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陳 剛
(1.2 浙江財經(jīng)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國不合格黨員退出的理論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黃麗萍1陳 剛2
(1.2 浙江財經(jīng)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不合格黨員退出問題是近年來中共高層高度關注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當前,國內(nèi)學界主要從不合格黨員退出的重要性、必要性、不合格黨員的理解及其標準、不合格黨員退出面臨的壁壘或困難、不合格黨員退出的機制構建以及不合格黨員退出試點實踐的評價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也存在著理論視角和方法運用相對單一、研究現(xiàn)狀相對滯后、分析對象過于籠統(tǒng)而未分類細化、試點實踐評估研究相對薄弱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強分析和突破。
中共黨員 不合格標準 退出壁壘 退出機制
“健全黨員能進能出機制,優(yōu)化黨員隊伍結構”是中共十八報告提出的新形勢下黨的自身建設的一項戰(zhàn)略性任務,而加快不合格黨員的有效退出,實現(xiàn)不合格黨員的及時處置,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重要實踐課題,也是近年來中共高層高度關注的重要理論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同時展開。目前,我國不合格黨員的識別及退出機制的建設試點正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國內(nèi)的相關理論研究日益增多,也逐漸成為中共黨建領域的研究熱點。概括起來,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合格黨員退出的重要性或必要性、不合格黨員的理解及其標準、不合格黨員退出面臨的壁壘、不合格黨員退出的機制構建以及對當前不合格黨員退出試點的評價等五個方面。
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不合格黨員退出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建設所面臨的非常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需要予以充分重視。學者們大體上從以下幾個不同側面或角度對此進行了論述:一是從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視角看,不合格黨員退出有助于保障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保持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1][2]二是從新陳代謝角度看,不合格黨員退出是一種黨員隊伍正常的新陳代謝機制,是我黨戰(zhàn)斗力的重要保證;[3]三是從一般的政黨生態(tài)系統(tǒng)架構看,促使不合格黨員退出是政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必要構成部分,是保障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的關鍵之一;[4][5]四是從黨和群眾的關系看,不合格黨員有效退出是提升群眾對我黨的信任度與吸引度、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命題;[6][7]五是從黨的執(zhí)政角度看,不合格黨員退出是提升黨員質(zhì)量、優(yōu)化黨員隊伍結構,保持黨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8]
目前學界對不合格黨員的理解尚有較大分歧,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概括而言,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觀點。廣義觀點認為,不合格黨員既包括思想腐化墮落甚至違法亂紀的黨員,又包括未曾違法亂紀但革命意志衰退,黨章、黨規(guī)要求“作為”而“不作為”,從而不能發(fā)揮黨員作用的黨員。在這方面,楊貴龍、襲愉萍和宋俊等學者的觀點較為典型。
他們認為,不合格黨員既指違法違紀被追究刑事責任和受到黨紀處分的黨員,又指“三不”黨員和“喪失理想信念、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黨員義務、不符合黨員條件”的黨員。[1][9]狹義觀點主張,不合格黨員指在黨章、黨規(guī)要求“作為”而“不作為”的黨員,其意為不合格黨員專指“不作為”黨員。典型的如李杏、沙丹丹等學者的觀點,他們認為“不合格黨員”與黨內(nèi)腐敗分子還是有區(qū)別的,主要是指喪失共產(chǎn)主義信念,革命意志衰退,黨章、黨規(guī)要求“作為”而“不作為”,不積極履行黨員義務,精神和行為狀態(tài)消極,沒有發(fā)揮黨員作用,最終影響先進性的那部分人。[10][11]
現(xiàn)有文獻對不合格黨員退出壁壘或困難的分析角度各異,內(nèi)容各有側重。概括起來,學界已經(jīng)指出的不合格黨員退出壁壘大體有如下七大類:一是觀念壁壘,指黨員個人和黨組織的觀念對不合格黨員退出的阻礙[12],如黨員終身制觀念,退黨會給個人名譽帶來消極影響的觀念等[8][13];二是制度壁壘,包括不合格黨員識別標準缺乏、處理制度欠缺、操作機制不具備、處置程序缺乏、退出出口較窄,以及政策界限難以把握等因素造成的不合格黨員退出障礙[8][12][14];三是組織管理壁壘,包括黨組織管理不善、對黨員監(jiān)督管理虛化弱化和對不合格黨員處置相對偏軟等方面導致的退出困難[1][15];四是文化壁壘,即政黨文化對不合格黨員正常退出的抑制作用和社會氛圍壓力產(chǎn)生的退出困境[5];五是利益壁壘,指黨員通常會把黨員資格視為一種政治資源和政治利益,不會輕易放棄,從而形成無形的退出壁壘[5][8];六是不正之風壁壘,指少數(shù)基層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受市場經(jīng)濟利益關系和“一切向錢看”等不良思潮沖擊,工作中不講黨性原則,為不合格黨員辯解、開脫、“捂蓋子”[6][15];七是配套措施欠缺壁壘,意為不合格黨員退出后的配套措施,如復查申辯機制等尚未健全、未完善給不合格黨員退出造成的阻礙。[11]
目前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的研究文獻尚不多見,主要從不合格黨員標準、相關制度建設、機制特征、黨建理念、社會環(huán)境、操作方式、群眾參與以及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退出機制構建的基本原則或思路要點,主要觀點包括:一是從不合格黨員的標準看,退出機制要科學界定不合格黨員,按照農(nóng)村、機關事業(yè)單位和企業(yè)分類制訂不合格黨員標準,提升退出機制的可操作性[6][8][9][12];二是從制度配套角度看,要充分重視相關制度建設,將退出機制由非常態(tài)化走向制度化軌道[5];三是從退出機制的特征要求看,機制構建應體現(xiàn)機制的震懾性和程序性要求,圍繞不合格黨員識別和清退,著重從量化考評、教育幫扶和組織處理三個方面進行設計[9][16];四是就黨建觀念角度而言,要切實轉(zhuǎn)變執(zhí)政黨建設的傳統(tǒng)理念,要把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作為著力重點[4];五是從社會環(huán)境的協(xié)同看,應加強宣傳和引導,完善黨員退出機制的社會環(huán)境[8][17];六是從退出的操作方式看,宜實行黨員退出機制的民主票決制,完善黨員退出機制需要群眾的參與[11][17];七是從配套措施看,應完善不合格黨員退出后的配套措施,如復查申辯機制等。[11][18]
有部分學者對浙江、廣東、山東等省部分地區(qū)不合格黨員退出的實踐試點工作做了分析評價,總體結論是當前不合格黨員退出實踐試點既有成就和創(chuàng)新但也存在問題。一方面,學者們認為,試點實踐取得了良好或初步的成效[6][9],提高了黨員先進性認識,提升了黨員隊伍素質(zhì),凈化了黨員隊伍,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使得黨建工作得到了提升,有力促進了各項工作[19],并為今后處置不合格黨員提供了實踐樣本和方法借鑒。[9]另一方面,學者們肯定了各地在試點中的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如頂層設計與基層創(chuàng)新相結合,退出工作納入基層黨組織晉位升級考核[19],細化不合格黨員標準[9],不合格黨員分類處置、區(qū)別對待[9][19],把握政策界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6][19],探索退出程序、完善處置辦法、鼓勵多方參與[9][20],以及處置與教育相結合、落實教育幫扶措施等。[6]與此同時,學者們也著重指出了試點中暴露的問題及面臨的普遍難題包括除了前述的不合格黨員標準界定缺陷、相關制度欠缺、配套措施不健全、黨員個體和社會公眾的觀念誤區(qū)等之外,還有退出工作缺少有力監(jiān)督和問責[20]和容易滯后于社會經(jīng)濟形勢發(fā)展等問題[6],而流動不合格黨員的識別和退出問題則是學者們普遍關注的一個難題。
綜上所述,現(xiàn)有研究對不合格黨員退出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新時期黨建理論的發(fā)展。在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現(xiàn)有文獻觀點基本一致,但在對不合格黨員的理解及其標準界定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在不合格黨員退出的深層次障礙及其原因、不合格黨員退出的機制構建等諸多方面,還缺乏有力度的、合乎實際的深入研究。概括起來,現(xiàn)有研究有以下幾點不足或局限:一是研究的理論視角和方法運用相對單一,研究視野亟待拓展?,F(xiàn)有研究主要采用政治學、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未能把握黨員作為理性個體的行為本質(zhì),也未能從組織管理中個體與團隊的沖突、激勵角度來考察不合格黨員的“不作為”及其退出問題,導致研究難以深入;二是研究現(xiàn)狀相對滯后,未能緊密跟蹤當前我國經(jīng)濟社會加速轉(zhuǎn)型時期不合格黨員生成、演化的新特點、新機理,因而限制了研究深度;三是現(xiàn)有研究的分析對象過于籠統(tǒng),未能對“不合格黨員”進行細化分類[11],無法深入考察各類不合格黨員的性質(zhì)及其生成機理差別,不利于退出機制的合理設計和科學構建;四是試點實踐的評估研究相對薄弱,未能及時跟蹤基層實踐,對典型個案的深入研究明顯不足,不利于總結經(jīng)驗教訓,不利于形成富有指導價值的不合格黨員退出的理論成果。
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研究和突破:
第一,拓展研究視野,選擇合適的理論視角,重視多學科分析方法的綜合運用。不合格黨員的生成機理及其退出機制構建,是一個政治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屬性的較為復雜的問題,因而,需要在現(xiàn)有研究基礎上,著重把握黨員作為理性個體的行為本質(zhì),運用適合于分析理性個體行為、擅長“個體—團隊”間沖突及激勵問題的經(jīng)濟學、管理學理論和分析方法,深化不合格黨員的生成機理及其有效退出問題的研究。
第二,緊扣我國經(jīng)濟社會加速轉(zhuǎn)型的時代特點,把握不合格黨員的生成機理。當前我國正處于經(jīng)濟社會加速轉(zhuǎn)型時期,在此期間不合格黨員的生成也呈現(xiàn)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新趨勢,不合格黨員的有效識別和退出也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zhàn)。因此,緊扣經(jīng)濟社會加速轉(zhuǎn)型的時代背景,深入分析把握不合格黨員生成機理,對于不合格黨員的識別和退出機制構建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加強不合格黨員生成與退出的分類研究,提高退出機制設計的針對性、科學性。從客觀上講,不合格黨員有不同的類型,如違法亂紀刑責在身和受黨紀處分的不合格黨員、黨章黨規(guī)要求“作為”而“不作為”的不合格黨員、大學生不合格黨員、農(nóng)村不合格黨員、流動不合格黨員等多種類型。由于不同類型不合格黨員的性質(zhì)及生成機理有所差別,個體與黨組織團隊的沖突也各異,其退出機制也應有所不同,因此,強化分類研究、深化分析是今后研究中亟需強化的一個重點。
第四,及時跟蹤不合格黨員退出的試點實踐,加強分類基礎上的典型個案研究。即擴大跟蹤面,通過分類考察,捕捉典型個案,重視各基層黨組織所處的經(jīng)濟社會結構特點和黨組織運行生態(tài)特征,加強對典型個案的理論審視與剖析,從中分析整理出一般的普適性的理論成果,形成科學的不合格黨員退出理論,為當前的黨建實踐提供指導。
[1] 楊貴龍.規(guī)范黨員退出機制 不斷純潔黨員隊伍[J].長鋼縱橫,2012,(03).
[2] 蘭大賢.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存在的問題及著力路徑探討[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05).
[3] 杜茂君.關于建立健全黨員隊伍正常的新陳代謝機制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2,(01).
[4] 王金柱.從粗放發(fā)展向質(zhì)量立黨轉(zhuǎn)變 執(zhí)政黨科學瘦身難題待解[J].人民論壇,2013,(15).
[5] 曹峰旗,柴瑞.困境與路徑:黨員退出機制的政治生態(tài)學分析[J].探索,2014,(01).
[6] 李娟,佘湘.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研究——基于紹興市打通黨員“出口”的實踐[J].理論探索,2012,(06).
[7] 李子祥.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研究[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4,(03).
[8] 胡平法,謝志昂.依法治國方略下黨員正常退出機制探究[J].人民論壇,2016,(05).
[9] 裘愉萍,宋俊.關于建立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的對策思考——基于浙江省不合格黨員退出試點工作的探索[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10] 李杏.讓黨員退出機制常態(tài)化[N].長江日報,2013-02-20(003).
[11] 沙丹丹.健全黨員退出機制對策探討[J].人民論壇,2015,(01).
[12] 黃麗萍,陳剛.不合格黨員常規(guī)性退出的壁壘及對策分析[J].傳承,2014,(01).
[13] 張明性.關于新形勢下建立“黨員退出機制”的思考[J].中國港口,2000,(12).
[14] 曾德盛,曾家華.新時期黨員隊伍新陳代謝機制與黨的先進性建設[J].學術論壇,2006,(08).
[15] 趙創(chuàng),蔣成會.健全黨員能進能出機制問題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16] 黃琦.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3,(07).
[17] 王同昌,單博迪.當前黨員退出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導刊,2014,(06).
[18] 任學輝.積極推進黨員退出機制試點與創(chuàng)新[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01).
[19] 唐賢健.健全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研究——基于常德市處置不合格黨員的實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01).
[20] 張慶軍.保持黨的純潔性視閾下對處置不合格黨員的調(diào)查與思考——以山東省壽光市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責任編輯:李卓垚
建言立論
2016-10-25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社會轉(zhuǎn)型期農(nóng)村不合格黨員的退出機制研究”(15NDJC126YB)的研究成果。
1.黃麗萍(1975— ),女,浙江金華人,浙江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2.陳剛(1973— ),男,浙江金華人,浙江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博士。
D26
A
1671-2803(2017)01-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