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根銀
摘 要:課堂教學中,對于一段文本的教學,在課改中苦苦探索的老師們一般存在以下兩種問題傾向:其一,想引導卻不深入,想訓練卻不到位,只能鳴驚收兵草草收場;其二,過猶不及,課堂失控。對于這兩種現(xiàn)象,筆者認為要正確認識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正確把握好語文教學“進”“退”的尺度。
關鍵詞:工具 人文 方法引領 多元解讀
課堂教學中,對于一段文本的教學,在課改中苦苦探索的老師們一般存在以下兩種問題傾向:其一,想引導卻不深入,想訓練卻不到位,只能鳴驚收兵草草收場;其二,過猶不及,課堂失控。面對學生的個性解讀或獨特感受價值難斷,不知所措。課堂教學進亦憂,退亦憂,騎虎難下,進退兩難。如何消融以上兩種現(xiàn)象,真正落實課改理念,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好教學中進與退的尺度顯得尤為重要。
一、立足工具性,在方法引領中讓語言訓練更進一步
課例一:《小鎮(zhèn)的早晨》(蘇教版第8冊)
師:教室里輕輕地飄蕩著優(yōu)美的朗讀聲,現(xiàn)在同學們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這么美的語言,如果不把它背下來,那就太可惜了。同學們想不想將它背下來?
生:想。
師:那我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大家再讀讀,爭取背下來。
(教室里傳來雜亂的讀書、背誦聲,學生各種讀書的形態(tài)皆有。)
背誦是語文學習的“千古真經”,是學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的重要途徑。將名言警句、妙語華章熟讀成誦,爛熟于心,學生就能較迅速的掌握語言。然而,實際教學中,背誦往往被簡化為簡單的機械誦讀,死記硬背,成了讓學生生厭頭痛的痛苦折磨。
課例二:同一教學內容,一位老師是這樣進行背誦指導的。
師:這么美的語言,如果能背下來,那多好??!我們來一個背誦比賽,看看是你們背誦快,還是我的記憶好。
(師生各背3分鐘,3分鐘后)
師:我已經會背了,能允許我先背嗎?(老師試背,并故意漏掉“沿街、一些、兩座”這三個句首詞語)
生:老師,你背的時候漏了“沿街、一些、兩座”這三個句首詞語。
師:謝謝同學們的提醒。請幫一下忙,把我漏掉的詞語寫在黑板上。這三個詞都是句子開頭的詞語,句首詞在背誦時往往容易忽視。背誦時,我們可以把這些詞語寫在紙上以便提醒自己,這是背誦的一種方法,有助于提高背誦的效率……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多積累、巧運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是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然而如何將這一課改理念落實到位?上述兩個課例中老師都注意了讓學生積累、運用,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但課例一中的實踐是機械的:機械的記憶,機械的模仿,機械的移植。實踐活動缺乏情趣和意蘊,沒有過程,缺少方法,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調動學生投身實踐的積極性。
課例二在指導學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教師注意方法的引領,興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有效積累,運用精當。學生在巧妙的背,創(chuàng)造性的用的過程中涂抹下語文亮麗的底色,積淀下厚實的語文功底。課堂教學中,教師進一步的引導訓練,讓課改的基本理念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落實。
二、弘揚人文性,在多元解讀中用點撥引導退中求進
課例:《錢學森》(蘇教版第11冊)
出示: “我們日夜盼望著的,就是祖國能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xiàn)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兒女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p>
在學生討論了錢學森是留在美國有前途還是回國有前途,初步感知了錢學森的心理活動后教師激情引導朗讀——
師:同學們,祖國是很貧窮,是很落后。但你不回去,我不回去,誰來建設祖國,祖國又怎能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歷經苦難的中國人民又怎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假如你是錢學森,你會對留學生怎樣表白?你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生1:我會很誠懇地勸他們和我一起回去,祖國需要我們?。◣е\懇的心情讀)
生2:我會很激動,很興奮,祖國解放了,人民可以當家作主了!
師:說得好,讓我們聽聽你激動的表白?。?生懷著激動的心情讀。)
生3:我很氣憤!
師:氣憤?別人勸你不成,你反過來勸別人回去,你會氣憤嗎?
生:我是為那些留學生勸我回去而氣憤!
師:應該把你的氣憤壓回去!
(學生小臉通紅,還想再說點什么,可看看老師,欲言又止——)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深深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應該說課例中的老師找到了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有效方式,移情換位,熏陶感染,平等對話。師生間的圍繞錢學森“表白”的碰撞和對話,引誘與點燃了學生情感的火把,讓課堂交流一步步走向精彩。案例中,教師精心地進行了情感造勢和蓄積,可當學生的“氣憤”偏離了教師的解讀時,教師先是質疑,然后冒進地進行強勢“引導”。使學生已經噴薄的情感遭遇一盆冷水,更讓交流發(fā)言的同學一頭霧水。很顯然,學生的“氣憤”在情理之中,并未偏離文本價值取向,教師的急功近利和以我為主讓課堂教學人文性和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課堂的人文性體現(xiàn)在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體現(xiàn)在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體現(xiàn)師生與文本間的真情碰撞。但這種平等和諧氛圍營造的主動權在我們教師手中,課堂上,學生依然是弱勢群體,教師“搶話筒”、教師給“標準答案”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學生自主學習依然是水中望月。究其主要原因我覺得不是理念的問題,而是教師心浮氣躁,缺乏課堂教學的耐心和底氣。
課堂上,教師要學會適度隱身,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設計教學活動,給足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臺和機會。讓語文素養(yǎng)在深層閱讀和多彩活動中同構共生,這樣的課堂才會產生更多的迷人風景和不可預料的驚喜。其次,教師要學會以退為進,讓每個想表達的孩子成為對話“主角”。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是學生發(fā)言的動力。可當學生的解讀偏離我們的預設軌道時,切不可牽著學生的鼻子強塞硬灌,強迫接受。更不必為了維護教師形象,死要面子,差強人意。要善于傾聽學生,尊重發(fā)言,在耐心的傾聽中判斷,在理性的思辯中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導向和價值觀。也可以退后一步冷處理,拋出自己的困惑,組織學生自己討論解決。教師有效運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享受教師人文的關懷,使課堂不斷生成新的教學增長點,引領教學走向“教是為了不教”的最佳境界。
課堂教學中,進與退是矛盾的抉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一種豁然開朗的美妙境界,“以退為進,見好就收”也不失為一種顧全大局的有效策略。課堂實踐中,我們要把握好課堂進與退的尺度,讓課堂教學因為更進一步的雙基訓練而扎實、樸實,教師退一步的等待、寬容、傾聽、欣賞而靈動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