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
(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暨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9)
“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呂洞賓傳說、信仰與岳陽樓文化
梅莉
(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暨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9)
位于湖南岳陽古西門城頭的岳陽樓,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與黃鶴樓、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之所以能成為天下名樓,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之一與植根于道家道教的呂祖?zhèn)髡f、道教的推動存在密切關(guān)系。宋代岳州是祭祀?yún)味促e的兩個中心之一,也是呂洞賓仙傳最早的產(chǎn)生地之一,在呂洞賓信仰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岳陽樓與呂洞賓拉上關(guān)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他在岳陽樓上的題詩廣為人知,后來演化為宋代流傳極廣的松樹精故事;慶歷年間岳陽樓開始刻其詩作、掛其畫像,之后相繼有塑像、木刻像、石刻像出現(xiàn)于樓內(nèi),明清時代又在岳陽樓旁修建了一系列與之相關(guān)的附屬建筑,供奉其香火。岳陽樓儼然成為“孚佑帝君祠”,并有道士駐守管理。呂祖的神仙文化是宋以來所形成的岳陽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岳陽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岳陽樓;呂洞賓;傳說;神仙文化;道教
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古西門城頭,北望長江東流,下臨洞庭波濤,氣勢不凡,輝煌瑰麗。岳陽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其前身為東吳大將魯肅閱兵樓,自唐朝始,漸成為“遷客騷人”、風(fēng)流雅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之勝地。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使它與黃鶴樓、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由于歷史原因,古黃鶴樓、滕王閣已不復(fù)存在,唯有岳陽樓一直以挺拔古樸的身姿矗立在洞庭湖畔,保持著清代的原貌與格局。岳陽樓之所以能成為天下名樓,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之一與宋以來植根于道家道教的呂祖?zhèn)髡f、道教的推動存在密切關(guān)系。在岳陽樓文化形成與發(fā)展進(jìn)程中,呂洞賓信仰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雖然關(guān)于岳陽樓的研究有不少論著,但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呂祖?zhèn)髡f及信仰與岳陽樓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注不夠,只有何光岳《呂洞賓與岳陽樓》[1]對此問題有所涉及,不過學(xué)術(shù)界對呂洞賓的研究成果豐碩,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許多資料和有意義的借鑒。在此不揣淺陋,就相關(guān)問題試加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呂洞賓,名巖,號純陽子,洞賓乃其字,八仙之首,千百年來數(shù)不清的傳說,使他成為婦孺皆知的神仙。以道教八仙、全真祖師名世的呂洞賓,其在道教史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歷年以來,關(guān)于呂洞賓的研究亦復(fù)不少①代表性作品如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吳光正、劉瑋譯,齊魯書社2010年版。關(guān)于呂洞賓研究概況,詳見張賢珠:《20世紀(jì)呂洞賓研究綜述》,《勵耘學(xué)刊(文學(xué)卷)》2011年第2期;黨芳莉:《八仙研究綜述》,《文史知識》2000年第3期;吳光正:《二十世紀(jì)國際八仙研究論著索引》,載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感謝趙建勇老師惠寄是書)等。。關(guān)于“歷史上”的呂洞賓,學(xué)界的考證眾說紛紜②李裕民:《呂洞賓考辨——揭示道教史上的謊言》,載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尹志華:《呂洞賓生平事跡考》,《中國道教》2007年第4期;馮廣宏:《呂洞賓形跡考》,《文化遺產(chǎn)研究》第二輯;呂作芳、呂作昕:《奇人呂洞賓生卒年代及身世再探——對李裕民先生〈呂洞賓考辨〉一文的考辨》,《溫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1年第2期;黃鎮(zhèn)國:《呂洞賓身世初探(上、下)》,《三清會刊》(臺)第40、41期;黃維廉:《呂洞賓傳》,《宗教研究》(臺)1986年第1輯、《中華文藝》(臺)1984年第8卷第166期等。。一般認(rèn)為呂洞賓傳說起于北宋初,至北宋末年,“已成為巫師、商人、道教徒、佛教徒和文人學(xué)士等不同群體廣泛尊崇的人物……圍繞著呂洞賓的一切傳說在宋朝時就已經(jīng)使事實與想象的成份難以區(qū)分”[2]536~537。南宋以后,隨著全真教對呂洞賓崇拜的吸納,呂洞賓信仰迅速擴(kuò)展。元明清時期戲曲、小說的崛起,呂洞賓成為大眾文學(xué)、戲劇舞臺上的???,贏得大眾的喜愛與崇拜,對民間傳說、宗教、文學(xué)、繪畫與戲曲作品等均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關(guān)于呂洞賓傳說最早的出現(xiàn)地,較早研究八仙傳說的浦江清明確指出“據(jù)我看見的材料,洞賓傳說,起于慶歷,而發(fā)源地在岳州,后來傳布開來”[3];盧曉輝①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見《全宋筆記》第二編,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頁。參見盧曉輝:《論宋代呂洞賓傳說的流傳》,《閱江學(xué)刊》,2011年第6期,第131-134頁。陳尚君亦認(rèn)為張書所記為最早(黨芳莉:《八仙信仰與文學(xué)研究——文化傳播的視角》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黨芳莉[4]98均認(rèn)為在今陜西西安一帶;法國學(xué)者洪怡沙則認(rèn)為從對呂洞賓有記載的文獻(xiàn)看,10世紀(jì)末有江西和陜西,11世紀(jì)中葉時有岳州[5]373。鑒于呂洞賓相關(guān)記載不斷被發(fā)現(xiàn),有專家提出多源說,但認(rèn)同“岳陽城出現(xiàn)于呂洞賓最早的詩詞中”,是“最重要的祭祀地之一”[2]544②岳陽呂洞賓相關(guān)傳說見童詠芹:《七十二仙螺:洞庭湖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岳陽樓的傳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岳陽樓詩詞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對呂洞賓信仰有精深研究的康豹認(rèn)為就地域分布來說,在宋代,呂洞賓崇拜遍及今安徽、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山東、山西、陜西、浙江各省。呂洞賓專門的仙傳故事出現(xiàn)于北宋末期,最早的中心就是岳州(即今湖南岳陽)?,F(xiàn)有的證據(jù)表明,岳州也是祭祀?yún)味促e規(guī)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圣地之一(另一處是永樂,在今山西芮城縣)[6]80。上述無論哪種說法,均肯定岳陽在呂洞賓傳說史上的重要地位。岳陽樓與呂洞賓拉上關(guān)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10世紀(jì)末宋代社會上流傳的托名呂洞賓的詩歌已有100多首③署名呂洞賓的詩歌數(shù)量不少,僅《全唐詩》卷856至卷859就收有252首又二句,同書卷900另收其詞30首,“除宋代所傳部分詩歌外,其他可以說全部是后人假托之作”(馬曉宏:《呂洞賓著作考略》,《中國道教》1988年第3-4期、1989年第1-2期)。,最膾炙人口的就是岳陽樓所題七絕,《全唐詩》錄為:“朝游北越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睙o人知曉這首詩最初寫于何時,目前所見以《談苑》最早著錄。活躍于北宋初年的楊億(974-1020),曾參修《太宗實錄》、《冊府元龜》?!墩勗贰窞槠渫l(xiāng)黃鑒所記楊億晚年議論,成書于楊億死后仁宗初年,記太宗、真宗朝事,所言諸人事跡可與史傳印證。此書雖已佚,但記呂洞賓事為多種宋代筆記所引,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43《呂先生》曰:
呂洞賓者,多游人間,頗有見之者?!促e詩什,人間多傳寫,有自詠云:“朝辭百越暮三吳,袖有青蛇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又有“飲海龜兒人不識,燒山符子鬼難看。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鐺內(nèi)煮山川”之句,大率詞意多奇怪類此,世所傳者百余篇,人多誦之。[7]560~561
此詩版本較多,“朝游”或作“朝辭”,“岳鄂”或作“百越”、或作“北越”、“北?!薄ⅰ氨被洝?,“蒼梧”或作“三吳”,“袖里”或作“袖有”,“朗吟”或作“高吟”或作“醉吟”。即使同引《談苑》,各書文字也不完全相同。如《宋朝事實類苑》引為“朝辭百越暮三楚,袖有青蛇膽氣粗”;《增修詩話總龜》則稱“朝游百海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粗”;《巖下放言》則是“朝游岳鄂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粗”。之所以產(chǎn)生不同,恐與呂洞賓傳說最早是以口頭方式流布有關(guān)[4]84。此詩流傳很廣,不僅筆記中有載,相關(guān)詩集中有收集,而且元明戲曲(如元曲《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就引為“朝游北海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小說(《東游記》在記呂仙度化老嫗故事末尾有“朝游蓬島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至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亦有傳錄,在許多地方的呂祖殿前亦有此詩。山東泰山東路山腳下道觀王母池主殿后的七真殿,殿前柱上的詩聯(lián)即為:“朝游北越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8]60。
在后來的呂洞賓傳說中,將此詩與岳陽城南“松樹精”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就目前見到的史料,王鞏(1048—1104后)《聞見近錄》記敘最早:
岳州唐白鶴寺前有古松……呂洞賓昔嘗憩其下,有一翁自松頂而下……洞賓詰之,曰:“我,樹神也。”洞賓曰:“邪耶正耶?”翁曰:“若其邪也,安得知真人哉?”言訖,升松而去。洞賓即題于寺壁,曰:“獨自行時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惟有千年老樹精,分明知是神仙過?!盵9]15~16
到第一部岳陽志書——范致明的《岳陽風(fēng)土記》中,便已有呂洞賓度松樹精之事的記載:
呂云過岳陽日,憩城南古松蔭,有人自梢而下,來相揖曰:“某非山精木魅,故能識先生。幸先生哀憐!”呂因與丹一粒,贈之以詩……[10]80
相關(guān)記載還分別見于張舜民《畫墁集》及葉夢得《巖下放言》等書(詳下)。張舜民和葉夢得都曾提到此詩與贈“老樹精”詩題于岳陽白鶴寺墻上。
元以后,關(guān)于呂洞賓的戲曲、小說等受此傳說影響很深。馬致遠(yuǎn)的仙道戲《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描寫了呂洞賓云游人間,救世濟(jì)人,飲酒于岳陽樓、度柳樹精成仙的故事。此戲熔呂洞賓岳陽樓題詩與松樹精故事于一爐,不僅將一個隱于市井的神仙之瀟灑風(fēng)流、玩世不恭描繪得淋漓盡致,而且機鋒妙趣,流于字里行間[11]99。元末明初人谷子敬《呂洞賓三度城南柳》故事情節(jié)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如出一轍,說的是呂洞賓度脫岳陽城南的柳樹精。元末明初人賈仲名的《呂洞賓桃李升仙夢》講的是呂洞賓度脫兩個樹精:桃樹精和柳樹精。到明代戲曲、小說中,亦多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回目。此外尚有元無名氏的《呂洞賓戲白牡丹》、《呂翁三化邯鄲店》、《呂純陽點化度黃龍》、明代周憲王《呂洞賓花月神仙會》等雜劇?,F(xiàn)存的早期有關(guān)呂洞賓的傳記體小說是鄭志謨的《呂純陽飛劍記》,提供了民間流傳的呂洞賓故事的早期版本,該書由明萬歷間著名的“閩書林萃慶堂余氏”刊刻。晚明時期吳元泰創(chuàng)作的章回小說《東游記》第二十三至二十九回以呂洞賓為故事主角。這些戲曲與小說中的呂洞賓故事大多與岳陽有關(guān),顯示了在民間傳說文本中廣泛存在呂洞賓與岳陽樓之關(guān)聯(lián),成為呂祖?zhèn)髡f的一種母題。
呂洞賓在岳陽的傳說能得到廣泛傳播,與慶歷(1041—1048)、元豐(1078—1085)年間兩位著名郡守滕宗諒、李觀有相當(dāng)密切的關(guān)系。
浦江清認(rèn)為滕宗諒(子京)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是一位賢太守。重修岳陽樓,樓挹洞庭之勝,加以范仲淹作記,名重天下,享譽中外。游覽的人必定很多,于是造出仙跡[3]。此說有一定道理,說明了岳陽樓呂祖?zhèn)髡f流布及岳陽樓文化興起的條件。滕宗諒大修岳陽樓之后,不僅恢復(fù)原樓詩刻,還增刻了一些晚至宋朝的詩文。從滕子京特意修書請范仲淹作記來看,他對于如何打造岳陽樓名聲一定有慎重和細(xì)致計劃。作為對道教有濃厚興趣甚至可以說有道教信仰的滕宗諒①范仲淹的《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贈之》一詩可以佐證:“泰山采芝人,吏隱清淮濱……與君置青山,解冠松桂間。服此上清箓,上清庶可攀。無為塵土中,草草凋朱顏?!眳⒁姟斗段恼珓e集》卷1,范能浚編集《范仲淹全集》,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417頁。來說,借助民間已有流傳的呂洞賓故事,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希望讓更多普通人關(guān)注此樓,為此他進(jìn)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繪制呂洞賓像、刻詩其上等)。從已有研究看,呂洞賓的傳說一定要早于慶歷間,慶歷年間滕宗諒對呂洞賓傳說整合和有意識地打造,則使之更有生命力,傳播亦更為廣泛。
元豐年間(1078—1085)李觀任郡守時,文學(xué)與道教活動在岳陽樓得以繼續(xù)繁榮發(fā)展。李觀,字夢符,江西宜春人,1042年中進(jìn)士,元豐年間任岳州太守。1086年被任命為江州太平興國觀知觀,后任虔州總督,之后不久退任南岳廟住持。李觀顯然是一位親道教人士,“實踐派道士”。相傳他曾兩遇呂洞賓,一次在衡山,一次便在岳陽樓。據(jù)活躍于宋仁宗朝的劉斧所著《青瑣高議》前集卷8,李觀可能熟悉呂洞賓最著名的煉丹詞《沁園春》[2]546。
相關(guān)史料還為我們呈現(xiàn)了當(dāng)時記錄呂洞賓傳說及詩題的石刻狀況。葉夢得(1077—1148)紹興年間致仕退居卞山時所作的《巖下放言》載:
余記童子時,見大父魏公自湖外罷官還道岳州,客有言洞賓事者,云近歲常過城南一古寺,題二詩壁間而去。其一云:“朝游岳鄂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逼湟辉疲骸蔼氉孕袝r獨自坐,無限時人不識我,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闭f者云,寺有大古松,呂始至?xí)r,無能知者,有老人自松顛徐下致恭,故詩云然。先大夫[父]使余誦之。后得李觀所記洞賓事碑,與少所聞?wù)?。青蛇,世多言呂初由劍俠入,非是。此正道家以氣煉劍者,自有成法。神仙事渺茫,不可知,疑信者蓋相半。然是身本何物,固自有主之者,區(qū)區(qū)百骸,亦何足言!棄之則為佛,存之則為仙,在去留間耳。洞賓雖非余所得見,然世要必有此人也。[12]275
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明確記載呂洞賓此詩的確寫在岳陽樓上②據(jù)載自唐代張說常與士子登樓賦詩,首開岳陽樓碑廊之先河后(《太平寰宇記》卷113《岳州·巴陵縣》:“岳陽樓,唐開元四年,張說自中書令為岳州刺史,常與才士登此樓,有詩百篇列于樓壁?!保?,岳陽樓碑碣文化一直昌盛至今。,但到了他那個時代墨跡已抹磨不清了,只有石刻留存下來了:
岳陽樓上有呂先生留題云:“朝游北越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今不見當(dāng)時墨跡,但有石刻耳。先生名巖,字洞賓,河中府人,唐禮部尚書渭之孫?!钣^守賀州,有道人陳某,自云一百三十六歲,因言及呂洞賓……后年余,李守岳陽,因訪前事,果城南有老松。[10]79~81
《岳陽風(fēng)土記》所記與《巖下放言》略同,葉氏所見李觀碑,當(dāng)為《岳陽風(fēng)土記》所說之石刻。對于此石刻,張舜民《畫墁集》卷8《郴行錄》做了如下描述:
辛卯登岳陽樓,樓有碑極大,乃前知府李觀所記呂洞賓事跡……呂憩于(白鶴)寺前松下,有老人自松梢冉冉而下,致恭于呂,呂問之為何?乃曰:“某松之精也,今見先生過,禮當(dāng)候見?!币驎^句于寺前壁間:“獨自行兮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薄と艘驑?gòu)亭,名曰呂仙亭云。[13]65~66
辛卯乃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當(dāng)時在岳州天慶觀有位80多歲高齡的老道告訴他,觀門上的兩首詩是呂洞賓在至道年間(995—997)所題,郡人爭刳墨跡治病,“今字字刳痕深寸余,而墨跡不減”[13]66。
從上述史料記載來看,早在賀州時,李觀就聽說了松樹精的故事,到岳州(1078—1085)后,特意到城南調(diào)查,在天慶觀老道士處得到證實后,便在松樹前建造亭子,岳陽樓上豎碑,予以說明。這些對于松樹精故事的傳播無疑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經(jīng)滕宗諒、李觀兩位知州前赴后繼大力推廣,呂洞賓岳陽樓題詩廣為人知,松樹精故事在宋代社會廣為傳播,成為北宋時期流傳最廣的呂洞賓事跡之一[14]。受此影響,此后,各地山川名勝、寺院道觀的一些佚名題詩逐漸附會于呂洞賓名下,作為神仙顯跡人間的證據(jù)[4]82。北宋以來流傳的呂洞賓岳陽樓題詩、松樹精的傳說,加之郭上灶的傳說,經(jīng)不斷演化,特別是全真教徒將有關(guān)故事合為一體后,被文人吸收融匯,金元以后不斷被改編成戲曲粉墨登場,盛傳于南戲、雜劇、傳奇和明清小說中[15]。
中國人對神仙、祖師崇拜的形式多樣,而念經(jīng)、掛畫像或立塑像在家中或廟宇里供奉、立祠奉祀則為主要方式。
隨著呂洞賓傳說的流布,呂洞賓的畫像亦隨之出現(xiàn)。至遲在北宋慶歷年間,在岳陽樓已有呂洞賓畫像。范致明于12世紀(jì)初就見過岳陽樓所藏呂洞賓的畫像:
慶歷中,天章閣待制滕宗諒坐事謫守岳陽。一日有刺謁云回巖客,子京曰:“此呂洞賓也,變易姓名爾?!闭僮镁?,高談劇飲,佯若不知者,密令畫工傳其狀貌。既去,來日使人復(fù)召之,客舍主人曰:“先生夜半去矣,留書以遺子京。”子京視之默然,不知所言何事也。今岳陽樓傳本狀貌清俊,與俗本特異。[10]79
呂洞賓曾會晤岳州知州滕子京之事,南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xù)聞》亦有記。滕子京請人繪了呂洞賓像,“置于岳陽樓,岳陽祖像,蓋始于此”[16]25。畫像上的呂洞賓是一個優(yōu)雅之士,根本不像其他地方的呂洞賓畫像。
因無畫像留存,已無從知曉岳陽樓最早呂洞賓像的真容。我們可以看看宋代文人畫像中的呂洞賓。陳杉曾分析了三幅宋代文人道畫中的呂洞賓形象,第一幅為南宋梁楷《呂洞賓像》,全身立像,看起來像一位超凡脫俗的隱士。第二幅為南宋佚名《呂洞賓過洞庭圖》,此畫是根據(jù)呂洞賓得道后游玩于岳陽,三醉岳陽樓的故事而繪。畫中精彩地描繪了呂洞賓于岳陽樓醉酒后飛渡洞庭湖的場景。畫上可見水波微興,呂洞賓長袍廣袖,踏波而行,盡顯飄逸的神仙之姿。畫中的呂洞賓不僅具有仙人之神通,還具有文人的扮相和風(fēng)骨。第三幅南宋佚名《呂洞賓過岳陽樓》①由浙江大學(xué)和浙江省文物局出版的《宋畫全集》(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收編了海內(nèi)外的宋畫精品1500多件,是迄今最權(quán)威、最完整的宋畫編纂集成。該書中收錄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呂洞賓過岳陽樓》畫作,為該畫作首次見于國內(nèi)著錄。界畫,繪呂洞賓以飛仙之姿過岳陽樓的場景[17]。對此畫的繪制年代,杜浩遠(yuǎn)有不同意見。他以畫面形式內(nèi)容為基礎(chǔ),從呂洞賓和岳陽樓的傳說內(nèi)容與畫作內(nèi)容的對比,畫面中建筑人物等景物的內(nèi)容和筆墨特色以及鑒藏印的辨析等角度對該畫作進(jìn)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認(rèn)為此畫乃明代臨仿宋畫之作[18]。但無論是確認(rèn)為宋畫還是明代人臨宋畫,都顯示出宋代對呂洞賓過岳陽樓已有圖畫形式記載。此畫為界畫,絹本設(shè)色團(tuán)扇形作品,主要描繪呂洞賓在岳陽樓飛升上天、眾人觀看祭拜的場景。岳陽樓掩映在樹木蔥蘢中,雙層小樓為三重檐式歇山頂,圖中人物包括士子、胥吏、婦女、兒童、小廝、店小二等??罩惺菂味促e掠空而過的身影,但見他身背寶劍,白衣飄飄,頭巾隨風(fēng)飛舞,一派仙人風(fēng)采。從上述畫中可以看出,呂洞賓更多是仙人形象。北宋末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29曰:“唐呂仙人故家岳陽,今其地名仙人村,呂姓尚多。藝祖(引者按:即趙匡胤)初受禪,仙人自后苑中出,留語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見。今岳陽仙人像,羽服下著赭袍云?!盵19]225這里的岳陽呂洞賓仙人像與上述文人畫中形象當(dāng)大致相同,或可推測岳陽樓中呂洞賓像當(dāng)與此類似。
隨著全真教對呂洞賓的吸納,將呂洞賓信仰推向新的高度。全真教試圖將眾多傳說轉(zhuǎn)變?yōu)槌尚偷男叛鲶w系,呂洞賓畫傳的出現(xiàn)正是基于全真教教徒的這種努力而出現(xiàn)的新圖樣,其后的呂洞賓圖像特征逐漸固定下來,道教色彩隨之增強,頭巾、長袍、寶劍、葫蘆成為其標(biāo)識性的圖像元素[20]。
自慶歷以后,岳陽樓雖不時被破壞,呂祖像不時被毀壞,但隨著每一次樓閣的復(fù)修,都會出現(xiàn)他的新肖像。他和岳陽樓之間似乎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除了傳統(tǒng)的肖像畫,在岳陽樓還不斷出現(xiàn)呂洞賓塑像、木雕像、石刻像等。
南宋許棐《樵談》云:“自己之仙,真仙也,不求真仙而求繪鐘塑呂,惑矣?!盵21]2大概南宋時對鐘呂塑像供奉已比較普遍了[22]。根據(jù)洞庭湖的傳說《七十二仙螺》①童詠芹:《七十二仙螺:洞庭湖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氏著:《岳陽樓的傳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八仙的傳說》,群益堂1986年版),滕宗諒曾命人按呂洞賓畫像做了一尊塑像置于岳陽樓。當(dāng)然這只是傳說,但在岳陽白鶴寺祠堂中有一尊呂洞賓塑像則見諸宋代筆記[23]844~845。
岳陽樓呂洞賓木雕像,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記載起于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后。時一樓有呂洞賓睡像,正做“黃梁夢”的他手托下腮,醉意朦朧。在三樓的大木案上,則是他的坐像,兩旁侍立的是木雕童子,生動地刻畫了傳說中呂洞賓曾度化柳樹及桃樹二精成道的故事[1]。
岳陽樓呂洞賓的石刻像,20世紀(jì)初尚能見到幾幅,葉慈曾描繪了其中一幅。它由清著名畫家王佶完成于同治三年(1864),刻在石板上。王佶筆下的呂洞賓拿著個大棗,和傳統(tǒng)版本中帶著葫蘆和神劍、一臉威嚴(yán)的呂洞賓形象很不一樣[24]35。
光緒三年(1877),新任岳州知府黃河青主持對岳陽樓進(jìn)行小修。岳陽樓現(xiàn)存黃河青刊刻的碑刻載:“光緒丁丑,奉命來巡是邦,西城岳陽樓為帝君停云地,因籌款筑城并加修葺。工竣摹刻原像于石?!盵25]97
岳陽樓上最著名的石刻像則是“孚佑帝君遺像”,乃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刊于高6尺、寬2尺6寸的石碑上,立于岳陽樓一樓入口處。據(jù)說是呂洞賓的自畫像,來源于晚清名臣張之洞的家藏[1]。此畫刊刻不久,英國《伯靈頓雜志》就予以了介紹[24]35。民國年間錦棠在游覽岳陽樓時曾專門提到此畫:“走進(jìn)底層,有個石碑,刻著呂純陽的像,上題‘孚佑帝君遺像’,是光緒年刻的,跣足露臂,如醉如癲,據(jù)傳,呂仙借酒癲,曾三醉岳陽,即在此處,這也就是三醉亭的命名來歷?!盵26]此外,岳陽樓壁間還有光緒九年(1883)黃世煦摹刻宋內(nèi)庭本“呂仙遺像”、同治六年(1867)湖廣總督官文因夢見呂洞賓而摹刻的“呂祖仙師真像”,均栩栩如生,精致靈動,為明清碑刻精品。
嘉慶七年(1802),因見岳陽樓呂洞賓香火甚盛,素以衛(wèi)儒貶道自居的巴陵知縣陳玉垣憤憤不平,提出將岳陽樓上的呂洞賓像遷移到樓南道觀呂仙亭,樓內(nèi)供奉曾游歷洞庭或登臨此樓的屈原、杜甫、孟浩然、韓愈、范仲淹、岳飛等人木像,令人瞻仰,以利教化。但因其他官僚士紳固執(zhí)抵賴,無法實行②陳玉垣:《岳陽樓二首》之二。作者自注云:“余謂岳陽樓當(dāng)奉屈左徒栗主,以杜工部、孟襄陽、韓文公、范文正公、岳忠武王配食。諸君子忠義文章,宜享名勝,令人瞻仰,有以扶掖名教。若呂洞賓像,城南舊有呂仙亭,移供亭中可耳。”黃壽:《雪夜同仲丹登岳陽樓》第三句下(馨香誰贊陳侯議,戎馬空懷杜老憂)作者原有注:“陳推官議以屈左徒祀樓中,而以少陵諸賢配食?!眳⒁姾鲜》街揪幾胛瘑T會:《岳陽樓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247頁。??磥?,呂洞賓駐守岳陽樓已為地方官員及士紳所認(rèn)同,成為岳陽樓的標(biāo)識文化。
岳陽樓上的呂洞賓畫像曾給進(jìn)京的晚清越南使臣留下深刻印象,在他們有關(guān)岳陽樓的漢文詩中幾乎沒有不提及呂洞賓像的,如潘輝益《岳陽樓曉望》(1789)詩序:“樓在岳州城,俯臨洞庭湖。閣上奉呂仙像,板屏刻范文正記文?!迸溯x注《過岳陽樓(二首)》(1825)詩序:“上層祀?yún)蜗上?,下層板屏刻范公記文?!崩钗酿ァ兜窃狸枠恰罚?841)詩序:“樓三層,上一層奉呂仙吹笛騎鶴像,下層刻范文正公記文。”[27]
1984年岳陽樓大修后,原主樓三樓的呂洞賓雕像移至三醉亭二樓神龕,2007年遷至岳陽樓以北100米處的呂仙祠,其余石刻像則集中于碑廊。
畫像、塑像、石刻像等是呂洞賓與岳陽樓發(fā)生關(guān)系的符號化及岳陽樓呂祖文化的豐富化,是由傳說而擴(kuò)充的過程。岳陽樓存有呂祖畫像、塑像及碑刻這一事實揭示了一點:即岳陽樓還有宗教之作用,說明此地是祭拜呂洞賓之處。的確,岳陽樓一直是大眾祭祀?yún)味促e的場所。民國年間,岳陽樓“最上一層,供著呂祖的像,道貌岸然,栩栩如生。許多游客,都在這里頂禮求簽,狀極虔誠”[26]。就連游覽此樓的官員也不能免俗,明張元忭《巴陵游覽記》曰:“予以使事赴長沙,既抵巴陵,為除夕前一日,傳舍閉矣。乃往游君山……翌日別君山……登岳陽樓。夜宿公館,聞爆竹聲,稍動故鄉(xiāng)之思,而城中蕭然特甚。改歲為癸未元旦,詣公所,稱賀畢,攜榼再登樓酹呂仙。已,布座命酌。”[25]281~282張元忭因事去長沙,路過岳陽,游覽君山與岳陽樓。元旦時,到府署,攜眾人再登樓,特地祭拜呂仙。也因此之故,岳陽樓至遲從明代始,已形成由道士住持岳陽樓“供奉呂祖”,收取香火費,兼接待游客,灑掃庭院等事宜的局面[25]179。
根據(jù)文獻(xiàn)所記載呂洞賓傳說,自北宋以來,在岳州修建了一系列紀(jì)念性建筑。呂洞賓遇城南松樹精的故事廣為人知。李觀守賀州時便聽聞此事,一年多后,李賀調(diào)任岳州,親到城南察訪此事,果見古松枝繁葉茂。白鶴寺僧人向他道出原委。李觀便在白鶴寺旁古松樹邊建了過仙亭[10]81,亦稱呂仙亭[13]66。此亭后來被改建成祠宇,洪邁曾載:“淳熙十六年,章騆為岳陽守,聞城南老松之側(cè)有呂公祠宇,因往瞻拜?!盵23]844元代以后,此祠有道士駐守。由于呂仙亭地處城南高埠,前瞻洞庭,后瞰南湖,又瀕臨古代直航君山的南津港,乃是游湖賞月之佳景,故成為文人游賞之地,留下詩詞眾多。民國年間呂仙亭仍存,從照片《民國初期呂仙亭》[28]45可以看出是有一定規(guī)模的道觀。洪怡沙、曾金蘭以《夷堅志》和《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jì)》為主要資料,認(rèn)為很可能南宋時期已有無數(shù)呂洞賓的祠祭地,常附于廟宇內(nèi),構(gòu)成后者的小廟①參見[法]洪怡沙:《南宋時期的呂洞賓信仰》,岑詠芳譯,原載《Journal Asiatique》1997年第285卷第2期,后收入《法國漢學(xué)》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xué)》第七輯(宗教史專號),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46-375頁;亦收入?yún)枪庹骶帯栋讼晌幕c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二十世紀(jì)國際八仙論叢》;曾金蘭:《傳說與傳教——白玉蟾對呂洞賓信仰的推動》,《世界宗教學(xué)刊》第15期(2010年),第39-42頁。。朱越利以為大約自10世紀(jì)末起,呂洞賓開始成為民間崇拜的神仙,各地相繼出現(xiàn)了呂洞賓祠廟及所謂遺跡[29],遺跡主要有附會的呂洞賓宅、故居等,紀(jì)念性祠廟最早記載見之于南宋,據(jù)現(xiàn)有資料,北宋年間偶有為呂洞賓立祠造像者,但不普遍。相比較而言,岳州對呂洞賓的崇祀時間是較早的。
明清以后,岳陽樓除主樓奉祀?yún)巫嫦裢?,還建造了與呂洞賓相關(guān)的附屬建筑。
岳陽樓南側(cè)的仙梅亭,又名仙梅堂,始建于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李自成起義軍與明守將大戰(zhàn)岳州,岳陽樓毀于戰(zhàn)火。次年,推官陶宗孔除重修岳陽樓外,還在樓左筑掌大室,附筑了仙梅亭。嚴(yán)首升有《仙梅堂記》敘其事?!俺绲澥炅禄蓿旁狸枠菫?zāi)。其明年冬,余銜天子命至其地,則郡守告成事矣。樓左筑掌大室,附耳為仙梅亭。訊之云:‘建樓時,掘東南隅數(shù)拿,獲石,長尺許,闊三之一。石上有墨跡,斜折一枝,錯落數(shù)萼,墨高于石,可半米。凌凌然,具銜霜茹雪之致,觀者詫為神物。此仙梅堂所由與樓伊始也。’”[25]283~28《4大清一統(tǒng)志》亦有類似的記載。陶宗孔重修岳陽樓之時,出土了一方上有梅花似的墨跡的奇石,時人以為神物,故建亭置石以寄。建成后,引起轟動,“居人過客,慫恿觀成……盈城罷市,相顧動色,人人如有所獲”[30]272,盛況空前。關(guān)于仙梅石的神奇,明末清初楊柱朝《仙梅記》專門有描述:“勝國崇正(禎)辛卯歲,樓不戒于火??な卮鞴⑺纠睿ㄒ甙矗寒?dāng)為禮)陶公倡議重修。忽于樓之址得石一片,上有畫梅一枝,……宛若人工鏤就者,及以手摩之,則潤滑如砥,了無痕跡,梅與石無辨也,咸仙梅呼之。因置諸樓之左畔,而亭以居焉。”[31]378原來此石非同一般,不僅枝萼如畫,燦然可人,而且用手撫摩便了無痕跡,梅與石渾然一體,難怪號稱“仙梅”。
清初樓宇傾圮,石已不知去向。乾隆三十三年江西豐城人熊懋獎就任巴陵縣丞后,一直有心尋訪奇石。八年之后,他重修岳陽樓,并捐資建亭,將竣工之時,“適村民于灶觚下獲之,持以獻(xiàn)。石雖未完好,而疏影橫斜,尚留其半”[25]290,乃臨摹一石以代之,置于亭中。同治六年,仙梅亭大修,更名為留仙亭,由大書法家何紹基題寫匾額。光緒六年(1880),移址重修,恢復(fù)仙梅亭之名。
最初仙梅亭之“仙”,并無確指,楊柱朝、嚴(yán)首升之記認(rèn)為仙梅石是自然神物,卻并沒有將它與呂洞賓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石之有畫文,譬天之有云氣,萬象百怪,無所不可,何獨于梅而異之,天下豈真有神仙出沒人間哉!”[25]284但至遲清康熙年間,已有將此梅與呂洞賓相聯(lián)系的說法了,稱之為“純陽之梅”。李遇時《重修岳陽樓記》載:“先是樓左有屋數(shù)楹,以有純陽之梅在,謂之仙梅亭,然而其實非亭;今于故址建亭,以副厥名,此則更新以為弦也?!盵25]2871825年越南使臣潘輝注由岳陽北上時,曾游覽岳陽樓,在《過岳陽樓(二首)》其一:“藻刻雄文推范老,梅枝歸跡憶回翁?!盵27]所謂“回翁”即呂洞賓??磥怼凹冴栔贰钡母綍f法影響還是很廣泛的。
在今岳陽樓北側(cè),有座端莊華麗、紅柱碧瓦的二層二檐歇山頂式的方亭,名三醉亭,始建于清代。據(jù)清同治《巴陵縣志》,乾隆四十年,岳陽樓曾有一次大修。主持修葺的知縣熊懋獎在樓右側(cè)原賓館的前廳廢址上,“別建望仙閣”,因傳說呂洞賓曾在岳陽樓醉酒題詩“朝游北越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后,一直飛到君山睡覺,故名望仙閣;在岳陽樓對面的君山上也建有朗吟亭來紀(jì)念他。隔著一湖碧水,亭與閣遙遙相對,使得秀美的湖水山川更顯出氣韻。同時,在岳陽樓左側(cè)復(fù)建仙梅亭,從此奠定了“一樓兩閣”的格局,使岳陽樓更加端莊雅致,高峻奇?zhèn)ァ?/p>
可惜的是望仙閣建成后不久就傾圮了。道光十九年(1839)春,陰雨連綿,岳陽樓基浸灌坍塌。是歲末至次年底,代理岳州知府翟聲誥“固其址而培其基”,修復(fù)望仙亭,并改名斗姆閣,以供奉北斗星神而命名。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多次在岳州激戰(zhàn),岳陽樓閣遭到毀滅性破壞。同治六年(1867),湖廣總督曾國筌撥岳卡厘稅,恢復(fù)岳陽樓主樓舊觀,將斗姆閣進(jìn)行全面修繕,使之燦然一新;并根據(jù)“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詩意,將斗姆閣改為三醉亭;又從岳陽樓二樓辟一閣道與亭相通,以亭作士宦游宴場所,以減少名樓火患。
光緒初年,岳陽樓基又出現(xiàn)了坼裂現(xiàn)象,已是搖搖欲墜,面臨倒塌的危險。再度出任岳州知府的張德容于光緒六年(1880)動工大修岳陽樓。
岳陽樓一直矗立在城西門上,下臨洞庭湖,常年受洪濤侵蝕、沖毀之災(zāi)。從穩(wěn)固岳陽樓基出發(fā),張德容做了岳陽樓建筑史上大膽的決定,將樓址后移六丈多,建在巴丘山頂高敞處,不僅使樓基免遭洪水波濤沖刷,而且使樓臺更加雄偉壯觀,樓觀視野更為開闊。與此同時,仙梅亭、三醉亭等附屬建筑一并上移,與主樓組成“品”字形的布局,并形成了一組以岳陽樓為中心的園林式的建筑群,從而出現(xiàn)了“大湖南北形勝之地,以斯為雄”的新氣象[32]。
呂洞賓信仰的人群涵蓋面廣,既有文人士大夫、官員,更有社會各底層民眾,可以說是社會各階層。南宋時期已有不少呂洞賓的祠祭地。“隨著自立的民間祠廟的增多,以及道士的支持,呂祖被更重要的宗教建筑群所接受:道觀和佛寺和天慶觀”[5]385。岳州在北宋末在傳說中呂洞賓度松樹精之地建亭紀(jì)念,后因亭建祠,祠中有呂祖塑像,供人祀奉。元以后,此祠成為著名的道觀——呂仙亭。明清以后在岳陽樓景觀建設(shè)中,與呂洞賓相關(guān)的附屬建筑不斷出現(xiàn),顯示出岳陽樓與呂祖?zhèn)髡f、信仰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
以上我們從三個側(cè)面,探討了呂洞賓傳說、信仰與岳陽樓的聯(lián)系。
呂洞賓大概是唐末五代時人,懷才不遇,三舉進(jìn)士不第,后經(jīng)點化,修道成仙。呂洞賓傳說開始流行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成為傳說中的八仙中心人物,至今仍為大眾所津津樂道,影響不衰。這主要與全真教的大力宣傳、戲曲、說唱文學(xué)的影響有關(guān)[11]94~106。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也像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樣,吸收人民口頭傳承的神話、傳說來豐富宗教的內(nèi)容,隨時把群眾中產(chǎn)生重大影響而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神化”,變成宗教崇拜的偶像,以吸引廣大的信眾。呂洞賓傳說出現(xiàn)不久便與全真教南北宗發(fā)生了深刻聯(lián)系,到了元代,被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列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道教宗派祖師,尊為呂祖、呂帝。全真教派極力推崇呂洞賓,為他在各地大量修建廟宇,編造他的各種奇跡和遺跡,甚至為他編輯了詩集,在收集各地傳說的基礎(chǔ)上,編造仙傳,以擴(kuò)大影響[33]149。元明時期,呂洞賓頻繁地在戲曲、小說中登場露面,借助于通俗文學(xué)(在古代也是對普通大眾最為有效的傳播手段之一)的傳播,于是廣傳民間,尤其博得了民眾的廣泛喜愛和喝采,正如清代劉獻(xiàn)廷在《廣陽雜記》卷4所云:“佛菩薩中之觀音,神仙中之純陽,鬼神中之關(guān)壯繆(即關(guān)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時運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舉天下之人,下逮婦人孺子,莫不歸心向往,而香火為之占盡?!盵34]192在中國民眾的信仰世界里,呂祖與觀音、關(guān)羽是香火最盛的神祇,其盛況一直持續(xù)至今。在傳說世界里能夠保持如此長久的生命,可以說是罕見的一例[35]。
今之岳陽是呂洞賓傳說、仙傳較早的出現(xiàn)地,在其信仰史上有重要地位。宋初呂洞賓傳說流布不廣,宋太宗時所編《太平廣記》首六十卷網(wǎng)羅上古至五代數(shù)百名神仙事跡,不及呂洞賓就是證明。其傳說仙話在真宗朝舉朝奉道求仙的氛圍下才紛傳開來?;蛟S是受悠久史官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中國人造神往往皆有所據(jù),大多先有其人再有其神話。呂洞賓由人到仙到神的過程亦不例外。《巖下放言》言呂洞賓傳說“好道者每以為口實”,所謂口實,無非是借呂洞賓傳說以證神仙之實有。這些傳說不斷被補充和更新,逐漸加進(jìn)了民眾的愿望和寄托,成了神仙傳說,以至被奉為神明,造像立祠,受人香火[36]。這是呂洞賓與岳陽樓發(fā)生關(guān)系之背景。在呂洞賓傳說演進(jìn)過程中,慶歷、元豐年間二位著名岳州郡守滕宗諒、李觀進(jìn)行了不遺余力的整合與打造,在岳陽樓上刻呂詩、供奉畫像、立碑,在城南傳說地建祠,等等,使呂洞賓信仰在北宋時初次被地方化。對呂洞賓的祀奉(包括居家和立祠祀奉),南宋時期才廣行于社會各階層,而岳州兩次地方官員對呂祖文化的建設(shè)卻先行一步,確立了呂祖信仰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是岳陽樓呂祖文化能夠流傳、發(fā)展的基礎(chǔ)。此后,無論是官方主持的岳陽樓的修繕或重修,呂祖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畫像、塑像外,還增加了與呂洞賓傳說相關(guān)的附屬建筑。其間雖有個別以衛(wèi)儒貶道自居的官員想撤掉呂祖像而代之祀奉屈原等人的設(shè)想,卻沒能成功,反映了地方文化中對呂洞賓信仰與岳陽樓關(guān)系的認(rèn)同。
據(jù)前文所述,在宋代兩位郡守一系列舉措中,都有道士的身影,或受道教之影響。也就是說呂洞賓的地方化不能忽視道士及道教在其中的作用。據(jù)今人研究,呂洞賓著作除宋代所傳詩歌外,其他可以說全部是后人假托之作。兩宋之際所傳呂洞賓書,皆出此時倡內(nèi)丹修煉的道士之手,很可能是張紫陽一派的道士①參見馬曉宏:《呂洞賓著作考略》,載《中國道教》,1988年第3、4期,1989第1、2期。。北宋末年關(guān)于呂洞賓生平履歷說法較多,但自呂洞賓岳州自記碑出現(xiàn)之后,不同說法就逐漸泯滅了。此碑出現(xiàn)于徽宗時或更晚,“亦道流所為”[36]。在傳說中呂洞賓的身份由隱士而為神仙、道士[37],相信道士也是背后的主要推手。自岳陽樓與呂洞賓發(fā)生聯(lián)系后,道教、道士逐漸主持樓閣的管理,岳陽樓儼然成為“孚佑帝君祠”,岳陽樓文化意蘊也隨之?dāng)U大。這不僅表現(xiàn)在中國人的詩詞匾聯(lián)中,也反映在越南漢文詩詞中。清代,越南使者去京,須經(jīng)過岳陽,岳陽樓是他們不會錯過的登臨之地。陳益源對越南漢籍圖書文獻(xiàn)進(jìn)行研讀,輯錄近百篇越南使臣與岳陽樓相關(guān)詩文,提到最多的就是范仲淹《岳陽樓記》屏刻及憂樂意識,其次便是呂仙像、呂仙傳說:諸如胡士棟《登岳陽樓》“呂翁醉后誰飛度,遠(yuǎn)浦紛紛泛舳舮”、潘輝益《岳陽樓曉望》“傳道呂仙三度醉,喜觀范老一篇文”、吳時位《登岳樓臺(其一即興)》“重修匹手歸滕子,三醉豪襟屬呂仙”、斐文禩《次韻和蓬海都轉(zhuǎn)登岳陽樓之作》“呂仙已去湘靈渺,鴻雁余哀滿碧尋”、黎貴惇《登岳陽樓誦范文正公記文有感,次韻答岵齋》(引者按:秦怙齋為中國伴官)“且談回道士,劍橫吟風(fēng)秋”、李文馥《登岳陽樓》“觴吟仙家余雅興,廟堂名跡重先憂”、阮?!哆^岳州府登岳陽樓》“三醉舊游傳勝跡,先憂底意誦遺文”等等[27]。
在中國古代,樓閣是建筑的主要種類之一,岳陽樓能從眾多樓閣建筑中脫穎而出,成為樓閣建筑的代表,雖與它的形制及地理位置有關(guān),更與它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相關(guān)。社會學(xué)家費孝通在《題岳陽樓》詩中云:“天下憂樂出民間,肝膽肺腑見先賢。登臨墨客詩千斗,世人偏愛醉后仙”[25]257,道出了岳陽樓文化的兩個重要內(nèi)涵。呂洞賓身上存在著兩重身份,他是道教全真派祖師,也是大眾口頭傳承的仙人、民間江湖藝人、工匠的祖師;同時他傲視禮俗,放浪形骸,吟詩好酒,率性而為,倜儻風(fēng)流,與中國文化中固有的名士風(fēng)氣相通,在他身上又寄寓了眾多文人的理想與情懷。清末曾任江西督軍的李秀峰為岳陽樓題有一副對聯(lián):“呂道士太無聊,八百里洞庭,飛過去,飛過來,一個神仙誰在眼;范秀才亦多事,什么先、什么后,萬家憂樂獨關(guān)心?!贝寺?lián)頗為獨特,正話反說,所謂“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上聯(lián)詼諧,作為陪襯,下聯(lián)憤極,才是重心,看似調(diào)侃,實有深意,甚是精彩。不管是神仙還是凡夫,是詩人還是劍俠,是偶像還是散仙,呂祖的神仙文化都已成為岳陽樓文化中一朵奇葩,是岳陽樓頗具特色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38]。
[附注]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xué)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地方道教史研究”階段性成果。
[1]何光岳.呂洞賓與岳陽樓[J].宗教學(xué)研究,1984,(1).
[2]弗雷澤·巴列德安·侯賽因.北宋文獻(xiàn)中的呂洞賓[M]//吳光正.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二十世紀(jì)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3]浦江清.八仙考[J].清華學(xué)報,1936,11(1).
[4]黨芳莉.八仙信仰與文學(xué)研究——文化傳播的視角[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5]洪怡沙.南宋時期的呂洞賓信仰[M]//吳光正.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二十世紀(jì)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6]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M].吳光正,劉瑋,譯.濟(jì)南:齊魯書社,2010.
[7]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4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山曼.八仙信仰及廟宇考略[M]//中國民間文化·民間俗神研究.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94.
[9]王鞏.聞見近錄[M]//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10]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M]//全宋筆記:第二編(第7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11]羅永麟.八仙故事形成的社會歷史原因和影響[M]//吳光正.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二十世紀(jì)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葉夢得.巖下放言:卷中[M]//叢書集成續(xù)編:第213冊文學(xué)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13]張舜民.畫墁集附補遺:卷8[M]//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14]尹志華.呂洞賓生平事跡考[J].中國道教,2007,(4).
[15]吳光正.從松樹精故事系統(tǒng)看道教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J].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4,(3).
[16]呂洞賓.呂洞賓全集:卷2·回道士[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17]陳杉.宋代文人道畫中的呂洞賓形象與美學(xué)意蘊[J].中華文化論叢,2014,(3).
[18]杜浩遠(yuǎn).大都會博物館《呂洞賓過岳陽樓》圖研究(上)(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4,(9-10).
[19]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29[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劉科.呂洞賓信仰及其圖像表現(xiàn)[J].文藝研究,2011,(12).
[21]許棐.樵談[M]//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22]馬曉宏.呂洞賓神仙信仰溯源[J].世界宗教研究,1986,(3).
[23]洪邁.夷堅志:支乙卷第7·岳陽呂翁[M].何卓,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24]葉慈.八仙補考[M]//吳光正.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二十世紀(jì)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25]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岳陽樓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26]錦棠.岳陽樓攬勝[J].茶話,1948,(21).
[27]陳益源.范仲淹《岳陽樓記》對清代越南使節(jié)岳陽樓詩文的影響[J].長江學(xué)術(shù),2015,(1).
[28]陳湘源.千古名城岳陽解謎[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29]朱越利.宋元士大夫與呂洞賓形象考論[J].華僑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4).
[30]陶澍,萬年淳.洞庭湖志:卷9藝文一[M].長沙:岳麓書社,2009.
[31]黃凝道,謝仲坃.乾隆岳州府志:卷27藝文[M].長沙:岳麓書社,2008.
[32]何林福.論張德容對岳陽樓的歷史貢獻(xiàn)[J].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5,(6).
[33]車錫倫.八仙故事的傳播和“上中下”八仙[M]//吳光正.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二十世紀(jì)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34]劉獻(xiàn)廷.廣陽雜記:卷4[M].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57.
[35]小野四平.呂洞賓傳說考[J].施小煒,譯.東方宗教,1968,(32).
[36]馬曉宏.呂洞賓神仙信仰溯源[J].世界宗教研究,1986,(3).
[37]李裕民.呂洞賓考辨——揭示道教史上的謊言[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0,(1).
[38]童牧林.論岳陽民間文化中的呂洞賓形象[J].云夢學(xué)刊,2003,(3).
[責(zé)任編輯:馬建強]
B95
A
1001-4799(2017)01-0072-09
2016-07-0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資助項目:15JJD770011
梅莉(1965-),女,湖南常德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暨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歷史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宗教社會史、歷史文化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