而是義人。”6由此,加爾文對“稱義”做出了如下定義,即稱義“是我們在神面前被悅納為義人,并且稱義包含罪得赦免和將基督的義歸給人?!?并借用使徒保羅的話給予相關的說明。
三
依照先前所定之次序,現(xiàn)在就要說明加爾文是如何論述二者之關系的。
筆者以為,當罪人憑借信心與基督合而為一時,便生出了與之相稱的悔改;如此,可說的是,此二者是在同一時間發(fā)生的,無有先后之分。也就是說,當圣靈光照人的理解力,使之產(chǎn)生信心,并由此轉(zhuǎn)向基督而得著救恩時,隨著理解力而來的意志也做出選擇,即轉(zhuǎn)而離開那些當脫離的罪。如此,可說的是,憑借信心所有的悔改,讓罪人的罪責得以赦免;與此同時,便與上帝和好,遂而就被上帝稱為義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基督里實現(xiàn)的。誠如使徒保羅所說,借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也就以他為樂了。關于此,加爾文也特別指出,“所有與神和好的人,若神照著他們的行為判斷他們,他們就仍是罪人?!?所以,還要考察一下“稱義在乎在基督里”是什么意思,并以此作結(jié)。
使徒保羅指出,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并且將這和好的道理托付我們。并接著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里面成為神的義。”對此,加爾文明確指出,保羅將義和與上帝和好并列;又說,這義是神不將罪人的過犯歸于罪人。且接著說:“唯有借著基督的義才能在神面前稱義,這等于說人稱義不在乎自己,乃是因為基督的義歸給人”。9如此,可說的是,憑借著由圣靈而來的信心得與基督聯(lián)合,遂而就被稱為義了。
四
以上關于加爾文“因信稱義”之思想的論說,讓我們清晰的看到了這一思想的真實性。就是說,它不是懸于廟堂之上的一紙空文,而是對于真實難題的確切回應與交鋒?;诖耍烧f的是,如此之教導,使得“因信稱義”這一最不能忽視的問題,得到了清晰而明白的表達,也讓基督教信仰有了堅實的根基,更讓眾信徒在這一問題上不再人云亦云。至終,能在上帝面前過圣潔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M],第三卷,錢曜成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注釋:
1.[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540
2.[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569
3.[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721
4.[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721
5.[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721
6.[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721
7.[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721
8.[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746
9.[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748
作者簡介:鄒汝強(1989—),男(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西方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