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萍+張曉玲+官俏兵+俞曉翔+沈和平+王琰萍+沈宇斐
[摘要] 目的 研究癡呆患者腦CT徑線測量結果與認知功能測評結果的特征。 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86例癡呆患者,其中48例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作為本次研究的VD組;38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Alzheimer's disease,AD)作為本次研究的AD組。同時選取同期來我院進行體檢的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39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分別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顱腦CT掃描,并應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神經(jīng)心理測評。 結果 AD組和VD組研究對象頭顱CT掃描各徑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D組研究對象與對照組比較,MMSE各因子分及MMSE總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VD組研究對象與對照組比較,定向力因子分、注意和計算因子分、記憶因子分及MMSE總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語言因子分、識記因子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D組研究對象與VD組相比,其定向力因子分、語言因子分及MMSE總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CT各徑線有別于血管性癡呆患者。MMSE總分及其因子分在癡呆患者與正常老年患者之間及不同類型癡呆患者之間存在差異。
[關鍵詞] 癡呆;阿爾茨海默??;血管性癡呆;腦CT徑線測量;認知功能測評
[中圖分類號] R74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28-0013-04
隨著人口老齡化在全球范圍迅速進展,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癡呆疾病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并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的重要疾病[1]。然而,臨床上高漏診率與高患病率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特別是在廣大的基層醫(yī)院。筆者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兩類癡呆的患者進行了腦CT徑線測量及認知功能測評,對其測量結果和測評結果進行分析,以期對廣大基層醫(yī)療單位診治癡呆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86例老年癡呆患者,診斷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和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Ⅳ)。關于癡呆診斷標準均要求以下4點:記憶力減退;其他認知能力減退;認知衰退足以影響社會功能;排除意識障礙、譫妄等導致的上述癥狀[2]。結合病史特點、臨床檢查結果、神經(jīng)心理測評研究,然后利用Hackinski缺血指數(shù)表[3]對86例患者進行鑒別區(qū)分,其中48例老年患者確診為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作為本次研究的VD組;38例老年患者確診為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AD),作為本次研究的AD組;同時選取來我院進行體檢的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者39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本次研究中三組入選研究對象在入組前均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4]排除情緒障礙,同時剔除了由于感染、中毒、腦外傷以及代謝性疾病所導致的癡呆癥狀患者[5]。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社會學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
1.2 方法
分別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顱腦CT掃描,并應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6,7]對三組研究對象進行認知功能測評。MMSE是世界上最普及、最常用的老年癡呆篩查量表。它包括時間與地點定向、語言(復述、命名、理解指令)、注意和計算、即刻與短時聽覺詞語記憶、識記等項目,滿分為30分[8,9]。顱腦CT掃描應用我院64排螺旋CT機進行,其各項參數(shù)為:電壓120 V,電流250 mA,基線為眥耳線,掃面厚度10 mm。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多組計量資料明確方差分析的首步結果與結論給出方差值,在方差分析結論的前提下,兩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研究對象頭顱CT各參數(shù)比較
AD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頭顱CT掃描各徑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59、5.805、2.817、3.988、2.911、2.251、3.630、4.952,P均<0.05)。AD組和VD組研究對象頭顱CT掃描各徑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65、2.650、2.017、2.438、2.063、2.128、2.123、2.628,P均<0.05)。三組研究對象具體的頭顱CT參數(shù)見表2。
2.2三組研究對象MMSE各因子分及MMSE總分比較
AD組研究對象與對照組比較,MMSE各因子分及MMSE總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082、4.125、2.962、5.249、5.149、7.306,P均<0.05)。VD組研究對象與對照組比較,定向力因子分、注意和計算因子分、記憶因子分及MMSE總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11、2.707、3.092、2.993,P均<0.05);而語言因子分、識記因子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26、0.921,P均>0.05)。AD組研究對象與VD組比較,其定向力因子分、語言因子分及MMSE總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97、3.582、6.447,P均<0.05)。三組研究對象具體的MMSE各因子分及MMSE總分見表3。
3 討論
癡呆是一種以認知功能缺損為核心癥狀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10],認知損害可涉及記憶、學習、定向、理解、判斷、計算、語言、視空間等功能,其智能損害的程度足以干擾日常生活能力或社會職業(yè)功能,是當今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癡呆是一組綜合征,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原因,占癡呆患者的60%~80%,其次便是血管性癡呆(VD),對其進行規(guī)范診治是全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對于癡呆患者來說,在其發(fā)病的早期,進行阿爾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癡呆的準確鑒別診斷是提高其臨床治療預后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目前,臨床上對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鑒別診斷主要依靠的一方面是老年患者的各臨床癡呆病史情況,另一方面是利用各種量表對老年患者進行測量、評價,根據(jù)具體的測量、評價結果進行判斷。MMSE是最具影響的認知功能篩查工具,在國內(nèi)外被廣泛使用。其檢測癡呆的敏感性多在80%~90%,特異性為70%~80%[11,12]。它具有敏感性強、操作容易的優(yōu)點。MMSE對識別正常老人和癡呆有較好的價值,但對區(qū)別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癡呆作用有限[13,14]。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可用于區(qū)別正常老人和輕度AD,但該量表在國內(nèi)尚缺乏公認的年齡和文化程度校正的常模,本文也未作相關研究。且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來看,以上鑒別診斷方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對于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早期鑒別診斷效果并不理想[15,16]。隨著CT、磁共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臨床將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的早期鑒別診斷眼光轉(zhuǎn)向了影像學技術,基于腦結構的線性測量是一種傳統(tǒng)、簡便、易于臨床操作的方法,可為診斷AD及評估疾病嚴重程度提供良好的形態(tài)學依據(jù)。在廣大的基層醫(yī)院,可能不具備像磁共振和PET這樣的高端設備,但CT掃描已是非常普遍,CT掃描在老年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的早期鑒別診斷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7]。
對所有老年性疾病而言,進行生物標志物評估時必須考慮到正常衰老情況下的腦容量、神經(jīng)元以及突觸喪失。采用神經(jīng)心理量表測試來評估認知能力的下降時也存在類似情況,需要考慮被評估者的語言、教育和文化背景影響。根據(jù)影像檢測結果進行定量研究時,也應重視年齡、性別匹配的正常衰老人群的參數(shù)標準[18]。另外,已有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血管性癡呆患者在腦萎縮程度上具有非常顯著的差異,且這兩類疾病老年患者的腦萎縮程度與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也存在顯著差異[19]。據(jù)此可見,通過對患者進行CT掃描或MR掃描,觀察其腦萎縮的程度可以對阿爾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鑒別診斷。在本次臨床研究中也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本次研究中通過對三組老年研究對象行顱腦CT掃描,在全部有關大腦萎縮的測量徑線中發(fā)現(xiàn),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萎縮程度顯著重于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及血管性癡呆患者。
癡呆患者的智能損害程度與其皮層及髓質(zhì)的萎縮程度呈正比關系[20]。從本次研究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本次研究中血管性癡呆患者的MMSE識記因子及語言因子方面的因子分與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相比,無顯著差異;但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所有MMSE的因子分與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比較均具有顯著差異。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存在廣泛的腦功能障礙,其腦萎縮是顯著而廣泛的;而血管性癡呆患者則主要表現(xiàn)為以缺血區(qū)相對應的功能障礙為主,其皮層的萎縮是次要的。因此,MMSE各因子的因子分測量是鑒別診斷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一項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血管性癡呆患者在臨床癥狀上有較多相似之處,但是其顱腦CT掃描提示的腦萎縮程度及腦萎縮部位之間具有明顯差異,同時MMSE各因子的因子分是否全面下降也具有明顯差異。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廣大基層醫(yī)院,顱腦CT掃描聯(lián)合神經(jīng)心理測評對于老年人認知障礙的篩查,以及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早期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臨床可將其作為一種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早期快速鑒別診斷的臨床手段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拓西平. 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4,13(5):321-326.
[2] 賈建平,王蔭華,李焰生,等. 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二):癡呆分型及診斷標準[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 91(11):735-741.
[3] 李峰,馬穎,陳任,等. 農(nóng)村社區(qū)老年人自評狀況、社會支持與老年癡呆癥患病率的關系研究[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1):19-21.
[4] 康美玉,高玉梅,霍紅旗,等. 河北省3632名城鄉(xiāng)社區(qū)老年人慢性病及老年癡呆的現(xiàn)況調(diào)查[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7):672-675.
[5] 王愛梅,耿若君,李弋,等. 旱蓮草對老年癡呆模型大鼠學習記憶及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表達的影響[J].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3):212-214.
[6] Castro-Costa E,Dewey ME,Uchoa E,et 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across time in a sample with low-education levels:10 year follow-up of the Bambui Cohort Study of Ageing[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4,29(12):1294-1303.
[7] Kim SY,Lim TS,Lee HY,et al. Cluster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by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J]. Neurol Sci,2014,35(9):1353-1358.
[8] Villemagne VL,Pike KE,C hetelat G,et al.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Aβ and cognition in aging and Alzheimer disease[J]. Annals of Neurology,2011,69(1):181-192.
[9] Tan KS,Libon DJ,Rascovsky K,et al. Differential longitudinal decline on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in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and Alzheimer disease[J].Alzheimer Disease & Associated Disorders,2013,27(4):310-315.
[10] 萬婧,王健,尹訓濤. 2型糖尿病與癡呆亞型相關機制的研究進展[J]. 重慶醫(yī)學,2014,31:4247-4249.
[11] 肖世富. 神經(jīng)心理測驗和評定量表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應用及價值[J]. 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5,5(3):137-140.
[12] 楊期東,周琳.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學特征[J]. 中國臨床康復,2005,8(31):6982-6983.
[13] 李丹丹,姜紅燕,白燕,等. 神經(jīng)心理學評估在阿爾茨海默病診療中的應用[J]. 醫(yī)學綜述,2013,19(10):1829-1831.
[14] Mitchell AJ. A meta-analysis of the accuracy of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J Psyehiatr Res,2009, 43(4):411-431.
[15] 賈建平,王蔭華,張朝東,等. 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一):癡呆診斷流程[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 91(9):577-581.
[16] 姚朝輝,張少鋒,劉涓. 老年癡呆患者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與認知功能、腦灌注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23(11):993-996.
[17] 劉牧軍,許明珠. 音樂護理干預對輕度老年癡呆患者行為及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9):1049-1051.
[18] 陸小偉. 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jīng)退行性癡呆腦萎縮的影像學特征[J]. 實用老年醫(yī)學,2015,29(4):272-276.
[19] 張彩華,徐奕,朱宏霞. 微型營養(yǎng)評定法和微型營養(yǎng)評定簡表在老年癡呆患者營養(yǎng)篩查中的應用[J]. 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0,18(3):141-142.
[20] 邵靜,許冬梅. 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臨床特征與護理的研究進展[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9,(2):189-190.
(收稿日期: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