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各市的“校園暴力行為問卷”調查報告比較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中小學校園暴力比較普遍,面對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面對嚴重的青少年間的身心傷害,面對被破壞的教育教學秩序,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予以解決。
【關鍵詞】校園暴力;中學生;危險因素;措施
一、國內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
在我國,從1996年、1997年對我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與教育調查發(fā)現(xiàn),80%以上的城市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2001年北京市有關部門對一萬名學生進行的調查中,高于40%的學生在校內外遭遇到同學或社會青年索要財物,2003年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49%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的同學承認曾遭受到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關于校園暴力現(xiàn)象研究的起源,在我國理論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徐久生為代表的“美國起源說”。孫凌寒、朱靜于《校園暴力與學校社會工作》一文中指出“校園暴力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另一種觀點是為大多數(shù)學者認同的“挪威起源說”。如萬華在《師生權益保護熱點問題的法律透視》一書中指出“對學校里的起伏問題最早的探討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美國學者以嚴重暴力事件為研究對象,將破壞學校財產,侵害師生生命健康權利的犯罪行為歸納為“校園暴力行為”,挪威瑞典學者更重視“校園欺侮行為”的研究。21世紀,校園暴力研究趨于國際化。
二、案例分析校園暴力帶來的影響
暴力行為帶來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校園暴力可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校園暴力不僅直接傷害了學生的身體,還會嚴重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學生由此產生恐懼心理,難以集中精力學習,造成學習成績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學業(yè)。
2.校園暴力可使家長的工作生活受到影響。由于擔心校園暴力發(fā)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許多家長親自接著孩子上下學,從而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長不得不求助于相關法制機構。
3.校園暴力可使校園正常秩序受到破壞。校園暴力的存在和發(fā)生,使學生不得不擠出時間和精力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既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又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困難。
4.會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種不良暗示,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
5.今日的這些問題學生,很有可能就是今后的犯罪分子,后果相當危險。法林頓發(fā)現(xiàn),在12-14歲被老師評為攻擊性嚴重的學生中,22.4%的人隨后因暴力行為被定罪;被老師評為攻擊性較弱的學生,只有7.2%的人犯罪。
三、導致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中學生沒有正確的判別能力,沖著所謂的“哥們”義氣而常從旁觀者演變?yōu)檎厥抡?,卷入暴力事件中。同學交往中發(fā)生小的糾紛后,沒有及時化解矛盾,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而導致的暴力行為。此外,因受挫情緒不穩(wěn)定,引起情緒上的沖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在暴力中尋求發(fā)泄。由于受到現(xiàn)代信息社會發(fā)展的印象而產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亦是重要原因。因為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電視、網絡的普及,不少學生受到網絡的沖擊,被影視、網絡上的一些不良的文化洗腦。
(二)校園生活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學校對暴力學生施以粗暴的訓練方式或是體罰,不但無法抑制學生重演同樣的暴力行為,還會使學生對學校產生疏離感;“老師的負向評價與行為”、“老師的關心”、“老師的懲罰”與學生的暴力行為有顯著相關。學業(yè)成績越好的學生,偏差行為越不容易發(fā)生。
(三)交友與休閑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報告的暴力行為與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為有一定關系,但暴力行為與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誼相關更顯著。青少年同伴關系越差,越容易發(fā)生偏差行為;有偏差行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關系比無偏差行為朋友的青少年差。
(四)家庭互動
父母管教態(tài)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對孩子缺乏約束、或與孩子互動時采用強制的方式,均有助長孩子的攻擊行為,父母管教方式亦與子女暴力行為相關。父母經常爭吵、母子關系差、家庭婚姻狀況不良等與兒童異常行為有關。
四、校園暴力的解決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對學生的行為具有絕對性的影響。因此,校園暴行的預防策略應將教師的行為也列入首要考慮條件。為了幫助教師學習增進師生關系的技巧,學校除了能主動提供訓練計劃之外,更要在校園里建立咨詢網絡,以便隨時為教師提供協(xié)助。而教師能以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互動,幫助學生學習適當?shù)男袨椋苊馐褂闷渌涣挤绞饺ヌ幚韨€人困擾。
2.協(xié)助學生學習處理人際問題的技巧:人際間發(fā)生沖突是正?,F(xiàn)象,學生必須學習如何應對與他人發(fā)生紛爭的情形。首先,要敏感地覺察周圍環(huán)境是否將對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能用適當?shù)谋磉_方式來化解糾紛,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無意間挑起他人憤怒的情緒等等。同時為了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還要讓學生知道在何處可以找到受援的個人或單位。
3.改善校園活動空間:事實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與其生活環(huán)境中的物理空間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lián)性。例如長期置身于吵雜場所的個人,容易用高分貝的音量與人說話,自然容易將雙方的情緒挑高;而長期身處綠山曠野中的人,自然是心曠神怡不易動怒。在校園里,制造視覺上、心理上愉悅的感受或許可以提高學生對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從而降低暴行的發(fā)生。
五、結語
青少年屬于弱勢群體,對于外界實施的不法侵害抵御能力差,而中小學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增加,會造成他們內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學校來,害怕受到暴力襲擊,對受害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傷害。由于受到暴力侵害,有的學生需要住院治療;有的學生導致精神失常;有的學生性格發(fā)生變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學生因為無法承受壓力而自殺等等。因此,一定要將學校園暴力不斷增大的勢頭壓下去,盡可能地減少和預防中小學校園暴力的發(fā)生,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生活和科研環(huán)境。
作者簡介:徐曉焱(1994.11-),女,江蘇江陰人,本科,江蘇大學京江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