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及其弘揚與創(chuàng)新

      2017-03-09 04:14:49
      關鍵詞:儒家弘揚成人

      江 暢

      (湖北大學 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62)

      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及其弘揚與創(chuàng)新

      江 暢

      (湖北大學 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62)

      中華民族精神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意蘊,其核心內容是“成人”精神。傳統(tǒng)道德存在著一些自身的局限,而且到后來走向絕對化、極端化。在傳統(tǒng)道德走向衰敗的過程中,它迎來了歷史性的新機遇,經(jīng)過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和實行市場經(jīng)濟體制四大歷史事件,傳統(tǒng)道德正在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在構建當代中國道德體系的過程中,要弘揚傳統(tǒng)道德中諸多過去被忽視的有價值的內容,同時,在弘揚這些內容的過程中需要創(chuàng)新。要在弘揚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弘揚,從而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中華民族精神;道德意蘊;道德精神;弘揚;創(chuàng)新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逐漸積淀和凝聚的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靈魂和精氣,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內在氣質和個性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深刻,可以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對它進行概括和提煉,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它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精神的鮮明特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華民族精神是一種道德精神,是以崇尚高尚道德人格和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為取向的價值理性。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經(jīng)過此后兩千多年來中華各民族精神融合以及對其他外域民族文化的吸收,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行市場經(jīng)濟體制以來,中華民族精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的歷史際遇。伴隨中國對外全面開放和市場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中國國際地位和威望的顯著提升以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價值和文化多元化、人類一體化時代的到來,中華民族精神特別是其道德意蘊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考驗。因此,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弘揚(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凸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力量和中國魅力,對于當代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是一個全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一、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界有種種不同概括,其中比較權威的看法有: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精神在于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xié)調[1];“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義為內核的”,體現(xiàn)為“自強不息”“正道直行”“貴和持中”“民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務實”“豁達樂觀”“以道制欲”八個方面[2];中華民族精神包括“重德精神”“自強精神”“寬容精神”“愛國精神”四個方面,并以“自強精神”為核心[3]。所有這些概括雖然不盡相同,但不難看出,道德不僅滲透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而且是其中的主線和內核。馮天瑜先生更直截了當?shù)匕洋w現(xiàn)民族精神的中華文化視為“倫理型文化”,他從中國文化生成的角度揭示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將這種倫理型文化概括為“法祖尊統(tǒng)”“教民追孝”“人文史乘”“德治主義”“靈肉不二”“取義成仁”和“‘五倫’‘三綱’分梳”七個方面[4]。實際上縱觀中國文化,倫理道德①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是貫穿自古以來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精神?!爸腥A民族精神的特質,就凝聚了儒家倫理道德的精華”[5]135。對此,有學者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有一點應該是大家都認肯的,就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包含豐富的道德意蘊。

      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體現(xiàn)在自古以來中國文化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tài)文化),尤其凝聚在典籍文本之中。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是成體系的意識形態(tài),從不同角度觀察和研究,可能得出不盡相同的結論。不過,如果我們將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視為一種內含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的成體系的道德精神(簡稱為“中華民族道德精神”),并從這個角度考察它的話,那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以“成人”為基本價值取向和核心內容的道德精神體系,它是圍繞著“成人”以至“成圣”展開并運行的,其中的道德價值、道德品質、道德情感和道德規(guī)范等道德要素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社會理想、價值追求和行為范式,可以根據(jù)這種道德精神得到解釋和辯護。

      中華民族道德精神強調“成人”是以對人在宇宙中特殊位置的認識為前提的,對此,古代思想家雖有不同表述,但都是給予充分肯定的。在他們看來,人雖乃一物,在宇宙中不過滄海一粟,但人有優(yōu)越于萬物的特殊性質。關于這一點,老子說得最明白:“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6]宋代周敦頤也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雹谌说倪@種特殊性在于人有道義、“五?!钡鹊赖拢赖率谷顺蔀槿f物之靈長。對此,荀子論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盵7]朱熹指出,正是“五?!卑讶伺c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使人成為最卓越的:“人為最靈,而備有五常之性,禽獸則昏而不能備,草木枯槁則又并與其知覺者而亡焉?!雹鄄贿^,人的這種特殊性質并非已經(jīng)完成,需要人的造化、作為或“修身”,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成為人的過程,這即是《戰(zhàn)國策》中談到的“返璞歸真”(《戰(zhàn)國策·齊策四》),老子要求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孟子所期望的“求其放心”(《孟子·告子章句上》),荀子所說的“化性而起偽”(《荀子·性惡》),也是今天中國人追求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

      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成人”,那么,“成人”意味著什么呢?一般來說,“成人”主要意指成為道德之人,即成為品質高尚、人格完善、氣節(jié)剛健的人,道德的使命就是引導和激勵人們成為這樣的人。對于什么樣的人是道德之人,傳統(tǒng)社會和現(xiàn)代社會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傳統(tǒng)社會所強調的是人成為道德之人,而現(xiàn)代社會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不過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成為道德之人具有首要的甚至決定性的意義,這即是所謂“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取薄?/p>

      傳統(tǒng)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觀念是儒家的“成人”觀念。按照儒家的觀點,“成人”有不同的層次,即人可以達到三種不同的層次:君子、豪杰和圣人。君子是相對于小人而言的。在西周時期,君子為貴族的通稱,而小人則指細民(平民百姓)。春秋之后,由于禮崩樂壞,君子與小人逐漸成為有德者和無德者的稱謂。經(jīng)孔子大力倡導和闡釋之后,君子便定型為儒家推崇的道德人格。根據(jù)孔子的論述,君子就是遵循禮,追求、成就仁德之人,具有克己復禮、恭敬謙讓、誠信和順、仁為己任等顯著特點??鬃右簧曰謴椭芏Y為己任,要求人們知禮、守禮、復禮,所以他設計的君子人格是一種“溫、良、恭、儉、讓”的“文質彬彬”的人格范型,缺乏豪邁激越的精神。針對這一局限,孟子以推行王道于天下為己任,要求人們知義、求義、履義,為儒家的理想人格賦予了雄壯、偉岸的色彩,這就是儒家的豪杰人格?!傲τ逻^人謂之豪,行智非凡謂之杰”[5]106。與君子恭謙守禮、注重內在修養(yǎng)的形象不同,豪杰具有獨立、尊嚴的人格,膽識超人、直道而行的氣概和剛毅、浩大的品格,并且追求濟世利民。在儒家的學說中,豪杰具有義以為上、獨立特行、剛毅浩然、自強任道的人格特征。君子和豪杰可稱為“賢人”,它們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完善之處,圣人則是儒家理想人格盡善盡美、至善至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善的理想人格,也是人生在世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說君子立于禮,豪杰沛于義,那么圣人則與仁為一體,充滿了儒家所力倡的仁愛精神,具有諧天至善、民胞物與、法天立道、繼往開來等人格特征。

      在這三種人格理想中,君子和圣人這兩種不同層次的人格在傳統(tǒng)社會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其中,《周易》描述的“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君子以厚德載物”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人格的經(jīng)典表達,并且成為整個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世代相傳的道德基因。

      君子、豪杰和圣人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中的人格理想,“成人”就是要成為這樣的人。那么,如何成為這樣的人呢?“成人”不僅要有“人”的范型,還要有“成”的路徑和方法,對于這一點如同關于人格理想一樣,傳統(tǒng)社會占主導地位的觀點也是儒家的,這就是強調修身作為通向理想人格的根本路徑和方法,亦即《大學》中所說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春秋以后二千多年的傳統(tǒng)社會,儒家學者提出了許多修身的方法,但其基本方法還是《大學》中提出的“三綱領八條目”?!叭V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達到“三綱領”的目的,需要通過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八個步驟中,修身是關鍵,即所謂“修身為本”。修身是為了齊家、治國,最終達到明明德于天下的目的,而修身則需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四個環(huán)節(jié),顯然,對于傳統(tǒng)道德來說,“八條目”就是一個人從常人成長為圣人的“成人”路線圖?!叭V領八條目”集中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道德強調成性與成人相統(tǒng)一、養(yǎng)性與修身相協(xié)調的特點。

      “成人”是傳統(tǒng)道德的核心內容,圍繞“成人”構建起了一整套完整的道德體系,這個道德體系包括兩個方面或兩個層次:一是修己成人,二是經(jīng)世致用。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修己成人,成人濟世。修己成人涉及的是個人道德。首先,個人要通過修身培養(yǎng)“五常”的德性品質,即仁、義、禮、智、信。其次,個人要通過修身養(yǎng)成推己及人的思維方法??鬃又鲝垺爸宜≈馈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來的儒家又補充了“致良知”(王陽明)、“以情挈情”(戴震)。在傳統(tǒng)道德看來,修己成人絕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而是要經(jīng)世致用,把個人養(yǎng)成的道德落實到社會生活之中,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即后來所進一步明確的“修、齊、治、平”。對于儒家來說,修己成人并不是成為君子或豪杰就止步了,而是以成就圣人人格為理想追求。儒家從孟子開始就宣稱“人皆可以為堯舜”,最終達到“明明德于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人生境界,這就是儒家所謂的“內圣外王之道”。如是,養(yǎng)性與修身、成人與成圣、內圣與外王就有機統(tǒng)一起來,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融為一體,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精神體系。

      中華傳統(tǒng)民族精神中以“成人”為核心內容的道德意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得到了傳承和創(chuàng)新,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同樣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意蘊。中國共產(chǎn)黨歷來都把“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理想人格,其中“德”是擺在首位的,并且把“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作為選擇干部和人才的基本標準。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將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含了“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理念。所有這些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對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弘揚,與近現(xiàn)代西方社會要求政府在道德問題上保持中立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華民族正在從傳統(tǒng)社會走向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民族精神中的道德內涵必定會相應地發(fā)生改變,這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當代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而傳統(tǒng)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是儒家道德及其被政治化所形成的專制主義道德;其次,當代中國強調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道德是其中的首要方面,但不像傳統(tǒng)社會那樣將人的發(fā)展等同于人的道德發(fā)展;再次,當代中國道德雖然強調人在道德方面不斷進步,追求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但已經(jīng)沒有了傳統(tǒng)道德的那種“君子”“豪杰”“圣人”等不同層次的理想人格;最后,當代社會強調領導干部德才兼?zhèn)?,而不只是考慮道德人格,“內圣”與“外王”不再具有必然聯(lián)系。

      二、傳統(tǒng)民族精神道德意蘊的現(xiàn)代際遇與轉換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嚴格說來是指辛亥革命前的中國社會,但通常指秦漢至辛亥革命前的這一歷史時期,中華傳統(tǒng)民族精神指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長期積淀、凝聚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精神作為中華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同中華傳統(tǒng)精神一樣古老。按郭齊勇教授的看法,中華文化的根源在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之中[8]。不言而喻,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靈魂,其根源也自然在六經(jīng)之中,六經(jīng)是諸子百家共有的精神源泉,也是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史詩性元典。

      遠在上古時期,先民們已開始了對倫常道德的追求?!睹献印酚涊d,上古時候,人們“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在《尚書·舜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德性教導臣民。《尚書·康誥》“天惟與我民彝”,孔傳曰“天與我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據(jù)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一旦“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就能實現(xiàn)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社會。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關系。孟子進一步概括了傳統(tǒng)社會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的基本關系及其處理這些關系的道德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騰文公上》)?!拔鍌悺笔窍惹貢r期乃至后來整個中國傳統(tǒng)社會關注解決的基本關系,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正是為處理好這些關系構建起來的。

      先秦儒家最早直接面對這些關系問題,構建了早期儒家的道德思想體系,這一體系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奠定了思想基礎和基本精神??鬃觽惱硭枷氲暮诵氖侨?,仁的本義是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因而愛人是仁的核心精神。孟子著重弘揚了孔子的仁學,而“顯義”是他的突出特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他認為,仁是人的安宅之所,義是人的所由之路,人們應當居仁由義。西漢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主干,融合陰陽家、法家和黃老之學等理論,將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改造為天人感應學說,從而使儒學神秘化。宋明理學以性命義理為核心,確立了儒家倫理道德的絕對權威,充分論證了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從而完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最終論證。至此,儒家倫理道德思想最終定型,并被正式確定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直到辛亥革命以前,它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再也沒有被動搖過。

      儒家倫理道德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從理論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精神發(fā)展的起伏、興旺和衰竭。由于傳統(tǒng)社會建立在血緣家庭和小農自然經(jīng)濟基礎之上,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精神是與傳統(tǒng)社會相適應的。伴隨著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受到嚴重沖擊和嚴厲批判,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精神也面臨著新的歷史際遇,發(fā)生了至今仍然持續(xù)著的從傳統(tǒng)向當代的轉換。在這種轉換過程中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無疑也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不能不考慮這種歷史性的劇烈變化,簡單地將中華民族精神及其道德精神等同于中華傳統(tǒng)民族精神及其道德精神。我們只有弄清楚了中華民族道德精神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轉變的原因、內容得失,才能明確今天我們弘揚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方向和取舍,從而使弘揚更加自覺和理性。

      在一定意義上說,儒家倫理道德是傳統(tǒng)社會走向滅亡的重要內在原因。從理論上看,傳統(tǒng)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倫理道德存在一些致命的局限和缺陷,而且隨著它的發(fā)展演進,其問題日益嚴重。

      先秦儒家講成人,這里的人主要是類、群體或整體,成人歸根到底是成為整體中有價值的部分,從而成就整體,而不是獨立自主的個體。道德的關注點是倫類、倫常,一切道德要求都是為了維護倫常秩序,而不是個體、個性的發(fā)展,每個人都得從由道德綱常所規(guī)定的特定道德關系中獲得自己的規(guī)定和價值。道德的意義主要在于使人們更自覺自愿地融入整體,服從于和服務于整體,直至成為“明明德于天下”的圣人。在這種絕對的社群價值取向之下,個人就再也沒有了活力,沒有了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社會停滯當然也就不可避免。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種家國同構體,以社群為價值取向。最基本的社群是家庭,而最重要的社群是國家,國家是家庭的擴大,家庭是國家的縮小。社會最基本的倫常就是從血緣家庭關系直接引申出來:“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周易·序卦傳》)此即是先秦儒家最為重視的“五倫”道德思維邏輯,該邏輯所產(chǎn)生的就是以家庭為本位,以修身為根本,以“齊治平”為目標,以“三綱五常”為保障的道德體系。在上述體系中,“忠孝”有著特殊的地位,在家盡孝,在國盡忠,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此種道德體系發(fā)展到宋明時期達到了極致,成為了愚忠愚孝,更出現(xiàn)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④的說法和實例。這種絕對專制主義的道德觀念是與人性相違背的,它必定會導致社會正常秩序的破壞和國家的滅亡。

      儒家倫理道德具有偏激的道義論傾向,它以道德理性規(guī)定人的本性,輕視人的感性存在與物質需要??鬃又鲝垺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董仲舒則把道德與功利對立起來,認為道德的意義就在于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功利:“夫仁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zhèn)鳌?朱熹將古代儒家圣賢的思想進一步解讀為“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朱子語類》卷第十二),認為“人欲自去,天理自明”(《晦庵集》卷第五十五)。對功利的追求是人類活動的根本動力,對于道德而言,問題不在于是否追求功利,而在于如何追求功利。如果為了防止通過不道德的途徑追求功利而過分貶低甚至否定功利本身的意義,那么道德就不再是人更好地生存的智慧,而會成為妨礙人類正常生存和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障礙。

      宋明時期儒家倫理道德極端禁欲主義問題表明,這種倫理道德已經(jīng)走到了它的盡頭,它與社會生活的惡性互動,也預示著傳統(tǒng)社會已經(jīng)走上了末路。明清之際的一些思想家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儒家倫理道德的問題,試圖對它進行總結批判并提出一些具有啟蒙意義的主張。但是,在明清小農經(jīng)濟和閉關鎖國的歷史條件下,思想家不可能找到從根本上突破儒家倫理道德局限的道路。自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逐漸陷入被動挨打、喪權辱國的悲慘境地。這樣一種屈辱狀況使中國人更清楚地意識到傳統(tǒng)倫理道德和社會制度的沒落腐朽性,徹底失去了對它的希望,因而主張通過革命摧毀它,于是終于爆發(fā)了辛亥革命。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同時,古老中國的大門也被打開,西方當時先進的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逐漸進入中國,開始了“西學東漸”的過程,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和重構也由此啟程。

      辛亥革命后,中國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批判和轉換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程,直至今天尚在進行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過四次高潮或重大時間節(jié)點:

      第一次是發(fā)生在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一批受過西方教育或受過西方近代思想影響的人發(fā)起了“反傳統(tǒng)、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學革命運動。這次運動的矛頭直指儒家倫理道德,激烈抨擊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道德,將“民主”和“科學”引進中國,促進了國外先進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近代發(fā)生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啟蒙運動。雖然這次運動對傳統(tǒng)道德采取了簡單否定的做法,但它正式開啟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向現(xiàn)代道德的轉換。

      第二次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國先陷入了軍閥混戰(zhàn),后又發(fā)生了國共兩黨之爭,其間還爆發(fā)了長達14年的抗日戰(zhàn)爭。1949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在全國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道德。這是一種“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9]的道德。它的提出和構建是針對傳統(tǒng)道德的,這種對傳統(tǒng)道德的否定在“文革”期間達到了極致,當時提出的“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所涉及的幾乎都是傳統(tǒng)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相對于傳統(tǒng)道德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道德,它的確立是傳統(tǒng)道德向現(xiàn)代道德轉換的決定性一步。但是,建國后確立的社會主義道德不僅是否定傳統(tǒng)道德的,而且也是對國外封閉的,因而這種道德也逐漸暴露出教條化和虛偽化的問題。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實行改革開放國策,將建國后封閉的國門重新打開,域外特別是西方的文化和道德觀念全方位地進入中國,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徹底決裂”的態(tài)度,傳統(tǒng)文化包括道德觀念在中國大陸得到廣泛傳播。近現(xiàn)代西方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和道德觀念為社會主義道德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源泉,也產(chǎn)生了重大沖擊。

      第四次是市場經(jīng)濟的興起和發(fā)展。中國為了迅速改變經(jīng)濟社會落后的面貌,引進了市場經(jīng)濟體制。市場經(jīng)濟在本質上既與作為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濟基礎的自然經(jīng)濟對立,也與按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礎的有計劃的產(chǎn)品經(jīng)濟(計劃經(jīng)濟)相沖突。這樣,過去認為是先進的社會主義道德不僅面臨著西方和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嚴峻挑戰(zhàn),也面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激烈沖擊。在這些挑戰(zhàn)和沖擊面前,當代中國正在采取使社會主義道德既與市場經(jīng)濟對接又與傳統(tǒng)文化對接的對策,以形成一種與完全建立在市場經(jīng)濟基礎上的近現(xiàn)代西方道德不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這種道德像西方道德一樣以市場經(jīng)濟為基礎,但它并不完全順從市場經(jīng)濟,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它是社會主義道德而非資本主義道德。

      不難看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在現(xiàn)代轉換過程中經(jīng)歷的四次高潮,實際上也是這種轉換特有的歷史際遇。正是這些重大歷史際遇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代轉換走向深入和更高層次,也使對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并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三、中華民族精神道德意蘊的弘揚與創(chuàng)新

      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精神的現(xiàn)代轉換沒有完成,那種既與傳統(tǒng)文化對接又與市場經(jīng)濟對接的社會主義道德尚在建構之中。要完成這一歷史性任務,必須弘揚中華民族已有的道德精神并在弘揚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

      實行市場經(jīng)濟體制以來,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弘揚和創(chuàng)新問題迫切地擺在中國人的面前。我國市場經(jīng)濟興起和發(fā)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使中國生產(chǎn)力和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物質文明高度繁榮,中國正在成為經(jīng)濟、技術和國防上的強國;另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也正在使中國社會生活日益市場化、資本化,利益最大化原則從經(jīng)濟生活進入社會生活,大有取代道德原則之勢。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同時存在著美國著名社群主義哲學家桑德爾所說的從“擁有一種市場經(jīng)濟”最終滑入“成為一個市場社會的危險”。在桑德爾看來,市場經(jīng)濟與市場社會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市場經(jīng)濟是組織生產(chǎn)活動的一種工具——一種有價值且高效的工具。市場社會是一種生活方式,其間,市場價值觀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市場社會是一個社會關系按照市場規(guī)律加以改變的社會?!盵10]市場社會的最重要表現(xiàn)就是整個社會生活市場化,市場規(guī)則成為社會普遍通行的規(guī)則,道德規(guī)則被排斥甚至退隱或邊緣化。就當前中國而言,社會生活市場化的突出表現(xiàn)是將利益的獲得或資源的占有以及感性欲望的滿足作為人生活的唯一追求。為了占有更多的資源,一些人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甚至不顧禮義廉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華民族道德精神核心內容的“成人”精神正在喪失,人們在越來越世俗化、市場化的同時正逐漸淪為物欲的奴隸,成為只有物質追求和滿足向度的“單向度的人”。面對這種嚴重的態(tài)勢,我們必須加強道德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道德精神。

      中華民族道德精神極為豐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而且還在發(fā)生著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換。那么,什么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中歷久不衰、日久彌新的精髓或內核,在今天仍值得弘揚和應該弘揚的呢?筆者認為,這就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中一以貫之的“成人”精神以及社群本位精神。“成人”是中華道德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和核心內容,也是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道德精神。雖然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與現(xiàn)代道德對于成為什么樣的人、怎樣成人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把“成人”作為道德乃至整個社會的終極指向并用以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追求“成人”這一點上,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同樣,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與現(xiàn)代道德所說的“社群”性質有所不同,傳統(tǒng)道德所說的國家是專制主義的國家、王朝的國家,而現(xiàn)代道德所說的國家是社會主義的國家、人民的國家,但它們在個人與社群的關系上,都采取社群主義取向。由于我國在構建社會主義道德的起始階段對傳統(tǒng)道德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一直到實行改革開放后才開始強調對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的弘揚,因而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雖然繼承了傳統(tǒng)道德重視成人和社群本位的基本精神,但沒有吸收多少傳統(tǒng)道德的合理內容。今天我們弘揚中華道德精神,當然要弘揚其中的社會主義內容,但更需要弘揚其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內容,以使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更豐富,更具有民族特色,從而有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從當代中國道德構建和當代中國社會現(xiàn)實需要來說,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中有五種精神尤其值得弘揚。這些精神要根據(jù)時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加以創(chuàng)新,使之與時代、與現(xiàn)實、與世界對接,從而實現(xiàn)在創(chuàng)新中弘揚,在弘揚中創(chuàng)新。

      第一,追求成為道德之人。傳統(tǒng)道德所理解的人是作為整體的人,包括對利益的追求和對道德的追求。雖然傳統(tǒng)道德特別是宋明及其后的道德有過度貶抑欲望的缺陷,但總體上看還是肯定物質利益對于人的必要性和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只是強調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通過道德的方式,要符合道德的要求。道德對于人來說具有首要的意義,成人就是要成為有道德的完整的人,即道德之人。弘揚傳統(tǒng)道德使人成為有道德的完整之人,有助于克服當今把人片面理解為“經(jīng)濟人”、把感性欲望的滿足理解為幸福的普遍偏向。在弘揚傳統(tǒng)道德追求有道德的完整之人的過程中,也要清除其中包含的一些消極因素,特別是對欲望及其滿足的簡單否定,肯定正常的感性欲望追求的自然合理性,從道德上確認正常健康人格的感性構成要素,賦予“有道德的完整之人”現(xiàn)時代的含義。

      第二,道德之人的人格有不同層次。傳統(tǒng)道德雖然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但在實際的道德設計時還是考慮到了人在道德完善和可能達到的境界方面會存在著差異,因而設計了君子、豪杰、圣人三個不同層次的人格,這表明傳統(tǒng)道德是務實的,有可操作性的。雖然傳統(tǒng)道德所設計的不同道德人格的含義今天看來有不少已經(jīng)過時,甚至有一些消極落后的東西,但是這種務實的道德精神是值得當代中國道德認真吸取的。新中國建立以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們所設計的人格標準是“清一色”的,籠統(tǒng)要求人們具有“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沒有考慮到人們道德進步的階梯,沒有考慮到不可能人人達到這些崇高要求的實際狀況。其結果,一些人只是口頭上認可這種崇高的人格,實際上卻連起碼的道德人格都不具備。改革開放以來,過去這種崇高的道德要求開始有所松動,但至今沒有在道德上區(qū)別不同的人格層次。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有學者提出“底線倫理”的概念,這一概念確實可以彌補當代道德的缺陷,但“底線倫理”不過是一種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不能作為一種道德人格。為此,我們需要借助傳統(tǒng)道德有關道德人格的資源,在對傳統(tǒng)道德人格實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基礎上提供當代中國道德的道德人格范型。當下,我們初步提出一種兩層次道德人格的設想,一是普通道德之人(簡稱為“道德常人”),二是精英道德之人(簡稱為“道德精英”)。前一種人格大致上對應于傳統(tǒng)道德中的“君子”,后一種人格大致對應于傳統(tǒng)道德中的“圣人”。這兩種道德人格的主要差異在于,道德常人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他們能按照社會規(guī)范行動,并接受社會的價值引導,而道德精英則不僅如此,而且還具有道德反思、批判和構建能力,簡言之,具有道德智慧。道德常人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道德人格,因而是道德建設應當關注的重點。

      第三,道德之人的根本規(guī)定性在于愛人。孔子的學說是仁學,他把仁看作是道德的核心,而仁的基本含義和要求就是愛人。孟子將孔子的這種思想概括為“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對于孔子和早期儒家來說,道德之人的基本標志就在于他愛人。不過,這種愛人不同于墨子所說的“兼愛”,也不同基督教主張的“博愛”,而是有差等的愛,即一個人首先愛自己的親人,然后再推而廣之。在傳統(tǒng)道德看來,如果社會的所有人都愛人,社會就會成為人與人相親相愛的“大同社會”。過去,我們對儒家愛有差等的觀點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對所有人都應一視同仁地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西方關懷(關愛)倫理學的興起,由近及遠的有差等的愛越來越得到學界和社會的普遍認可。因此,今天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孔子的仁者愛人和愛有差等的思想,對孔子的仁愛思想進行現(xiàn)代的改造,將關愛或關懷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和道德之人的根本規(guī)定性。

      第四,成為道德之人的根本在修身。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最突出特點之一就是高度重視修身,認為一個人只有不斷修養(yǎng)才能成為有道德之人,因此,特別強調修己的重要性?!白蕴熳右灾劣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而且,傳統(tǒng)道德提供了既完整系統(tǒng)又豐富多彩的修身方法。其中,人們熟悉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方法,“慎獨”的方法,“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的大丈夫訓練方法等。所有這些方法都是當代道德可以借鑒甚至可以運用的方法。然而,當代道德對修身重視得相當不夠,存在著兩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重視道德教育,而不重視道德修養(yǎng)。社會為了加強道德教育,采取了各種措施,而不怎么鼓勵和引導人們進行道德修養(yǎng),接受了道德教育的人缺乏對道德修養(yǎng)重要性的認識,缺乏修養(yǎng)方法的訓練和實踐。二是將道德教育與政治思想教育混在一起。道德與政治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控制機制,兩者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灌輸,不怎么重視修養(yǎng),而增強修養(yǎng)意識和提高修養(yǎng)能力則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訓練,即修養(yǎng)的訓練,道德教育如果不能使受教育者意識到修養(yǎng)的重要性和學會修養(yǎng)方法那將是完全失敗的。將兩者混在一起的另一個問題是導致一些人將道德教育看作是說教。

      第五,道德之人的價值在于為社群作貢獻。傳統(tǒng)道德的價值取向或指向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為了社群,即“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說,人們之所以要成為道德之人,是因為只有成為道德之人才能為社群作貢獻。一個道德之人,特別是圣人,是內圣外王的人,是可以實現(xiàn)“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元學案·橫渠學案》)的人。傳統(tǒng)道德對道德之人的這種定位也是值得當代道德吸收的,當代道德雖然也強調道德的集體取向,但比較簡單,沒有像傳統(tǒng)道德那樣,給人們如何為社群作貢獻規(guī)劃明確的路線圖。當然,傳統(tǒng)道德在對道德之人的價值定位上也有其局限。這種局限主要體現(xiàn)在不重視甚至忽視道德對于個人自我實現(xiàn)、對于個人成為獨立自主個體的意義,沒有解決甚至沒有提出個體如何通過為社群作貢獻并在為社群作貢獻的過程中來實現(xiàn)自己作為個體的價值的問題。傳統(tǒng)道德存在的這種局限和問題,也是當代道德重視不夠和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怎樣在道德層面實現(xiàn)個人自我實現(xiàn)與社會貢獻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是需要當代道德在繼承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的問題。

      注釋:

      ①“倫理”和“道德”是兩個相互關聯(lián)而不盡相同的概念。不過,在筆者看來,“道德”是比“倫理”更寬泛的概念,大致上可以說,“道德”涵蓋了“倫理”。因此,本文一般都使用“道德”概念,其中包含了“倫理”。

      ②參見曹端:《太極圖說述解》(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97冊,第10頁)。

      ③參見朱熹:《晦庵集》卷五十九《答余方叔》(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145冊,第65頁)。

      ④據(jù)有的學者考證,儒家正宗典籍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這一說法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陳仲琳的小說《封神演義》中,而在清代小說與戲曲中更為常見?!斗馍裱萘x》中的表述為:“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鳖愃频谋硎鲞€有:“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西游記》)顯然,這一說法所表達的道德觀念在明代已經(jīng)比較普遍流行了。

      [1] 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M]//丁守和,方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48-57.

      [2]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348-363.

      [3]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J].哲學研究,1991(5):33-41.

      [4] 馮天瑜.中國文化生成史:下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499-530.

      [5] 唐凱麟,張懷成.成人與成圣:儒家倫理道德精神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135.

      [6]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159.

      [7]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9.

      [8] 郭齊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與基礎[N].光明日報,2014-04-02(13).

      [9]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EB/OL][2016-11-15].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4-11/29/content_2273313.htm.

      [10]邁克爾·桑德爾.金錢不能買什么——金錢與公正的正面交鋒[M].鄧正來,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引言.

      [責任編輯 周 莉]

      2017-04-27

      中宣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編號:2015YZD1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編號:16JJD720016).

      江 暢,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哲學學院二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中華文化發(fā)展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倫理學、價值論和西方哲學研究.

      D648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4.004

      猜你喜歡
      儒家弘揚成人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成人不自在
      弘揚雷鋒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鋒(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Un rite de passage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成人正畸治療新進展
      弘揚“最美” 打造精神家園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石阡县| 洛南县| 黄冈市| 顺义区| 新丰县| 竹山县| 喜德县| 增城市| 青冈县| 高邑县| 兰州市| 合水县| 兴山县| 马鞍山市| 梧州市| 香格里拉县| 偃师市| 民县| 澄江县| 永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武城县| 民丰县| 临朐县| 临高县| 永善县| 平潭县| 东乌| 海安县| 万全县| 建宁县| 九江市| 永定县| 沛县| 当雄县| 武强县| 武平县| 周口市| 怀宁县| 济阳县| 策勒县|