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趙加春
[摘 要] “張力課堂”的提出,無疑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突破,是一次對教育生命本真的回歸與探索。如何讓短短的40分鐘語文課堂教學,體現(xiàn)“雙本位”理念下的生命張力,是本文研究的重點。為此,本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雙本位”課堂張力,以期對張力課堂研究、“雙本位”理念課堂教學有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 課堂 張力 雙本位 語文教學
“張力”,是一個物理名詞,受到拉力作用時,物體內(nèi)部任一截面兩側存在的相互牽引力,即指向外的膨脹力、擴張力和延伸力。其解釋似乎不能表達本文的意思,但生命的課堂需要張力。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目標過多的指向平面的“書本世界”,從而使課堂失去了彈性,失去了活力,缺乏立體感,沒有了現(xiàn)實感。這樣的課堂也就無法滿足學生完整的生活需要和多方面、多層次的發(fā)展需要。新課程改革由此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樣一種多維目標的確立,是由過去平面單一課堂向立體多元課堂改變,變“一成不變”的課堂為“不斷生成”的課堂,讓課堂回歸生命的本真。課堂教學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去提升課堂空間,激發(fā)生命個體內(nèi)在的潛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想象力,使課堂富有彈性和可塑性,讓課堂充滿張力。而如何讓短短40分鐘的課堂充滿生命的張力,首先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師言堂”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對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嘗試探索“雙本位”理念下的課堂生命張力,讓“生本”與“師本”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合、統(tǒng)一,迸發(fā)生命的活力,使課堂張弛有度、收放自如。這大概也就是張力課堂的內(nèi)涵。為此,本文著重從語文“雙本位”理念課堂教學來談談對張力課堂的淺識管見,以期對課堂教學理念、“六力”教育發(fā)展策略有著更為全面深刻的解讀。
一、師生共入文本,擦出課堂火花
課堂教學就是很好地完成師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半p本位”理念的語文課堂教學,既需要讓學生置身課文,成為文中的角色,同時教師也應進入文本,與學生一起入情入境。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拉近生與師的距離,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擦出課堂智慧的火花。我在教瑛子的《愛如茉莉》時,首先給學生和自己10分鐘時間,再次進入文本的閱讀體驗,而后進行分小組的問題討論,四個小組結合本組內(nèi)的問題,提煉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四組匯總,刪去重復,同時加入老師的一個問題。這樣進入第一次課堂問題大討論,“媽媽,為什么說‘愛如茉莉”、“一組組對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爸爸不睡陪床緊握媽媽的手,媽媽手麻卻不敢驚動睡著的爸爸,前后的照應,同學們的感受”、“作者為什么說茉莉更加潔白純凈,縷縷幽香鉆到心中,縈縈不去”、“結尾‘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你的理解,課題的重復,表達的是什么”(師問)五個問題,雖然一些問題欠質(zhì)量,不夠深入,但這些都是學生與老師共入文本后,最真切的直觀感受,具有現(xiàn)實性、真實性。在討論中,同學們熱情高漲,暢所欲言,有些說的不夠到位,沒有關系,因為這些問題是他們自己提出來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束縛,教師積極主動參與每個小組的討論,集思廣益,讓思維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充滿生命的張力。討論結束,小組代表發(fā)言,可以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問題的補充,教師同樣闡發(fā)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學生亦可進行補充,最后教師進行小結。師生共入文本,是一種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是“雙本位”理念教學的具體表現(xiàn)。第二次課堂問題討論,是在師生課文學習的尾聲,提出自己仍舊存在的問題,或者本課知識點應注意的問題,如有學生提出“課文開頭與結尾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大家學習借鑒”、“‘愛字理解與感悟”,也有同學說“學完課文,大家是不是可以嘗試寫一寫自己父母之間平凡的愛”,還有同學再次強調(diào)“本課生字詞的書寫、組詞、字意掌握理解”等,這就達到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思考的目的,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釋放他們的熱情與能量,讓課堂“活”起來,而不是老師的“獨角戲”。這樣的語文課堂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力度”。
二、教師宏觀指引,學生微觀探究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是個決策者,而不再是執(zhí)行者”,所以應打破傳統(tǒng)的“師本”理念,進行以教師為主導的宏觀調(diào)控。而作為組織者與指引人,教師應關愛每一個學生,用愛心撐起一片綠蔭。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為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半p本位”理念的語文課堂教學,應更多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教師則是一種大方向的宏觀指引,給學生以更多的微觀空間。所謂的“微觀空間”,就是學生個體的學習空間及對課堂教學的心理反應和內(nèi)心獨白。張力的課堂,本身就是一種釋放學生生命力,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潛能,敞開學生心扉的開放式課堂教學。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課前預習,對此的要求就是你要“寫”,你要留下“痕跡”,即書本上有你走過的腳印。哪怕是只言片語,一個生字詞的理解,一句話的評析,一個片段的感悟,對文本的困惑疑問等,涂涂畫畫,留下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屬于本真的東西。待到課堂上,在教師的宏觀指引下,每個學生都有了微觀的探究,屬于自己原創(chuàng)的東西,都有話可以說,課堂氛圍也就調(diào)動起來。課堂也不再是一個人的課堂,一部分人的課堂,而是大家的課堂。原始生命力的聚合,是張力課堂真諦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如此嘗試,“雙本位”理念下,讓學生的發(fā)展成為語文教學的中心,效果理想,老師大方向的宏觀指引調(diào)控,學生自我空間下的微觀探究思考,既是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尊重,也是教育本真的回歸,這樣的課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張弛有度。
三、傾注情感體驗,拓展課堂空間
張力的課堂亦是一個情感的課堂。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起始點,也是歸宿點,貫穿著語文教學始終。語文教學生命體驗的核心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的張力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它使生命體驗更加豐滿、更有深度、更見廣度,課堂空間由此也拓展延伸開來。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傾注情感,實現(xiàn)“生本”與“師本”的和諧統(tǒng)一。而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默契配合是以情感為紐帶,教師要充滿激情,豐富的情感投入到教學中去,用“情”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教師“入戲”了,學生自然也進去了,情感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舞臺。在上《盧溝橋烽火》一課時,學生對于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歷史較為模糊,情感上相比我們這代人又淡漠了些,對此我從“九一八”事變說起,嚴肅認真講述地同時情感在激動與憤慨中變化,看著課堂里一雙雙眼睛緊緊盯著老師,說明學生被感染了,激起了自我內(nèi)心的情感,在講歷史大背景,我還穿插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細菌實驗”、“埋生化武器”、“南京大屠殺”、“日本鬼子殺人比賽”等,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著,觀看《太行山上》,內(nèi)心的情感更是達到了頂點,這一系列殘暴的行為完全激發(fā)了他們的民族情感,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憤慨與憎惡,對那段屈辱歷史的深思?!侗R溝橋烽火》這課內(nèi)容的學習,讓師生有了情感的共鳴,也讓課堂空間拓展延伸開來。課后,同學紛紛在談論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為,說明他們被深深觸動了,對這段歷史,對日本這個國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課堂空間被情感打開,個體生命充滿了力量,課堂也就有了情感的張力。
四、運用教育技術,增加知識密度
新課改向語文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老師需要與時俱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但要去思考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為教師駕馭課堂,完成教學任務必須考慮的因素,還應充分借助音樂、圖片、頭像、錄像、多媒體等直觀可感的教學手段,增大課堂的張力,增加課堂知識的密度。我在講述《盧溝橋烽火》時,二到五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如果只是讓學生品析激烈對抗的語句,情感能夠上升起來,但顯然有些乏味,缺少內(nèi)心的激動。為此,我選取盧溝橋激戰(zhàn)片段,影音資料的播放,讓學生的感官為之一新,既學到了課堂知識,又加深了對歷史的了解與深思,不覺間自我的民族情感得到升華,可謂一舉多得。接下來的全民抗戰(zhàn)知識點的學習,游刃有余,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思考,課堂也就活躍起來。再如,講授《黃山奇松》一課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去過黃山,也就何談對黃山奇松的感知,對黃山松“奇”特點的認識。我選取了黃山奇松的代表性圖片,增強課堂知識的直觀效果,同時結合我去黃山的經(jīng)歷,向?qū)W生娓娓道來。有了視覺的感知,加上對老師登山經(jīng)歷的情境想象,相比之前的茫然,此時對黃山,對黃山松“奇”的特點都有了情感與知識的認識。此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自己不懂的問題或?qū)W生的疑問不能解答,我會當堂運用教育技術,進行百度百科,大屏幕下與學生共同學習,做到知識當堂吸收,問題解決即時有效。體現(xiàn)師生的平等,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與老師共同的舞臺,讓“雙本位”理念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
如何讓40分鐘語文課堂教學,體現(xiàn)“雙本位”理念下的課堂生命張力,這一問題的研究需要不斷去反思總結。自己教學實踐的初步大膽嘗試,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解決,如課堂張力的連貫性、持續(xù)性,“雙本位”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如何體現(xiàn),張力課堂與“雙本位”理念課堂教學的最佳契合點等一系列問題都將要面對。每一個問題都是教育教學的大問題,關乎著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正如人們常說“學無止境”,作為教師的我們“教亦無止境”,教學藝術探索空間的廣闊無垠,是對我們每個教師探索教學的永遠鞭策?!半p本位”理念下的課堂生命張力,讓“師本”與“生本”和諧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是教育最高目標的重要內(nèi)容,是對教育本真的尊重。這也是實現(xiàn)“讓學生快樂地學,讓老師幸福地教”的重要價值標準,是“幸福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王曉春.課堂管理,會者不難[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2] 常華鋒、朱莉.生本教學研究[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肖芳芳.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0)
[4] 黃小珠.小學語文情感教學[J].校長閱刊,2006(5).
[5] 李艷梅.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的結合[J].考試周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