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鏡輝
鴉片戰(zhàn)爭時期,廣州市井里流傳著一首廣州話民謠,反映的是當年的三元里抗英事件:一聲炮響,二律(二.諧音“義”.義律是當時的英軍首領(lǐng))埋(埋.“靠近”之意)城,三元里頂住,四方炮臺打爛,伍紫垣頂上,六百萬講和,七錢二兌足,八千斤(指廣州城西北角的大炮)未響,九九(九.諧音“久”)打下,十足輸曬(“輸曬”為“輸光”之意)。
這首民謠是用廣州方言寫的,應(yīng)是當時廣州人所作。民謠中的“二律”是指英軍頭目“義律”,伍紫垣原名伍崇曜,是清朝時廣州十三行的總商。
英軍攻下鎮(zhèn)海樓后,迅速地占領(lǐng)了四方炮臺,這引起了廣州民眾的強烈不滿。不久,又發(fā)生英軍到三元里一帶調(diào)戲婦女的事,這更是激起了廣州百姓的公憤,于是便發(fā)生了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
英軍感到,雖然清政府的官員軟弱,但老百姓不好欺侮,便想找個臺階下,于是動員與英國商人素有往來的廣州商人伍紫垣出資六百萬銀元,代表清政府出面講和,以便他們將軍隊退至香港?!捌咤X二兌足”是指這六百萬銀元平均攤到當時全部國人頭上的話,每個人需要賠償白銀七錢二分。
歷史已遠去,但這首民謠仍讓國人感覺心酸:軟弱和落后是會被欺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