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義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同一篇文章有一千種解讀的方法。可是,怎樣將一篇文章講授得出彩、新奇,且又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把握了文章的重難點呢?這就在于教師一開始是怎樣切入文章的。
美國記者羅森塔爾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新聞在當時榮獲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那說明這篇新聞定有過人之處。作者說“沒有什么新聞”,那為何又要寫呢?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又何在?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慢慢分析。眾所周知,奧斯維辛曾經是二戰(zhàn)時期世界上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有許多人枉死在這里??删褪沁@樣一個殺人工廠,現(xiàn)在卻變成了旅游勝地。(1947年奧斯維辛被開辟為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正如文中所道:“這里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边@句話有兩個詞語我們必須注意,“最可怕的”和“旅游中心”。作者為何在“旅游中心”前加上“最可怕的”這個定語呢?在我們的認知里,旅游中心要么是風景秀麗的名勝,要么是具有文化積淀的古跡,可是,從未有人用“最可怕的”詞來形容過旅游中心。我們如果聯(lián)想到奧斯維辛的曾經,就不難以理解了。奧斯維辛曾經是一個殺人工廠,光聽到“殺人工廠”這四字就讓人不寒而栗,可想而知當參觀者在目睹那些印有“焚尸爐”“毒氣室”等字眼的照片時,何其恐懼。作者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他的職責就是報道新聞。當作者化身為參觀者,看到那些觸目驚心的照片時,定會揭露法西斯的罪行,表達對在這里遇難者的哀悼。雖然那段悲慘的歲月已成為歷史,但是我們應銘記歷史,警示后人應不忘歷史。這三種感情都是我們的猜測,那作者是否在文章表露了呢?文中這樣寫道:“這里也許是世界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來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說的那樣可怕,有人為了不使自己忘記過去,也有人想通過訪問死難者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焙苊黠@,作者正表達了這三種感情,而這也正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若以這段話為文章的切入口,那學生就很容易掌握本文的主題。文中還寫到了這里“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等美好的景象,曾經的殺人工廠變成一幅祥和安逸的畫面,學生自然而然能推出“珍愛和平”這個主題了。
綜上所述,找準一篇文章的切入點至關重要。它可使學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使課堂更加生動精彩。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縣第二中學】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6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