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哥
2017年1月13日,一位老人迎來了他112歲的生日。令人痛惋的是,就在老人過完他的112歲生日的第二天,就平靜地離去了……
他的一生跨越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被戲稱為“四朝元老”。
他前半生是經(jīng)濟學家,后又半路出家,研究語言文字,成為當代最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88歲之后,又試以撰文啟蒙思想。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1.青果巷里走出的大師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出生于江蘇常州青果巷。周老原名周耀平,有光,是他自取的筆名。青果巷可是個藏龍臥虎之地,從那條小巷里就走出了趙元任、瞿秋白、周有光三位大家。
周家原本是常州的名門望族,但因曾祖父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失敗,家族就此衰敗。17歲那年,周有光考上上海的圣約翰大學,卻正是家中最窮的時候。圣約翰大學是教會大學,學費極貴,在讀者非富即貴,為讓周有光上學,家中四處舉債。第一天在大學注冊,周有光領到卡片,不但要寫中文,還要寫拼音,可中國當時并沒有統(tǒng)一的拼音,學校只好拿上海話來標注。進入學校后,周有光接觸到拉丁文,興趣使然,自學了字母管理法,沒想到為今后的事業(yè)打下了基礎。
抗戰(zhàn)爆發(fā)后,為穩(wěn)定后方經(jīng)濟,國民黨政府在西南成立農(nóng)本局,周有光帶著妻兒去重慶工作。在被炮火撼動的中國大地上,周有光帶著妻兒四處逃亡,直到抗戰(zhàn)勝利,上海的銀行業(yè)要恢復,周有光被派往美國華爾街工作。
當時,他有個叫何廉的朋友,一日尋上門來對他說:“愛因斯坦現(xiàn)在沒事做,想找個人陪他聊天,你要不要去?”周有光一聽,當然要去!于是穿得精神抖擻上門拜訪,卻沒想到愛因斯坦穿得極為隨便,見了他就像對待老朋友一樣。談話間,愛因斯坦對他說:“人的差別在業(yè)余,一個人到60歲,除去吃飯、睡覺、工作,還有很多業(yè)余的時間,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完全可以在一門學科上有所建樹。”一番話將周有光點醒,此后,他開始鉆研語言學,發(fā)誓不讓自己的每一天虛度。
1949年,新中國成立,經(jīng)受“五四”文化洗禮的周有光,聽說未來將是一個民主國家,毫不猶豫地帶著妻兒回到祖國。
回國后,周有光一邊在新華銀行做秘書長,一邊在復旦大學任教,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寫下了備受關注的《新中國金融問題》。當時上海工資改革,薪水大減,他一百元工資縮水到五分之一,他卻對此毫無怨言。
但周有光怎么也想不到,在1955年,他被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名,讓他速速去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2.半路出家的“漢語拼音之父”
在周老加入之前,漢語拼音方案討論了兩三年,但遲遲沒有一個結果。文改會拿出了6個方案,到底該用哪一個,大家爭論不休。當時中蘇關系尚好,蘇聯(lián)便想讓中國用俄文斯拉夫字母。然而這一點遭到周老的反對,他認為斯拉夫字母國際并不通用,不利于以后長期應用與發(fā)展。隨后那三年,在周老帶領下,文改會革故鼎新,在不斷的爭論和探索中,創(chuàng)定了漢語拼音。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從此,全國小學生入學第一件事,就是學習漢語拼音,為推進國民脫盲、文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正是因為轉行,周有光還幸運地躲開了“反右”。彼時上海經(jīng)濟學界震蕩,無數(shù)學者被風潮席卷而去。周老雖幸運躲過了這一劫,卻沒能躲過接下來更大的狂潮。
1969年,他被派到寧夏參加勞動,在無比空曠荒涼的地方,很多人叫苦連連,周老卻說很好,“不下放我,我一輩子也見不到這樣的地方啊”。當年在寧夏,不少老干部自殺或精神崩潰,可在周老回憶起來卻滿是趣味。周老去寧夏前用腦過度,晚上睡不好覺。結果從事體力勞動后,腦袋得到休息,失眠癥就沒了。“這就叫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p>
在那些動蕩的歲月里,周老依然溫文爾雅,遇事不驚,在痛苦中想辦法提煉樂趣。這與妻子張允和的處世哲學不謀而合:“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
3.相濡以沫的跨世紀愛情
說起周老和張允和的姻緣,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中國文化界有兩條著名的巷子,一是常州走出諸多大家才子的青果巷,還有就是住著張家四姐妹的蘇州九如巷。
張允和的曾祖父曾任江蘇巡撫,父親張冀牖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祖籍安徽合肥,于1918年遷居蘇州,住在五卅路的九如巷三號。
周有光和張允和的愛情,正好將這兩條巷子聯(lián)系了起來。張允和讀中學時,曾是周老妹妹的同學,因兩家走得近,便常在一起玩耍。經(jīng)歷了一系列甜蜜后,到了談婚論嫁時,周有光卻遲疑起來:“我這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钡珡堅屎筒⒉唤橐猓骸靶腋2皇悄憬o我的,是我們兩人一起去創(chuàng)造的?!?933年,兩人舉行婚禮,風風雨雨,一路扶持,從抗日戰(zhàn)爭到抗戰(zhàn)勝利,從新中國成立到內(nèi)亂,70年恩愛如初,患難與共。
直到晚年,兩人蝸居在一個小房子里,每天都會喝兩次紅茶,每次喝茶前,都要拿起杯子敬對方,周有光老人說:“古代有舉案齊眉,我們這里沒有案,有的是杯子,每一次喝茶之前,都要碰杯,這叫舉杯齊眉?!?/p>
到了晚年,兩人都是孩童脾性。周有光91歲時,收到一張賀卡,上面寫著“祝11歲的周有光爺爺生日快樂!”原來他自認為人活到80歲,已算“盡數(shù)”,后面要從頭算起。張允和看到老伴兒的頭發(fā)禿了,就會拿這件事來開他玩笑,周老摸了摸自己的腦門一笑,“我這是頭發(fā)還沒長出來呢!”
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老人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這對周老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在經(jīng)歷了半年的傷痛后,周老才好不容易挺了過來。此后,他的生活越來越簡單,但始終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天上、下午,都要喝一杯紅茶。
4.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長壽老人
妻子去世后,兒子周曉平照顧起父親。兩人親近數(shù)十載,被稱作“兄弟父子”。2014年,周曉平動了兩次大手術,來見父親時,兩人如久別重逢的老友,不但一起唱了圣約翰大學的校歌,還唱了《馬賽曲》。110歲的父親和80歲的兒子,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親朋。萬萬沒想到,就在一周后,周曉平離開了人世……
兒子的離去,再一次將周老推向孤獨和悲傷的境地。他在醫(yī)院住了幾個月,收到了好多次病危通知,可最終還是挺了過來。
誰能想到,年過百歲,周老依然堅持博覽群書、筆耕不輟,出版了無數(shù)啟蒙之作:100歲《百歲新稿》、104歲《朝聞道集》、105歲《拾貝集》、108歲《周有光文集》、110歲《逝年如水》。如今,周老迎來自己112歲的生日,卻依然求知求變,每天堅持讀書、看報,了解時事,難怪大家都說,從周老身上,得以看到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從“傳統(tǒng)”成功向“現(xiàn)代”過渡的。這份“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值得每個人敬重與學習。
提及長壽的秘訣,周老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第一是心胸豁達,處亂不驚;第二是于苦難中取樂,積極面對;第三是勤于思考,不斷汲取新知;第四是以愛情滋潤,互相敬重;第五,周老一生奉行“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jié),生活簡樸,素茶淡飯。周老常說:“人的病都是吃出來的,求知要越多越好,生活要越簡單越好!”這不僅是對年輕人的啟示,也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啟示。
(摘自《今日頭條》的《老黃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