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章
日常教與學中,常常遇到大量的經(jīng)典文本和優(yōu)秀習作,很多學生愛不釋手,精心模仿。但讀后總感覺其摹寫不夠到位,究其原因,是同學們沒有把握住好文章氣場之“氣”的內(nèi)在機理,摹寫中只有形像,而無神似。本文試用典型實例,來對好文章的“氣場”進行探究分析,以期為作文指導和臨場寫作提供思維借鑒。
一、“口氣”貴在“切”
本處的“切”不單是指考場作文審題立意的“切題”或“切準”,更指的是文旨表達“口氣”的“懇切”。
很多同學的文章,經(jīng)過老師的指導和自身的努力,其對材料作文的審題與立意,不可謂不“切題”矣,甚至可完全用“高端大氣上檔次”來評價,但讀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皮是皮,肉是肉”感覺,究其原因,是習作者過分強調(diào)“立意”的“高大上”,而沒有注意到其“口氣”是否切合文章的內(nèi)容,是否切合個人的表達風格。好比一件衣裝,不管其如何華美,佩帶在身上,總要人的風格、氣質(zhì)相匹配,相協(xié)調(diào);否則,再華美高端的衣裝,也是累贅。
有篇文章題為《認識你自己,然后愛他》,下面是該文開頭幾段:
“認識你自己,然后愛他?!惫畔ED先賢蘇格拉底呼喊,像被人擎著的燭火,悄悄地閃爍著。而它的恩澤至今仍沐浴著世人……
反觀當下,被世俗磨平了棱角,打消了銳氣的人們,每天朝九晚五卻總是鎩羽而歸的人們,肉體庸庸碌碌于塵世卻連靈魂也奴顏婢膝的人們,是否應(yīng)該慢下來,拷問自己:我,認識我自己?我是否亦如那可憐的孩童膚淺地認為自己應(yīng)以他人的存在而存在?
可悲的是,這答案已然明了。正如列儂所說:“當生命已疲于生計之時,生活已毫無意義可言?!倍覀兙驮谶@無邊的黑暗中越走越遠,在生活洶涌的海洋中越陷越深。于是乎,我們開始上達天庭追問不休,下窮黃泉狂呼不已。直至碧落因此黯淡,最終人們開始自暴自棄,暴殄天物,用玩世不恭,乖張暴戾,任性恣睢地宣泄著內(nèi)心的不滿,而這卻也恰恰表現(xiàn)了人的脆弱——不能承受生命中的那些輕與重。人是一株有思想力的葦蘋,而我們已快被這可惡的“思想”所毀滅了!
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怎樣承受這輕,這重,這輕重交織的生活呢?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愛上你自己。
這篇文章寫得怎樣?老實說,通過這個片段,能看出作者的寫作基本功很好。這表現(xiàn)在蘇格拉底、列儂、帕斯卡爾等豐富材料的使用,以及作者精練辛辣的語言。然而,我們讀后總感覺文“氣”不夠“切”,癥結(jié)到底何在?
分析來看,文章題目“認識你自己,然后愛他”即為全文觀點,文章旨在強調(diào)人要能正確認識自己,要自愛,自信,而不應(yīng)甘于平庸,無所作為。對于我們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或許缺乏的就是一種正確的自我評價、自我砥礪的品質(zhì),因此,全文應(yīng)該是在一種平和的“口氣”下倡導并論證“認識你自己,然后愛他”這一觀點。但我們看看文章,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庸庸碌碌”“奴顏婢膝”“暴殄天物”“玩世不恭”“乖張暴戾”“人性恣睢”等極端化詞語,以至于“我們就在這無邊的黑暗中越走越遠,在生活洶涌的海洋中越陷越深”。此時的作者,似乎是一個失去理智的街邊少年,掄起語言的暴拳在肆意謔罵,毫無遮攔——“口氣”極不“切”文理。
我們再來讀一篇考場作文《扶文學站立起來》,下面是文章的前兩段:
文學是有尊嚴的,其尊嚴源自獨立的思想和生命責任。然而當今的文學卻陷入一種慵散與模仿的怪圈,可悲可嘆。我們需要有關(guān)懷力和對共同體責任承擔力的作者站出來,扶起文學,讓它以挺胸端正的態(tài)度行走。
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shù),表達和拯救的都是人,服務(wù)的都是生命。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在于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然而,當今人們卻急功近利地模仿,無法觸及最本真的東西。這種風氣亦只是當下才有,早在一千多年前,那場古文運動,意圖摒棄初唐絢麗綺靡的文風,模仿先秦諸子的風格,其本意是好的,可結(jié)果呢?只模仿語言風格,無疑又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之中。若當時韓愈等人能了解先秦散文之所以光耀千古,并非因其語言,而是因那一位位圣哲對民生、對人的生存關(guān)懷,那么這場運動就不會囿于形式的池沼而不能自拔。
該文作者雖然還只是一位高中生,其站在時代的前沿,論證文學的尊嚴與責任,其“口氣”不可謂不大,但由于作者積累豐富,以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為典例,剖析“文學”責任,則“扶文學站立起來”與非?!扒袦省比奈臍?。
當然,上面的分析及所舉實例,其“口氣”之“切準”主要是針對議論文而言。對于記敘文,其“口氣”的“切”,一般多著眼于“小”的角度。具體地說,就是主題“口氣”切合故事;人物“口氣”切合人物身份等。如下面的記敘文《碗里的葡萄酒》的片段:
老媽說老爸愛做夢,吹牛能吹天上去,老爸卻鄙夷:“咋啦?那叫夢想,你懂嗎?”
嗯,老爸是愛做夢。午后一家看電視,正入戲,老爸冷不妨一句:“這車好呀,以后也買輛開開!”無語。“這飯店怎么這么奢華,閨女,以后我也帶你去吃一頓!”無語。唉,老爸呀,你女兒飛機沒坐過,難道火鍋也沒吃過呀……
老爸就是這樣,總把夢想掛在嘴邊,實現(xiàn)的,有卻不多,活得卻風風火火。
“這是閨女買的……我呀,有好多想要的……我不高尚……我就想,你們都好好的,將來有個好生活……”老爸醉了,之前的白酒辛辣,此刻的葡萄酒也許甜到期心底。
是的,之前太多太多的夢想,終是為了我們,于是,老爸晝夜奔波,于是,老爸風風火火,于是,夢想撐起了他,撐起了家,撐起了我們……
這是文章節(jié)選的部分段落。就主題來看,本文的大主題是“夢想”,但文章并非談國家民族的宏偉藍圖,而是把“夢想”落實到“爸爸”身上,變成了“爸爸的小家子之夢”,這是主題的“切合”人物身份定位;其二是人物“口氣”切合人物身份?!袄习謵圩鰤簟保嚎窜嚭茫鸵I輛車開;看飯店豪華,就要帶閨女吃一頓……這些質(zhì)樸的言行,都直接切合爸爸的“夢想”,體現(xiàn)爸爸言語中細膩的愛。
由此看來,文章“口氣”切不切,很大一部分不是立意本身的高下,而是作者能否管控好,拿捏住其確定的文章立意。青龍偃月刀是個好武器,揮起來虎虎生風,如果你不是關(guān)羽,那舞舞雙截棍或許也不是壞事,只要“切合”自己,依然可以殺出一片乾坤。
二、“才氣”貴在“盈”
好文章,一定是才氣豐盈的文章。才氣,不是指華麗的辭藻堆砌,也不是指刻意的構(gòu)思謀篇;它可以是語詞酣暢步步生輝的通篇之作,亦可是靈動貼切的只言片語;可以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運籌帷帳的整體構(gòu)思,亦可指匠心獨具的神來之筆。先看一篇文章:
朋友圈里的父愛
當我打開老爸手機里的QQ,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怪醫(yī)生”的備注竟是“兒子小偉”時,我的必撲通撲通地跳個不停。
事情還得從這部手機的誕生說起。那時,智能手機掀起了一股熱潮,就連十分OUT的老爸在單位聽說智能手機的無限好處后也不禁意動。在征求我媽和我的意見后果斷地買了一部。之后嘛,我爸便天天纏著我教他用手機。經(jīng)過我悉心的講解,我爸終于開竅,認識到了朋友圈是什么東西。之后的幾天我爸便抱著手機忙個不停。
幾天后,我爸抱怨:“小偉,你來看看,怎么總是沒人理我?!蔽掖蜷_手機,翻開他和前網(wǎng)友們的聊天記錄,不禁捧腹大笑。內(nèi)容是這樣的:“你好,能交個朋友么?”“你好,可以?!薄拔矣X得你挺有意思的。”“哦。”……如此簡潔的回答,真叫人沒有聊下去的勇氣。父親恍然大悟。
想到近來我在校表現(xiàn)不好,總是被老師訓斥,機警的我早就意識到老師正和家長的“勾當”。我決心打入“敵人”內(nèi)部。于是我便以“怪醫(yī)生”的稱號加了老爸的好友,身份是青年心理咨詢師。之后我就“親切”地與老爸交談,為他“悉心”講解家長在孩子青年時期應(yīng)改正的N種錯誤。
以后每當我犯錯誤的那天晚上,老爸總是向我“咨詢”,而在我對問題的深入剖析與懷柔的建議下老爸也總是采取和平政策。每每看到問題的順利解決,我內(nèi)心便十分竊喜,感慨朋友圈真是好哇。從此我再也不擔心考不好試而受責罵了。
隨著老爸與“我”混熟后。老爸居然向我請教真正的問題?!搬t(yī)生,我的外甥有幾道題不會做,我也看不懂,你這個知識分子一定解決得了?!钡K于面子,我沒有拒絕,開始不停地查資料,認真學習,再詳細地發(fā)回給老爸??烧孀屛颐α撕靡魂囎?。而老爸的問題卻接連不斷,九門功課全不遺漏,每當處理完他的問題,我都是頭暈?zāi)快牛痪没枞凰?,再也沒有多余的精神在網(wǎng)上亂逛了。
經(jīng)過數(shù)十個日子這樣的折磨,我的成績還真是有了進步。在一次考試中,我突飛猛進,驚呆了老師與同學。我爸于是為我舉行慶功宴,全家不亦樂乎。我玩著老爸的智能機,不小心打開了QQ,卻發(fā)現(xiàn)“怪醫(yī)生”的備注是“兒子小偉”,我震驚無比??吹礁赣H的笑容,我才知道我一直都在老爸的控制之中。
唉,還是老爸最懂我,我嘆了口氣,十分無奈。
這篇習作最大的亮點是構(gòu)思巧妙。開篇“我打開老爸手機里的QQ,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怪醫(yī)生的備注竟是‘兒子小偉時,我的心撲通撲通地跳個不?!?,這首先就設(shè)置一個懸念;接下來通過故事層層展開,“我”在爸爸的緊逼下不斷地加強功課,當我在后來的考試中成績突飛猛進;正當我為自己高興歡呼時,卻發(fā)現(xiàn)“我一直都在老爸的控制之中”——爸爸的手機備注顯示,他早就知道“怪醫(yī)生”是“兒子小偉”。該文構(gòu)思深得歐·亨利真?zhèn)鳌?/p>
其實,好文章不強求構(gòu)思巧妙,很多好文章,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流露出過人的才氣的。如江蘇2014年高考滿分作文《青春萬歲》中的片段:
一發(fā)不可收。那堆舊書像個兔子洞,老爸老媽的青春洪水一般從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鄉(xiāng)巨變》、《活動變?nèi)诵巍?,媽媽的池莉、王安憶、陳丹燕,書里夾著手繪的藏書票。
“找到了!”老爸捧著一本巴掌大泛黃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著一只輕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飛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詩集,是青春的幻夢。
節(jié)選的這個片段中,最經(jīng)典就是細節(jié)描寫:“那堆舊書像個兔子洞”“書里夾著手繪的藏書票”“老爸捧著一本巴掌大泛黃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著一只輕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飛的蝴蝶”,接連三個不露痕跡、不事雕琢的細節(jié),既還原了真實場景,還原了人物的真實情態(tài),尤其是“書里夾著手繪的藏書票”這一細節(jié)描寫,這是考生父母這個年齡段的人,年輕時的一種生活愛好,一種生活經(jīng)歷,此一細節(jié)突顯了考生對生活觀察的仔細,對父母一代人的青春的洞悉。此外,描寫中兩處比喻的巧妙使用,用詞活潑靈動,不僅彰顯細節(jié)真實,更是把人物的心理刻畫得真實細膩。
當然《青春萬歲》這篇考場佳作,不只是節(jié)選的這幾節(jié)經(jīng)典,文章通篇都靈動飛揚,從這節(jié)選的片段中,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才華橫溢之“氣”:觀察體悟仔細深入,行文遣詞講究用心。
三、“氣勢”貴在“暢”
好文章,之所以好,不僅是做到了前面所講的“‘口氣切”“‘才氣盈”,更為突出的是其“氣勢”極“暢”。文章的“氣勢”貴在“暢”,這一點特別重要。
我們這里所說的文章的“氣勢”,不是指文章的“構(gòu)思”(“構(gòu)思”屬于我們上面所言的“才氣”范疇的),而是指蘊藏在文章字里行間的真實的意義、抽象的氣韻、內(nèi)在的邏輯,是一種膠著于文章結(jié)構(gòu)、寫作思路之上的精氣神之類的東西——無論是敘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亦或是說理的條分縷析,文章推進都如風行水上。說白了,好文章,就是具有一種給人一氣呵成,令人酣暢的“氣勢”。
很多同學寫文章,說理文模仿他人的起承轉(zhuǎn)合,敘事文模仿他人的構(gòu)思布局,文章讀起來總感覺晦澀郁結(jié),原因很接單,就是我們模仿了人家的有形的東西,卻沒有把握人家的無形的“精氣神”。好比我們看沈從文、汪曾祺等這些文學大家的文字,平淡質(zhì)樸的故事情節(jié)與細節(jié)描寫,容易學來,但大師的神韻,我們一時還無從把握。先看一篇文章。
知人者智
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需要的是“全才式”的人,而唯有“知人”才能讓我們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边_到近乎“智”的境界,從而能夠脫穎而出。
孩子知道猴子愛吃的東西,所以不斷投擲食物讓它來接;而猴子同樣抓住孩子愛看翻筋斗的心理,誘使他不斷遞進食物。他們善于了解對方,獲得“雙贏”。
“知人”不是簡單了解別人的過程,而是我們學習的過程?!爸恕辈粏问橇私庖粋€人抑或一件事,其間還應(yīng)包含我們的反思和進步。正如唐太宗所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倍惭猿霰匦校粩鄬徱暽磉叺娜?。采納好的建議,排斥讒言,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chǔ),誰又能說這不是他“知人”的結(jié)果呢?
有些人,把“知人”當成是無關(guān)緊要的事。而他們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成就;“閉門造車”必然的,會使自已的目光狹窄。如清朝時,全國人民沉浸于“天朝圣國”的關(guān)夢中不愿清醒,最終遭到了列強的凌辱,令后世的人唏噓不已。
善于“知人”需要我們擁有謙虛的心。不期而遇的成功與收獲,或許會蒙蔽住你的雙眼,讓你變得驕傲自滿。而一顆謙虛的心,便像是一瓶“珍視明”讓我們的眼睛保持明亮??鬃颖蛔馂椤爸潦ァ豹q保持著“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闹t遜。他能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背蔀榍Ч乓詠怼爸恕钡牡浞丁S纱丝磥?,只有擁有低到塵埃中的姿態(tài),方能使美麗的花朵展顏。
謙虛讓我們不斷學習和理智思考,讓我們能夠?qū)W習積極的方面,走上正確的道路。當去了解,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不要夾雜我們個人的喜惡,更不要被奸言所影響。宋神宗被秦檜的讒言所離間,斬殺了岳飛。以致宋朝的時局風雨飄搖。宋神宗的昏庸讓我們知道只有理智地思考才可以做到知人善任。
知人,并不意味著我們只關(guān)注別人,更須“知己”。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自知的人注定是強者。
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因為獲得了功名而縱情傲物,又有多少人因為缺乏理智而迷失自我。如若他們能夠“知人”又怎么如此愚昧呢?
知人,方可以近乎智。
這篇文章讀起來,磕磕絆絆,別別扭扭,原因何在?我們來分析。
本文題目“知人者智”即為論點,文章開篇用背景話題,再次重申論點。文章第三節(jié)提出“‘知人不是簡單了解別人的過程,而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在“知人者智”下能否談“學習”他人?當然可以,但這個提法就內(nèi)容與條理來看,應(yīng)該安排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為宜;且文中作者在談“學習”時,又說還包含“反思和進步”,顯然啰嗦。再看文章的第五、第六節(jié),作者又提出“善于‘知人需要我們擁有謙虛的心”,于是話題又轉(zhuǎn)向“謙虛”。
“知人者智”的對立面是“自知者明”,而“反思和進步”“謙虛”等恰恰屬于“自知者明”的范疇。本文重點是論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話題下的內(nèi)容只能作為辯證性或補充性內(nèi)容使用,但作者卻把它置于文章重要的位置,使整篇文章論述顯得生硬牽強。
我們再來閱讀下面一篇習作:
不爭是一種智慧
英國詩人蘭德在人生暮年于詩中寫道:“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自然與藝術(shù),我的雙手在生命之火旁取暖,火熄了,我也該走了?!笔廊硕嘞萦跔帲銜r常感到:可惜未能爭到。行走于世,何不學如蘭德,少些無用的嘆惜。
蔡瀾為廚子不知魚之美味而感到可惜,廚子并不為不知而感到可惜?;蛟S可惜,眾人都有此感,而獨廚子為何不這樣呢?不知便不會去爭知,也便沒有了品嘗不到美味的嘆息,而世上之無謂紛爭何其多,不爭恰是一種智慧,顯示一份清凈淡然的心境。
不爭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對內(nèi)心平靜坦然的堅守。類似于道家“無為”的思想,“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蘭德不屑于無意義的爭執(zhí),亦未放棄他生命中鐘情的兩樣——自然與藝術(shù)。車洪才老先生編寫出兩百多萬字的《普什圖語漢語詞典》,時間跨度長達36年。他說:“我沒有拿國家一分錢,都是我自己在搞,評職稱什么的都不用,用不上。”或許一般人有了如此成就定然昂揚得意,但一般人也無法完成如此巨篇。車洪才教授無疑用行為詮釋其不爭。質(zhì)樸的話語,平靜無波的心湖無疑震顫那抱怨嘆惜的爭逐世人。
不爭的智慧早已貫穿歷史的滄桑迷煙,成就古井無波的淡然。人是一團燃燒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有的悲戚,有的躁動;欲望得到了滿足便覺無聊空虛。不爭恰是擺脫這兩者的選擇,平靜淡然的心湖扔進一顆石子也終歸平靜。爭而得,爭而不得的困擾怎能成為其羈絆?不爭之人早已將身心放在更高的層次,觀世人爭名逐利之腳步匆匆,爭吧,爭吧,江海湖泊,日月星辰都在笑呢。
或許世上有太多太多需要爭的東西,才不會辜負那團生命之火,也有太多不需要爭的東西,火熄了,幕謝了,又能帶走什么?有人行色匆匆,有人情滿于山,意溢于海,做純真的自己。觀當今世態(tài),眾人大都陷于爭的泥潭不可自拔,為何新聞人說謊?為何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為何毒膠囊橫行醫(yī)藥市場?這是畸形的爭利而忽視人性的暖色。
不爭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淡定的智慧。廚子不知魚,不爭知魚之美味,爭執(zhí)便無從談起。人生在世,何不學做廚子,蘭德之人。
文章開篇引用英國詩人蘭德詩文,提出我們?nèi)松傩o用之爭的觀點。接著就蔡瀾和廚子就不知魚的美味是否可惜而進一步介入話題,從而引出廚子“不爭”之“智慧”。第三節(jié)闡釋“不爭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對內(nèi)心平靜坦然的堅守”,回馬一槍,再述蘭德不爭不是消極,“蘭德不屑于無意義的爭執(zhí),亦未放棄他生命中鐘情的兩樣——自然與藝術(shù)?!钡谒墓?jié)分析人性,第五節(jié)列舉當下人“爭”的表現(xiàn),言語形象精煉。最后一節(jié)共有三大句,第一個句子重申觀點;第二個句子點扣材料,第三個句子,照應(yīng)文首,收束全文??纯矗恼?,句說得順,材用得準,理講得透,全篇一氣呵成,讀起來“氣勢”可謂“暢”矣!
很多時候,我們讀文章,看的就是這個“氣勢”,雖然好文章其“條理性”都非常強,但“條理性”屬于理性分析的結(jié)果,一般我們閱讀文章,鮮有還沒細致品讀就分析其思路條理的,即便看了,也未必就要梳理文章思路。然而,全憑感覺體會文章的“氣勢”暢或不暢的,基本上即可大致判別文章的檔次高低(尤其是考場作文),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氣勢”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信息量,即真實的意義、抽象的氣韻、內(nèi)在的邏輯等表達是否準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