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琢,李海娟
(1.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哈爾濱 150080;2.黑龍江財經學院,哈爾濱 150025)
公司資本制度的價值理念、生成背景及其演變趨勢
李裕琢1,李海娟2
(1.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哈爾濱 150080;2.黑龍江財經學院,哈爾濱 150025)
縱觀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歷史,公司資本制度主要有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兩大基本類型,并在此基礎上演化出折衷資本制、聲明資本制等不同形式。每種公司資本制度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追求與生成背景。法定資本制追求安全價值,以資本為信,注重保障債權人的權益,但無法實現資本價值的最大化。授權資本制追求效率價值,以資產為信,注重保障作為投資者的股東的權益,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債權人的權益。聲明資本制由授權資本制演化而來,雖有革新,但仍未脫離授權資本制的框架范疇。折衷資本制兼顧效率與安全,注重保護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并給予公司較大的自治空間,代表了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趨勢。
公司資本制度;價值理念;生成背景;演變趨勢
2013年我國《公司法》經修改,對公司資本制度做了重大改革。此次修法,采取了公司資本制度緩和立法模式——取消了公司設立時的最低注冊資本額限制,變注冊資本“部分的認繳制”為“完全的認繳制”,取消了公司設立時的驗資要求,并對公司資本登記事項做了變革[1]。公司資本制度緩和立法,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激發(fā)了投資活力,對于促進公司的快速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公司資本制度緩和立法在帶來公司設立效率提高、公司運營方便靈活的同時,也為交易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理論界也以本次修法為背景,圍繞著公司資本制度的相關話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社會生成規(guī)范,規(guī)范構筑制度,制度蘊含理念。規(guī)范、理念、制度的生成與演進都有蘊育的因子,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呈現出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發(fā)展趨勢與演變路徑。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系統(tǒng)的有機且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在經歷一場從自治型法律邁向回應型法律的變革。公司資本制度作為公司法的核心制度之一,因各國國情、法律文化的不同而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價值理念,有其各自不同的生成背景。但是,基于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各國的公司資本制度又有趨同化的發(fā)展趨勢,在相互的借鑒和揚棄中促進本國公司與本國經濟的理性、健康發(fā)展。對公司資本制度具體問題的研究,不能采取單純的“就事論事”的模式,應將其置于公司資本制度的整個歷史發(fā)展框架之中加以考察,從公司資本制度的價值理念探尋其立法目的,從公司資本制度的生成背景把握其立法動因,并基于公司資本制度的演變趨勢作出具體的規(guī)則選擇。因此,對公司資本制度的價值理念、生成背景及其演變趨勢進行探究,是研究公司資本制度的邏輯起點,對于深入理解與其相關的各項制度安排,開展與之配套的各項制度設計,充分發(fā)揮公司資本制度的功能,無疑具有基礎性作用。
“公司資本制度模式的選擇過程,實則是不同公司立法理念的交鋒過程?!盵2]從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主要形成了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兩大基本模式。法定資本制是指公司的資本總額于公司設立時即由章程作出規(guī)定,并由股東全部予以認足;公司成立后資本數額的變更,須由股東會作出決議,并辦理變更登記手續(xù)[3]。大陸法系國家公司法傳統(tǒng)上多采用法定資本制。授權資本制是指公司在設立時,雖在章程中對資本總額加以記載,但發(fā)起人只需認繳公司資本總額的一部分;對于未認定部分,則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后隨時發(fā)行新股進行募集[3]。英美法系國家公司法傳統(tǒng)上多采用授權資本制。
“對各種利益的承認或拒絕承認以及劃定那些得到承認的利益的界限,最終都是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來進行的?!盵4]公司資本制度作為公司法的核心制度之一,其建立在公司法的兩大基石——公司的獨立責任與股東的有限責任——之上,基本宗旨是根據公司法人人格理論構建以公司法人為中心的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平衡體系,并在維護公司、股東、債權人等利益均衡的基礎上,保障交易安全,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實現資本的價值,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審視各國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歷史,效率與安全是公司法也是公司資本制度設計中必須予以考量的維度,通過公司資本制度的精良設計,從而平衡公司、股東、債權人之間的權益。公司資本制度的經久實踐證明,平衡公司資本制度所追求的效率與安全的價值判斷是如此困難,而且也是一個如此難以把握的過程。
(一)效率優(yōu)先:授權資本制的個人本位訴求
1.效率:市場經濟時代正義的判斷標準
效率初始僅為物理詞匯,后成為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文明史也驗證了健全的市場運行機制有賴于能夠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提供效率最大化的規(guī)則與制度。顯而易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既然市場經濟催生了效率價值,效率也成為了經濟學領域中經濟運行的主要標準,那么這種市場經濟運行的效率化必然要求法律制度在創(chuàng)設與運作上對經濟效率加以確認和保障,從而實現法律孜孜以求的正義價值。盡管“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盵5]但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中的法律也必然將效率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之一。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在對法律進行經濟學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正義與效率之間有著令人驚異的關聯(lián)。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是公正的原則正好符合那些根據我們的觀察是有效率的原則?!盵6]進而有學者指出,效率問題是公司法領域的一個主導性問題,“公司法對公平和正義目標的追尋,在很大程度上完全等同于對效率即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追求?!盵7]所以,自法經濟學誕生以來,效率就不再僅僅是純粹的經濟學術語,而被認為具有重大的法律價值。按照法經濟學所倡導的效率分析范式,實現了效率價值的法律就是正義的法律。這也是商法的營利性與公司的資本屬性的必然要求。
2.授權資本制:自由主義與個人本位的必然邏輯
市場經濟源于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從人的利己性及自由主義的基礎上推斷,個人可以對自身的利益作出其認為是最佳選擇的判斷。公司作為法律擬制的營利組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關系中最主要的主體之一?!肮痉ㄕ{整的是一個個被抽象為理性的經濟人在公司運作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追盈逐利是各個微觀主體的趨同性目標,”[7]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司存在內在的最大動力。公司的創(chuàng)立者作為理性的經濟人,逐利性的本能必然會驅使其最大程度地利用公司資本,使得公司資本有了充分發(fā)展的空間。為此,公司法及其所規(guī)定的公司資本制度應尊重股東的自由意志,彰顯公司的契約本質,實現公司資本效率的最大化。特別是英美法系國家,在個人本位的立法理念下,偏向于投資人創(chuàng)辦公司的投資熱情,簡化公司的設立條件和程序,公司法確立了授權資本制,以追尋效率為其價值理念,彰顯了公司資本對于效率價值的追求。
(二)安全優(yōu)先:法定資本制的社會本位訴求
1.安全:法的基本價值
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安全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除了有在生命、肢體、財產和自由等方面得到保護的要求外,由于某些公害、風險和變化等偶然事件也常常導致經濟困難的后果,因此需要通過法律建立起相應的安全保障機制[5]。霍布斯曾言,“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8]。通過安全可靠的法律制度的設計,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行為的安全預期,提供一種期待可能性,并能夠有效地控制來自外部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內在的沖動本性。法律是對現實生活的回應,“法律的許多制度都旨在保護權利和預期的安全,使它們免受各種強力的侵擾。”[5]可見,安全是法律價值體系中的應有之義。盡管與“自由和平等作為正義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哲學理論中占有極為顯著的地位”相比,人們“在正義理論中只給予安全以一張幕后交椅”的地位,[5]但毋庸置疑的是,作為調控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的法律,仍應當致力于構建人類社會生活的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某個公民不論在自己家中還是在家庭以外,都無法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是可以不受他人的攻擊和傷害的,那么,對他侈談什么公平、自由,都是毫無意義的?!盵9]
2.法定資本制:規(guī)避公司運行風險的社會本位訴求
“從公司的歷史發(fā)展來看,由于中世紀晚期的商業(yè)經濟活動和法人制度的建立為公司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有限責任制度的產生更是為公司資本規(guī)模的擴張?zhí)峁┝藷o限的空間?!薄肮咀鳛樽钪饕纳虅罩黧w,其區(qū)別于其他民事主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商業(yè)行為的風險性?!盵10]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公司股東可能通過各種內部安排轉嫁風險給債權人和社會,甚至轉嫁給國家?;趯ι虡I(yè)行為風險性的認識,以及面對市場的痼疾與失靈,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認為,公司資本制度是公司信用的基礎,作為公司法的核心制度之一,其不僅應確保交易安全,而且自身也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彰顯安全的法律價值理念。通過法定資本制度的強制性規(guī)范設計,控制人們與生俱來的內心擴張利益需求的本性沖動,發(fā)揮法律的利導性,使人們對自身及他人的行為取向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安全預期,從而規(guī)避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風險,規(guī)范公司運營行為,保障微觀層面的公司、股東、債權人等相關主體的權益,以及宏觀層面的國家經濟秩序?;诖?,法定資本制應運而生。法定資本制由法國和德國的公司法所創(chuàng)設,是大陸法系各國公司法通行的一種資本制度?;谑袌鲎陨淼娘L險及股東締約后機會主義的假設,資本市場的自我運作可能導致股東將公司投資與經營的風險轉嫁給公司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從而損害了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因此,大陸法系各國的公司法通過公司資本法律制度的設計,為公司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個安全的預期,降低公司的經營風險,維護交易秩序,從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可見,法定資本制體現了規(guī)避公司運行風險的社會本位訴求。
黑格爾曾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盵11]每種公司資本制度的生成演進都有催生其存在的合理因子。制度的生成和變遷,有其內部和外部的動因,有賴于一系列基礎性要素。回溯公司的發(fā)展歷史,為了消除股東有限責任機制所引發(fā)的債權人的外部風險,國家立法確立了公司資本制度?!胺梢?guī)范構成了立法者為解決種種利益沖突而制定的原則和原理?!盵5]公司資本制度是國家法律干預經濟生活的結果,并隨著現代公司的產生與發(fā)展、社會的變化而不斷平衡協(xié)調安全與效率的沖突、社會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的沖突、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沖突。
(一)立法動因:債權人與股東利益的博弈
公司、股東與債權人作為相互獨立的法律主體,有著不同甚至沖突的利益需求。各國公司法通過公司資本制度試圖協(xié)調公司、股東、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實現三者特別是股東與債權人利益的平衡。
早期公司作為一種事實上的存在形式,其承擔的是無限責任。有限責任制度發(fā)端于12、13世紀古羅馬出現的新型公司“康孟德”,并于之后得到迅速發(fā)展,至19世紀中葉,逐漸成為公司法的基本制度,繼而為各國公司立法所確認[12]。“有限責任并不是公司與生俱來的品格”,英國早期的公司發(fā)展并未與有限責任掛鉤,而有限責任也非人們創(chuàng)辦公司的直接動因[13]。出于大型工程建設的需要,為便于籌集建設資金,有限責任制度在英國得到推行,并于1855年通過《有限責任法》的制定,對該制度進行了立法確認[12]。按照有限責任制度的要求,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股東的人格與公司的人格徹底分離,股東對公司的債務僅承擔有限責任。然而,股東有限責任機制也引發(fā)了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沖突,催生了公司資本制度。股東與債權人是公司法律關系當中最主要的利益相關者,由于信息不對稱、追求目標的非一致性,加之有限責任制度使得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風險與收益很不對稱,導致了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天然的潛在的利益沖突。作為理性經濟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公司股東具有通過各種內部安排轉嫁風險給債權人等外部人員的天然沖動。為了消除股東有限責任的外部性問題,法律作為社會利益的調節(jié)器,公司法作為法治國家公司治理的權威規(guī)則,必然會對公司的主體資格以及股東的權利、義務、責任等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并對公司的權利能力賦予一定的條件[10],通過公司資本法律制度的設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規(guī)避公司生存與發(fā)展中遇到的風險,平衡公司、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公司資本制度自然成為公司法中重要且具有核心意義的內容。只不過,基于不同的立法理念、法律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公司資本制度。以英美為代表的授權資本制認為,股東的利益與債權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即營利,因此對公司資本無需特別加以規(guī)制,但應側重保障投資者即股東的權益。授權資本制認為能夠實現資本價值最大化的資本制度就是正義的。以法德為代表的法定資本制將公司資本視為公司存在的物質基礎,認為股東的利益與債權人的利益是沖突的,為了保障債權人的權益,公司法必須對公司資本進行規(guī)制。
(二)價值理念:效率與安全的平衡
法律作為利益表達的方式,公司資本法律制度必須回應股東與債權人的各自獨立甚至沖突的利益需求。但由于各國的人文傳統(tǒng)、現實基礎的不同,公司資本制度在回應公司融資擴大生產經營的需求、股東的資本效用需求與債權人的交易安全需求方面,各有側重,并由此呈現出了適合本國需求的法定資本制、授權資本制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制度。
在社會本位觀的支配下,法定資本制通過資本三原則、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增減資本的嚴格程序等制度設計,防止空殼公司的出現,確保公司在成立時就有承擔責任的財產,追求安全的價值理念,是一種債權人利益導向的事前控制模式??梢姡ǘㄙY本制以社會利益為重,公司以資本為信。與之不同的是,英美法系國家有著深厚的自由主義思想傳統(tǒng),表現為個人主義的公司法立法觀念,通過各種制度設計側重于為公司及其股東提供各種便利,通過資本制度簡化公司的設立以激勵人們投資,由此確立了個人本位的授權資本制,追求效率價值。授權資本制為英美公司法所創(chuàng)設,美國是實行授權資本制國家的典型。但是,授權資本制運行初期,公司的獨立人格常被濫用,經濟秩序較為混亂。基于此,英美法系各國通過其獨特的判例法制度確立了法人人格否認、追訴關聯(lián)交易、股東債權衡平居次規(guī)則等制度,并依靠商業(yè)透明度公開風險、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預警風險、健全的公司經營狀態(tài)壓力測試評估風險等形式,完善授權資本制的立法與司法,修正授權資本制的弊端,追求與強調公司資本制度的安全價值,使授權資本制具有了法定資本制所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由授權資本制的產生基礎所決定,其必然因過于傾向追求效率價值而難免對安全價值有所忽視,這也是授權資本制缺點之所在。由于這兩種資本制度各有利弊,因此,1937年德國的股份法率先確立了折衷資本制度,既追求效率又保障安全,尋求效率價值與安全價值的平衡,協(xié)調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折衷資本制的特性決定了其成為很多國家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趨勢。
(三)公司的信用基礎:資本到資產的論爭
在公司法理論中,公司按其信用基礎的不同,可分為人合公司與資合公司。其中,人合公司的信用基礎在于公司股東的個人信用,而資合公司的信用基礎則經歷了一個從資本為信到資產為信的嬗變過程。“公司人格獨立,在市民法調整的領域內,依自己責任原則,其邏輯延伸必然表現為有限責任制度?!盵14]公司的發(fā)展實踐證明,股東有限責任無論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都是各國公司法的基石。股東有限責任不但催生了公司資本制度,而且引發(fā)了公司外部債權人權益實現的風險。為了維護交易安全,國家注重前端制度安排,強制性介入要求公司公示資本,彰顯公司的信用,資本具有了擔保功能,資本為信的理念形成。也由此形成了大陸法系嚴格的法定資本制,通過嚴格貫徹資本三原則,確保資本的真實、可靠,以保障債權人利益與經濟秩序的安全。盡管法定資本制理論上立法初衷至善,希望保障債權人的權益,但從公司的外部關系角度看,公司的資本總額成為了公司債務的唯一擔保倚仗。法定資本制的制度實踐使得其所標榜的安全、債權人保護等理念成了空想,不但沒有將保護債權人的權益真正落到實處,背離了公司資本制度設立的初衷,反而成了對私法自治的不當干預,背離了資本的生命線即自由流通的特性,傷害了股東對于資本的利用效益。法定資本制是一種質樸而簡單的信用判斷標準,在該制度模式下,公司資本作為一種靜態(tài)的文字的存在,只不過是法律的抽象與虛擬,“資本不過是公司資產演變的一個起點,是一段歷史,是一種觀念和象征,是一個靜止的符號或數字。資本信用及其對債權的保障其實不過是一個理論和立法上的構思和假設?!盵15]作為一種高成本、低效率的債權人保護模式,基于法定資本制所建立起來的資本信用制度并不能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無法達成促進交易安全的目標,資本為信的神話必然破滅。深思之后,人們發(fā)現,與其說公司以資本為信,莫不如說是以資產為信,原因如下:首先,作為一種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yè)形態(tài),公司以其全部財產獨立地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而不是以注冊資本為其債務的擔保。其次,從公司的財務會計層面上看,公司的資產與資本的脫節(jié)是公司財產結構的常態(tài),資本只是資產的一部分,資本是靜態(tài)的存在,資產是動態(tài)的存在。這種動態(tài)演變的資產才是公司信用的基礎。公司的資產是公司債務的總擔保,這更有利于公司債權人與社會利益的安全與保障。公司信用基礎由資本信用過渡為資產信用,反映在資本制度上,必然表現為從法定資本制到授權資本制或折衷資本制的轉變[15]。
(一)折衷資本制: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方向
結合上文的理論梳理與實踐檢視,基于各國國情與法律文化、法律理念等的異質性,公司資本制度主要有兩大基本模式——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這兩種資本制度模式均試圖兼顧安全與效率,平衡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但是,以靜態(tài)化的資本為公司信用擔保的法定資本制并未達到其保護債權人權益的初衷與終極目標,而近乎嚴苛的規(guī)定反而限制了公司的發(fā)展,阻礙了公司原本價值的實現,為此,很多實行法定資本制的國家通過取消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等制度不斷對其加以修正。而相對靈活的授權資本制以動態(tài)的公司資產為公司信用擔保,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使資本價值得以充分實現,但過于偏重效率價值而忽略了安全價值。由于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均存在著不足之處,因此出現了對二者加以融合的另一種公司資本制度——折衷資本制。折衷資本制是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調和的產物,是“‘法定與授權’之間的一種妥協(xié)安排,是一種強制性規(guī)則與賦權型規(guī)則的中間規(guī)則道路”[2]。折衷資本制避免了自由放任或嚴格管控,既保留了授權資本制的自由性,提高了公司股東資本的利用效益,又保留了法定資本制的謹慎性,保護了債權人的權益。此外,在授權資本制模式下,公司資本總額于公司設立時在章程中載明,而具體的發(fā)行額則由董事會于公司成立后在授權的資本額度內予以決定,這就導致:一則,公司實際發(fā)行的資本額與章程規(guī)定的資本額往往差別很大,“名不符實”,具有很大的誤導性;二則,董事會發(fā)行資本要受到授權額的限制。因此,澳大利亞、英國等英美法系國家紛紛廢除了授權資本制,轉而采用聲明資本制。在聲明資本制模式下,公司章程不再規(guī)定授權資本額,而是要求公司實事求是地聲明其實際發(fā)行資本的情況;董事會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到授權資本額的限制,而是可以自主決定公司運營過程中的資本發(fā)行問題[13]。如此,一方面解決了授權資本制下公司資本名實不符的問題,另一方面擴大了董事會在公司資本發(fā)行上的決定權,體現了公司治理上的股東會中心主義向董事會中心主義的進一步轉變。值得一提的是,正如上文所言,公司資本制度主要有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兩種基本模式,折衷資本制和聲明資本制與其說是兩種獨立的資本制度模式,莫不如說是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的演化形式則更為恰當。其中,聲明資本制由授權資本制演化而來,進一步強化了董事會的資本發(fā)行權,同時也更加務實,但其立法理念依舊體現著效率優(yōu)先的價值訴求,在制度的基本層面仍不可避免地保留著授權資本制的痕跡。而折衷資本制則是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相互融合的產物,體現了效率與安全相平衡的價值理念,當然,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基于各國在公司治理上的不同需求,對效率與安全的倚重程度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上述幾種資本制度中,折衷資本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趨勢。原因在于折衷資本制既有授權資本制的靈活性,又能體現法定資本制對于債權人權益的保障,能夠平衡公司資本制度的效率價值與安全價值。但每一種制度作用的發(fā)揮及其所追求價值的實現程度還有待于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二)市場經濟:檢驗并發(fā)展公司資本制度
各國有關公司資本制度的立法必須與本國當下公司立法的價值追求與社會環(huán)境相契合。盡管折衷資本制代表了公司資本制度的發(fā)展方向,但其在發(fā)展歷程中也應與時俱進地進行修正與完善。國家作為法律制度的供給者,在未來的公司資本制度的安排中,應該立足本土,秉持以放松管制且相信市場為理念,以賦權型規(guī)則為主流,追求效率兼顧安全為導向,通過修正公司資本制度的強制性規(guī)則,擴大公司自治的空間。概言之,宜采取“偏重效率的折衷資本制”——即在折衷資本制的大背景下,在效率與安全的權衡上,適度向效率價值傾斜。這既是增強經濟活力、促進創(chuàng)業(yè)的現實需要,也是對商法“效益優(yōu)先,兼顧公平及其他”[16]這一基本價值取向的體現。同時,通過建立和完善與公司資本制度相關的外圍配套措施——財務監(jiān)督制度、信用評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董事責任制度、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資本保險制度、清算制度等,在追求經營效率的同時兼顧交易安全,從而“平衡好股東的投資利益與公司交易相對人的交易利益關系。”[17]當然,從社會科學的學術史來看,“社會科學一直是在對以往假設的修正和舊有理論批判的過程中進步的。”[7]公司資本制度的價值追求及其理論、實踐也是在公司法學者與實踐者不斷批判、反思中逐漸確立的并由市場與時間予以進一步檢驗、發(fā)展著的。
[1]黃 輝.公司資本制度改革的正當性:基于債權人保護功能的法經濟學分析[J].中國法學,2015,(6):159-178.
[2]傅 穹.三大公司資本制度模式比較論綱[J].中國商法年刊,2004.
[3]石少俠.公司資本制度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3):22-28.
[4][美]羅·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6][美]大衛(wèi)·D·弗里德曼.經濟學語境下的法律規(guī)則[M].楊欣欣,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羅培新.公司法學研究的法律經濟學含義——以公司表決權規(guī)則為中心[J].法學研究,2006,(5):44-57.
[8][英]霍布斯.論公民[M].應星,馮克利,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9][英]彼得·斯坦,[英]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M].王獻平,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10]汪軍民.公司資本制度的基礎:法定資本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92-95.
[11][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2]李德智.論公司有限責任制度[J].現代法學,2005,(5):123-129.
[13]黃 輝.現代公司法比較研究——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14]蔡立東.公司人格否認論[M].民商法論叢(第2卷),梁慧星主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15]趙旭東.從資本信用到資產信用[J].法學研究,2003,(5):109-123.
[16]趙萬一,劉東平.公司資本制度研究——從商法價值取向的視角進行解讀、評判與重構[J].中國商法年刊,2004:96-105.
[17]沈貴明.論公司資本登記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跟進[J].法學,2014,(4):98-107.
[責任編輯:鄒學慧]
Value Concept, Forming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 Trend of Corporation Capital System
LI Yu-zhuo1, LI Hai-juan2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Radio and TV, Harbin 150080, China; 2.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rbin 150025,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history, corporation capital system mainly includes two basic types: legal capital system and authorized capital system. Compromised capital system, statement of capital and other capital systems evolved from legal capital system and authorized capital system. Each corporation capital system has its unique value pursuit and forming background. Legal capital system pursues the value of safety, takes capital as credit basis, pays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reditors, but cannot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capital value. Authorized capital system pursues the value of efficiency, takes assets as credit basis, pays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but ignores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reditors to a certain extent. Statement of capital evolved from authorized capital system. Despite the innovation, statement of capital has not been divorced from the domain of authorized capital system. Compromised capital system can balance efficiency and safety, pays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and gives corporation more autonomy. Compromised capital system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rporation capital system.
corporation capital system; value concept; forming background; evolution trend
2017-01-16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注冊資本緩和立法背景下的公司監(jiān)管問題研究”(14E008)
李裕琢(1978-),男,遼寧大石橋人,講師,法學碩士,主要從事經濟法及民商法研究;李海娟(198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法學碩士,從事民商法研究。
D922.2
A
1671-7112(2017)02-0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