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艷
摘 要:貧困大學生因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會產生相對較多的心理問題,對其身心健康及人格發(fā)展造成負面影響,妨礙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獲得幸福。文章根據積極心理學分析貧困大學生為什么要培養(yǎng)幸福品質,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對認知、情緒、意志這三種心理過程進行訓練,達到培養(yǎng)和塑造貧困大學生幸福心理品質的目的。
關鍵詞:幸福 貧困大學生 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141-02
1 幸福是什么
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烏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碧K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guī)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yǎng)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p>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種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其既表現為一種外顯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品質。心理學家對幸福有這樣的解釋:幸福是個體內心深處的一種情感狀態(tài),當個體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順從于這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也就越發(fā)明顯。幸福作為一種內在的心理品質會十分穩(wěn)定,這是一種獨立堅強,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
2 貧困大學生為什么要培養(yǎng)幸福心理品質
高校的貧困大學生相較于非貧困大學生,因其經濟狀況不良、家庭支持不足、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更大等因素,致使他們相對而言更容易產生較多的心理問題,如:自卑、孤僻、焦慮、抑郁,甚至多疑、偏執(zhí)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導致其自我封閉、人際關系敏感,進而學習上生活上更加困難。各方面的不如意以及產生的不幸福感對貧困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職業(yè)發(fā)展、身心健康都造成負面影響,妨礙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幸福。
心理品質是指一個人在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心理品質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積極的方面,又有消極的方面。顯然,幸福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
幸福如果成為人的內在心理品質,基于心理品質的穩(wěn)定性,它會使人在更多方面和更長時間里保持積極的情緒,擁有恒常的幸福感。我們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正是要塑造這種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擁有幸福感促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個人的發(fā)展及社會功能更加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擁有幸福感讓我們更聰明。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做出重要決策。心理學家的實驗亦有證據顯示,積極情緒及愉悅的狀態(tài)能使人拓展思維,加快思考速度,提升記憶力,更有可能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
(2)擁有幸福感讓我們更健康。研究者發(fā)現有幸福感的人相對于沒有幸福感的人,有較為良好的健康習慣和比較強健的免疫系統,他們的死亡率、殘障率均可降低50%之多,而且人還不易衰老。事實上,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擁有幸福感可以促進人們身體健康,甚至壽命延長。
(3)擁有幸福感讓我們更好應對不幸。有幸福感的人面對苦難不但更能忍受痛苦,而且在受到威脅時,比沒有幸福感的人更加關注健康和安全信息;同時,他們所擁有的積極情緒還能去除消極情緒,對未來有更多美好期待??梢娦腋8锌梢詭椭覀冇杏職狻⒂行判膶顾庥龅牟恍?。
(4)擁有幸福感的人朋友更多。幸福的人與一般人或不幸福的人有個很重要的差別:社交生活豐富與充實。幸福的人喜歡關注別人,與人分享,不會過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們獨處時間更少,更喜歡參加群體活動,能擁有更多朋友,具備更多的同情心和利他行為。這些都是人的社會功能完善的重要體現。
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培養(yǎng)幸福心理品質,保持積極的情緒和樂觀的心態(tài),擁有恒常的幸福感,可以使其擴展心智視野,增加包容性和創(chuàng)造力,更能接受新的經驗和新的想法。這對于貧困大學生在改善人際關系、提升學業(yè)成就、緩解就業(yè)壓力、促進身心健康、完善社會功能等方面,都發(fā)揮著很大作用。
3 如何培養(yǎng)貧困生的幸福心理品質
近10年以來,雖然政府、社會、學校各層面加大力度,越來越多地采取了獎、助、勤、貸、補、減、免等各種資助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大學生在經濟或物質方面的困難,但是對于他們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幫扶還不夠重視,尚未幫助貧困大學生進一步解決“心理貧困”,他們的各種心理問題依然存在,距離獲得幸福的目標仍有距離。尤其是當前社會上“金錢至上”“拼爹”“特權橫行”等不良思潮對大學校園的沖擊,使得貧困大學生在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幸福觀、價值觀的道路上障礙重重,阻礙了他們感知幸福、追求幸福的腳步。
為幫助貧困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擺脫心理問題,真正做到“心理脫貧”,我們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通過人的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這三個方面的訓練和調整,來培養(yǎng)和塑造貧困大學生的幸福心理品質,從而使其向獲得幸福的人生目標邁進。
3.1 改變認知,進行積極的思維訓練
認知也稱之為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在心理學中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正確的認知和消極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導致他們接受客觀信息后進行消極的加工和處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果人們更多看到的是自身的缺陷和周圍事物不好的一面,而忽視了自身的優(yōu)勢和事物積極的方面,那么對事物消極或否定的這類認知只會讓人對現實產生不滿,導致內心越來越不快樂、不幸福。沒有人和事是完美的,人人都需要不斷改善自己,取得進步。訓練貧困大學生培養(yǎng)積極的思維模式,辯證地看待問題,形成正確認知,發(fā)掘事物的積極方面及其產生的積極影響,對于其客觀的評價自己,悅納自我,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挖掘內在潛力,勇敢面對自身的不足,擺脫劣勢帶來的困擾,肯定自我的價值,提升幸福感有莫大幫助。
3.2 改善情緒,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作為一種主觀體驗,情緒是能夠為我們所控制和改變的,而且一些復雜情緒是可以經過后天習得的。擁有積極情緒的人大部分時候都感覺很好,好事會帶給他們幸福感,而且這個幸福感相當持久。積極的情緒能夠讓人獲得幸福的體驗,消極的情緒則會讓人不愉快、影響幸福感的產生,甚至妨害身心健康。貧困大學生因為經濟和心理的壓力,他們大多會產生焦慮、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因此,要學會控制和改善情緒,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克服和轉化消極的情緒,盡可能多地讓自己保持愉悅的狀態(tài),創(chuàng)造持久的幸福感。貧困大學生可以學習和運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自助行為,比如:通過自我安慰、合理宣泄、情緒控制等方法擺脫消極情緒,通過調節(jié)期望值、樹立樂觀心態(tài)、合理歸因等方法保持和創(chuàng)造積極情緒。這樣不但能讓自身充滿正能量,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情緒商數,即情商。
3.3 錘煉意志,鍛造積極的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是個體意志行為的特點所構成的穩(wěn)定心理特性的綜合,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是個體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直接影響著個體的行為結果。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對于塑造健康人格和產生積極的行為結果,從而獲得積極的體驗與幸福感有著重要作用。貧困大學生的意志品質除了具備一般大學生的共性,也會呈現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動搖妥協等不良的意志品質,使之不能正確對待現實中所遇到的困難,容易出現消極回避甚至放棄的行為,最終導致失敗的結果,由此而來的消極體驗,讓他們總是不能產生滿意、快樂、幸福這類積極的感受和體驗。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形成的。貧困大學生可以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確定合適的目標,增強自信,不畏困難,做到自我約束和自我克制,進行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激勵,克服行動中的困難和內心沖突引起的思想波動和搖擺,挑戰(zhàn)自我,逐步形成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進而增加獲得幸福的內在心理能量。
教育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以人為本,關注和培養(yǎng)人的幸福品質和能力,培養(yǎng)能夠感受幸福、擁有幸福、更能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在競爭日益激烈、生存壓力不斷增大的當今社會,培養(yǎng)和塑造貧困大學生的幸福心理品質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更好發(fā)揮和培養(yǎng)他們內在的優(yōu)勢、能力與美德,增加其勇氣、信心和感恩的態(tài)度,使之學會正確應對之道,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在遭受苦難和挫折時就不會出現精神障礙,讓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中自覺、積極、主動追求美好,創(chuàng)造幸福,擁有幸福的人生,實現教育的終極價值。
參考文獻
[1] (美)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洪蘭,譯.萬卷出版公司,2010:31-49.
[2] 傅安球.助理心理咨詢師培訓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4-56.
[3] 蔡國慶.培育幸福感: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路徑[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6):21-22.
[4] 葉艷暉.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培養(yǎng)與提升[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3(8):97-100.
[5] 黃秋蓮.高職貧困生“心理脫貧”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5(12):127-129.
[6] 陳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的培養(yǎng)[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9):81-82.
[7] 蔣常香.高職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研究[J].百家論苑,2011(2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