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下角祝屋六巷下角小學 李秀芬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模式不僅讓教師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還會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營造多元化的作文評價氛圍,讓學生輕松地參與到評改作文模式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能力以及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作為一名基層的語文教師,多年來我都在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寫作能力以及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的這樣一個道路上摸索著前進的方向,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地給自己的作文“整容”。正所謂: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每每看到學生認真修改作文后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眉飛色舞的神情時,我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每個學生都有一雙想象的翅膀,我們要學會尊重學生,在習作的評價中要讓學生廣泛參與,讓學生能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得到進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增強學生的閱讀和評判的能力。在此,我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就高年級作文有效批改淺談一點個人的教學心得。
自古以來,老師都是學生的學習榜樣,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老師是一盞之路的明燈,正所謂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老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會被學生深深的記住并模仿。而這看是尊師的行為,卻往往扼殺了學生那一雙想象的翅膀,因此,新課改要求老師要把課堂還個學生,重視學生的主人公地位,重視他們每一個人的想法,重視教師的引導地位。
由于社會的發(fā)展、網(wǎng)絡的普及,現(xiàn)在的學生懂得東西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很多,而高年級的小學生也基本都是在11—12歲之間,他們也都基本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們不但在課堂上是主人公,也可以讓他們在改自己的作文時也是主人公,也許這過程會有些困難,也有的人會覺得這就是一個無頭蒼蠅、無稽之談,覺得不可思議,學生怎么可能會做老師的工作呢?其實不是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老師愿意花上時間與精力,那就會意想不到的收獲。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我們不可能直接把作文拿給學生就和他說,作文你自己批改吧,這讓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我們應遵循語文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扶到放,教師要有目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評改作文的基本要領。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習游泳的本領。”我們要學會教會學生方法,而不是直接給學生答案,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去找到答案,從而才能更好的提高寫作的能力。
學習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當學生掌握了批改作文基本能力的時候,我們要乘勝追擊,讓學生能更加深入學習,由批改作文的能力轉化為自身的寫作能力。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的見解都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好奇心也是很強盛的,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修改的作文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對比探究,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深入學習。
作文的批改是一個比較繁瑣的過程,不管是全班同學同時修改一篇習作還是同學間的互相批改都是需要整理與學習的,古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我們要給予學生表現(xiàn)的信心與舞臺,當學生主動地把自己批改的作文拿出來分享的時候,我們應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學會在對比中學習,在對比中成長,在對比中走向成熟,來一個與眾不同文與文的“會友”,讓自主批改作文的課堂進入一個猶如百家爭鳴般的高潮,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都不是一樣的,我們的對比不一定就只是學生與學生的對比,有時候自己和自己的對比會有更明顯的進步,我很注重讓學生每次要注重自己的寫作,我不要求他每次的寫作都能滿意,但是只要能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那就算是成功了,正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激勵每個孩子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比如,在他自己評改作文之后,如果我覺得他還可以修改的更好的時候,我就會對他說:如果能有更細致的細節(jié)性描寫或側面描寫,文章可能會被老師當成佳作在全班朗讀學習哦。其實,老師就只是一個引路人,你只要稍微給他一個方向,學生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笔堑?,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想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在這能力之上能主動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在生活中、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
課堂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學生在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學習,我們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的積累,課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名人佳作,無論何時何地,我們要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正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還有一山高,讓學生回歸生活,探索更多的課外知識,那就是豐富了自己。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會更有沖勁,讓更多的佳作、更多的生活閱歷豐富學生的腦海,從而能讓智慧之花能更加燦爛。
然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上只是我個人對作文評改的探索與嘗試,并不會適用于所有作文評改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生活實踐中,我仍然會從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本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牢記“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這句話,我相信不斷地學習與探索,才會讓自己的常態(tài)作文評改課節(jié)節(jié)富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