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福
詩歌既形象具體又押韻好記,極受學生歡迎。教師完全可以把詩歌有意識地作為教學手段大量運用于教學過程之中,以詩趣增學趣。
一、用詩出習題
一位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乘法運算的時候,給學生出“詩”一首:一進十八洞,一洞十八家,一家十八個,個個紡棉紗。每人紡四兩,共有幾多紗?
清代徐子云在其《算法大成》中有代數(shù)詩一首: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凈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廟內幾多僧?
用詩的形式出題,使數(shù)學與文學相結合,變枯燥為生動,變單調為風趣,可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用詩點拔、指導
有位教師在指導高中生了解高考試卷中“社科類文章出題陷阱”時,作歌一首:
范圍擅自擴大,部分、整體偏差。日期故意顛倒,前期后期混雜?!皩⒁闭f成“已經(jīng)”,睜眼亂說瞎話。主次故意顛倒,功能效用亂夸。無據(jù)當成有據(jù),憑空捏造些啥?存心張冠李戴,彼此混成一家。偷換概念內涵,問這偏要答那。信息加減詞語,讓人草率犯傻。歪曲原文旨意,亂把己意強加。作者本是褒揚,非要說是“鞭撻”。原因無此結果,推理錯得離譜,快把此題打叉。
并進行解題方法的點撥,歌曰:
通讀留意做記號,句子定位細比較。甄別真假和多少,信息講求還原貌。聯(lián)系常識搞推斷,代入“消元”技術高。
有位教師干脆用詩“解釋詞語”:
七月流火指天涼,不經(jīng)之談語虛妄。明日黃花已過時,分庭抗禮互對抗。彈冠相慶是貶義,安土重遷戀故鄉(xiāng)。黨同伐異搞宗派,三人成虎是撒謊。毫發(fā)無傷無差錯,目無全牛技藝強。計日程功估進度,馬革裹尸死戰(zhàn)場。久假不歸無信用,勞燕分飛好凄涼。夫妻別離不再聚,各奔前程都遭殃。莫衷一是觀點雜,河東獅吼婦發(fā)狂。下里巴人指藝術,通俗作品可欣賞。望其項背趕得上,否定句中把身藏。危言危行是好事,翻云覆雨性無?!?/p>
這種詩化的詞語解釋比用散句進行解釋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背誦,效果好得多。
三、用詩給學生寫評語
有一位班主任在學生的成績單上用“詩”寫評語。
如:“該生學業(yè)一向優(yōu),志存高遠爭上游。夜戰(zhàn)挑燈勤學苦,聽講嘔心速記稠。樂于助人好捐款,嚴于律己愛打球。各門功課無瘸腿,勇登青云拔頭籌。”
學生家長讀了直夸老師“有水平”,夸孩子“有出息”,對孩子學業(yè)和人品的督導更嚴更勤了。
由此可見詩趣能增學趣,此法值得大力提倡。
【作者單位:湖北省麻城實驗高中】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6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