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高校學科服務發(fā)展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學科服務模式的深化改革成為新時期高校學科建設和圖書館服務轉型的必然選擇。本文選取國內高水平大學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采用“理論探索+實踐調查+對比分析”的研究思路,基于對現階段高校學科服務運行模式的調查與分析,探索現行服務模式對比之下所暴露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構建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的學科服務模式的思考及建議,為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泛在知識環(huán)境;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學科館員;服務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14
〔中圖分類號〕G2586;G2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2-0075-03
〔Abstract〕In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Subject service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subject service model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univers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library to realize the servic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selected high-level university libra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theoretical exploration+practical investigation summary+comparing analysis”,based on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ubject service mode,under the existing service model to explore the contrast of the problems exposed,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ubject service mode under the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which would provide the power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servic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y.
〔Key words〕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university library;subject service;subject specialist;service pattern
泛在知識環(huán)境要求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無處不在的信息服務,嵌入式學科服務逐漸成為圖書館學科服務發(fā)展的新方向。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的學科服務主要是圖書館員融入到用戶的教學和科學研究過程,嵌入到用戶的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提供個性化的隨時、隨地的學科信息服務[1]。不同于以往僅由圖書館員提供的傳統信息服務,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學科服務系統化建設更加強調以用戶為中心,構建起以圖書館為主、其它部門為輔的資源重組、機構重組、系統架構、服務設計的全新運行機制,為高校的教學與科研保駕護航,以此來提升圖書館在學術科研領域中的影響力,為高校學科建設貢獻圖書館的巨大力量[2]。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需要創(chuàng)新突破,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的學科服務應運而生,為高校知識服務勾勒出一個美好的藍圖。
1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學科服務的理論探討
迄今為止,學科服務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相關學者所持概念各不相同。李春旺曾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定義為:在按照文獻工作流程來組織科技信息工作的同時,注重以科學研究為主線,使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學科化,不再簡單地將文獻實現檢索和傳遞,更是使服務內容知識化,從而使圖書館所提供的信息服務更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需求。上海交通大學徐璟在《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模式探究》中將學科服務定義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的服務規(guī)劃和運行模式設計,需要整體圖書館各個部門協同完成,是圖書館自上而下的系統服務過程。同時它也是需要用戶積極參與、與用戶不斷互動的過程,在對用戶需求的不斷分析及互動反饋中,對服務進行動態(tài)調整和不斷修正,最終使服務提升為用戶的信息支撐能力[3]。河南工業(yè)大學楊莉萍在《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新模式——“Living Library”在學科服務中的應用》指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是一項開拓性的主動參與式的服務模式,由學科團隊完成,它要求學科團隊中的學科館員,以某一專業(yè)學科為主,深入到用戶的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活動中,幫助他們發(fā)現和提供更多的專業(yè)資源與信息導航,為用戶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的信息服務,是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具體體現[4]。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山東大學孫華認為隨著一些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不斷涌現,當前學科服務的供需矛盾不斷的凸顯出來,要將學科服務繼續(xù)深入推進,就必須要在現有學科服務模式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引入協同機制。不僅要在圖書館內部協同,更要拓寬思路,爭取更多的外部協作機會。以多種協同化學科服務的模式來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5]。
可見,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的學科服務,是順應知識環(huán)境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服務模式,它以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互聯網的電子信息資源為依托,以知識服務為主體,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搭建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不僅能在教學科研過程中向用戶提供全面的信息資源,也能在信息技術應用層面上給予支持和保障。不同于以往僅由圖書館學科館員提供咨詢類的傳統服務,新時期的學科服務則是以滿足用戶教學科研的需要為基礎,從信息的提供者轉化為科研工作的參與者,建設以圖書館為主、其它部門為輔實現資源重組的全新運行機制[6],要在現有學科服務模式基礎上,全面開展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以此來提升圖書館在學術科研領域中的作用力,為高校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保駕護航。
2學科服務運行模式的調查與分析
21學科服務運行模式調查
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開展模式現在主要存在“學科館員—圖情教授”和“學科分館—學科館員”兩種模式,這是由于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不同造成的差異,這也意味著圖書館建立學科分館是學科服務模式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學科服務階段發(fā)展的分水嶺。根據對39所高水平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的調查:有24所高校圖書館,未成立學科分館,學科服務模式還處于初期發(fā)展階段,仍然沿襲“學科館員—圖情教授”的初期模式,分別有清華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四川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同時,有11所高校學科服務發(fā)展相對成熟,根據學科建設情況將圖書館劃分為若干個學科分館,因此學科服務模式已從初期拓展為“學科分館—學科館員”模式,分別有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另外,還有4所高校由于學科館員服務起步較晚,至今還沒有形成固定體系的學科服務模式。
22學科服務運行模式分析
“學科館員—圖情教授”協作模式就是將目前高校圖書館擁有的館藏資源、電子資源與人有機的結合起來,經歷選擇、轉化、總結整理,將符合特定要求的信息資源推介給需要的部門,以追求實現資源的最大效益。其中具有專業(yè)知識的學科館員向用戶提供經過“精加工”的信息;而圖情教授就是從各院系中選撥出不僅掌握所在院系的科研工作具體情況和發(fā)展趨勢,而且熱衷于研究圖情事業(yè)的教師,把本院系的科研狀況和信息需求第一時間提供給圖書館,協助學科館員做好學科服務工作,進而形成戰(zhàn)略伙伴關系[7],此模式開展最為典型的是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農業(yè)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在1998年開始采用“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先從圖書館的學科館員中選擇了14名,又從各院選任了聘期為3年的圖情教授,和相對應專業(yè)的12個院系圖情教授形成聯絡網,建立相互合作、通力配合的模式,可以直接嵌入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過程,從而可以提高服務效率,提供更有效、全面的信息給具有不同需求的信息用戶。中國農業(yè)大學圖書館則是立足“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把各院系的圖情教授集中管理,創(chuàng)建了圖書情報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全體會議,主要部署結合新形勢、新契機來明確角色定位,部署需要落實的學科服務工作。據調查,由于985高校圖書館實際情況不同,圖情教授的工作任務和崗位職責也會不一樣,例如清華大學的圖情教授的具體工作如下:積極調研院系近期重點科研項目和院系教學科研人員對圖書館的信息需求并第一時間向學科館員交流反饋;協助圖書館評估信息資源,調試學科資源數據庫;主動向圖書館積極匯報本人科研和教學過程中所發(fā)現的潛在學科資源信息[8];提供院系教師的電子郵件地址變更信息,保障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最新內容和資源的及時傳送和分享。
“學科分館—學科館員”模式就是按照高校學科建設以及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將圖書館根據學科類別規(guī)劃為若干個學科分館,將館藏文獻資源按照學科劃歸到對應學科分館,同時以學科為單元,設置學科鏈接在其分館主頁上,整理分館內外的學科資源,形成目錄式資源體系,以此便于需求者找尋資源。同時各分館會選聘若干名具有相關知識儲備并且具備對應圖情知識技能的學科館員,深入落實學科分館相關工作,主要負責相關學科服務工作以及外界聯絡、為圖書館與院系搭建交流溝通平臺,跟蹤并參與解決用戶在信息檢索和學科建設中所遇到的需求和問題[9]。
3學科服務現行模式的問題探究
我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已發(fā)展十余年,高校對于學科建設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學科服務的模式也逐漸豐富,所以現階段很多高校都已告別單一學科館員服務的開展模式,形成了“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作為我國學科服務領軍者的985高校圖書館,多數已形成“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但是,隨著信息用戶對于學科服務要求的不斷提升,高校圖書館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傳統的“學科館員—圖情教授”協作模式暴露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31專業(yè)人才配備不足
圖書館界一直都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嚴峻形勢,雖然社會對于圖書館功能建設更為重視,省市級圖書館也在加強力度進行人才引進工作,但對于高校圖書館的人才引進工作仍是一個難以攻堅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學科服務這個要求更高的層面。“學科館員—圖情教授”運行模式不僅需要解決“學科館員”的配置問題,更棘手的是將“圖情教授”落實到位。學科館員崗位任職要求頗高,不但要有較高層次的學歷,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業(yè)務能力;不僅要有圖書情報相關專業(yè)背景,而且要有對應學科的知識儲備;不僅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能,而且也要具備相關外語技能,這樣的學科館員實在難以選聘到位。同樣,對于此模式中的圖情教授,更是讓許多高校圖書館絞盡腦汁,因為大多數對于本學科資歷較深的教師都已承擔了較重的教學科研任務,自身的工作已經占據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據很多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負責人表示,鎖定在每個院系都有很多目標“圖情教授”的合適人選,但每次真正能接手這項任務的又寥寥無幾,有時只能退而求其次將目標人選勉強放寬至資歷略低一些,而實際工作效果又會大打折扣,反而違背了這一模式的定位以及崗位設置的初衷。
32協作關系不對等
目前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中,學科館員重點是要撰寫和及時補充最新的學科所需參考資料,甄選并整合所需學科的信息資源。但由于學科館員和教學科研人員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在開展學科服務中只能依據自己僅有的認識來實踐,所以難以把握學科真正的前沿問題以及發(fā)展趨勢,從而導致整合出來的信息良莠不齊,滋生出大量垃圾信息,使學科導航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在與圖情教授對接時候往往無法得到圖情教授的認同[10];同樣,圖情教授和學科館員身份有差距,進行交流的時候往往存在表達不通和滯后的缺陷,造成雙方信息在交互時產生不對等,并且由于兩者工作地點也存在距離,往往得不到及時而有效的交流溝通。通過調查,很多分管學科服務的負責人表示,很多高校在剛開始實行該模式時,學科館員和圖情教授溝通起來還比較積極順利,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固有聯絡關系都被上述因素削弱了。
4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完善學科服務模式的思考及建議
通過前文對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運行模式的調查分析,可以發(fā)現有大部分高校還在沿學科服務建設初期所普遍采用的“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同時筆者也對這種傳統的學科服務初期模式在新形勢下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所以應該立足當下,放眼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和時代需求,將學科服務模式升級完善,而通過對代表高校調查發(fā)現,現在有數所高水平大學已經開始有所行動—實行“學科分館—學科館員”模式,基于傳承傳統學科服務模式的優(yōu)點,同時也會規(guī)避問題和完善弊端,使學科服務在創(chuàng)新模式中得以長足發(fā)展。
根據上述對比分析,可以看到相對于傳統的“學科館員—學科教授”學科服務模式,新生的“學科分館—學科館員”可以修補很多前者的弊端,這也是采用“學科分館—學科館員”模式高校的目的所在,的確,憑借這種模式強大的優(yōu)勢,會為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的學科服務帶來高效價值[11-12],具體開展措施如下:
41基于用戶信息需求,發(fā)布學科資源動態(tài)信息
定期了解并分析本學科不同用戶的信息要求,及時掌握對口院系課程規(guī)劃和資源需求,為合理購置館藏資源和電子資源提供及時而有效的信息,并將分館內涵蓋的學科資源和相關動態(tài)以目錄形式第一時間發(fā)布,同時負責該學科分館的網絡主頁的定期系統維護。
42與對口院系協同交互,嵌入式服務提供信息源
與對口院系建立聯系,及時了解、掌握院系教學科研的開展情況,根據師生的教學科研需求,及時給予基于信息資源層面的引導和配合,并積極跟蹤參與院系學科的重點科研課題,通過各種途徑,深度嵌入院系教學與科研過程,向用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源,為科研進程增添動力。
43聯結用戶與學科分館,反饋意見助力服務決策
疏通雙向交流渠道,學科館員需要做好用戶與學科分館之間的橋梁,應對外公布自己的工作郵箱等聯系方式,方便用戶隨時反饋問題和意見,并及時予以解決問題,同時將用戶的意見匯總反饋分館負責人。
44科學評價文獻信息,整合建設學科資源數據庫
建設優(yōu)質而專業(yè)的學科資源數據庫,學科館員通過廣泛調研,可以引進一些大型的相關學科的專題數據庫,掛在學科分館的網絡主頁上供師生參考使用,同時基于專業(yè)背景廣泛涉獵本學科的專業(yè)文獻,對其進行研究和評價,從而篩選出具有潛在的高價值信息進行提取和深度加工,可以將學科細化歸納為信息單元,從而形成具有極高參考價值的學科資源數據庫。
參考文獻
[1]謝守美,趙文軍.嵌入式學科服務: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學科服務發(fā)展的新方向[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10):17-20.
[2]沈洋,李小平.985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人力資源的調查與研究[J].現代情報,2016,(10):133-137.
[3]徐璟,郭晶.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模式探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17):14-18.
[4]楊莉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新模式——“Living Library”在學科服務中的應用[J].現代情報,2011,(2):77-80.
[5]孫華.高校圖書館協同化學科服務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6]萬仁莉.國家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探討[J].圖書館,2013,(5):123-125.
[7]唐淑香.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分析[J].圖書館,2013,(4):98-100.
[8]萬文娟.“985工程”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及不足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2,(3):82-87.
[9]袁欣.開啟專業(yè)分館特色服務的大門——清華大學專業(yè)圖書館的特色學科服務淺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S1):143-145,165.
[10]劉麗偉.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模式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1]艾春艷,游越.讀者參與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新模式探討[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5):70-72.
[12]師曉青.基于區(qū)域聯盟的地方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2012,(5):91-93.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