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秀,譚佳勇 ,覃曉玲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氣象局,廣西 河池 547000,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金城江區(qū)氣象局,廣西 河池 547000 )
下墊面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溫度統(tǒng)稱為地溫,氣溫與地溫的變化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F(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們關(guān)注氣候變化的同時,也更多的關(guān)注地溫的變化。任國玉[1]等研究了近54 a中國地面氣溫變化,得出中國地表氣溫增暖主要發(fā)生在最近的20余年;陸曉波[2]等通過分析中國近50 a地溫的變化,得出地溫變化具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在東北地區(qū)增溫顯著,而在西南東部卻是下降趨勢顯著;康文英等研究了衡水市50 a氣溫與地溫變化分析[3],表明低溫變化主要以土壤表層變暖為主;高霞等分析了冀中平原近50 a氣候變化特征[4],夏季氣溫的變化趨勢與年變化趨勢不一致。本文利用河池市3個氣象觀測站近30 a 0~20 cm淺層地溫、降雨、氣溫等資料,對地溫變化趨勢、突變年份及影響因子等進行研究,為河池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氣候資源利用等方面提供參考。
本文資料選取1980—2010年河池市3個國家氣象觀測站(從地理位置挑選3個站分別為南丹國家一般站、河池國家基本站、都安國家基準站)0 cm、5 cm、10 cm、15 cm、20 cm逐日地溫、平均氣溫、降雨量等資料。季節(jié)劃分以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
采用線性趨勢法線性回歸方程:
y(t)=a0+a1t
(1)
式中:a1代表線性趨勢項,y代表平均地溫,t代表時間,a1×10表示平均地溫每10 a的氣候傾向率。
用式(1)來分析河池市1980—2010年淺層地溫的演變趨勢[5];采用M-K檢驗法來研究0~20 cm地溫的突變年份[6];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做數(shù)據(jù)描述性統(tǒng)計及顯著性檢驗。
表1 河池淺層地溫氣候傾向率(℃/10 a)Tab.1 Linear trend of flect soil temperature in Hechi(℃/10 a)
注:*、**分別表示通過0.05,0.01置信檢驗
從季節(jié)分析(表1)河池市春、秋、冬各層次地溫均呈升高趨勢,升幅為0.004~0.325 ℃/10 a,春季15 cm、20 cm,秋季0 cm的升高趨勢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夏季各層次年際變化呈降低趨勢,降幅為0.2~0.354 ℃/10 a,其中15 cm降幅通過0.05顯著性檢驗,5 cm、10 cm、20 cm降幅通過0.01極顯著檢驗。
從年變化分析(表1),河池市0 cm、15 cm、20 cm地溫年變化呈升高趨勢,升幅為0.042~0.153 ℃/10 a;5~10 cm年變化呈弱降低趨勢,降幅為0.02~0.042 ℃/10 a;但升高或降低趨勢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總體上河池市淺層地溫呈升高趨勢。從表1分析可以看出,0 cm地溫的變化幅度均大于5~20 cm地溫(夏季除外),夏季各層次降溫幅度較大;這是因為表層地溫受氣候因素影響最大,這與“當今全球氣候正經(jīng)歷一個明顯變暖的階段,而在中國南部的部分地區(qū),特別是西南地區(qū)夏季氣候卻呈現(xiàn)變冷趨勢”的氣候大背景相一致[7]。
從表1可知,0 cm地溫30 a平均值為21.63 ℃,與5~20 cm地溫平均值差值為0.38 ℃,5~20 cm地溫年平均基本一致,差值僅為0.1 ℃,說明隨著土層變深,土壤受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變小,土溫更趨于穩(wěn)定。0~20 cm年平均地溫變化趨勢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淺層地溫上升或下降趨勢不顯著。由圖1可以看出,0 cm、15 cm、20 cm各層次地溫年際波動趨勢及出現(xiàn)轉(zhuǎn)折的年份一致,總體上均呈升高趨勢,其中1980—1985年屬于逐漸變冷時期,地溫呈下降趨勢;1986—1992年屬于波動上升期,地溫逐步回升;1993—1997年屬于地溫較冷年份,地溫較平均值偏低0.3~0.5 ℃;1998年以后地溫呈明顯波動上升趨勢,其中0 cm層次上升最明顯,屬于快速上升期。5 cm、10 cm年際波動在1980—1998年趨勢與其它層次一致,但1998年后維持降溫趨勢。
圖1 a、b、c、d、f為30 a 0~20 cm地溫 圖2 河池淺層地溫的M-K曲線變化曲線及線性擬合曲線Fig.2 M-Ktests of fleet soil temperature in Hechi fitting curves for the river basin Fig.1 a, b, c, d and f are 30 years 0~20cm and linear
M-K檢驗法是檢驗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的方法之一。通過分析河池淺層地溫的M-K曲線可知:0 cm地溫1980—1982年、1990—1993年、2002—2010年呈上升趨勢,但3次地溫上升過程均不顯著;1983—1989年、1994—2001年呈下降趨勢,其中1984年下降趨勢通過0.05顯著性檢驗。根據(jù)UF(K)和UB(K)兩條曲線交點的位置可知,0 cm地溫突變點為2003年。5 cm地溫1980—1990年、1993—2010年呈下降趨勢,其中1984年、1997年2 a的下降趨勢十分顯著(通過0.01顯著性檢驗),1991—1992年呈上升趨勢,突變點為2008年。10 cm地溫近30 a呈下降趨勢,1983—1985年、1996—1998年下降趨勢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其中1984年、1997年下降趨勢通過0.01顯著性檢驗,突變點在2008年。15 cm地溫1980—2005年以及2007年呈下降趨勢,突變時間為2007年;20 cm地溫1980—2005年及2008年呈下降趨勢,突變時間為2005年。可以看出,隨著土層變深,土溫的突變時間相對的延后,從側(cè)面說明,隨土層變深,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yīng)相對滯后。
表2 1980—2010年河池市氣溫、降雨、地溫之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Tab.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of the river basin between 1980 and 2010
注:*、**分別表示達到0.05,0.01顯著水平
通過SPSS分別計算1980—2010年0~20 cm地溫與氣溫、降水的相關(guān)性,如表2可知:氣溫與地溫呈明顯的正相關(guān),相關(guān)系數(shù)在0.399~0.569(其中0 cm、15 cm、20 cm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5 cm、10 cm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淺層地溫與氣溫的變化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地溫受氣溫變化影響顯著;降雨量與各層地溫呈負相關(guān)性,但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降雨增多(減少),各層地溫呈降低(升高)趨勢。同時通過分析近30 a河池氣溫、降水量的變化趨勢,氣溫以0.2 ℃/10 a的速度上升 ,降雨以5.7 mm/10 a的速度減少。因此可知,氣溫升高是導致河池地溫上升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減少是影響河池地溫升高的因子之一。
①從季節(jié)分析,河池春、秋、冬各層次均呈升高趨勢,升高幅度0.004~0.325 ℃/10 a,夏季各層次年際變化呈降低趨勢,降幅為0.2~0.354/10 a;從年變化分析,0 cm、15 cm、20 cm呈升高趨勢,升幅為0.042~0.153 ℃/10 a;5~10 cm呈弱降低趨勢,降幅為0.02~0.042 ℃/10 a。
②0 cm、15 cm、20 cm地溫年際波動趨勢一致,1980—1985年呈下降趨勢,1986—1992年屬于波動上升期,1993—1997年屬于較冷年份,1998年以后呈明顯波動上升趨勢,其中0 cm層次上升最明顯,進入快速上升期。5 cm、10 cm年際波動在1980—1998年趨勢與其它層次一致,但1998年后維持降溫趨勢。
③河池市5 cm、10 cm地溫突變點均為2008年;0 cm、15 cm、20 cm突變年份分別為2003年、2007年、2005年,土層變深,地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yīng)相對滯后。
④氣溫升高是導致河池地溫上升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減少是地溫升高的因子之一。
[1] 任國玉,郭軍,徐銘志,等.近50 a中國地面氣候變化基本特征[J]. 氣象學報, 2015,63(6):942-955.
[2] 陸曉波,徐海明,孫承虎,等.中國近50 a地溫的變化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6,29(5):709-711.
[3] 康文英,徐建芬.衡水市近50 a氣溫與地溫變化分析[J].衡水學院學報,2013年8月,15(4):104-107.
[4] 高霞,陳海濤,張艷梅.冀中平原近50 a氣候變化特征[J].貴州氣象,2007,31(4):5-8.
[5] 陳海濤.水城近50 a氣溫變化特征分析[J].貴州氣象,2009,33(4):23-24.
[6] 周紹毅,蘇志,李強,等.1961-2010年廣西淺層低溫變化特征[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12(04):1372-1374.
[7] 丁一匯,戴曉蘇.中國近百年來的溫度變化[J].氣象,1994,20(1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