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亭長老對孝道的弘揚

      2017-03-09 01:29:38韓煥忠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長老臺北佛教

      韓煥忠

      (1.蘇州大學 宗教研究所,江蘇 蘇州 215123;2.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 研究部,江蘇 蘇州 215123)

      南亭長老對孝道的弘揚

      韓煥忠1,2

      (1.蘇州大學 宗教研究所,江蘇 蘇州 215123;2.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 研究部,江蘇 蘇州 215123)

      南亭長老在講說華嚴經(jīng)義,闡述華嚴宗理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弘揚。南亭長老在講說佛教的各種經(jīng)典時,經(jīng)常就其中涉及孝道的地方加以適當?shù)陌l(fā)揮,使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意蘊得到一定的闡發(fā)。南亭長老曾應邀到臺北監(jiān)獄弘法,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聽眾,南亭長老向他們弘揚的還是孝道。作為智光商工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南亭長老每周堅持為該校學生上德育課。他自編的課本,除了以點滴滲透的方式弘揚孝道之外,還設有“佛教與倫理”等課專門探討佛教與孝道之間的關系。南亭長老等一批高僧大德弘揚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維持其未墜之緒的意味,而佛教在維持中國文化傳承不絕方面的重大作用也由此可見一斑。

      南亭長老;孝道;弘揚

      臺北華嚴蓮社創(chuàng)辦人南亭長老,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史上有“華嚴宗大德”之美譽,他在講說華嚴經(jīng)義,闡述華嚴宗理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弘揚。

      南亭長老(1900~1982),俗姓吉氏,原籍江蘇省泰縣曲塘鎮(zhèn)(今屬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十歲出家,曾求學于智光法師主辦的泰州僧辦儒釋初高小學、常惺法師主辦的安慶迎江佛教學校,先后任教于常州清涼寺佛學院、常熟虞山法界學院、鎮(zhèn)江竹林寺佛學院,1932年任泰州光孝寺監(jiān)院并受記莂,1934年接替常惺法師出任光孝寺方丈,1949年5月陪侍智光長老到臺灣,1952年在臺北創(chuàng)建華嚴蓮社,講經(jīng)說法于南北各地,深得各界景仰,皈依者多達萬人以上。南亭長老入滅后,后學成一法師輯其遺著為《南亭和尚全集》,共十二冊,并追敘其有誠實不欺、寬厚能讓、持戒謹嚴、熱心教育、弘法精勤、慈心廣被、流通法寶、勤儉惜福、愛國熱忱、尊師孝親等十德。[1]349-365其地位之崇高,由此可見一斑。

      南亭長老雖然自幼出家,但父母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終生難忘。他后來回憶說:“小時候,我有一個壞脾氣,喜歡跟路,就是媽媽外出的時候,我一定要跟著他。至于早晨起來,要媽媽穿衣服,晚上睡時,要媽媽脫衣服,這是依稀仿佛猶能記憶的。累媽媽的事太多了,決非一二張紙可能寫完。長大了以后,忙于名位,對媽媽一點孝敬都沒有。愧悔之余,現(xiàn)在知道了,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孝欲行而親不待’。還說什么呢?”[2]41929年,南亭長老在上海隨應慈老法師助理華嚴學會講務,暑期放假,回鄉(xiāng)省親,恰值父逝,蓋棺之時,瞻仰遺容,見到已經(jīng)離開人間的父親“安詳而白凈,大家又不免大哭一場”,南亭長老“也情不自禁地哭了”。他感慨說:“生身養(yǎng)育之恩,毋以報其萬一,僅此一哭而已。”[2]271935年,南亭長老在泰州光孝寺方丈的任期內,母親去世了,他也沒有來得及回去見最后一面。1950年農歷八月二日,流落在臺灣的南亭長老恰值五十一歲母難日,他想起父母,于是就為父母立一木位于善導寺,以報親恩。[2]179從此以后,對孝道的弘揚成為他弘揚佛法的重要內容。

      南亭長老弘揚孝道的方式主要有三個:即講博士。

      經(jīng)說法時入孝道,到監(jiān)獄弘法布道時演說孝道,給智光商工學校的學生們上德育課時討論孝道。

      一、講經(jīng)攝入孝道

      南亭長老以講經(jīng)說法著稱于臺灣佛教界,他在講說佛教的各種經(jīng)典時,經(jīng)常會就其中涉及孝道的地方加以適當?shù)陌l(fā)揮,使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意蘊得到一定的闡發(fā)。

      南亭長老曾在廣播電臺講《佛說孛經(jīng)鈔》,其中提到圣孛受到國王的重用,以十善之道教化民眾,使民眾都能“孝順父母”。他說:“父母是我們這血肉之身之所由生,尤其是母親的十月懷胎、三年乳哺、送暖問寒、推干就濕。再加上由小學而中學,由中學而大學,男婚女嫁,穿的、吃的、用的,哪一點都需要父母來操心和勞碌。”[3]63父母劬勞,民間常談,此處南亭長老加入幾句對學制的描述,頓時使其具有了時代氣息。南亭長老還引用《詩經(jīng)·蓼莪》以及晉王褒的典故進一步展開闡發(fā):“《詩經(jīng)》上有一首詩,篇名叫做‘蓼莪’。那上面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瘯x朝有一位讀書人王褒先生,他讀詩讀到這個地方,往往痛哭流涕。父母對于我們生身、教養(yǎng)之恩太大了,所以身為子女而有父母在堂的人,都應該孝敬父母。孝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結晶,孝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美德?!盵3]63-64就在這寥寥數(shù)語之間,南亭長老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復印之以詩,又證之以史。于此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南亭長老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體會得深刻、透徹,而且還可以看出南亭長老對傳統(tǒng)孝道的極端重視。

      南亭長老甚至主張佛教信徒應當像佛那樣尊敬自己的父母?!度A嚴經(jīng)·凈行品》有一句經(jīng)文:“孝事父母,當愿眾生,善事于佛,護養(yǎng)一切?!蹦贤らL老解釋說:“父、母是我身之所有生也。《詩經(jīng)》上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衷唬骸纲馍遥纲饩衔?。……養(yǎng)育之德,昊天罔極?!灾袊奈幕匀藗悶榈谝?。先王以孝治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盵4]27南亭長老引《詩經(jīng)》證明,父母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而且還含辛茹苦地將我們培養(yǎng)成人,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報答父母恩情就成了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也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南亭長老站在佛教的立場上,主張將孝道的對象無限放大,他說:“《梵網(wǎng)經(jīng)》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晕覀儗τ诟改敢ⅰ⒁?,并且愿一切眾生與我一樣,對父母要‘善事于佛,養(yǎng)護一切’。護是保護,養(yǎng)是供養(yǎng)?!剖掠诜稹凇?,易為‘如’字,就更明白了。”[4]27南亭長老的意思是,人們應當像佛那樣將天下的所有眾生都視為自己的父母,予以孝事供養(yǎng),由此就可以真切實踐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勝義了。南亭長老由此將中國傳統(tǒng)孝道與大乘菩薩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地藏經(jīng)》有“佛門孝經(jīng)”之稱。南亭長老對此經(jīng)極為看重,將其視為“是一部最好的社會教育課本”。在他看來,《地藏經(jīng)》中有三點最重要:“一是注重孝行,二是闡明善惡因果,三是大悲、大愿的菩薩行。”[5]23他解釋說:“我國自有史以來,就以孝為立國之大本,所以說:‘先王以孝治天下?!终劊骸偕菩橄取!兜夭亟?jīng)》有此一長?!惰缶W(wǎng)經(jīng)》亦說:‘孝名為戒?!猿黾曳鸬茏樱m離別父母,但不廢棄孝道。所以佛教到中國來,與中國人固有之思想道德一拍即合,因之而流傳永久,深入人心?!盵5]23換句話說,在南亭長老看來,佛教之所以能夠流行于中國,就在于其契合了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孝道。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暫且不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唐末五代以來,佛教界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重視可以說日甚一日,佛門中不僅出現(xiàn)了不少談論孝道、推崇孝行的著作,甚至還涌現(xiàn)出一批以孝著稱于世的高僧大德,佛教的經(jīng)懺、水陸等課儀更成為孝子寄托哀思、超度亡靈的基本方式,而地藏王菩薩也以其本生的孝行及救贖地獄一切眾生的大愿與此土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南亭長老以大力弘揚孝道著聞,于是就有人慕名求教如何實行孝道。如桃園內壢榮民工廠張徳明先生致函請問:“學人幼失父母,為養(yǎng)父母哺育成人。近據(jù)于秋七月各廟舉行普度時,附位超度,但以不知生父母姓名,不知如何寫法,請指教?!蹦贤らL老答:“即寫‘佛力超薦先父母尊靈生蓮之位。陽上出嗣男張徳明叩立’,可也。百行孝為先。一念孝心,可以上通于天、旁格鬼神。君之父母如未轉生,仍沉滯幽冥,自可來會受薦。加‘出嗣’者,君已為他人之后裔而非生父母之姓矣?!睆埾壬鷮τ谌绾螆蟠痧B(yǎng)育之恩亦不了然,故而又問:“養(yǎng)父母亦淪陷鐵幕,應如何報答其哺養(yǎng)之恩,方為得體?”南亭長老答云:“儒家以膝下承歡、甘旨日奉或置身青云、父母蒙光為孝。但二者皆非君所能。君其惟有念‘阿彌陀佛’以為修持乎!父母在,則增其福壽;父母不在,則資其生西。蓮池大師七筆勾有云:‘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且蛔C明?!盵6]97言辭諄諄,足見其對實踐孝道的推重與獎掖。

      但是,中國人供養(yǎng)父母遺像、祖先牌位的風俗受到攻訐,異教徒認為這是在搞“偶像崇拜”。南亭長老解釋說:“這不是佛教的專有品,中國人本來就有這習慣。古圣先賢、父母祖宗,都是于國家、民族有甚大的貢獻或者于自己有生身、養(yǎng)育之恩的人。后人侍奉他們的遺像,不但是崇德報功,而且具有示范的作用。也就是說,一個人倘若于國家、社會有貢獻,不但生前享受到無上光榮,死后還要受到后人的崇拜,所謂俎豆千秋、流芳百世。這是獎勵我們做人的方法。”[6]16南亭長老在這里闡明了中國世俗祭祀不僅具有“崇德報功”的宗教意義,而且還具有垂范后昆的教育意義。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文化實現(xiàn)自身延續(xù)和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和途徑。

      二、監(jiān)獄演說孝道

      南亭長老曾應邀到臺北監(jiān)獄弘法。與社會上活躍于各行各業(yè)中的佛教信眾相比,獄中服刑人員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一般來說,他們的文化程度偏低,責任意識淡薄,主流價值認同不足,由于受到了懲罰,甚至還可能對社會懷有某種程度的敵視和不滿。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聽眾,南亭長老最喜歡向他們弘揚的還是孝道。南亭長老第一次在臺北監(jiān)獄弘法,他演講的題目是《孔子之孝與釋迦之孝》。

      南亭長老首先強調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我國幾千年來立國的大本。”[7]1在南亭長老看來,此之八德,作為“舊有的道德藩籬,是幾千年來忠臣、孝子、義夫、節(jié)婦斫腦袋,灑熱血,才建筑起來”[7]1-2,對于維系國家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既為八德之一,其作用自然也是非常巨大的。

      南亭長老接著以《孝經(jīng)》為依據(jù)闡述了“孔子之孝”?!缎⒔?jīng)》從“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以立身”說孝,南亭特就其貼近聽眾的“始于事親”展開演講,從“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說起,詳盡地解釋母親在懷孕、坐胎、出生過程的辛勞與危難,解說父母在養(yǎng)育幼童長大成人方面所付出的勤勞與辛酸。南亭長老希望借助人人都曾具有的父母親情,激發(fā)起這群特殊聽眾的情感共鳴。

      父母恩德如此之大,那么為人子女者,當何以自處呢?南亭長老指出:“父母撫養(yǎng)你成人以后,你如能好好地做人,當然不去說它。倘若你貪贓枉法,奸巧欺詐,叛國殃民,或為盜、為竊,受到國法的裁判、嚴刑的拷打,手銬腳鐐,鋃鐺入獄,這身體不由你做主,以至于受罪而死,辱沒祖宗,父母沒臉見人,這就是毀傷,這也是不孝之至?!盵7]5對于在座聽講的服刑人員來說,這幾句話不啻是天鼓雷音,聞之讓人心喪膽落,其愧對先人之情自當會油然生起。

      南亭長老話鋒一轉:“我想在地的各位,還不是思想上、行動上犯了錯誤,才有今日的不自由嗎?所以我很爽直地奉勸諸位,從現(xiàn)在起,改過自新。你別忘記你們的父母在家里為你們哭泣愁苦,怎樣地在那里籌辦衣食送給你們。應該時??紤]到,怎樣做個好人,安慰已過去的父母,孝養(yǎng)現(xiàn)在的父母,一旦恢復自由,仍不失為社會上的一個好人。”[7]5-6可謂是苦口良藥,佛教化世導俗之功能,就在這忉怛不已的說教之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南亭長老指出,世間之孝,終不如佛教孝道徹底究竟。世間孝道,雖有千般,但皆不足以解除父母的痛苦,而釋迦牟尼“成佛而后,回宮為父王說法,升天宮為生母說法,度姨母出家,成阿羅漢,使父母永遠離開生死之苦,這是世間之孝所不及的”[7]6。因此佛教的孝道具有使父母徹底解脫人間一切痛苦的意義。

      南亭長老后來在臺北監(jiān)獄又作過一次講演,題目是《我們對自身應有一種觀察》。

      南亭長老詢問聽眾,人之一生,不過數(shù)十寒暑,其間或為人子,費盡父母多少心血,或為人父母,為子女費盡多少心血,最終還有什么?

      南亭長老從曾子的臨終之言談到儒家的孝道。曾子臨終言:“啟予足,啟予手。……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彼J為,曾子這幾句話的根據(jù),就在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孝行原則。對于身體發(fā)膚的毀傷何以會構成不孝的罪行,南亭長老解釋說:“你若失去了自尊心,而做竊、盜、奸欺的勾當,或貪贓枉法、舞弊營私、不忠于國、不孝于親以及其他干犯國法的種種罪行,受了國法的制裁。尤其是古時候的刑罰,有所謂笞刑、肉刑、宮刑,最大的是斬絕及凌遲處死?!褪巧眢w發(fā)膚為人毀傷。你的身體為人毀傷事小,卻辜負你父母的撫養(yǎng)之恩,使兒女無顏見人,宗族親黨對你一家子都看不起,過去的祖宗都為你蒙羞于地下。這樣就構成不孝的大罪了?!盵8]36-37儒家為了保證身體發(fā)膚不受毀傷,以免父母祖宗因自己的過錯而蒙羞,還提出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言。南亭長老認為,“這是儒家以孝為出發(fā)點、日常對于自身的觀察和警覺。人存在了這種觀察和警覺,行為就自然地納于正軌,而不會有不法的舉動發(fā)生。不但你自己保全了人格,連整個社會、國家都受到你的好影響,而尊稱你為正人君子”[8]37。換言之,儒家正人君子的謹慎,不僅保全了自身,成就了孝道,也維系了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

      南亭長老又從六道輪回、二乘及大乘菩薩談到了佛教信徒的警覺,指出一般信眾對人天福報的追求、小乘圣人的厭患離欲以及大乘菩薩的舍己為人,都非常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維持。他真誠地期盼這些服刑人員都能成為恪盡孝道的菩薩:“我講這個題目,是希望各自痛自懺悔,以后去學習古人觀察自身,不要使這受之父母的身體發(fā)膚,受到他人的毀傷,更不得以自私、自利的卑劣心理來種地獄、餓鬼、畜生道的惡因。倘自此皈依三寶以后,革去自私、自利的卑劣心理,而發(fā)起濟世利人的大悲菩提心來,那么,你們眼前就都是菩薩了!”[8]40其言之諄諄,當能使聽者動容。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臺灣監(jiān)獄中的服刑人員的文化基礎比較差,缺乏佛學素養(yǎng)最起碼的基礎,這時候如果與他們討論高深的佛理,講解嚴肅的佛經(jīng),必然沒有效果。南亭長老從人人都曾經(jīng)具有的父母親情入手,首先激起他們對父母的依戀和感激,然后促使他們反省自己的行為,產生悔愧之念,進而幫助他們生起重新做人的想法。南亭長老之說法可謂善巧,而傳統(tǒng)孝道于其間所發(fā)揮的重大作用也可見一斑。

      三、德育討論孝道

      作為智光商工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南亭長老每周堅持為該校學生上德育課。他自編的課本中,除了以點滴滲透的方式弘揚孝道之外,還設有“佛教與倫理”等課目專門探討佛教與孝道之間的關系。

      中國歷來多有譏刺釋迦牟尼佛背棄君、親、妻、子出家修道為不孝者,南亭長老借助為智光商工的學生們上德育課的機會對這種觀念進行了深入的反駁,認為這是“不知佛者之謗佛也”。他解釋說,佛降生在物質富饒、奴仆成群的王宮之中,對父母的甘旨之奉等都無需太子親為,即便是太子出家修道,也不致造成父母妻子物質上的匱乏,人們不應該依據(jù)世俗凡情測度佛的偉大。佛在講經(jīng)說法時經(jīng)常要求弟子們遵行孝道,如佛在《梵網(wǎng)經(jīng)》中說:“孝名為戒。”《觀無量壽佛經(jīng)》為凈土宗主要經(jīng)典之一,教修行人修十六觀門,求生凈土,但以“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為先務。佛在孝行上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如凈飯王將舍命前,老病侵尋,深感痛苦,念子孫心切,心急如焚。其時釋迦世尊在王舍城,聞此消息,不遠千里,率胞弟難陀、堂弟阿難陀、兒子羅云,回迦維羅衛(wèi),親侍疾病,百般安慰。凈飯王去世之后,佛又親視含殮,并為后世眾生作表率,親與難陀、阿難陀、羅云等扛抬王棺至火葬場,火葬而后,建塔紀念。南亭長老由此認為,佛教在中國政教無法企及的領域發(fā)揮了得天獨厚的作用。[9]73

      儒家提倡孝道,佛教也提倡孝道,儒佛兩家所說的孝道有何差異?南亭長老指出:“儒家的孝是狹義的,佛教之孝則更深刻一層?!盵9]100南亭長老以儒家之孝為“狹義”而以佛教為“更深刻一層”,當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儒家只講此生此世,只是對此生此世的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而佛教相信眾生在無窮無盡的輪回過程中,有無數(shù)的父母,諸如《大方廣佛報恩經(jīng)》上說,我在過去輪回于六道之中受生的時候,一切眾生皆曾作過我的父母,我也曾經(jīng)作過一切眾生的父母。其二,儒家孝道只是講生養(yǎng)死葬,顯親揚名,光宗耀祖,而佛教為了報答一切眾生之恩,故修行布施身外的財物,身內的骨、肉、筋、血、頭、目、手、足,有需要者,難舍能舍,一切給予,從無悔恨。如《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所說,父母對于子女,懷胎、生養(yǎng)、乳哺,隨時將育,方能長大成人,子女左肩擔父,右肩負母,經(jīng)歷千年,即使便利背上,都無怨心,雖然如此,猶不足報父母如天之恩,真正可以報答父母深恩的,是引導他們聽聞佛法、恭敬三寶、皈依三寶,讓他們得到安隱,生活上精神上有了歸宿。[9]100-101南亭長老的相關論述表明,至少自宋元以來,以出家修行的方式孝敬父母、報答父母已成為中國僧尼堅持戒行清凈的精神動力。

      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大旗一直掌控在儒家手中。但近代以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大家庭往往由于其“封建性”而備受革命者的攻擊,孝道作為舊道德的代表其合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即便是那些以振興儒學為己任的新儒家代表人物,對孝道也往往敬而遠之。因此說,南亭長老等一批高僧大德弘揚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維持其未墜之緒的意味,而佛教在維持中國文化傳承不絕方面的重大作用也由此可見一斑。

      [1] 成一.成一文集[M].臺北:萬行雜志社,1994.

      [2]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2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3]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4]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4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5]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5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6]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8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7]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8]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7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9]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0冊[M].臺北:華嚴蓮社,1994.

      (責任編輯:祝春娥)

      ThePromotionofFilialPietybyNantingMaster

      Han Huanzhong1,2

      (1.InstituteofReligionStudi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China; 2.ResearchDepartment,JiezhuangResearchCenterofBuddhistStudies,Suzhou,Jiangsu215123,China)

      Master Nanting was not only a monk of Huayan sect of Chinese Buddhism, but he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While giving lectures about Buddhist classics, from time to time Master Nanting appropriately expressed his own views when filial piety was involved so as to elaborat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in a sense. He was often invited to the prisons in Taibei to carry forward Buddhism. When confronted with such a group of special audience, he still preferred to promote filial piety to them. As the founder of Zhiguang Business and Industry School, he persisted in giving students lessons about moral education every week. In the textbooks compiled by himself, he also designed special sections about Buddhism and ethic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filial piety, except the normal promotion. Thanks to the promotion of Master Nanting and other monks, filial piety has been preserved up to now, which has fully proved that Buddhism ha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culture.

      Master Nanting; filial piety; promotion

      B82-055

      A

      2095-4824(2017)05-0020-05

      2017-03-02

      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5ZXB003)

      韓煥忠(1970- ),男,山東曹縣人,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研究部教授,哲學

      猜你喜歡
      長老臺北佛教
      元 趙孟 行書與達觀長老札
      中國書法(2023年6期)2023-07-25 13:25:21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
      加年華
      拾味夜臺北
      中國三峽(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7
      臺北Z House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地理教學(2016年11期)2016-12-28 02:43:49
      臺北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8:21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懲罰
      昌宁县| 金阳县| 邵阳县| 江永县| 屯留县| 秦皇岛市| 岳普湖县| 赣州市| 澜沧| 江阴市| 和平县| 西昌市| 鸡西市| 南乐县| 怀化市| 东乌| 庆城县| 清流县| 科技| 黑山县| 玉田县| 慈溪市| 阳西县| 峨眉山市| 玉龙| 大悟县| 洞口县| 合作市| 荣昌县| 黔西| 凤庆县| 定兴县| 五大连池市| 抚松县| 大余县| 板桥市| 宁津县| 哈尔滨市| 特克斯县| 鹤峰县|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