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雨
適用主題:以史為鑒;置之死地而后生……
“臥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吳越大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屈辱,回國后勵精圖治,最終帶領(lǐng)越國戰(zhàn)勝吳國,完成復(fù)國大業(yè)的故事。
但是,當年的吳越戰(zhàn)爭卻是越國挑起的。越國趁吳國進攻楚國之時,發(fā)兵偷襲吳國。吳王闔閭震怒,遂率兵反擊,不幸死于戰(zhàn)場。后來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誓報父仇。繼而才有“夫椒之戰(zhàn)”,吳國大敗越國。勾踐主動要求成為夫差的人質(zhì),決心茍全性命,以圖他日復(fù)國。
勾踐入?yún)菄鵀橘|(zhì)后,就開始了“臥薪嘗膽”的生活(司馬遷在《史記》中只說了嘗膽,臥薪可能是后人杜撰的),讓自己不要忘記滅國的恥辱。就這樣,費盡心機,終于得到夫差的同情和憐憫,將其遣送回國。勾踐表示,愿意對夫差稱臣,感激夫差的不殺之恩。而越國卻在范蠡和文種兩位賢臣的幫助下,逐漸積蓄力量。
最終越國再次趁著吳國出兵中原與晉國爭霸的機會,不宣而戰(zhàn),偷襲吳國。夫差震怒,千里回援,被勾踐的越國軍隊以逸待勞,打得大敗。從此,吳國覆滅。
內(nèi)心陰暗、行徑卑劣的勾踐,褪去外面那層偽善的羊皮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屠戮當年的有功之臣。范蠡算是極聰明的,一早就看出勾踐其人絕非善類——只能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所以越國復(fù)國之時提前開溜了。走之前他也勸過文種,文種不聽,最終被勾踐殺了。
雖然古語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在吳越爭霸這個故事中,卻難逃成王敗寇的命運。后世的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夫差是個“婦人之仁”的昏君,而勾踐則是“臥薪嘗膽”的圣主。如果將整段歷史連在一起,勾踐贏了戰(zhàn)爭,卻輸了人性,越國亦未能長存。人們褒揚此道,很大程度上,是刻意截取的歷史片段所造就的結(jié)果。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