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均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又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理念,一時俊彥均集聚于北大。上任前,蔡元培在上海的一個小書攤上偶然買到吳梅的《顧曲麈談》,非常欣賞。到任后,蔡元培提倡美育,將北大的一個學生社團音樂團改組為音樂研究會,下設古琴、絲竹、昆曲、鋼琴、提琴五組,由校方聘任導師。
當時吳梅只是上海民立中學的教員,蔡元培仍延請吳梅到北大教授昆曲。吳梅得到教席后作詩曰:“不第盧生成絕藝,登場鮑老忽空群”,并注云“時洪憲已罷,廢國學,征余授古樂曲?!?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15/xsgx201702xsgx20170222-1-l.jpg" style="">
1917年9月,吳梅到北大擔任音樂研究會昆曲組導師,由于學昆曲者甚眾,又請寓居于北平的曲家趙子敬、北大校醫(yī)陳萬里一起教曲,并常在音樂演奏大會中演唱,如在1922年5月,昆曲組就曾演唱《驚夢》《山亭》《拆書》《彈詞》《癡夢》《刀會》《拾金》《法場》。任中敏回憶說“一時同學樂受熏陶者,相率而拍曲、唱曲”“初不以事同優(yōu)伶為忤;風氣之開,自此始矣!”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昆曲組可以說是中國大學里最早的曲社。與此同時,吳梅還擔任“文本科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教員”,講授“文學史”和“曲”的課程。后來“曲”易名為“戲曲”,被認為是中國大學里設置戲曲課程之始。據(jù)上過吳梅課的學生回憶,吳梅邊講詞曲,邊撅笛解說,北大課堂上笛聲悠揚,曼聲謳歌,使聽者神往。
吳梅曾應邀寫了兩首北大“校歌”:一首是《北大二十周年紀念歌》,詞云:“棫樸樂英才,試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chuàng)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春明起講臺,春風盡異才,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另一首即北大校歌,并由吳梅譜曲,詞云:“景山門啟鳣帷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數(shù)分科,有東西秘文;論同堂,盡南北儒珍。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待培養(yǎng)出,文章氣節(jié)少年人?!倍d于《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刊》,在蔡元培時代的北大傳唱。后來,吳梅修訂校歌,題為《正宮錦纏道·示北雍諸生》,收入《霜崖曲錄》。
1922年秋,因思鄉(xiāng)心切,加之北平政局不穩(wěn),受在北大畢業(yè)的好友陳中凡之邀,吳梅舉家前往南京的東南大學任教,從此離開了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