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霞
公儀休是魯國的相。據(jù)說,他在治國理政、肅清吏治方面頗有卓識。然而,讓他名垂青史的卻是他嗜魚而不收魚的典故。
公儀休嗜魚,于是有人給他送魚。一條魚,算不上賄賂吧?但是,送魚給相,即便別無企圖,也難逃行賄的嫌疑。因?yàn)闄?quán)重位尊的人,很難得到純粹的感情,去送魚的人至少都懷著一個(gè),甚至一個(gè)以上的目的。更何況,送魚的人還是別有用心的,畢竟公儀休好這一口。投其所好,這是策略。但是,沒想到公儀休會拒絕。于是,有人問:“你嗜魚,何故不受?”公儀休答了一句話,直白、老實(shí),卻給人頗多啟迪。
“以嗜魚,故不受?!本鸵?yàn)槲蚁矚g吃魚,所以不能收。不看下文,這話似乎有些道德克制的意味,就像君子愛財(cái),但取之有道。能有這番巋然不動的自律功夫,當(dāng)然了得。更何況這些送魚的人,可能還是親戚朋友、舊識故交,甚至是兩肋插刀的哥們。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世情皆如此。公儀休當(dāng)年也一定面臨著不少誘惑,但他拒魚,絕不是簡單的自律,而是有著更深層的思考。
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魚而被免,誰復(fù)給我魚者?這才是公儀休拒魚的真正原因。收了魚,可能只有你知我知,日子光滑無痕,彼此相安無事。但是,天下沒有免費(fèi)的午餐,魚不是白送的,至少是送魚者的感情投資,而投資都是要求回報(bào)的,且回報(bào)都是超值的,自己會因收魚而陷入工作被動,甚至從此種下禍根。更嚴(yán)重的是,萬一君王知道了,龍顏大怒怎么辦?“看你素日教育別人滿口仁義道德,怎么自己就貪贓枉法了?”說不準(zhǔn)一氣之下還會罷免自己的官職。最糟糕的是,讓同僚知道了,那同僚恰好和自己政見不和,有宿怨,甚至雙方是死對頭,一直對自己虎視眈眈,巴不得自己遭殃,收了魚,不是示人以丑、授人以柄嗎?再說,政治上的敵人,哪個(gè)會是省油的燈?說不準(zhǔn)會由此小題大做,借收魚一事制造事端,羅織罪名,將自己扳倒,以便取而代之。收下一魚,可能惹火燒身,連安身立命的根本都丟掉了,身為萬人之上的一國之相,這么糊涂還行?
公儀休顯然是絕頂聰明的,他自然是想到了這種種的可能——因?yàn)榭吹猛?,所以放得下。這種安分守己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是定力,是修養(yǎng),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