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241)
論同情心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培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
劉 麗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241)
同情心是指個人對他人不幸的遭遇及處境產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培育青少年的同情心有利于增強他們的仁愛之心、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感。當前我國道德情感教育存在教育目標功利化、教育內容不科學、教育方法不健全的問題,而同情心的培育無疑是解決當前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一劑良藥。因此,道德情感培育需要重視人文藝術課程的開展、創(chuàng)新道德情感培育的方式、優(yōu)化道德情感教育的環(huán)境,以期提高青少年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促進青少年的全面成長成才。
同情心; 青少年; 道德情感培育; 價值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道德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道德教育不僅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更需要讓學生產生道德情感的共鳴。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經濟實現(xiàn)巨大增長的同時,人們精神的缺失越來越嚴重。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道德狀況決定著我國公民的整體素質。我國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呈現(xiàn)出功利化、實用化的特點,單方面注重升學率和就業(yè)率,而忽視了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進而阻礙了青少年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近年來頻頻出現(xiàn)人們喪失社會公德、道德冷漠的事件,我們不得不在這些事件背后進行深刻反思,長期以來我們是否忽視了道德情感的培育?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培育?而同情心的培育無疑是解決當前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一劑良藥。通過同情心的培育喚醒青少年道德情感的認知,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能力,進而作出公正的道德選擇,最終使社會充滿溫情。而當前學術界,關于同情心與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研究較少,通過挖掘同情心對青少年道德情感培育的價值,進而分析如何通過同情心進行道德情感的培育,以此豐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實踐路徑。
對于“同情”這一概念,西方和中國的思想家進行了不同的闡述。比如,休謨把心理學的方法引入倫理學中,他認為,同情既是一種先天的心理機制,是“情感生氣勃勃的原因”,同時又是一種道德情感,一種與他人的“同胞感”或者說是“人性”[1]11。而亞當·斯密提出了情感共鳴論,他認為同情是人先天所具有的情感,不僅指對他人不幸遭遇的憐憫,而且還“泛指我們人與人之間對各種激情的同感”[2]7。而盧梭認為同情是建立在自愛基礎上的憐憫心,因此,盧梭的同情論主要是指對他人痛苦產生的情感,不包括對他人幸福所產生的同感。而叔本華在前人學說的基礎上,認為同情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是倫理學的核心,這也標志著同情倫理學的形成。舍勒認為,同情是“對另一個人的體驗和行為作出感情上的反應”[3]278,包括同樂同悲。在中國關于同情的說法也早已有之,孟子性善論中就強調,人都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指對他人遭遇不幸所產生的同情。明代王陽明對同情又作了發(fā)展,認為同情不僅包括對同類的怵惕之心,還包括對鳥獸、草木甚至無生命瓦石的不忍與顧惜之心。綜合中西方思想家對同情的闡述,同情的含義主要有兩個維度:第一,從過程角度,同情是理解他人想法、意圖、情感的一個過程。第二,從結果角度,同情是對他人遭遇及不幸的一種同感。
基于中西方思想家的研究,我國當前學術界對同情的含義有不同的觀點。但綜合來看,同情可以定義為,個人建立在對他人平等、理解基礎上的一種情感共鳴,更偏重于對他人遭遇和不幸產生的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在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同情心的培養(yǎng)。
道德情感是指人對于道德情況是否符合自身道德要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道德認知轉向道德行為的重要條件。道德教育不僅僅要實現(xiàn)道德的認知,更需要道德情感的內化。而通過提升青少年同情心,有利于培育他們的仁愛之心、社會的責任感、愛國情感,使道德情感培育效果提升,有利于青少年作出公正的道德判斷、正確的道德選擇,進而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仁愛之心
同情心是道德情感的重要內容,是一種針對他者的情感向度。青少年具有了同情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其對他人的仁愛之心,進而愿意為他人提供關心和幫助,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同情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仁愛之心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論證。
1.同情心是良心的重要成分,有利于青少年進行道德自省。明代王陽明就認為,萬物共同的心就是“仁”,只要人人有這種不忍“仁”之心,那么人的美好的德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而這種“仁”與孟子的惻隱之心一脈相承[4]155。孟子認為,這種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是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心就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的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5]67,它作為個人道德自我反省的手段,有利于個人自覺遵循社會準則,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孟子強調,良心有四方面的構成因素,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而惻隱之心就是對他人的苦痛產生切膚之痛的同感,這種同感就是同情心。同情心作為良心的一部分,與良心其它構成成分又有著聯(lián)動的關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因為僅僅有了同情心,如果缺乏羞恥之心,那么也難以實現(xiàn)道德自省;沒有了是非之心,也就沒有基本的判斷善惡的標準,難以有正確的道德判斷;沒有了辭讓之心,就不會形成對他人的關愛。正是有了這三部分的補充,使得同情心能夠實現(xiàn)道德自省,進而為培養(yǎng)青少年仁愛之心提供條件。
2.同情心為個人“自愛”轉化為“愛人”提供了條件。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人天生是愛自己的,而這種自我之愛可以讓人變得非常自私,也可以成為愛他人的基礎,同情心就為“自愛”到“愛人”提供了可能。同情通過感受他人的痛苦,假設自己處于那樣的情境是什么樣的感受,而這種感受讓自己產生憐憫之心,進而促使自己去關愛他人。因此,盧梭認為,同情心保護了個人的自愛之心,同時又通過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審視自身的不足,抑制了個人欲望的膨脹,并在這種情感中找到對他人的關心與依戀。因此,他認為同情是一種“幸福”的感情,我們通過對他人的關心獲得了自身的滿足。因此,同情心對當代我國青少年的道德養(yǎng)成也至關重要,通過培育青少年的同情心,使他們能夠并且自愿去理解他人的處境,愿意為他人分擔痛苦,最終能夠用仁愛之心關愛他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品格的養(yǎng)成,也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人際交往。
(二)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社會責任感
1.同情可以使個人對他人的關心升華為對社會的關愛。基于同情對象的劃分,我們可以認為同情可以分為個體同情和社會同情,個體同情就是針對他人個體的一種同情感,而社會同情就是針對社會某群體的遭遇產生的情感共鳴。一個人的社會同情是以對他人同情為基礎,當對他人的同情上升為社會同情的時候,就會形成社會責任感。而這種社會責任感就是社會合格公民的必要條件。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許許多多青少年在看到地震中人們失去親人時也感受到痛苦,看到地震中一些偉大的父母用生命守護自己的孩子,看到偉大的教師們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學生不受傷害時,無不為之動容。于是,許許多多青少年志愿加入到抗震救災的志愿者中,自愿為災區(qū)出力,自愿捐出自己的生活費、物資來拯救災區(qū)的人們,這就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
2.同情有利于個人社會正義感的形成,從而轉化為社會責任感。同情有利于引導人們克服個人私心,可以使人作出公正的道德判斷,進而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形成社會正義感。亞當·斯密認為,正義本來是靠理性和權威來貫徹的,但是同情心可以使人站在公正的立場,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對那些不公正的行為產生憤恨的情緒,認為作出不公正行為的人理應受到懲罰。正如他所說,“當我力圖審查自己行為時……我仿佛把自己劃分成兩個我,第一個我是旁觀者,第二個我是行為者。第一個我是法官,第二個我是被審判的人?!盵2]137個人正是在這種公正的道德判斷基礎之上,才會愿意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為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秩序作出努力。對于當前我國青少年來講仍然如此,培育青少年同情心,提升其同情能力,對于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敢于挺身而出,愿意為了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因此,同情心有利于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
(三)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愛國情感
愛國情感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熱愛的感情,包括對國家領土、主權、政權、人民的熱愛等。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情心有利于個人形成強烈的同胞感和國家意識。國家是主權、人口、政權、疆土等因素的統(tǒng)一,青少年具備了同情能力,就容易將與自己有著同樣文化背景的人聯(lián)系起來,形成所謂的“同胞感”。 基于這種“同胞感”,他們會對整個國家的人們產生一種熱愛的情感,愿意為同胞的幸福而努力奮斗。同時,也會因為同胞的不幸而感到痛苦,為了排除這種痛苦,個人愿意為之而努力?;谖覀儗ν臒釔?,使個人對國家的領土、主權等產生保護意識,因為主權、領土等被侵犯意味著我們國家和人民將受到欺凌。正是這樣,當中華民族處于危難關頭時,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愿意為之拋頭顱、灑熱血,涌現(xiàn)出像五四運動時期許許多多的杰出英雄。當國家面臨自然災害時,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愿意加入到救災的隊伍中。這種對祖國的熱愛,就是基于每個個體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同情心。因此,通過同情心的培養(yǎng),有利于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感的養(yǎng)成。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道德觀、價值觀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應該加強道德情感教育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當前青少年道德情感培育呈現(xiàn)出教育目標功利化、教育內容不科學、教育方法不健全的特點,使得青少年道德教育效果大大減弱,社會上道德失范問題屢屢發(fā)生。
(一)教育目標功利化
不可否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fā)展與完善,我國經濟實現(xiàn)了巨大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然而,人們一味地追求經濟的富裕,一切行為和現(xiàn)象都以最后達到的經濟效益或者是否實用作為評價標準,這種社會風氣也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教育。雖然他們努力教育青少年提升專業(yè)知識,卻最終是為了職業(yè)上的發(fā)展,為了賺取名利。在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環(huán)境下,道德情感教育便沒了自身立足之地,高尚的道德演說變成了荒唐可笑的行為。而在我國,道德情感教育目標功利化也廣泛存在著。
首先,從學校來看,部分學校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實現(xiàn)成績的提高,最終實現(xiàn)升學率或者就業(yè)率。忽視了學生真正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忽視了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身心特點,忽視了人文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情感養(yǎng)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些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或者心理課等課程常常被語文、數(shù)學、英語所占用;在高校,思想理論課常常被認為是道德的說教。因此,道德情感教育常常被作為一種臨時補救的課程。比如,當某些學校有學生搶劫、殺人時,當出現(xiàn)引起社會關注的惡劣行為時,才會臨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其次,從家庭來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及評價也呈現(xiàn)出功利化的特點。當前,許許多多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忽視孩子真正道德品行的養(yǎng)成,當閑暇時首先關注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當孩子親戚或者家長間互相交談時,常常是以成績作為最終的評價標準。正是由于父母家庭對孩子功利化的評價,使得孩子在成長中不在乎自己的道德養(yǎng)成,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不容樂觀。
(二)教育內容不科學
青少年道德情感教育是為了培育健康的、全面發(fā)展的人。道德情感教育內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當前,我國青少年道德情感教育內容不科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育內容理論化。一些中小學課本,在講述道德養(yǎng)成的時候,用過分理論化的術語,沒有結合中小學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身心發(fā)展水平,使他們無法真正實現(xiàn)情感的認同。大學課程的教材中,主要側重于哲學、法律、歷史知識的傳授,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宣傳,知識面過于寬泛宏大,沒有具體化、細致化,甚至有些內容與中學課本有所重復。
第二,教育內容空泛化。比如,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最迫切的需求,我們應該針對比較現(xiàn)實的、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合理引導,在人生重要的階段應該如何進行價值選擇,進而來培育學生對他人友好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來實現(xiàn)教育最終的目標。而現(xiàn)實中,一些教師在講人生理想時,就根據(jù)課本教導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理想,共產主義理想,這樣學生難以實現(xiàn)情感認同。
第三,教育內容矛盾化。當前,時代的變化很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著重大的變化。那么課程教育的內容也應該有針對性地作出調整,以適應新時期的變化。當前,部分學校的教育沒有實現(xiàn)內容的創(chuàng)新,部分教師由于幾十年從事同樣的工作,一套理論講到底,教育內容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這與當前青少年實際的情感需求相矛盾,不能起到道德教育,規(guī)范行為的作用,甚至出現(xiàn)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
(三)教育方法不健全
縱然當前一系列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作出了規(guī)定,要注重學生的參與、討論,以學生為主體,使得學校教育有了一些改善。但總體來講,由于課程任務繁重等原因,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流于形式。一是教育方法單一化。雖然現(xiàn)在多媒體廣泛運用,社會調查廣泛進行,但是仍然偏重于知識的單方面灌輸。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判斷的能力弱化,沒有充分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的知、情、意難以統(tǒng)一起來。二是教育方法模式化。模式化就是用一套相對統(tǒng)一的標準評價學生,大學生與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不一樣,教學模式應該也有所側重,應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做到“潤物細無聲”,實現(xiàn)學生真正的情感認同。而當前的教育中,仍然注重知識的掌握,通過考核測評的方式來進行效果評價,學生必須死記硬背才可通過考核,這也降低了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而這些現(xiàn)象也說明了當前我國青少年道德情感教育狀況不容樂觀,教育方法的不健全會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甚至會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產生影響。比如,部分學生一聽到思想政治教育就覺得是“教化”“洗腦”,這給整個社會道德情感教育的實施帶來了負面影響。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同情心對年輕人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同情心實現(xiàn)青少年道德情感培育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 重視文學和藝術課程
正如努斯鮑姆所說,“培養(yǎng)同情心,這是現(xiàn)代民主教育理念的關鍵部分……這種教育,大多必須在家庭中進行,但是學?;蛘邔W院和綜合性的大學也起著重要作用。各級教育機構如果想很好地發(fā)揮這種作用,就必須讓人文學科和藝術教育課程成為核心內容?!盵6]106對于此,首先要重視文學課程的設置。文學描述手法的獨特性使青少年能夠產生豐富的想象力,產生情感共鳴。努斯鮑姆認為,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同情心和對事物的感受能力,給予他們想象的空間,使他們不僅僅為自己考慮,還要感受別人的處境。因此,人文學科在課程的設置中應該適當加大比重,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實效性,而不僅僅安排一些專業(yè)技能性的課程。其次要注重藝術類學科的教育。藝術教育讓青少年在美的感受中實現(xiàn)道德情感的陶冶,喚發(fā)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藝術有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如美術、音樂、舞蹈等,通過提供多樣化的藝術欣賞或者體驗,在學科課程設置中注重藝術學科的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想象主人公的境遇,實現(xiàn)情感升華,進而將道德準則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價值觀。因此,通過文學藝術來培養(yǎng)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培養(yǎng)青少年同情心,進而提升他們的道德情感。
(二)創(chuàng)新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
我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道德說教的方法,采用單向灌輸?shù)男问阶屒嗌倌瓯粍拥亟邮?。要提高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就必須改變以往的教育方法。努斯鮑姆給我們提供了道德情感教育中方法的創(chuàng)新。她認為,角色扮演和道德敘事能激發(fā)青年的道德想象力進而培育同情心。角色扮演就是通過扮演其他人的角色,以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察他人的情感,進而培育同情心。如《變形記》就是城市家庭孩子通過體驗農村家庭孩子的生活,感受生活來之不易,改變以前不良的行為習慣。米德認為,沒有角色的互換,同情心根本不可能形成。因此,在青少年道德情感教育中,教育者應該科學設置角色情景,適當設置兩難的道德情境,培育青少年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最終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道德敘述就是通過講述道德故事來教育青少年的一種方法。道德故事更貼近青少年的實際偏好,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說教形式,使他們樂于接受,進而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教育者在講述道德故事時要選取貼近青少年生活實際的內容,以貼近青少年實際的話語風格,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激發(fā)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與情感。
(三)優(yōu)化道德情感培育的環(huán)境
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培育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一是家庭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家庭中父母長輩對孩子道德情感的形成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家長首先應該為孩子做好模范帶頭作用,言行中體現(xiàn)對他人的關懷,對社會正義的追求。正如努斯鮑姆所講,“良好成年人的規(guī)范,會大大影響年輕人的成長過程?!逼浯?,家長在遇到孩子出現(xiàn)道德問題時,應該友好地與孩子溝通,通過溝通讓孩子換位思考,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挖掘身邊的素材,對孩子進行道德敘事引導,培養(yǎng)孩子形成健康的道德觀。二是學校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多開展一些實地調查走訪的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他人的生活狀態(tài)及處境。適當開設一些人文藝術類的課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在感受美中實現(xiàn)自我完善。三是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當前青少年是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因此,應該凈化網絡環(huán)境,多傳播正能量的內容,過濾掉色情等影響青少年道德觀念的內容。同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社會公平正義,弘揚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使青少年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感,最終實現(xiàn)個人、家庭、社會的良性互動。
[1] [英]休謨.道德原則研究[M].曾曉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 [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 蔣自強,欽北愚,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 劉小楓.舍勒選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4] 姚新中.儒教與基督教——仁與愛的比較研究[M].趙艷霞,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 曾刊新.道德與心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6] [美]瑪莎·努斯鮑姆.告別功利:人文教育憂思錄[M].肖聿,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編輯:王 瑋
2016-12-20
劉 麗(1993—),女,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